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圖形;
【適用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
【適用年級】七年級
【適用單元】第二單元
一、教材分析
《修改圖形》是畫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畫線、畫多邊行、涂色等操作的基礎上進行的。本課以“環保”為主線,利用“橡皮”、“裁剪”、“放大鏡”等畫圖工具來美化圖像,讓學生樂學、愛學,在輕松的學習中掌握學習內容,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根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的要求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⑴讓學生熟悉和掌握“橡皮”、“裁剪”工具修改圖形的方法。
⑵了解“放大鏡”工具的作用,掌握其操作方法。
2.能力目標:
⑴培養學生如何獲取信息、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
⑵培養學生自我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精益求精的好習慣;滲透環保意識。
4.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協同合作的團隊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修改圖形的幾種方法,使用修改工具時要注意設置的背景色與畫圖內的背景顏色是否一致。
難點:學會用“選定”“裁剪”工具選定區域以及對不封閉區域的涂色。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一)教法
信息技術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因而,本課主要采用了“任務驅動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
因課程本身的特點,采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主體式教學模式。通過學生已經接受過的美術和信息技術教育,利用創設情境教學法創設情境。設置一個任務,讓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自己動手,有機結合畫圖的各種工具,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發展能力。使教學內容合理流動,水到渠成。教學中,啟發、誘導貫穿始終,創造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平臺,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提高課堂的主動性,有趣性,以及它的戰斗力與生命力。
(二)學法
這堂課的學法是“分析體驗──接受任務──合作探究──綜合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故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讓學生帶著一個個任務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發展能力,訓練思維。
(三)教學媒體
深藍易思多媒體電子教室,flash課件,需要修改的圖片等。
三、教學程序
(一)情境導入、提示課題
展示課件:我們身邊有一些很漂亮的房子,被一些人在墻壁上亂涂亂畫或者對著墻壁踢足球,慢慢地房子上就出現了許多污點,使得原本很漂亮的房子失去了原來的風采。
提出問題:除去污點的方法和步驟。
新課引入:為了美化圖片、美化環境,今天我們就來當一回美容師,還一個美麗、整潔的環境。
提示課題:圖形的修改。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創設美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巧妙設計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缺憾,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從而想學、樂學。
(二)提出任務,激發興趣
【任務】擁有很多污點的圖片,應該怎么樣把污點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