“十幾減9”教學設計與評析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十二單元《加和減(二)》中第二課時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經歷從日常生活過程中抽象數的過程,了解加減法的關系,掌握十幾減9的運算技能。 2.能用生活經驗解決問題,并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十幾減9這一數學問題的大致過程。 3.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4.在學生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5.在他人的鼓勵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流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故事導入:春天到了,天氣暖洋洋的,鸚鵡弟弟一大早就挎著小籃子上街去了,走著,走著,正好白云姐姐經過,白云姐姐說:“鸚鵡弟弟,你到哪里去呀?”鸚鵡弟弟對著天空說:“白云姐姐,今天是馬戲團的小丑刺猬哥哥過生日,我去給小刺猬買禮物呢!”說完,就繼續往前走,鸚鵡弟弟來到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紅的蘋果,開心極了,就對藍貓先生說:“藍貓先生,我想買一些蘋果。”藍貓先生說:“可愛的鸚鵡,我只剩下一箱蘋果和這3個蘋果了。你想買幾個蘋果呀!”鸚鵡弟弟說:“藍貓先生,我想買9個蘋果。”(教師邊講故事,邊演示故事情節) 故事講到這兒,教師引導學生回答:(1)請小朋友想一想,一箱蘋果再加3個蘋果,藍貓先生一共有幾個蘋果?(2)藍貓先生有13個蘋果,鸚鵡弟弟買了9個蘋果,求還剩多少個蘋果?算式怎樣列?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3-9 繼續提問:那么13-9等于幾呢?該怎樣計算呢?[評析:教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買蘋果”一事,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憑著日常生活中對買蘋果的一些生活經驗,帶著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逐步產生學習數學的愿望和興趣。]二、主動探索知識。體會形成過程 第一層次:個體操作,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1.學生操作:先擺10個蘋果,再擺3個蘋果。 2.教師提問:在13個蘋果中去掉9個蘋果,該怎么算呢?你能為藍貓先生想想辦法嗎?看誰想的方法最多。 3.學生獨立開始動手操作。 [評析:使每個學生有了較明確的操作目的,主動參與到課堂的學習活動中,盡量讓每位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讓學生在自己的操作實踐活動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現13減9的計算方法,逐步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層次:同桌交流,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 同桌開始交流,邊操作邊說出13個蘋果中減去9個的操作過程。 [評析:這一層次的設計,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同桌的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 第三層次:師生交流,尋求各種解決方法。 教師提問:你為藍貓先生想了一個什么好辦法呢? 誰愿意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一聽呢?(邊說邊演示) 此時,學生感情投入,積極性很高,教師抓住機會,指幾名學生回答,讓學生邊說邊演示操作過程,若學生操作過程說得不完整,教師可作引導。 在學生的回答中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想法: 想法一:從13個蘋果里一個一個地去減,1、2、3……9,最后還剩4個。 此時,教師提問:(1)從13個蘋果里一個一個地去減,那么13-9等于幾?(板書 13-9=4);(2)哪些小朋友的想法是和這位小朋友的想法一樣呢?(學生反饋)還有哪些小朋友不是這樣想的?那么你們又是怎樣想的呢?誰想來說說? 想法二:先從10個蘋果里減去9個蘋果,還剩1個蘋果,再把1個蘋果和箱子外面的3個蘋果合起來是4個蘋果。 教師引導:原來你是這樣想的,那你能告訴大家,把13個蘋果分成幾個和幾個?也就是把13分成幾和幾?(10和3),板書: 13-9=4 /\ 10 3 先算幾減幾呢?再算幾加幾呢?完成板書: 13-9=4 /\ 10 3那么13-9等于幾?老師了解一下,有哪些學生是用這種方法算的,教師給予鼓勵性的評價。 教師小結:小朋友的想法很好,從13個蘋果中減去9個蘋果,可以先從10個蘋果中減去9個蘋果,還剩1個,再把1個蘋果和箱子外面的3個蘋果合起來是4個蘋果,所以13-9可以這樣想,把13分成10和3,先算10-9=1,再算1+3=4(邊說邊演示)。 想法三:箱子外面有3個蘋果,因此先減去3個蘋果,然后減去箱子里面6個蘋果,這樣一共減去9個蘋果,最后還剩4個蘋果。 教師引導:你真聰明,你的想法很特別,老師喜歡,你是先減去3個蘋果,再減去6個蘋果,那你們猜猜看,這是把9個蘋果分成幾個和幾個? 也就是把9分成幾和幾?(3和6)板書:13 - 9 =4 /\ 3 6 為什么要把9分成3和6呢?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那么13-9等于幾呢?完成板書: 13 - 9 =4 /\ 3 6 想法四:把13個蘋果分成9個蘋果和4個蘋果,因為9個蘋果和4個蘋果是13個蘋果,所以13個蘋果減去9個蘋果等于4個蘋果。 教師引導:你的想象力真好,小朋友你們知道嗎?他在計算13減9的時候,想了一個什么算式呢?(加法算式) 能說一說是哪一個加法算式嗎?(9+4=13) 因為9+4=13,所以你就想到了什么?(13-9=4) 教師小結:因為9+4=13,所以13-9=4。 剛才,小朋友為藍貓先生想出了好多辦法,我們在計算 13減9等于幾時,可以一個一個地減,也可以把13分成10和3,10-9=1,1+3=4;也可以把9分成3和6,13-3=10,10-6= 4;還可以這樣算,9+4=13,13-9=4(接著板書,小結)。當然,方法還有許多種,課后可以相互討論,看看誰還可以想出其他方法。 在這幾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呢? [評析:教師找準了教學的重難點,運用師生共同討論、交流的形式,引導學生各自發表獨特的見解,引導學生把各自的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在交流中,學生不僅理清了知識的結構,而且提出了不同的計算13-9的方法。在交流中,學生思維積極,思路開闊,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完善,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第四層次: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數學問題。 1.出示12-9=□ 16-9=□ 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指名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引導說出不同算法) 在此,教師有意識地找原來用第一種方法計算的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現在為什么不用第一種方法計算了? [評析:培養學生在敢于發表自己的觀念的同時,能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見解,并能從交流中獲益。] 2.口算(出示演示題),直接說得數。 11-9= 14-9= 18-9= 15-9= 17-9= 學生口算后,引導觀察:14-9= 12-9= 16-9= 11-9= 18-9= 15-9= 17-9= 你有什么發現嗎? 當學生發現第一個數都是十幾,減去的數都是9時,揭示課題:十幾減9。 [評析:在這里學生已能夠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十幾減9的減法了,然后引導觀察,后揭示課題,真是水到渠成。另外,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自然是多樣的,因此,教師尊重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教師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而且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鞏固深化,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 繼續以故事引入:聰明的鸚鵡弟弟穿過樹林,來到小丑哥哥的家,小丑哥哥家熱鬧極了,熊貓買了許多蛋糕,小山羊買了許多黃瓜,前來祝賀。那么到底熊貓買了多少蛋糕呢?小山羊買了多少黃瓜呢?我們一起來算一算。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指名說圖意,列式計算。 這一練習先引導學生看圖、討論、體會、交流算法,可以利用加法寫得數。 2.小狗買了許多漢堡包,真奇妙,漢堡包上面有奶油制成的題目呢! 小朋友,你們有信心完成嗎? 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這一練習讓學生在計算、比較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想加算減”的方法,但不強求統一算法。 3.小松鼠和公雞正在玩卡片游戲呢。 小朋友,你們喜歡做游戲嗎?那好,我們和小松鼠、公雞一起來做游戲。 出示“想想做做”第3題。 (1)同桌小朋友,一人移動卡片9,一人計算,然后交換。 (2)集體算一遍。 [評析:這一游戲,一方面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興趣,調控課堂氣氛,使課堂氣氛充滿活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在游戲中鞏固新知。 4.海洋上的金魚也來湊熱鬧了。 出示“想想做做”第4題。 這一練習讓學生比較每道題的相同和不同,感知相互間的某種聯系,體會可以用相鄰的算式推算得數。 5.小丑哥哥捧著生日蛋糕走了出來,小動物一起唱起了生日歌。 小朋友,我們也唱起來吧,一起祝小丑哥哥生日快樂。 師生同唱生日歌。唱完后,讓學生同桌說一說題意,互相交流和啟發。 [評析:這一練習為后面學習簡單應用題作了鋪墊。這一層次的設計生動有趣,富有情趣,練習形式多樣,層次分明,步步深入,把全課教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四、引導總結,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1.先讓學生總結本課所學內容,談感想及收獲,教師再進行全課總結。 2.如果鸚鵡弟弟買了8個,那么還剩幾個呢?你能運用今天的知識來解決嗎?[評析: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先進行課堂小結。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通過學習歸納本課內容,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今天到底學什么。通過談感想,談收獲,使學生間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