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大森林”說課
一 、說教學目標在課改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新課程如一股春風吹進了我們的校園,走進了每一位師生的生活。我校從去年秋季開始選用了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多來,我們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刻苦學習、大膽創新,探索了一些適合本地教學實際的有益途徑,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在學生已經學習了8和9 的加減法后進行教學的。學好本節課將為今后學習文字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教材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動,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了再加工,旨在因地制宜,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加減法的意義和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教育,同時在教學中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按照新課標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所提出的要求,本節課制訂了如下的教學目標:1學生經歷提出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能夠正確掌握算理,根據已知量和問號之間的關系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并計算。2: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3用同一幅情境圖反映兩個不同的數學問題,部分練習用什么計算方法去解決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這樣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教學重點是掌握算理并正確計算,教學難點是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二、說教學設計 。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新課標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 ,在本節課的設計上,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年特征來設計的,選擇山區學生喜愛的小動物,以童話故事的形式貫穿于整節課的始終。因為學習的材料和學生的知識經驗相聯系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本節課共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境,引新設疑。“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這一教學理念已被廣大教師接受和認可。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活動就會 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因此,在教學的起始階段,我播放“森林的早晨”的錄音,問學生:“誰知道這是什么地方?”“你聽過看過的大森林是什么樣子的?”學生回答后我出示森林的畫面,學生看后發出由衷的感嘆:“森林真美啊!”我趁機激發學生的情感,問:“你們有什么感想?”他們紛紛發言:“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大森林。”這樣就引發他們新鮮、親近等情緒,使學習過程的起始階段對學生就有一種吸引力。
第二個環節是合作探究,體驗發現。認知心理學認為,兒童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探索能力,他們渴望在學習中獲得樂趣,取得成功。在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大量的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參與知識的再創造過程,實現從不知到已知 、從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轉化。具體過程是這樣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