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課標版,5篇)
教學內容:新課標人教版第一冊p38~39頁《分類》。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目標:(1)通過學習,讓學生選擇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掌握分類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標準分類的多樣性。(2)采取小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互相學習、合作交流能力。2.情感目標:(1)采用小組之間互評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和審美觀。(2)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分類,處處有數學,并養成有條有理的生活習慣。教學重、難點:能選擇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學具準備:各種水果卡片(每組9張),各種鉛筆(每組各8支)。教具準備:各種文具盒、各種玩具、各類書、若干個瓶子。教學策略選擇: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教材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分別安排了單一標準的分類和不同標準的分類兩部分內容。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我認為學生對單一標準分類生活中接觸的較多,不必教學一課時,可把這兩部分內容合并為一節課來上,重點放在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這塊內容上。同時,我認為學生分類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兒童能夠自己提出分類依據。因此,教學時不能僅僅停留在讓孩子怎么分,孩子就怎么分的幼兒分類水平上,而應重點觀察兒童能否獨立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體驗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根據這一要求,我從學生熟悉的事物中取材,讓學生能較快的從事物的大小、形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標準。有助于學生從多個角度中提出不同的標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用他的稚嫩的眼光去劃分世界。教學過程:一、創設問題情景(學習單一分類)1.【設計意圖:學生6人一組,教師在上課前兩分鐘在講臺上倒出各種雜物(瓶子、文具盒、玩具、書各若干件),讓學生感受到教室講臺的雜亂,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揭示課題。】2.引出分類的必要性。師:同學們,你看現在在我們的講臺上堆放了許多東西,你們瞧都有什么呀?(學生回答。)師:這些東西放在這里,好不好?為什么?(生:亂七八糟、不舒服等。)師:那你說該怎么辦好呢?(生:把東西分類堆放好;文具一類、玩具一類、書一類、瓶子一類。)師:誰愿意上來把這堆東西分類擺放好?(請四位學生上來整理。)師:現在的講臺與剛才的講臺比有什么不同?(生:舒服了,整齊了、美觀了。)師:是呀,這樣一分,看過去就非常得整齊。剛才,我們把一大堆的雜物按照同一類物品為標準對他們進行了分類。其實我們還可以給同一類物品進行分類,比如說這堆瓶子,我們還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板書課題:分類)二、主動探索,實踐操作(學習不同標準分類)1.【設計意圖:預先把第39頁的“做一做”進行了改編,并用彩色卡紙做成水果卡片。把原來同一形狀都是同一底色的(如三角形都是綠色的),改為同一形狀,底色卻不同的(如三角形有綠色、紅色和黃色,另兩種形狀也各有三種顏色)。并把制作的9張卡片放在1個大信封里,讓6人小組的小組長保管。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把水果卡片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多次分類,從而使分類過程不斷地細化,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同一類物品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然后再通過分鉛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不同標準分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