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認識教案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64~65頁及練習九第1~3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讀、比較大小和組成及寫法,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及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4、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學會10的數數、認讀、比較大小和組成及寫法。
教具準備:課件、點子圖、計數器、小紅花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我們已經學過哪些數?在這些數中,哪個數最大?有一天,0~9這些數字娃娃做“排隊”游戲!9”最大,當上了隊長,就驕傲起來,看不起別的數字娃娃。它神氣地對“0”說:“你呀,沒頭沒臉的,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和我比起來,真是太小啦!”“0”聽了,圓圓的眼中流出了眼淚。這時,數字娃娃1站了出來,很有禮貌地對“9”說:“隊長,如果我和“0”站在一塊兒,比你還要大呢!”“什么,比我還要大?”“9”非常吃驚。
問:數字娃娃1說的話是不是對呢?(生答,電腦顯示“10”)數字1和0站在一塊,這個數怎么讀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0。(課題:10的認識)
[設計意圖:運用多媒體演示,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形象引入新課,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
二、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教學數數和認數。
1、課件出示主題圖:和平廣場
(1)教師提問:請小朋友們認真觀察,圖上畫了些什么?
(2)學生在小組內說說:圖上畫了些什么?
(3)匯報數的結果。提問:你是怎么數的?
(有10個人,其中9個小朋友,1位老師。還有10只鴿子。)
2、師出示點子圖,引導觀察,數一數圖上有幾個點子。(生答,師板書:10,并引導學生讀數10。)
3、學生動手擺學具:
(1)數出10根小棒整齊地擺在桌面上。
(2)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問:這1捆有幾根小棒?一捆有10根,我們就說是1個十。
4、你能舉出生活中數量是10的人和物嗎?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主題圖,數出圖上數量是10的物體、數點子圖、數小棒等一系列活動,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數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再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數量是10的人和物,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撥珠圖”。
師拿出計數器,請學生上來先撥9顆珠子,撥完之后,老師提問:再撥幾顆是10顆?學生說出再撥一顆。讓學生明白:9添上1是10。
(三)教學“直尺圖”
1、課件出示直尺圖,(直尺圖上只填上0、1、2、3、4、5、6、7、8、9)問:直尺圖上有哪些數字?請在你的直尺上找找10的位置在哪里。問:9的后面是幾?(課件出示)10的前面是幾?
2、齊讀:從1數到10,從10數到1。
(四)教學“比大小”
1、打開課本p65,數出兩幅點子圖上的圓點。(師分別在實物投影上訂正。)
2、獨立在書上填上“>”或“<”。
3、集體反饋交流:你為什么這樣填?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撥珠的過程、數直尺上的數等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10的形成過程和10以內數的數序并比較大小。]
(五)教學10的組成。
1、請每位同學數出10張紅花的卡片,整齊地擺在桌面上,邊數邊擺。
2、小組合作:把紅花分成兩個部分,可以怎樣分?比一比哪個小組分的方法最多,配合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