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 >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通用17篇)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11-14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通用17篇)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1

  設計理念: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基于人文教學思想,本課設計堅持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追求古詩學習的人文性、個性化。打破傳統的串講古詩的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利,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讀感悟。

  教學目標 :

  1.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2.結合畫面、音樂、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綠”的精妙,反襯作者的思鄉之情。

  3.通過意境的創設、書寫作者的心聲、拓展資料的展示,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順勢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通過想象江南春美景、書寫作者的心聲、背景的資料拓展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用意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準備:

  1.教師:制作好課件;反復吟誦,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2.學生:搜集描寫明月的詩句;搜集王安石的詩句;搜集作者的資料等。

  教學流程:

  課前談話,誘發鄉情

  1.播放音樂《月之故鄉》(歌曲),師生互動。

  2.朗讀有關月亮的詩句。

  一、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揭示課題。

  讓我們一起走進由宋代詩人王安石所寫的泊船瓜洲(板書),齊讀課題-----泊船瓜洲(再響亮一些,再讀一次),解釋“泊”。

  2.課件顯示資料,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3.初讀《泊船瓜洲》。

  師:詩人把船停泊在瓜洲岸邊,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產生什么想法呢?讓我們先讀讀,再聊一聊,請同學們拿著課本,自由讀古詩,注意要讀通順,讀準音。

  (1)學生自由讀(要求:讀通順,讀準音、注意詩的節奏)。

  (2)學生個別讀。正音:間、數、重、還。

 。3)師范讀(畫節奏和正音)。

 。4)生齊讀。

 。5)師生,生生配樂讀。

  二.結合注釋,讀懂詩意

 。ㄒ唬┩瑢W們打開書本,根據下面的注釋以及你所預習的資料,來學習一、二句,小組討論以下問題(課件出示討論要求,學生匯報):

  1.找出詩中一、二句的三個地名,并根據詩后面的注釋畫出三個地名的方位圖。

  2.說說鐘山與詩人的關系。

  3.根據你的理解說說一、二句的詩意。

  (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學生說板書:近)

  師:理解得真好,咱們再來看一段錄相,可能會有更深的理解(播放課件)。

  師: 讓我們帶著王安石的心情來讀這兩句(生自由練讀)。

  師:京口呀,你不遠啊。ㄉx)——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呀,你好近哦。ㄉx)——鐘山只隔數重山。

  師:山重水疊的家鄉,就在眼前,就在心底。ㄉx)——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師:真的好近好近。。ㄉx)——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二)是思念讓天涯變成咫尺,作者在瓜洲望著京口和鐘山,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請同學們輕輕讀三四句,并解決以下問題(課件出示要求,分別由1-4小組討論)。

  1.細讀三四句,根據你的理解說說三、四句的詩意。

  2.三四句中作者依托什么景物來表現思鄉之情?

  3.“綠”在這里做何解釋?從“綠”字中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4.從“又”字當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提問:作者如此思念家鄉,怎么不回去看看?

  三.走近作者,讀出詩韻

  (播放音樂)景是如此之美,難怪作者是一次次回不能回,想還不能還。春風又綠江南岸,不但寫出了景之美,更是寫出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師:面對滿目春色的京口、鐘山,正是一聲長吟——春風又綠江南岸(師手示意個別生讀)。

  師:面對著蕩漾的春水,岸邊的柳綠花紅,詩人一聲長吟----春風又綠江南岸(師手意小組讀)。

  師:蕩漾的春水,柳綠花紅,眼前是一派春天的生機勃勃,詩人切想家而不能回,只好一聲長吟----春風又綠江南岸(師手示意集體讀)。

  師:不知什么時候,一輪明月悄悄地升起,孤獨的詩人仰望孤獨的明月,情不自禁問——明月何時照我還(師手示意個別生讀)。

  師:問明月,我心中的萬般思念向誰說?哎,詩人仰天長問——明月何時照我還(師手示意個別生讀)。

  師:遠方的親人啊,何時才能再見,我只能一遍又一遍的追問——明月何時照我還(師手意小組讀)。

  師:啊!家鄉的親人!我何時才能回到你們中間,我們一起來問——明月何時照我還。(師手示意集體讀)。

  師:詩人泊船瓜洲,回望一江之隔的京口,回望數山之遙的鐘山,面對春風明月,思緒飄悠,思鄉之情纏繞綿綿,揮之不散呀,真是斬不斷理還亂。哎,還是別再問了。

  四.走進詩境,感悟詩情

  1.分句引讀。

  師:作者緋徊于瓜洲渡口,回望故鄉。不禁吟道----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師:春風徐來,柳綠花紅,正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春風又綠江南岸;

  師:明月初生,古渡凄迷,此一別故鄉親人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只好仰天長問——明月何時照我還。

  2.再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領悟詩境。

  師導讀:九百年前,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泊船長江北岸,古渡瓜洲,回望故鄉,心潮澎湃,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懷鄉之作。讀——

  3.生齊讀古詩。

  五.激發感情,拓展延伸

  1.課件展示有關表達思鄉的詩句讓學生誦讀。

  2.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同學們可以通過寫信、打電話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附:板書設計:

  泊船瓜洲

  王安石  

  近  ◎瓜洲

  ~~~~~~~~~~~~~~~~

  還

  ~~~~~~~~~~~~~~~~

  久  ◎京口  

  △△△ 鐘山

  思鄉情切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2

  古詩作為小學中的重要內容,古詩教學應從學生的現實出發,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通過生活來認識古詩,而不是用古詩來認識生活。我們的課堂應不僅僅關注古詩本身,還應讓學生真正感悟古詩。下面就結合《泊船瓜洲》的部分教學談談我的教學思考。語文教學

  教學片斷一:

  導入,交流資料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課前老師請你們收集了詩人王安石的資料,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他的生平,以及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生:老師,王安石是宋代人,21歲中進士,當過十多年的地方官,先后兩次擔任宰相,推廣變法,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

  生:通過查資料,我知道了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北宋臨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他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倔強的性格,其詩常以梅花,蒼松,勁竹相經善于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詩句

  生:我知道了這首詩是他第一次被免職后又被任命為宰相時在上任途中所作的一首詩。

  師:同學們搜集的資料非常有價值,因為了解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對我們理解古詩非常有幫助。

 。ㄔO計意圖:學習古詩首先要了解詩的寫作背景和詩人在寫詩時的心境,讓學生跨越時空走進詩人的生活,從而為更好的理解古詩打下基礎。)

  教學片斷二:

  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師:老師想考驗同學們的自學能力,除了了解詩人背景外,你還知道哪些學習古詩的好辦法呢?

  生:老師,我們可以結合注釋、插圖理解詩意。

  生:老師,我們可以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

  生:我們還可以抓重點詞句理解詩的內容。

  師:對,這些都是學習古詩的好辦法,下面請同學們用喜歡的方法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小組合作學習古詩,一會咱們來匯報好嗎?

  生:合作自學

 。ㄔO計意圖:在學習古詩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自讀自悟,讓每個學生都能從自我的角度來解讀古詩,這是學習古詩的一種好辦法。)

  師:同學們學好了嗎?“三人行,必有我師”咱們一起交流學習收獲好嗎?

  生:老師,我讀懂了前兩句,意思是京口和瓜洲只一水相隔,鐘山與京口也只隔著幾座山。從“一水間,只,數重山”這幾個詞中我感到作者很思念家鄉。

  師:為什么呢?

  生:你看插圖上京口與瓜洲,鐘山與京口離的都很遠,我覺得是因為作者思念家鄉所以在心里覺得很近。

  師:是呀,鐘山是作者第一次被貶職時的居住地,假如你是作者,來到江邊,望著對岸,而你的家鄉就在對岸,你的心情怎樣?

  生:思念家鄉,很留戀

  師:誰能讀出作者的心情?

  生:指讀,評讀,齊讀

  師:你還誰懂了什么呢?誰愿繼續匯報?

  生:老師,結合注釋我讀懂了后兩句,意思是:“春風又把江南的岸邊吹綠了,明月啊,你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我的故鄉呢?我從“綠,何時,還”感受到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師:你很會學習,并且體會到了作者的心情。但“江南岸”是江南的岸邊嗎?誰有不同意見?

  生:我覺得不是,應該是長江的南岸。

  師:你為什么這么肯定呢?

  生:題目的意思是把船停在瓜洲,注釋里說瓜洲在長江北岸,而且從插圖上我看到作者在水邊遙望對岸,所以我認為江南岸是長江的南岸。

  師:那么把自己當成詩人,讓我們留戀的讀讀后兩句好嗎?

  生:自由讀,指讀,評讀,齊讀

  師:同學們把“綠”字換成別的字好不好?為什么?

  生:不好!因為一個“綠”字仿佛讓我到了萬紫千紅的春天的美景。

  生:一個“綠”字可以完全概括江南春天的美景。

  生:讓我想到了綠樹、綠草、綠油油的田野……

  師:是呀,一個“綠”字寫出了萬紫千紅的春天,多美呀!假如你是作者,看到此情此景心情怎樣?

  生:一定很高興,很舒暢。

  師:是呀,作者就要上任當宰相了,思鄉之余心情一定很-----

  生:高興、得意……

  師:對,這一句也正是詩人奉旨進京時喜悅心情的寫照。讓我們一齊“春風得意”的讀讀這一句.

  生:齊讀

  師:本來上任是一件高興的事,王安石又可以做宰相了,為什么還想著什么時候能回來呢?

  生:我知道了,一定是他想到了第一次被免職的經歷,對前途有點擔憂。不知道這次能怎么樣。

  師:你理解的真透,詩人正是想到了政治斗爭的復雜,推行變法的困難,聯想到第一次被免職的情景。于是,又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生:明月何時照我還

  師:此時,詩人的心情是多么復雜的,你就是詩人,咱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好嗎?

  生:自由品讀,感悟詩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背景,容入詩中理解詩人復雜的心情,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學生把自己當成詩人在反復誦讀中深切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意境,與詩人同喜同憂,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詩。)

  案例反思:詩歌是詩人的情與景、心與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種感性形象。在教學中我放開手腳,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自學古詩,對詩中的情與景進行自我范圍內的初步理解。匯報時,從品詞、品句入手,結合詩人創作詩詞的背景,重點抓住“情”反復引導。讓孩子們在品讀中既能夠感受到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又能夠體會到詩人上任途中那種春風得意又顧慮重重的心情。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把自己當成詩人,隨著詩人的脈搏一起去感受跳動。讓學生真正感悟古詩,將古詩多元解讀,豐厚學生的文化素養。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3

  ------------------------------------------------------------

  張廣祥主頁、中國語文名網“語文素材”小學語文教案專頁 

  這首詩通過描寫詩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時的所見、所思、所感,表達了作者思鄉、愛鄉和急于返鄉鎮的心境。

  詩句語言凝煉,意境優美,同時反映了作者對家鄉的深切懷念和熱愛。由此可見,本文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審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鑒于以上的認識,根據教材要求,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結合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啟發想象,領會意境,進行熱愛家鄉教育。

  2、動用學習古詩的方法,充分理解詩意,并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詩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領會詩情,確定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指導學生學習古詩,再現詩歌描繪的情境是教學的關鍵。

  根據以上幾點,在教學作如下嘗試:

  首先讓學生回顧描寫春天的詩句。這樣,復習了舊知,加強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通過有感情的背誦把學生引入到了學詩的情境當中去,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然后,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不是第一次學古詩。因此,學習課文的開始,我就讓學生回顧學古詩的方法。然后,進行歸納,給出方法。這樣設計實際是給出了學生的學路。同時,也滲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學統一起來。通過學法的運用,促進小學生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

  在理解詩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辦法。先扶學前兩句,“讀詩句----解字詞-----串講詩意----體會兩句話的作用”。為配合詩意的理解。教師板書,目的是在學法上“教”學生,使其掌握方法為其智力經驗的形成奠定基礎。讓學生自學三、四句,并以匯報形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板書)

  通過對學習方法的運用促進了學生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全詩大意,為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奠定基礎。

  整個教學的中心環節,我放在引導學生領會詩的意境上。

  這一過程,我主要采用兩種方法來進行。

  第一種方法:設境想象法

  運用畫面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美的配樂,美的解說,美的畫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學生在心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深刻體會到了詩人所表達了情感。

  第二種方法:重點字詞剖析法

  這樣設計,意在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在詩中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同進,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避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無重點,無深度,無層次的串講串問,加大了“學詩”的密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教學的第三個步驟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豐富學生的詞匯,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最后,讓學生動筆,完成以下的鞏固練習。避免在古詩教學中,只動口不動手的現象,通過練習檢查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接收信息反饋。

  總體上講,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詩句的內涵,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教育。

  2、積極創設情境,進行學法指導。

  3、抓住重點剖析,進行扎實的訓練。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教師抓住要害詞“只”、“又”、“綠”,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詩人感慨萬千的思鄉情感。

  3、拓展閱讀《鄉愁》,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愛好,進一步感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懷鄉思親的情感。

  教學重點:

  吟誦古詩、想象意境,體會詩人的思鄉情感,感受古詩的藝術魅力。

  教學難點:

  入情入境,理解詩人表達的思鄉之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王安石簡介;描寫春景的古詩、詞語。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導入:同學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嗎?(齊聲背誦)對于遠離家鄉的游子來說,靜靜的夜晚、圓圓的月亮,經常會勾起人們對家鄉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齊讀課題。這一節課,我們繼續運用這三個步驟學習古詩(出示幻燈,齊讀)。

  1、誰愿意介紹一下王安石?

  2、指名介紹。

  教師適當補充,強調王安石與南京的關系。(幻燈片)

  3、理解題目。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2)簡介瓜洲:瓜洲,在長江的北岸,離南京不遠。

  二、抓字眼,明詩意

  過渡:王安石路過瓜洲寫下這首詩,他想說什么呢?(幻燈)

  1、初讀詩歌,感知內容

  ①請大家自由地把《泊船瓜洲》這首詩仔細讀兩遍,爭取把多音字讀準,把詩讀通順,留意節奏。

  ②指名讀:請你讀一讀。其他同學留意聽,這首詩當中有三個多音字,聽他有沒有念錯。

 、勐犕陮W生朗讀,教師做簡單的評價,生小組讀,老師范讀,生再齊讀。

  ④讀古代的詩歌,我們不僅要把它讀得正確、有節奏,還要讀出感情來。指名讀,齊讀。

  ⑤詩讀到這兒,你的腦海里留下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覺?指名回答。

 、奘堑,同學們,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泊船瓜洲》這首詩。

  2、指導閱讀——抓字眼,明詩意。

  過渡:王安石為什么會如此地思念家鄉?

 、僬埓蠹夷x這首詩,看看插圖和注解,然后同桌說一說這首詩大概在講什么意思。(學生默讀————說)

 、诤昧。老師想提兩個問題,看看你們對這首詩大概的意思把握了多少。第一個問題,作者的“身”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a、“間”是什么意思?隔開了什么?瓜洲在長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兒呢?(板畫長江,標出瓜洲和京口)。兩地相距遠嗎?何以見得?(一水)

  讀一讀,讀出距離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鐘山又在哪里呢?(板畫南京、紫金山)

  “數重山”表示山多還是少?(“數”何意?)還從哪里知道山很少?(摳住“只”。)

  讀一讀,讀出路程近。

  過渡:瓜洲和京口只隔著一條長江,離詩人的家鄉鐘山也不過隔著幾座山而已,可以說,詩人離家鄉非常的近。老師想問第二個問題,此時作者身處瓜洲,他的“心”又在哪兒?你是從哪里知道的?(明月何時照我還)“還”是什么意思?

  c、詩人在什么時候想到回家?(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綠”是什么意思?“又”說明什么?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讀讀看,讀出詩人心中此時什么感受?(思念家鄉但又不能回的無奈)

  再讀。

  三、指導欣賞——入詩境,悟詩情

  過渡:究竟是什么觸發了作者思鄉的情感呢?讓我們走入詩人的內心世界。

  1、聽配樂朗誦,引導學生閉眼想象: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心中會想些什么?

  2、體會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詩情:

 。1)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呢?誰能把學過的描寫江南春景的詩句、詞語跟大家分享?(指名背一背、說一說)

  (2)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紅柳綠,姹紫嫣紅,一派生氣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據說詩人在作詩的過程中曾改過多次,最后定稿的時候才用了“綠”字。大家想一想,作者可能用過哪些字?為什么只鐘情于一個“綠”字呢?(指名談看法,讀出相應的感受)。

  (3)欣賞了江南美景,你就會明白作者為什么會用“綠”字了。(鏈接江南春圖片)

 。4)一個“綠”字不僅使我們看到了滿眼的綠色,成行的碧樹,蕩漾的春水,還讓我看到了爛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千古名句,齊讀后兩句。

  3、啟發質疑:學到這兒,大家有問題要問嗎?(引導學生抓住“家鄉景色美、離家近、離家久、想回家而不能回家”這一矛盾點進行質疑:詩人為什么不回家呢?)

  猜一猜詩人不回家的原因。

  4、指導品讀

  (1)你們現在悟出了詩人的情感了嗎(思念家鄉而又不能回的無奈)?誰來讀一讀?

 。2)指名讀。要想讀好詩,我們還要留意節奏,還要讀出要害字。齊讀。

  四、拓展閱讀

  1、拓展閱讀余光中《鄉愁》

  過渡:王安石與南京有著密切的關系,今天老師還要介紹一位漂泊異鄉的、跟南京同樣關系密切的現代詩人——余光中。

 。1)教師簡介余光中:

  中國臺灣有名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在南京讀了中學和大學。他的很多優秀作品表現出濃濃的思鄉之情,因為《鄉愁》一詩引起轟動,又被稱為“鄉愁詩人”。(幻燈出示作品)

 。2)播放課件,欣賞詩歌《鄉愁》,說一說:你有什么印象、什么感覺?

 。3)學生自由讀,齊讀,感悟詩歌表達的情感。

  2、總結:思鄉之情像一首漂亮而動人的詩,令人百讀不厭。思鄉之情又像是一個甜美的夢,讓人回味無窮。老師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同學們能更理解王安石和余光中的鄉愁。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5

  【設計理念】

  將所感受的言語對象(古詩)轉化為語感的基本實踐途徑是讀。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把象外之象的言語的敏感通過想象轉變成形象的圖畫,以調動學生的穩性思維。指導學生沿著詩文簡練言語的階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體會詩的意境。

  【設計特色】

  以讀為主,想象感悟詩境。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明確目標 

  1、一提起家鄉,我們都感到特別親切。請同學們背一背思鄉的古詩。

  2、出示課題,點明目標。

  二、初讀全詩,了解詩意

  1、要求學生畫出生字,讀懂字音(特別是詩中六個多音字)。

  2、提出朗讀要求:

  字字讀得響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錯,讀順了再讀幾遍。

  3、指名朗讀,師生點評。

  4、全班齊讀。

  5、指導學生結合文中注釋,初步了解詩意。

  三、細讀全詩,理解詩句

  1、理解前兩句詩意思:

 、拧√釂,抓住關鍵字眼。

  ⑵ 要求用文中三處地名畫簡筆畫。

 、恰「鶕喒P畫鞏固詩句意思。

  2、理解后兩句詩的意思:

 、拧√釂,抓住關鍵字眼。

 、啤『喗樽髡。

 、恰↑c明重點詩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

  四、精讀全詩,想象詩境

  1、生反復讀:

  春風又綠江南岸。

  2、想象感悟詩境畫面。

  3、出示:

  ( 。┯郑ā。┙习,并要求仿寫交流。

  4、抓住“綠”字,啟發學生深入想象家鄉美景,用三、五句話描寫場景。

  5、簡介詩人背景。

  五、美讀全詩,體味節奏韻律

  1、出示掛圖。

  2、有感情朗讀全詩,讀出節奏、韻味。

  六、熟讀全詩,當堂背誦

  1、訓練學生朗讀,指導背誦。

  2、當堂背誦并默寫全詩。

  七、總結,拓展

  1、據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曾改過多次,試想象,作者可用過哪些字?為什么最后用了“綠”字?

  2、課外找些王安石的詩詞閱讀。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樹立熱愛家鄉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2)通過比較閱讀,揣摩不同作者對思鄉的不同表達方式。

  3、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一水間、數重山、照我還”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泊船瓜洲》。

  教學重難點:

  1.比較閱讀,體會不同的表達方式。

  2.體會詩人的濃烈的思鄉之情!

  教學環境:老師自制的課件;上課環境為有電腦、投影儀和大屏幕的教室;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我們已經學過一些思念家鄉的古詩詞了,大家還能背誦李白的所寫的那首名篇——《靜夜思》嗎?(學生齊背后,出示幻燈片2)

  2)大家知道是什么景物勾起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嗎?(月亮)

  3)師小結:說得很好,自古以來,月亮就象征團圓之意,我國古代文人在寫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詩詞中往往會提到月亮,比如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泊船瓜洲》。

  2.新授《泊船瓜洲》

  1) 初讀:大家先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詩文,看看有哪些字詞的讀音你還不確定?尤其是詩文中的多音字,你能結合書下的注釋和你的初步理解,為這些多音字選擇正確的讀音嗎?

  你知道讀七言絕句時,應當如何停頓嗎?(出示幻燈片3進行正音,師畫出停頓節奏)老師范讀后學生再讀詩文。

  2) 介紹作者(出示幻燈片4)

  你對王安石了解多少?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3)詩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俅蠹以倏纯次闹械淖⑨,了解“泊、一水間、數重山”的意思,再思考:“京口、瓜洲、鐘山”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是怎樣的呢?(幻燈片5)

 、谧髡哒驹谑裁吹胤剑垦劾锟吹搅耸裁吹胤?心中想到了什么地方?(幻燈片6)

 。ㄑ壑兄——京口、瓜洲    想象之景——老家鐘山)

 、奂热浑x家“只隔”“一水間”、“數重山”,但離家真的近了嗎?(對于交通極為不便的古代,即時要回到家,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說“只隔”只是詩人的自我安慰而已)體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歸心似箭、高興)

 、茉娨猓簭木┛诘焦现輧H僅只隔著一條長江了,離老家鐘山也不遠了,只隔著幾重山而已。

  老師小結: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了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眼能見到,說明離家很近了;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是想象之景,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葸^渡:離家這么近,詩人回家了嗎?為什么不能回家?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大家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詩句,然后一邊欣賞老師所出示的圖片,一邊思考問題。

  (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幻燈片7)

 、龠@幾張照片描繪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的?(春季)你是根據圖片上的什么特點來認定是春天景色的?(綠色)是什么讓江南兩岸出現了一片綠色呢?{(春風)又綠江南岸,所以說,江南的綠色是春風的功勞}

  ②為什么說作者選用“綠”字比“過、滿、吹”字好?(幻燈8)

 。ㄒ粋“綠”字,使動用法,使(江南兩岸)變綠,從春風的結果入手,將靜景化為動景,寫出了春天的色彩繽紛、春天的草長鶯飛、春天的綠意盎然,春天的滿目新綠、春天的生機勃勃以及春后江南景色變化。一個“綠”字,其實也是)

 、垡粋“又”字,你能體會出什么?一個“綠”字,從表面上看是江南春草遍地生長,一片新綠,實則比喻的是什么在無情地生長?(而這一片生機卻隱喻著詩人思鄉的愁緒如同春風之下的小草一樣,無窮無際地蔓延與生長。)

 。ㄒ粋“又”字,點明了詩人當初離家的時間,又暗含“草兒枯了,有再綠的時候,春天去了,也有再回來的時候”的意思,而自己的離開了家鄉,什么時候又才能回來呢?)

  ④望著一輪明月,詩人會說些什么呢?(幻燈片9)

 。髟潞螘r照我還)

 。3)了解背景,體會詩人的心路歷程(幻燈片10)

  此時的詩人,離家已經很近了,只隔著“一水間、數重山”了,詩人也很想回家,卻不能回家,這是為什么?

 。ū尘昂喗椋罕驹妼懹谖鯇8年,此時正好是王安石變法失敗被迫離京剛好一年,宋神宗再次拜他為宰相,王安石深感變法的不易,因此兩次上書推辭都未被批準,只好勉強上任。在途經家鄉之時,看到可望可見的京口,想到不遠的老家鐘山,一股濃濃的思鄉情懷油然而生,然而皇命在身,卻不能回家,所以只能自我安慰;找看到眼前的一片綠油油的莊稼,不油讓人想起自己的變法給農民所帶來的好處,想到這些,還會不由自主生出一點欣慰和高興;然而,這變法卻得不到上層人物的支持,以后的政治前途和自身命運到底如何:是功成名就呢,還是又一次失敗而歸?這一切都是未知數。一種無奈之情已然可見)

  更為苦惱的是,詩人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回家嗎?(不知道。所以才發出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吶喊,此處已經可以看出詩人的真實內心了,不愿上任,卻不得不上任,只能盼望早日離開官場,盡早回到沒有利益紛爭的老家。)

  板書:強烈思鄉、欣慰高興、無奈苦惱

  4)生齊讀詩文,要讀出詩人的這種心路歷程。。

  3、背誦古詩(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式讀詩文,達到背誦的目的)

  王安石的這首七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著眼于春天景色的描繪,寫出了詩人對家鄉的無比思念和近家不能回的無奈之情,也寫出對前途命運的擔憂之情。

  暖人的春風和勾人的明月可以勾起大家的思鄉之情;而可以使萬葉飄落、百花凋零的秋風,則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從而讓人想起客居他鄉的游子之孤獨、凄涼與寂寞,再燃思鄉之火。張籍的七言樂府詩《秋思》便是如此。這是下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了。

  4、擴展了解  同一主題“思鄉”的不同表達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文體形式表現):

  回顧舊知:你還記得以下這些描寫思念家鄉的文章嗎?

  詩    詞:《游子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白話文學:《故都的秋》

  欣    賞: 歌    曲:播放mp3《明月幾時有》

  5、作業:

  1)你還知道哪些思鄉的古詩詞?抄寫兩首,背誦一首。

  2)學會唱一首思鄉的歌曲。

  6、板書設計:

  只  隔        家在眼前           強烈思鄉

  綠江南        變法成效           欣慰高興

  何時還        家不能回          

  遙無歸期           無奈苦惱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2、使學生能說出詩句的意思,感受并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中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課件。

  2、學生預習并了解詩人王安石的有關情況。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的音樂好聽嗎?大家知道是什么曲子嗎?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我國的古代詩歌中,月亮一直是詩人們樂于描寫和遐想的對象,據統計在《唐詩三百首》中寫月亮的詩就占去了五分之一,多達60余首。當然,宋代詩歌中也不乏佳作。這些寫月亮的詩歌或表達思鄉之情;或抒發喜愛之意。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有關月亮的宋詩《泊船瓜洲》,看一看這首詩,抒發了王安石怎樣的感情?(板書:泊船瓜洲)

  本節課的任務:

 。1)通過各種方式的讀,然后背過這首詩。

 。2)通過讀和老師的講解理解詩意,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8

  學習目標:

  1.自讀中識記本課四個生字并正確書寫、運用。

  2.感悟中學習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朗讀中體會詩人暗藏于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課前預習: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誦以前學過的他寫的古詩

  2.了解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閱讀他們的作品。

  第一課時

  一、導游介紹,激趣導入

 。ǔ鍪镜貓D標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談話:今天,老師給你們當導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鎮頭!边@首傳唱了千年的歌謠向我們介紹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長江水見證了瓜洲的興衰,瓜洲曾經是“江北重鎮、千年古渡”。

  B 而“京口”不僅是東漢吳國第一古都,更是文氣洋溢的.靈秀地。許多詩人在此流下千古絕唱的詩句:

  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宋代蘇東坡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課件展示詩句)而其中最為人們傳誦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書詩題,讀題。

  3.過渡:為什么人們最喜歡這首詩呢?先去讀一讀吧。

  二、整體感知,直撲重點

  1.用自己的方式讀古詩。

  2.指名讀,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間(jiàn)、數(shù)重(chóng)山、照我還(huán)”

  3.反復多讀幾遍這首詩,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學生多讀。

  4.指名答。(我覺得它寫得很美、我覺得寫出了詩人想念家鄉的感情)

  5.你最欣賞詩中哪句呢?

  三、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剛剛同學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句,(課件出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我們一塊兒來讀一讀吧。齊讀。

  2.能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句詩嗎?指名答。

  3.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美麗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讀一讀,說一說:在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說什么。

  4.同桌之間互相讀與練說。

  5.指數名說。

  6.小結:你們的回答很精彩!原來短短一句詩可以在人的頭腦中出現這么多不同的畫面,文字的魅力真是無法想象。

  7. 那就用讀把感受表達出來吧。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仿佛看見了一派色彩斑斕的綺麗風光?蔀槭裁丛娭兄挥幸环N“綠”色呢?仔細觀察一下書上的插圖,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兩邊大面積出現的是草地、樹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見了——

  練習題: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綠色的詞嗎?

  近處( )的小草( )的柳樹,遠處( )的樹林( )的高山。

  學生口述。

  11.詩人此時正遇早春時節,站在——(手指課題“船”字)(生答:小船上)舉目四眺,滿眼皆是——

 。ㄉ穑壕G色),讓作者那么明顯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來了)。

  12.你可別小看了這個“綠”字哦,它僅僅是告訴你春天來了嗎?它還能讓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就單單是個“綠”也各有各的美;這個“綠”有著層次美,遠近各不相同;”

  綠”也寫出了春天景物的變化……)

  14.同學們理解的多準確呀!把你感受到的“綠”再讀出來吧。分男女生賽讀。

  15.小小的“綠”字卻有大大的文章!介紹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6.聽完“綠”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結: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了一個字更改十多次,難道我們在平時的習作中不能做到嗎?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

  3、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 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是通過什么來表達自己感情的。

  教學重難點

  1、品位詩句、背誦積累語言。

  2、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是通過什么來表達自己感情的。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齊讀單元導語。

  2、釋題。 泊: 停船

  3、知詩人:王安石,北宋詩人,祖籍江西臨川縣,因父親在江蘇南京擔任官職,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視南京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據說這首詩是詩人從南京趕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寫的。

  4、讀題。

  二、學習古詩

  1、齊讀古詩

  2、生根據注釋理解整首詩的大意。

  3、前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理解詩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

  ●體會詩情:

  人在途中,心系家鄉

  我從故鄉南京出發去北京,途中將船停靠瓜洲,看見江蘇的鎮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鎮江離我的家鄉南京只隔著幾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門主要靠的是?走習慣了,"一水之間""重山之隔"已經算是很近了,雖然我現在離家只有"一水之間""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趕路啊,在慢慢地遠離家鄉啊。(板書:人在途中,心系家鄉)這種還沒走遠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春天過去了,又有再來的時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綠了,那么團圓的明月呀,你什么時候才能照我回家鄉。)

  (2)朗讀體味情感

  這種還沒走遠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嗎? 送進去 讀!

  心在家鄉,人卻離家越來越遠,這是一種南轅北轍的矛盾。 你邊讀邊體會!

  就把這種想重返家鄉的感情寄托給象征著團圓的明月吧! 你讀吧!

  三、背誦并默寫。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10

  一、說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泊船瓜洲》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濃濃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通篇立意含蓄悠遠。

  2、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多首古詩,他們大部分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具有一些學習古詩的情感基礎和知識基礎,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大體理解詩意;背誦并默寫古詩。

  (2)、領悟詩人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3)、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詩的意境。

  二、設計理念

  圍繞“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這一主題,,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復咀嚼,反復品味,反復朗讀,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詩詞意象,提升對古詩的感悟與理解能力。

  三、說教學方法

  基于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學生的學情,下面我談談本課所采取的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通過導語創設情境,簡筆畫圖片再現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于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感悟、誦讀、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必須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陶冶情操。所以我著重指導學生讀文、能有感情地背誦。

  3、想象法:在教師的啟發鼓勵,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揣摩人物內心的情感,抒發學生內心的情懷并發表獨到的見解,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

  四、說學習方法

  1、學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2、通過有感情朗讀、背誦、討論交流體會等活動,能夠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提高學生情商素質修養。

  五、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依據“讀——理解——感悟—鞏固延伸”這樣的格局設計了以下四大教學板塊:

  (一)、展示搜集的資料,導入新課揭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定格古詩教學的情感基調。

  (二)、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讀得字正腔圓,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為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сhóng;“還”讀zhong;第二步通過指點學生掌握讀詩規律,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初步讀出古詩的韻味;

  (三)第三步指導學生結合注釋讀懂詩意。

  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對句詩的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五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三個地名比較模糊,我準備在黑板上展臺現長江簡圖,讓學生來看看三個地名,同時借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在你看來,詩人離家近還是遠?學生也許有兩種答案,即覺得詩人離家很遠,或是詩人離家很近,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讓學生分別說出近和遠的原因,趁機引導學生抓住“一水”、“只隔”來領悟詩人實際離家的距離和他心中離家的距離,初步感悟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并引導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朗讀古詩的前兩行,從而理解了詩句的意思。

  (四)、走進詩境,體悟詩意

  這一部分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我準備采用想象、感悟、讀詩等手段引領學生感悟古詩韻味及詩人對家鄉的留戀和不舍之情,具體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綠”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出示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引導學生理解“綠”的含義,并讓學生依據詩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樣的畫面?接著突出“又”字蘊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滿目的新綠,想到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自己離開了家鄉,什么時候能再回來呢?引讀:此時此刻,詩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時照我還。遠望著美麗的故鄉,遙想著難舍的親友,詩人怎能不問——明月何時照我還。此時,學生通過誦讀最后一行詩,對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

  經過這樣反復的吟誦,使學生深刻體悟作者的思鄉之情。

  2、誦讀古詩,升華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讀古詩的基礎上,再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這不但是回歸到古詩的本體上來,更是學生情感的再次回歸和升華。

  3、背誦古詩。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關表達思鄉的詩句讓學生誦讀。

  2、思念家鄉、親人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同學們可以通過寫信、打電話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通過上述四個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置語言感悟、品讀的實踐點,引領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并將本課古詩輻射到其余相關詩句,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間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從授課過程來看,反映出對新課標理解的不透徹,從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缺憾。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11

  一、簡介作者

  二、范讀詩歌

  三、學習古詩

  學習前兩行詩:

  1、學生朗讀古詩,找出哪一個字寫詩人想回家?(還)

  2、詩人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們先來看題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車停站,能否說“泊”站?

  4、詩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讀一、二行詩。

  5、這兩行詩中有兩個地名,誰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師畫圖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學生在圖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間”是什么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說?還有什么說法?(京口瓜洲被一條長江隔開了)還有幾種說法?

  剛才同學們說了好多種說法,說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解釋古詩。

  7、齊讀第二行詩,鐘山在什么地方?(在圖上畫出)

  “數重山”是什么意思?這一行詩連起來怎么說?

  8、從“一、只、數”可以看出什么?(離家鄉不遠)

  京口是在對岸,可以看得見,那么鐘山與詩人有什么關系?

  9、我們剛才抓住了“一、只、數”來理解,那么這兩行詩該怎么朗讀呢?學生練讀。

  10、詩人離家很近了,應該怎樣?(靠家近應該還)

  11、用“靠家近應該還”的語氣再讀這兩行詩。

  學習后兩行詩:

  1、讀三、四行詩,這里有一個字較難理解:

  “綠”是什么意思?整行詩的意思怎么說?可以用什么表達方式把這句話說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給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綠裝)

  “又”是什么意思?說明詩人離開家的時間……

  這句話寫出詩人怎樣?用三個字概括。(離家久)

  靠家近,應該還;離家久,怎么樣?用三個字來概括,怎么說?(更該還)

  2、朗讀第四句詩,這句詩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學生說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決)

  這句詩的意思該怎么說?加上感嘆詞把這句話說得更好些,該怎么說?

  把“明月”換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圓圓的,代表團圓,“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鄉的感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讓我們懷著想念家鄉的感情朗讀這兩行詩。

  3、一、二行詩我們說“靠家近應該還”,第三行詩說“離家近更應還”,最后一句該怎么說?(思家切)從“何時”看出詩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個字該怎么說?(何時還)

  4、這時你會產生什么問題?(為什么不能還)教師介紹原因。

  5、齊讀這首詩,指名朗讀。

  6、師:這首詩最受后人推崇的是這首詩中有個字寫得最好,(“綠”字)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教師介紹故事)

  把“到、過、入、滿”代入詩句進行評價。

  從詩中的“綠”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紅柳綠、鳥語花香、勃勃生機)這個“綠”字還讓我們想到許多詩句(師朗讀寫春天的詩句)

  7、練習:

  選詞填空:

  ⑴ 旺、濃、鬧

  紅杏枝頭春意( )。

  ⑵ 動、拂、翻、皺、起

  風乍起,吹( )一池春水。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12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都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一詩,據說是詩人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表示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情仕意。當然,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深究。如果從詩的字面上看,可以說,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秋思》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于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全詩的大意是:秋風乍起,客居洛陽城的詩人想寫一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后,又擔心匆匆寫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的時候又打開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此詩可見一斑。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詞的大意是: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里,住宿帳篷,每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入夜,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來,因為故鄉溫暖、寧靜,是沒有寒風朔雪之聲的。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泊船、數重、游子、寸草心、三春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3.理解詩句的意思,初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掛圖、投影片或自制的多媒體課件。

  2.朗讀課文的錄音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學前談話

  1、板書課題:泊船瓜洲

  王安石

  同學們,一提起家鄉,我們都會感到特別親切,詩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齊讀課題。

  2、哪個同學愿意起來介紹一下王安石。

  3、你背過哪些王安石寫的詩,并說說你的體會。

  4、下面我們來看這首《泊船瓜洲》。

  二、理解題目。(出示全詩)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出示掛圖,指名找出瓜洲所在地。)

 。2)泊船瓜洲這個題目是什么意思?

  三、檢查預習。

  1、指名朗讀。(可多請幾位學生個別讀。要求讀準每個字的字音。)

  注意以下多音字的讀音:

  數重:讀chóng,不讀zhòng(重量)。

  還:讀huán,不讀hái(還好)。

  四、理解詩句意思。

  1、小組合作學習

 。1)先自己對照注釋默讀,思考,再小組互相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2)小組合作畫一幅簡圖,圖上要標有京口、瓜洲、鐘山。

  2、討論、交流。

  小組選派代表上臺,出示標有京口、瓜洲、鐘山地名的簡圖,并說全詩意思。京口瓜洲一水間,兩岸只隔數重山的意思。

  3、評議

  你覺得哪一小組完成的質量最高。

  4、教師演示

  同學們,我在備課的時候也在電腦里畫了一幅簡圖,我給大家展示一下。

  五、體會古詩思想感情

  (出示掛圖)

  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里,詩人駕船來到了江邊,望著對岸,想到了家鄉就在離對岸不遠的地方,現在你就是畫中哪位詩人,此時此景,你在想些什么呢?

  六、指導朗讀。

 。1)、同學們說得多好啊,就讓我們帶著感情來讀好它讀之前先欣賞兩遍配樂朗誦。第一遍,要求大家注意聽;第二遍,我們邊聽邊跟著錄音輕聲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下面我請幾個同學起來朗讀,我為你加上音樂(多請幾個人讀,注意讀出詩的節奏。讀出感情,讀后評價。)

 。4)試著背誦《泊船瓜洲》。

  七、啟發學生推敲詞句。

  據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曾修改過多次,最后定稿時才用了綠字。我們一起來想一下,作者可能用過什么字?為什么最后用綠字?

  八、拓展練習。

  課前我曾布置我們同學搜集些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誰愿意起來背給大家聽的。

  九、布置作業

  1.背誦《泊船瓜洲》,再看看詩中的每個字怎么寫,準備默寫這首詩。

  2.預習《游子吟》。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14

  北海高莊小學 王麗霞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一首古詩,短短28個字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在教學時,我嘗試用讓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理解課文,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斷一:

  師:“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闭l來說一說這句話的意思?

  生沉默。

  師:再讀這兩句詩,結合課下注釋,用簡單的示意圖來標明京口、瓜洲、鐘山的位置。

  生紛紛讀詩,讀注釋、思考、畫圖。

  師指名一生上臺板畫、講解,大部分學生認為他畫得正確。

  師: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詩。

  生讀。

  師:誰來解釋一下這兩句詩的意思。

  生爭先恐后舉手。

  生:京口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再翻過幾座山,就是我的家鄉鐘山。

  師:看看你畫的示意圖,你認為作者所在的地方離家鄉遠嗎?

  生:遠。

  師:但作者認為——

  生:很近。

  師: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我是從“一水間,只隔”這兩個詞看出來的,盡管作者離家鄉很遠,但他看來卻很近,這說明他特別想家。

  片斷二:

  學完了“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之后,我在學生板畫的示意圖上補充了一艘小船,一輪彎月。

  生:老師,我認為畫成十五的月亮更好。

  師:為什么?

  生;因為圓月代表團圓,看到圓月,詩人就更想家了。

  學生討論,均認為畫成圓月更恰當。

  反思:

  1、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痹趥湔n時,我已預料到學生可能弄不清京口、瓜洲、鐘山的位置,我想,與其告訴學生,不如讓他們自己動腦動手找到答案,板畫設計的過程就是“授生以漁”的過程。板畫所畫充分調動了學生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不但能學會,而且會學。在學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

  2、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一提到新課程,老師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自主、探究、以學生為主體”等詞語,但在具體的授課中卻總是不放心,忍不住包辦代替。這節課讓我領悟到,其實在我們課堂教學中,有許多值得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研討訓練的機會,學生也完全有這樣的能力,甚至會比老師理解得更到位,給我們以啟發。因此只要我們作為課堂引導者的教師善于發現,善于思索,相信學生的心靈一定會在你的指導下得到放飛。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此文轉載于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15

  本課是基于網絡環境中利用網頁進行古詩教學的設計,因此含有網頁設計與課堂設計兩個部分。現分別介紹如下:

  【網頁設計思路】

  網頁設計理念:

  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學習的資源能以多種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網絡使用這些資源,無疑是對文本的一種生動有效的補充與拓展。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借助網絡資源(注意:只是網絡資源,而不是真正的因特網環境。即教師在上課之前把學生需要的資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網上供學生參考使用的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在設計中,考慮到該網頁是用于課堂教學,因此要保證學生完成基本目標,學生借助過網絡資源學習時是一種自主學習,如果網絡課件沒有適當控制,學生未必能保證把本課需要他們掌握的內容全部訪問到,網頁設計既要能引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課文的基本目標,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思考與拓展。在本課的網頁設計時,我采用了“階段解密板塊式”設計。階段式學習能使學生能圍繞學習目標層層深入學習,階段內的板塊又給了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密碼設置使學生不至于迷失于資料的海洋中,有效的控制了網絡課件,同時也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也可以使學生學習各盡其力。使網頁成為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

  “階段解密板塊式”設計詳解:

  1、階段設計:

  我將整堂課分為:“理解詩句意思、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學生探索研究”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主要用來解決古詩的教學內容,最后一階段是對古詩的拓展。每個階段內都有相應的學習板塊供學生學習。每一階段后都有一個交流匯報環節,在這里,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提供了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師生、生生之間走出人機對話的“一相情愿”,同學與同學,老師與同學進行思想的“親密接觸”,有議論、有評價、有鼓勵、有朗讀等等,充分體現語文的人文關懷。在最后一個階段,廣闊的網絡資源為學有余力的同學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自由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閱讀的內容,突出閱讀的個性,激發學生探索的火花。在三個階段之間,我加了密碼保護,即在第一階段匯報交流完畢后,學習小組才能從老師那里獲得密碼進入第二階段,同樣,由第二階段進入第三階段也需要密碼。

  2、密碼設計:

  密碼的設計主要是考慮到對網頁進行有效控制,如果沒有密碼將網頁控制,學生閱讀的范圍就非常大,學生熟悉網頁要用去不少時間,從而降低了課堂時間的使用效率。

  密碼的設計也是為了讓學習能力不等的同學各得所需。因為當能力強的同學很快達到了學習的基本目標后,就可以獲得密碼,這使他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更廣的閱讀。而學習能力欠缺的同學,因為沒有密碼,就會聽聽別人的匯報,或繼續在基礎板塊中學習,直到完成課文學習的基本目標。這樣能力強的同學獲得了更多的信息與知識,而能力不足的同學,至少也掌握了應學的內容。

  3、板塊設計:

  第一階段內的板塊:

  “理解詩題、了解作者、學習詩句、古詩朗讀”四個板塊。在這些板塊里有詞語注釋、作者生平、課文插圖、地圖、古曲音樂、古詩范讀、簡單的flash等內容。

  第二階段內的板塊:

  “全詩理解、回顧前面”兩個板塊。在“全詩理解”中,列舉了兩種全詩的解釋,供學生參考。在理解全詩意思的基礎上,通過“回顧前面”來理解古詩的思想感情。

  第三階段內的板塊:

  “回顧《泊船瓜洲》、王安石生平、絕句與律詩、古體詩與近體詩、王安石詩集選、‘綠’字的研究、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網上尋寶”九個板塊。板塊中一些艱澀的詞句,都經過刪改,做到盡量讓學生能夠讀懂。在“網上尋寶”中列舉了幾個學習古詩的網站和常用的搜索引擎。

  【課堂教學思路】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泊船瓜洲》,并會背誦。

  2、通過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完成對古詩意思及理解,體會作者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3、應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培養學生自我發現、思考、搜集、處理、探究的學習方法。拓展學生想象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學習形式策略〗

  1、組成合作小組進行學習:

  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2、自己獨立學習:

  讓有個性思維的同學自由發展。

  3、師生之間“談話式”學習:

  讓學生能暢所欲言。

  〖教學過程〗

  一、示題引問

  1、示題。

  2、學生讀詩,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問題。

  二、了解詩意

  1、教師給同學介紹一位新的朋友、老師──網絡,用它來學習古詩:

  學生借助網頁了解詩人、詩句的意思。

  2、學生交流探討學習收獲:

  ⑴ 教師引導交流重點詞的意思。

 、啤〗忉屓姷囊馑肌

  三、體會古詩思想感情

  1、學生通過網頁了解全詩的意思。

  2、體會古詩思想感情,讀詩、背詩:

  引導學生從詩中的詞、句中去體會思想感情。

  四、借助網頁探索拓展

  1、學生通過網頁了解有關本詩和其他有關詩的知識。

  2、學生交流學習的成果,學生將自己獲得的資料分析得出結論進行交流

  五、課后作業

  將今天的學習成果,用 word或 powerpoint做成匯報作業。

  課堂實錄片段及解析〗

  片段一:

 。ń涍^第一階段網頁學習后)

  師:剛才老師在巡視時,有同學找老師要密碼了,但是要獲得密碼,必須將你對詩句的理解對大家說一說,哪位同學準備好,就趕緊舉手吧!

 。ㄅe手的學生只有兩三個,老師點了其中一位同學。)

  生: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鐘山只隔著幾層山……

  師:對不起,我打斷一下,你怎么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間隔著的是長江呀?

  生:因為前面(網頁)的解釋里說:瓜洲在長江(讀重音)北岸,揚州市南,和京口相對。所以我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間隔著的是長江。

  師:哦,原來你是借助注解明白的,閱讀真仔細!哪位同學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的?

 。ㄓ袃扇齻學生舉手,點其一回答)

  生:我是看地圖知道的。(學生操作網頁展示地圖,指出長江)

  師:你看到了長江,那你知道京口、瓜洲和鐘山在哪里嗎?

 。ㄉ也怀鰜恚

  師:哪位同學幫幫他?

 。ㄅe手的同學多了起來,點其一回答)

  生:(操作網頁將對應的地點名稱拖到地圖上相應的位置。)

  師:你怎么知道這些地方在哪里呀?

  生:前面(網頁)說了:

  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江蘇省鎮江市(重讀)。

  瓜洲:在長江北岸,揚州市南,和京口相對。

  鐘山:現在南京紫金山(重讀)。

  師:真不錯,能借助注解,把地圖看明白!那位同學你明白了嗎?

  (剛才沒有回答正確的學生點點頭)

  析:學生從文本閱讀中獲取字面信息,通過地圖獲得直觀的信息,兩種信息內化為學生的理解,在這里傳統的學習與多媒體的優勢找到一個和諧的融合點。

  片段二:

  (一學生回答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意思后)

  師:理解得真好,能告訴大家你怎么明白這句詩的嗎?

  生:我是看注解知道的。

  師:注解上怎么說的?

  生:(操作網頁展示。綠:本是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有“吹綠了”的意思。何時:什么時候。)

  師:你能想象一下“吹綠了”的景象嗎?

  生:春天來了,草綠了,樹綠了。

  師:嗯,你的春天似乎缺乏生氣,哪位同學再來想象一下?

  生:春天來了,岸邊的小草綠了,岸邊的樹的嫩綠的枝條隨風擺動,綠樹、綠草倒映在水里,水也染綠了,江水、樹、草綠成了一望無際的綠色。

  師:真美的綠呀!

  析:雖然沒有多媒體的形象再現,但是,學生對文字的感受更深刻了。這里學生不會因多媒體而產生思想的惰性,放飛了想象的翅膀,活躍了思維,這又怎是一個“綠”字了得。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16

  學習目標:

  1、有感情朗讀、背誦課文。

  2、運用查閱資料的方法自學,培養學生獨立運用資料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

  3、自選方法學習古詩,重點指導學生從理解字、詞含義,再到體會整個句子的含義。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一、導入

  1、認識課題。

  師: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與月有關的詩,大家首先一起來研究一下“泊”字。

 。ń處煱鍟n題。出示字典中“泊”字的兩個音節(bópó)及其不同的意義,選擇正確的讀音。齊讀課題。)

  師:誰能根據課文解釋說說“瓜洲”在什么地方?

  生:“瓜洲”位于長江北岸,現是揚州南面的一小鎮,。

  師:“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說把船停靠在瓜洲岸邊。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首詩的背景資料或作者?

  生:王安石,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

  生:……

 。ń處熆筛鶕瑢W們的介紹做出適當補充)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在當時,詩人已年過半百,對政治早已心灰意冷,他已經經歷了兩次推行新法而被罷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為相,他曾兩次辭官而未獲準,因此只能勉強違心上任。上任后,他又多次請求解除宰相職務,終于在復出后第二年又被再度罷相。在這種際遇心境下,寫出《泊船瓜洲》,難免字里行間貯滿憂郁、傷感、消沉之情。

  2、正確、流利朗讀詩歌

  師:介紹得真好,看得出我們的同學都在課前作了一番的努力了。請大家自由輕聲讀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自由試讀)師:那誰愿意試著準確、流利的朗誦這首詩嗎?(具體指明學生朗讀)請其他學生評價。

  3、讀準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間(jiānjiàn),

  鐘山只隔數(shùshǔ)重(zhòngchóng)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háihuán)

  4、自由讀古詩,或同桌互讀。

  5、聽錄音,讓學生注意錄音中的重讀與輕讀讓學生再次有激情地高聲朗讀

  二、背誦

  師:古詩瑯瑯上口,大家可以試著背背它?纯凑l能背得又快又好。(學生紛紛高聲背誦,課堂書聲朗朗)

  師:誰愿意試試背背這首詩?

  (四位同學同時站起來背誦)

  師:還有誰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學站起來集體背誦)

  師:(看到還有幾位同學沒背)現在給你們一個機會,大膽地站起來,老師和你們一起背。

  (余下的幾位同學與老師一道背誦:《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三、想一想,議一議。

  1、交流收獲,粗通詩意。

  師:通過誦讀,大家一定讀懂了不少的內容。不過要讀出感情,還要理解詩中的含義。今天,你們打算用什么方法來理解這首詩呢?小組討論一下。(10分鐘后全班交流匯報學習收獲)

 。1)、結合圖片,根據圖片中的情境理解

 。2)、用字典查生字的解釋

 。3)、抓住重點詞,再根據詞的意思補充句子理解詩。

  師:(肯定學生在理解詞的基礎上理解詞)那么下面小組間按照自己的方法,試著理解詩句中的大概意思。(小組匯報學習情況。)

  2、深入推敲。

  (1)學習第一第二句

  師:下面請大家認真地再次默讀這首詩,看看,在這首詩的第一第二句中你們能發現什么問題?。

  生:“一水間”是什么意思?生:為什么用“只隔”?……板書:

  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間,△△△

  第二句:(鐘山)只隔(數重山)!鳌

  師:誰能給詩中“瓜洲”、“京口”、“鐘山”的按方位畫一個簡圖?

 。▽W生上黑板試畫圖)

  ◎鐘山

  △△△△

  ◎京口

  ~~~~~~~~~~~~~~~~

  ~~~~~~~~~~~~~~~~

  ◎瓜洲

  師: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望著中間僅隔著一條江水南邊岸上的“京口”。由此詩人想到離京口只隔著幾層山的家鄉。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道江,數重山,可謂山高水遠,為什么詩人卻覺得只是“一水間”,“只隔”數重山呢?引導學生理解:實際距離——心理距離——巨大的反差

 。ㄕ谜f明詩人在途中,卻心系家鄉,戀鄉之情躍然紙上。)

 。2)小組自學第三第四句,將不明白的地方和全班同學一起討論。例如:

  生:請問老師,“還”是什么意思?師:老師提供資料讓你們自己選擇判斷。(師根據學生提問點擊課件,展示以下內容。

  A、綠:吹綠了。

  B、還:①指歸還。②指的是返回。

 。▽W生對照詩句討論后選擇了第二種解釋)

  師:還有什么弄不懂的字詞嗎?誰能按書上注釋加上自己的理解來說說第三第四句詩的大意呢?

  (先同桌互說,再匯報說。)

  師:這首詩寫出來后還流傳著一個小故事,據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詩人在作詩過程中曾九過多次,最后定稿時才用了“綠”字。試想象,作者可能用過哪些字呢?

  生:可以用“到”字,吟作“春風又到江南岸。”生:可以用“入”字。

  生:還可以用“來”。

  師:詩的第三句繼續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詩人為什么選作“綠”字呢?

  生:“綠”字寫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綠色,寫出了顏色的美,表達詩人對家鄉的熱愛,襯托出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

  師:“綠”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

  3、體會詩的情感,簡筆勾畫。

  師:讀到這兒,你知道詩人的寫作目的了嗎?

  生:這是一首寫景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師:詩中哪些詞、句可以感受到詩人這種思鄉的情緒呢?

  生:“鐘山只隔數重山”中的“只隔”,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生:“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又綠”可以看出詩人的思鄉之情。

  五、課外拓展:

  師:王安石這首詩體現了他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在許許多多的古詩中也體現了思鄉之情,課后,大家分小組收集有關這方面主題的古詩,比一比,看他們有什么異同點。下節課我們來討論討論。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篇17

  五下第二單元的古詩詞,第一首就是《泊船瓜洲》,印象中好似給學生上過一般。隨機問了幾個,都說沒有,倒是記起來在哪本作業本中做過這首詩的習題。我一拍腦門,對了,上學期的課堂作業本中是做過這個練習?磥,本想偷個懶,簡單上一下就過去了的想法,現在是行不通了。

  第一環節:從討論路途的遠近來提煉詩的中心思想。

  師:自己讀一讀這首詩,看看自己能不能讀?(生自由讀)

  師(聲音漸停后):在這首詩中一共出現了7個多音字,你能找出來嗎?(生找,實在找不全的可以同桌或四人小組交流一下。)

  ——交流:泊、間、只、數、重、綠、還

  師:現在你能夠再來讀一讀這首詩嗎?可要注意這些多音字的讀法了。

  ——生自由讀后,指一名學生讀

  師:你們聽出了什么嗎?

  生:“間”字讀錯了,應該讀第四聲。

  師(故作驚訝狀):哦?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生:因為京口和瓜洲只見間隔了一條長江。這個“間”是間隔的意思,所以讀第四聲。

  ——表揚這個學生,老師在黑板上簡單的畫出京口與瓜洲之間的地理位置圖。

  師:那么鐘山呢?它的位置在哪里?

  生:京口與鐘山只見隔了很多很多的山。

  (這時有學生馬上站起來反駁:京口和鐘山只見不遠的,因為它用了一個“只”,說明只有的意思。)

  師:真會讀書,有疑問了。那么作者又用“只”,又用“數重山”,到底是遠還是近?

  生:我認為是近的,因為前面說“一水間”,說明僅僅一水的間隔,不遠。

  生:我也覺得不遠的,因為只有幾座山的路途而已。

  師:是呀,對古人來說,那時候,交通不便利,一座山、一道水,對于他們來說已經是路途遙遠、要跋山涉水了,但是作者為什么偏要說“近”的呢?

  生(沉默片刻):因為作者非常的想念家鄉,思念親人,對作者來說,親人和家鄉已經在作者的心里了,所以對作者來說,路途并不遙遠。

  ——表揚這位學生,很會讀書,領會了詩的中心意思。

  第二環節:抓中心,進一步提煉中心

  師:作者把船停在瓜洲,你覺得他去干什么呢?

  生1:去游山玩水吧!

  生2:可能是路過此地,覺得景色很美就停了下來。

  生3:就像那個《楓橋夜泊》一樣,到了此地,正好停留一下。

  生4:王安石是去做官的途中路過此地,他是被逼的……(說不下去了)

  師:我們每學一首詩,都要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也就是作者是在一個怎樣的心情、怎樣的環境下的,就像這首詩,請大家看——(資料)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領導變法。變法對富國強兵起到積極的作用,但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舊派的反對。1074年,王安石無奈辭去宰相職務,任江寧知府。 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為宰相。官場的復雜,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對從政產生了強烈的厭倦感,他兩次請求辭去宰相之職,宋神宗都不批準。這年春天,迫于無奈,王安石只好勉強上任。北上京城途經瓜洲時,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師:所以同學們,王安石是被逼無奈才離開了故鄉,讀一讀下面兩行詩句,你想說什么?

  生:老師,我從這個“又”字可以看出,詩人離開家鄉已經很多年了,因為江南已經過了好幾個春天了。

  生2:老師,我從“何時”也看出詩人急切地希望回到故鄉的心情。

  師:同學們,知道這首詩的經典在哪兒嗎?對,一個字——“綠”

  ——知道學生看課后的小資料。

  師:作者選用“綠”字,好在哪里呢?

  生1:綠字可以看出,春天已經來到了江南,江南到處都是綠色。

  生2:綠字在本來是個形容詞,表示顏色,在這里表示動詞,我仿佛看到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

  師:是啊,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可我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回來,作者問自己——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就這么想著,想著,一幕幕曾經溫馨的畫面再一次出現在他的面前,他仿佛看到了……他仿佛想起了……

  師:古人很喜歡把自己思鄉的情懷寄托在月亮上,比如:明月何時照我還,還有嗎?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在古詩朗讀、背誦中結束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泊船瓜洲》教學設計(通用17篇) 相關內容:
  • 《月是故鄉明》 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通過回顧第二單元的四篇課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敘事抒情”寫法的運用。2、通過閱讀“群文閱讀”的5篇現代詩歌,深入體會“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敘事抒情”寫法在文章中的運用,并讓學生知道這種包含著情感...

  • 月是故鄉明季羨林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對《月是故鄉明》進行文本研習,體會作者對故鄉永恒的思念與牽掛之情。2.能力目標: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生學會獨立閱讀與思考,并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

  • 月是故鄉明學案

    月是故鄉明《想北平》學習目標: 1、掌握關于老舍的文學知識,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 2、反復品讀,感受作者質樸的語言,體會作者對故鄉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之情。 3、學習作者從平凡事物入手抒寫自我感受的寫法。...

  • 月是故鄉明  教學設計(北師)

    月是故鄉明 [學習目標] 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能通過評點的方法與文本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重點難點] 1.通過閱讀,訓練學生運用評點的方法來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 蘇教版必修一:月是故鄉明《我心歸去》《前方》..

    ms 周引言: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那就是故鄉,是“我心歸去”的地方。在《鄉土情節》之后,我們再一起在《我心歸去》的地方理解故鄉的深意。1.簡介韓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

  • 《月是故鄉明》教參[蘇教版]

    《月是故鄉明》教參 一、專題內涵解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一般而言,故鄉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許多歲月都是在故鄉度過的,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親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記憶。...

  • 五年級下冊語文《月是故鄉明》精品教案優秀(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體會作品表現的人對家、家園和故鄉的刻骨銘心的依戀之情極其深刻內涵。2學會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評點方法,記下自己閱讀作品時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與作品展開對話。3嘗試以散文的形式表達你自己對故園的情懷。...

  • 《泊船瓜洲》的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2、教師抓住要害詞“只”、“又”、“綠”,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詩人感慨萬千的思鄉情感。...

  • 泊船瓜洲語文教案范文(精選3篇)

    一、教學目標(字幕)1、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及生活時代。2、掌握詞的內容,體會詞的意境。3、領會詞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二、導入(字幕配圖)王國維曰: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靜如練、山氣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懸明月、大漠孤煙...

  • 《泊船瓜洲》教學案例(精選12篇)

    古詩作為小學中的重要內容,古詩教學應從學生的現實出發,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通過生活來認識古詩,而不是用古詩來認識生活。我們的課堂應不僅僅關注古詩本身,還應讓學生真正感悟古詩。...

  • 《古詩兩首》《泊船瓜洲》、《游子吟》練習設計(精選14篇)

    佚名 一、多音字組詞。二、寫出古詩的作者及年代。①王安石 ②孟郊 ③于謙A.明代 B.宋代 C.唐代《石灰吟》 ( ) ( )《泊船瓜洲》( ) ( )《游子吟》 ( ) ( )三、解釋加粗字的意思,再說說整句詩的意思。1.鐘山只隔數重山。...

  • 泊船瓜洲(精選15篇)

    一、簡介作者二、范讀詩歌三、學習古詩(一)、學習前兩行詩。1、學生朗讀古詩,找出哪一個字寫詩人想回家?(還)2、詩人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們先來看題目。...

  • 《泊船瓜洲》課堂教學實錄(通用14篇)

    課前交流:師:同學們好!生:老師好!師:我剛剛才聽說你們認識我?是這樣嗎?生:是,您在我們二年級的時候給我們上過《葡萄溝》。師:(驚喜的)是嗎?真是太好了!轉眼都過了4年了,你們都長這么大了。...

  • 語文泊船瓜洲教學設計(精選8篇)

    教材簡析:《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 《泊船瓜洲》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整體上把握本組教材的主題內容、訓練重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泊船瓜洲》。3.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詞的大意及重點詞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泊船瓜洲》。詩句的意思。...

  •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盘水市| 宜良县| 政和县| 邳州市| 濉溪县| 邯郸市| 杭锦旗| 崇信县| 垫江县| 从化市| 齐河县| 苏尼特右旗| 明水县| 电白县| 达尔| 泰和县| 色达县| 洛浦县| 巴林左旗| 招远市| 衡阳市| 潞西市| 抚州市| 永丰县| 扶沟县| 洪雅县| 六枝特区| 赫章县| 阜康市| 台中县| 峨边| 兴隆县| 清水河县| 高清| 晋州市| 航空| 绥德县| 云南省| 罗田县| 南投县| 上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