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案設計和后記(精選16篇)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1
第一學時
學時目標:初讀課文,學習生詞,學習“早”的故事,培養探究課文的興趣。
學習過程:
一、導入:
出示教師參觀三味書屋的相片,激趣: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這是一個私塾,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小時候就曾在這讀書。三味書屋至今還保存著魯迅當年用過的書桌,書桌上刻了一個小小的“早”字,這個“早”字還有一段來歷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三味書屋,共同來了解這個“早”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出示生詞,指名認讀,自主識記。
2、自由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找出“早”的故事。
3、交流釋疑
三、學習“早”的故事
1、指名朗讀課文六七自然段,說說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刻上這個“早”字。
2、魯迅為什么會遲到?請讀課文中相關的句子,想像一下:清晨魯迅起床后會做些什么?
3、年幼的魯迅,肩上卻扛著生活的重擔,迫不得已,他遲到了,不知內情的壽老先生嚴厲地批評了他,他又是怎么做的?你能想像一下:他心里會想些什么?
4、是的,小魯迅受到了不該有的批評,但是,他不抱怨,不委屈,反而嚴格要求自己“早”,引讀:從那以后——他把“早”字刻在書桌上,實際上是刻在了——(心里)書桌上的那個早字輕輕的,他心里的那個早字卻是——重重的,書桌上的那個早字小小的,他心里的那個早字卻是——大大的。長大以后,魯迅成為了我國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閱讀作家卡片,教師補充介紹:魯迅以筆為武器,被譽為“民族魂”“中國的托爾斯泰”、現代文學的旗幟,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你覺得魯迅先生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什么?(他時時早,事事早。)
5、同學們,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建設者,我衷心地希望我們每個同學從今以后也能時時早,事事早,長大以后,成為優秀的人才,請大聲朗讀課文,把這個“早”字記到心里。
三、總結提醒
咱們和魯迅生活的時代不一樣,要學習他的精神,但他那字刻在桌上的做法現在看來是不對的。
第二學時
學時目標:觀照全文,理清脈絡,學習三味書屋的陳設,感受梅花的韶致,深化早的認識
學習過程:
一、導入
“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魯迅先生早的精神讓我們深受啟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到培養出這樣一位偉人的三味書屋去看一看吧。
二、輪讀課文,相機練讀,理清脈絡。
1、指名分自然朗讀課文,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記敘自己訪問三味書屋的經過的。
2、交流:
聞清香——看擺設——賞梅花——想故事
三、學習三味書屋的陳設
1、還沒進門,首先撲鼻而來的是——(一陣清香),那清香——(純凈疏淡),那是什么香?作者為什么認為它就是書香?你從中體會到作者什么感情?(對三味書屋的仰慕)
2、進門以后又看到了什么呢?出示圖畫,指名說說圖畫上的內容。
3、課文中是怎樣介紹的呢?指名朗讀課文,說說作者為什么能介紹得那么清楚?畫出表示方位的詞語,看圖引讀。
4、口頭練筆:仿照課文的寫法,介紹我們的教室。
四、感受臘梅的韻致,深化早的認識,領悟借物喻人的寫法
1、引讀:默默站在三味書屋中,我仿佛聽到——同時記起——,我忽然明白了——(穿插講解本段作用:照應,過渡。)就我們一起到后園去看看那臘梅吧。
2、指名朗讀課文。
3、讀了這一段,你想用哪些詞語來概括梅花的特點(茂盛、冰清玉潔、開得早……)交流中練讀。
4、二十四番花信風,一候是梅花,梅花開得最“早”,一個早字,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魯迅早的故事。
5、是啊,魯迅就是那趕早的梅花,珍惜清晨,珍惜春天,愿同學們也能學習梅花,爭做“東風第一枝。”
五、作業:
課后第4題
板書:
4、早
陳設:南墻上——東面正中——畫前面——東北角上
三味書屋
梅花——魯迅(時時早、事事早)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理解生詞。
3、能結合課文內容說出作者寫梅花的用意。
4、學習按方位順序描寫的方法。
5、學習魯迅先生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
學習重難點:
1、從梅花中感受魯迅先生的精神。
2、學習按方位順序描寫的方法。
學時安排:2學時
學生閱讀眼光的局限性是怎樣形成的?
——《早》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第一環節的教學,在我的預設中,覺得是比較簡單的,“分自然朗讀課文,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記敘自己訪問三味書屋的經過的。”我以為,作為五年級的學生,大部分應該能夠比較輕松地理解這個問題,而且為了進一步降低問題的坡度,課堂上我還對問題進行了補充“進入三味書屋,作者寫看到了?后看到了什么?”設置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脈絡,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按順序記敘見聞的習慣,它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只是一個語文訓練的滲透點,我希望能快速解決這個問題,以進入關于三味書屋擺設的描寫當中,落實本課“按一定順序描寫一個地方”的語文訓練重點。但是,在課堂上,一如往常的,這個環節如黑馬橫出,占據了課堂許多時間。學生的回答甚至讓人氣憤:先寫了三間小花廳,然后寫了清香,然后寫了小門、桌子、椅子……大有將文章一口氣讀下去的氣勢。我著急地提示:三間小花廳不就是三味書屋嗎?桌子、椅子都是三味書屋的什么?有聰明的、看過教材全解的同學才答出“擺設”一詞。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讓學生的閱讀視角指向文本的一字一句呢?
我想:首先可能是補充的問題有畫蛇添足的嫌疑,干擾了學生的思路。其次,更重要的可能是由于我們平常的教學中,較少關注學生對文本整體性的思考,常常糾纏于一詞一句,導致學生對文本的概括能力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總是習慣于在字里行間尋找答案,而沒有感悟語言、獲得概念的意識。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2
《早》是吳伯蕭先生訪問三味書屋后寫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記敘了三味書屋的陳設、后園的梅花和魯迅書桌上“早”字的來歷,贊揚魯迅先生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們要珍惜時間。文章的寫作特點:1. 按作者的游覽順序寫。2. 形散神聚,內涵豐富,寫法靈活。作者不光記錄訪問的所見所聞,同時展開豐富的聯想,把三味書屋的陳舊、簡陋又精致的工筆描寫與對蠟梅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寫意描寫相結合,把現實的無聲的靜態描寫與歷史的有聲的動態描寫相結合,把借物喻人的寫法和直抒胸臆的寫法相結合,使得今天的三味書屋依舊充滿文化氣息,依舊折射出偉人的民族精神。3. 文筆雋永,語言流暢,過渡自然。
從課文中不難看出,吳伯蕭先生是帶著一種對魯迅幼學足跡的追尋和魯迅人格的敬仰之情來訪問這一文化古跡的。自然觸景生情,延伸出許多東西來。如由迎面而來的清香聯想到書香,再聯想到讀書聲。由魯迅的書桌聯想到魯迅在這里讀書、習字、對課、描像,由空空的椅子聯想到學童們全部跑到后園玩耍等等。……也不難看出,《早》文與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有較多的相關性,如書屋的陳設、“早”字的來歷等。因此,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首先范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雖然文章較長,但學生聽得興趣盎然,也增加了對魯迅童年生活的了解。然后我讓學生獨立閱讀《早》文,并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從學生的發言中,我感到確實達到了我設計的預期目的。
第三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學習蠟梅的“早”和魯迅的“早”,溝通兩者的聯系。首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了與課題相關的四處“早”――蠟梅早放、書桌“早”字、“時時早,事事早”、“的確要早”。然后按此線索展開教學,從而理順了教學思路。
“蠟梅段”的教學,我力求從整體入手,通過朗讀感知蠟梅的特點:茂盛、冰清玉潔、飄香、不畏嚴寒、無私奉獻、爭優爭先,從而為理解魯迅的人格打下伏筆。但教后反思,覺得這里片面強調了朗讀的訓練,訓練目標不夠明確,費時低效,也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節奏。改進措施:先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要求從整體想一想這段話寫了什么,再劃出文中反映蠟梅特點的詞,然后引導學生體會蠟梅的品質。在此基礎上,適當地訓練一下朗讀。這樣,教學過程便得到了優化。
“‘早’字來歷”段的教學,也沒有把握好訓練目標和教學節奏。在上課時,我突然“靈機”一動,要求學生用2分鐘時間準備復述課文內容,一言既出,便化上了近10分鐘的代價。但就這段內容而言,重點是什么,應該訓練什么才最有價值?這些本應理性把握的東西被隨意的教學行為所掩沒了,以至只能草草收場。改進措施:先要求學生邊讀邊想:這一個故事,反映了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然后抓住重點句展開討論,深化認識。
結尾段的教學,我只是問學生能讀懂嗎?然后引申開去,處理得較干練。
整體教后反思:從這篇課文的教學來看,我還是在犯一些以前的錯誤,即目標不明,主導失當,拖泥帶水,實質是在搞一些繁瑣的東西。病因分析:雖然整體思路較清楚,但對教學細節明顯缺乏應有程度的預設。其次是片面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主導意識不明顯。再次是教學的節奏拖沓,課感遲鈍。
2006.3.31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3
放開聲音讀一讀 ☆☆☆
1. 我把課文認認真真朗讀了 遍, 讀完文章,我想提醒大家的生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所了解的詞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看拼音,寫詞語
niànɡ xuě shū shú pǔ sù rùn zé tòu mínɡ
( ) ( ) ( ) ( )
chún jìnɡshū dàn bǐ mò zhǐ yàn bīnɡ qīnɡ yù jié
( ) ( ) ( )
3、給下列詞語選擇正確的讀音或漢字
停云小憩(qì xī) 當(dànɡ dānɡ)鋪 書塾(shoú shú )
來( 厲 歷 ) 嚴( 歷 厲 ) ( 陡 徒 )崖
靜下心來想一想
4. 課文按三味書屋的__________順序來描述,順序分別是_______、_____ _、 ________ 、__ 。
5.通過預習我知道,課文的第____ 自然段是過渡段,照應了前面的 ,引起下文的“ ”。
6.讀第二自然段,分別找出描寫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 )表示出來。
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點?“奇”在哪里?
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
松樹名稱
松樹的特點
7.學文后,拓展訓練。
黃山松千姿百態,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有的狀如
,它們 。
睜大眼睛尋一尋
當一次小導游,先給爸爸媽媽介紹黃山奇松。(要寫出黃山奇松的特點。)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4
早教方法一:
要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這一時期寶寶的詞匯已經非常多,能夠聯系說兩句話,有時還會嘮叨不休,好奇心使他經常會問“為什么”。父母這時要耐心,并要有問有答,而且要用簡練的,孩子能聽懂的語言來回答孩子,如果遇到不知道的問題,要和孩子一起翻閱書籍或問他人,千萬不要為了應付而亂說。
特別建議:
如果孩子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或作出調皮的事,父母處理的態度應耐心而有靈活性。
早教方法二:
識別大小,形狀和顏色。這一時期的孩子,已經有了區別各種顏色和大小形狀的概念。日常說話時,可有意把形容物體大小、形狀和顏色的詞強調說,無形中在寶寶的頭腦里形成一些概念,再拿畫筆或卡片,積木等教孩子認識色彩,知道最基本的幾何型,如方,圓等,并對物體的大小有一定的比較。這樣,孩子的大腦便會越來越發達,智能會得到迅速的開發。
特別提示:
孩子的學習能力永遠超出父母的想象。
早教方法三:
多讓寶寶做運動,要讓孩子運動身體,不要只局限于戶外,家里只要有條件,也可以讓孩子在室內做幼兒體操。床上運動對孩子也很有好處。如前后翻滾等。讓寶寶的運動能力和智能同步發展?傊,身體鍛煉可因地制宜,不必拘泥太多,但要注意寶寶的安全。
特別提示:
不要隨便許諾,不要哄騙孩子。
早教方法四:
鍛煉手指能促進大腦發育。這么大的孩子可以學著做一些簡單的小手工。如,可以教他結繩結,讓他學會多種打結方法。還可以教寶寶學會拿剪刀,用剪刀剪紙片。正確使用剪刀可以鍛煉寶寶手指肌肉的力量,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在家長監護下進行。
特別提示:
只要孩子精神好,不必因孩子吃得少而擔心。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5
基礎訓練
一、看拼音寫詞語
shū cài yùn zhì hǔ pò bīng qīng yù jié
( ) ( ) ( ) ( )
niàng zào shū shú là méi rùn zé tòu míng
( ) ( ) ( ) ( )
二、組詞
歷熟趟訊
厲塾躺迅
三、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
的桂花的三味書屋
的書塾的讀書聲
的蠟梅的壽鏡吾先生
四、根據課文內容按要求填空
1、邁進后園,蠟梅開得正盛,幾乎滿樹都是花。那花_____,______,花瓣_____,像_______,很有點____________。
2、魯迅聽了老師的批評后,在書桌上輕輕地刻了一個小小的“早”字,其實,他刻下的不只是一個“早”字,更重要的是____
3、“致”的意思有:①集中于某個方面。②達到;實現。③招致。④精細,精密。⑤情趣。“韻致”中的“致”的意思是____。請根據其他的幾種解釋分別組一個詞,按順序寫在橫線上。
拓展訓練
到底還剩幾只鳥
有一回,我(代、帶)學生(坐、座)車到(蹤、綜)合實踐基地——“綠野村”。車上有兩個活潑好動的男生(提、題)議玩“腦筋急轉彎”。
他們先出題□題目是□學生證掉了怎么辦□我說□那就做一個嘛□錯了□掉了撿起來不就好了□然后換我出題,想起我在10歲時,被問過一個腦(lǎo、nǎo)筋急轉(zhuǎn 、zhuàn)彎的問題,那時被大家嘲笑了一番,現在我可以問學生了。“樹上有10只鳥,獵人開槍打中(zhōnɡ zhònɡ)一只,還剩(chènɡ 、shènɡ)幾只?”“當然一——只——也——沒——有!”
這真是說到我心里的痛。我當時回答還剩9只,大家都笑我太笨了。答案應該是:另外9只聽到槍聲就都飛走了。盡管我認為有可能有耳聾的鳥,但是沒人理我。
如今我的學生比我當年聰明?蔀楹嗡季S也如此單一?為什么“腦筋急轉彎”有標準答案?如果有標準答案,還能稱為腦筋急轉彎嗎?孩子的創造力與幽默讓我擔憂啊!
于是,我說:“我沒錯,可以還剩下9只。因為——它的爸爸、媽媽、姐姐、哥哥、妹妹、弟弟和許多朋友都很疼愛它,他們舍不得飛走,都留下來直到它的葬禮完了才走。”
經我這么一說,學生思路大開,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答案。
“樹上還有8只,因為有一只是聾子,聽不見槍聲。”
“樹上還有1只,因為打中的一只剛好掛在樹丫上了。”
“樹上還有15只,因為那10只鳥原來是一個和睦的家庭。被打中的是鳥爸爸,當全家正在悲痛時,來了6只鳥聲稱是鳥爸爸的骨肉,要來分遺產。”
“樹上還有20只鳥,因為打中的是一只母鳥,留下了一只幼鳥成了孤兒,又引來了11只鳥要撫養它。”
“樹上還有30只鳥,因為被打的是一只惡鳥,又來了21只鳥表示慶賀。”
“樹上還有49只鳥,因為樹上原有5對恩愛的鳥,獵人打中的是一只雄鳥,使得一只最美麗、歌聲最好聽的雌鳥成了寡婦,有40只雄鳥來追求它。”
“樹上還有若干鳥,因為許多鳥都來抗議獵人的行為。”
……
聽了孩子們的回答,我感慨萬分!
1、劃去第一自然段括號里不恰當的字。
2、劃去第三自然段括號里不正確的讀音。
3、給第二自然段補上空缺的標點。
4、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嘲笑疼愛慶賀
悲痛聲稱撫養
5、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恩愛美麗活潑
悲痛聰明單一
6、在11、12、13三個自然段的括號中添上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語(不重復)。
7、文中的“我”開始擔憂什么?后來又“感慨”什么?
8、像文中的學生一樣,你也說一種可能情況,不能與文中的內容重復。
樹上還有只鳥,因為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五個生字, 正確讀寫“白帝城、江陵、猿聲”等詞語。
2、朗讀、背誦并默寫古詩。
3、學習利用注釋,展開想象,讀懂古詩。
4、理解詩句意思,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詩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
理解詩中重點詞句,讀懂古詩。
教學方法
直觀法、合作學習、情境感受。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讓學生課前查閱與這首古詩相關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背誦《絕句》,說說詩意。
2、回憶上節課學習《絕句》的方法,.課件展示學習步驟:
、攀熳x古詩
⑵理解詩意
、窍胂笠饩
、染毩暠痴b
3、師:今天,我們繼續用上一節課的學習方法學習一首唐代詩仙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二、學生利用課前查閱的資料簡要介紹作者李白,教師加以補充。
三、解題
師:這首詩的題目《早發白帝城》,誰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發:出發。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慶奉節城東白帝山上,位于長江三峽一帶。城居高山,地勢險要。(.課件展示地圖)
四、指導自學
課件展示自學要求:
1、自學生字詞,自由朗讀本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利用注釋讀懂本詩,體會詩中流露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3、畫出不理解的地方,通過查閱工具書,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五、小組合作學習
1、匯報各自自學情況;
2、將不懂的問題在小組內提出,通過結合各自課前查閱的資料一同解決問題;
3、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
六、匯報自學情況
1、指名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匯報朗讀。
2、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內容?
3、從一二兩行詩中,你讀懂了什么?(詩人從哪里出發、要到哪里去、距離多遠、需要多少時間?)復習“夸張”手法的運用。
4、這兩行詩是什么意思?(早晨離開了仿佛在彩云中間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導朗讀一二行詩。
6、你對后兩行詩是怎么理解的?
7、這兩行詩表現了行船之快,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輕松、愉快)
8、指導朗讀,學生試讀。
七、體會詩人心情及詩歌意境
1、利用課前查閱的資料交流:為什么詩人會覺得船行得特別快?(順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為如此,所以詩人在第一句就寫道“朝辭白帝彩云間”。為什么詩人說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間呢?(地勢高;作者心情高興。)
3、展開想象:詩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會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詩人順流而下,行船經過三峽,見到長江兩岸奇麗的景色時,那種欣喜的樣子嗎?學生自由描述。
4、讓我們一起來感受詩人喜悅的心情吧!.課件播放音樂,學生帶表情齊聲朗誦。
5、背誦。
剛才老師發現這首古詩同學們讀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學已經會背了。下面請所有能背的同學背給大家聽聽。
老師也想當場背一背,邀請剛才沒背過的同學和我一起來,行嗎?
八、總結
這首詩通過對行船的輕快和沿途壯麗景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重獲自由后輕松喜悅的心情。整首詩氣勢奔放,情景交融,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九、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古詩。
2、課外找一兩首李白的詩讀一讀、背一背。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7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207
《早》對對子
《早》中有一句話說:“當年魯迅就在那里讀書、習字、對課,或者把宣紙蒙在《西游記》一類的小說上描秀像!睘榱藥椭鷮W生體驗魯迅當年讀書生活,進入課文情境,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現在,我們站在“三味書屋”里,我成了壽鏡吾老先生,你們成了魯迅,坐在東北角上的桌子上。該上課了,這節課的內容是對對子。老師出詞,你們來對。聽好了!(說的都是本課中的詞)深冬。
生:初夏。
師:坐南。
生:朝北。
師:石橋。
生:小溪。
師:還有呢?
生:泥路。
師:三味。
生:五谷。
師:書屋。
生:書塾。
師:對對子最好不要有同樣的字。
生:琴房。
師:詩云。
生:子曰。
師:四面。
生:八方。
師:筆墨紙硯。
生:琴棋書畫。
師:早到。
生:遲來。
師:橫眉冷對千夫指。
生:俯首甘為孺子牛。
師:這是魯迅先生的名言。
轉載自邑學教師博客
;isbest=1&page=3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8
《早》是著名作家吳伯蕭先生寫的一篇游記。因為情感真摯、結構縝密、語言清麗,為讀者津津樂道。作者所寫之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求學之地。游覽之地的特殊性,決定了作者是帶著一種對魯迅幼學足跡的追尋和對魯迅人格的敬仰之情,來訪問這一名跡的。所以作者在寫作時就不僅僅是為游覽而游覽,因景及人,寫出三味書屋背后隱藏的魯迅做事時時早、事事早,珍惜清晨、珍惜春天、珍惜光陰的精神。文章以“早”為題,別具深意。
圍繞這一中心,作者構思精巧別致、層層敘述。課文第一節交代了游覽的時間、地點。因為深冬,才有后文關于梅花的描寫;因為游覽之地為三味書屋,才有后文的書香的猜測、關于魯迅事跡的聯想。這一節在不經意間,為下文的寫作埋下伏筆。所謂草蛇灰線,大概如此。
到了三味書屋,作者沒有急于為讀者介紹它的陳設,而是先寫迎面撲來的一陣“清香”。迎面撲來?說明清香濃郁,這又為下文梅花開得旺、開得多設伏。假如梅花開得不旺、開得不多,清香何至如此。因為不知清香為何花之香,所以引來諸多猜測、諸多聯想。三味書屋是幾十年前的書熟,作者自然會由清香聯想到書香,聯想到讀書聲,自然過渡到下一節關于三味書屋陳設的描寫。
三味書屋陳設的敘述有條不序:南墻上——東面正中——畫前面——東北角,可稱得上描寫屋內陳設的典范,在這里就不作敘述了。三味書屋是一處頗具文化氣息和紀念意義的場所,是魯迅幼年學習的地方,作者自然是觸景生情,由眼前的實在景觀生發開去,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延伸出許多東西來:由魯迅的書桌聯想到魯迅在這里讀書、習字、對課、描像;由空空的椅子聯想到學童們全部跑到后園玩耍;聯想起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書屋后面有一個園子,園子里有許多臘梅……于是,才有了第四節關于突然明白清香來源是臘梅花的巧妙敘述。這樣的過渡自然而來,絕無生硬之態。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的。
第五節對于臘梅花的描寫,作者費了不少筆墨,是下了功夫的。臘梅花的美,除旺盛之外,作者還寫了它的顏色美、形態美。色、香、味 、形的描寫,都是為寫臘梅花高潔的品質服務,正如文中所說:很有點冰清玉潔的韻致。梅花的高潔品質、風韻情致令人難忘,更為重要的是梅飄香而送暖,預示春來。再加上作者的以花喻人,梅花的高潔暗喻了魯迅先生的高潔,所以自然聯想到“早“字來歷的故事,引出文章所要表現的主題“魯迅做事時時早、事事早,學習珍惜清晨、珍惜春天、珍惜光陰的精神”,使文章有了深度,意境廣遠,給人以諸多的思考、感慨。假如只是滿足于敘述三味書屋在什么地方,布局是怎樣的,陳設如何,會使文章單薄、失色。我們常說文以載道,就是如此。
在“早”字來歷的故事中,作者雖然筆墨簡省,但我們仍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當時場景。這主要得益于作者刻畫了魯迅在書桌上刻“早”字的細節描寫:默默回到座位上,輕輕地刻了一個小小的“早”字。默默說明魯迅先生已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早字雖刻得小、刻得輕,但卻深深地烙在魯迅幼小的心靈里,影響了他的一生,成為他人生的信條之一。就像文章敘述的那樣:“從那以后,魯迅上學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
課文最后一節,揭示了全文的主題,回應了課題。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使讀者在即將讀完全文時,在對魯迅幼學足跡的追尋和對魯迅人格的敬仰中,對“早”的意義有深入的理解:要珍惜一天中最好的時光清晨,珍惜一年中最好的時光春天,要開好頭、啟好步,時刻不忘魯迅做事事事早、事事早的精神,把魯迅的精神化為自己的行為,永久相傳。
課文在寫作上有以下幾點:一為以花喻人;二為方位記敘有條不序(三味書屋);三為由實在景觀生發開去,展開豐富的聯想;四為結構縝密。這四條足可成為學生學習寫作的范本。
教學這一課可從三味書屋的陳設入手,感受魯迅當年學習的環境,學習作者對方位記敘的有條不序。接著體會早字的意義。體會早字的意義,可由梅花飄香開始。在體驗梅花高潔品質后由花及人、由花喻人,在早字來歷的故事中,學習魯迅的精神、學習魯迅高潔的品質。然后揭示出文章的主題。最后學習文章結構縝密、處處照應的寫法,進行寫作遷移。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9
《早》教學反思
《早》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開得早",贊美了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人們要學習這種品質,做"東風第一枝".
備課時,我首先考慮到,既是"以物喻人",那么只有讓學生體悟到"物(梅花)"與"人(魯迅)"之間的相同之處,才可能真正讀懂課文.全文主要寫的就是梅花的早開與魯迅在書桌上刻了"早"字兩件事.如何讓學生自發的去挖掘這兩者的間的內在聯系呢
當學生充分讀熟課文,理清脈絡之后,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先是寫梅花,后又筆鋒一轉談及魯迅,這兩者有聯系嗎 作者又是怎樣將這兩者聯系起來的呢 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很快發現了其中的聯系,那便是一個"早"字,并讀懂了,在兩段落中"早啊!"一句為過度,上承梅花之早,下啟魯迅之早.
僅僅是找找過度句嗎 僅僅是"早"之相同嗎 我不滿足!梅花的品格之高潔,魯迅的品德之高尚,我又該如何讓學生們體會到呢
對于梅花的高潔,學生們頗有體味,然而,魯迅在文學界的盛名,他們卻并不了解,對魯迅關注民族事業,棄醫從文的一生,他們也是知之甚少.課堂上,盡管我慷慨激昂,學生卻是無動于衷,正在我黔驢技窮之際,曾經文選課上的一個殘缺記憶跳入我腦海.那是關于一個"鐵屋子"的討論,我記不起具體的文字,大意卻能復述,于是我讓同學們做了個選擇題:假使有一座密不透風,堅不可摧的鐵屋子,一群人正在里頭酣睡,不久,他們將在睡夢中窒息而死.這時,一個人醒來了,他面臨兩種選擇,一是保持沉默,讓其他人就這么不知不覺地死去,二是喊醒他們,做死前的抗掙,當然,希望是極其渺茫的,也許他們飽受了垂死的痛苦,最后卻是無謂的徒勞.你以為魯迅會作何選擇呢
學生據此展開了爭辯,通過我的從旁引導,問題越辯越明,魯迅寧愿"四處碰壁"也要奮力"吶喊"的高大形象漸漸清晰起來.這時,我又追問:梅花與魯迅,難道只是個"早"字的相同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激情昂揚,回答精彩紛呈:
生:梅花敢于迎風傲雪,魯迅敢于同反動派做斗爭,他們都是頑強的.
生:梅花盛開預示著春天的到來,魯迅為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們都是"光明的使者".
……
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潛能,學習知識,理解文本,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這不正是對教師職業最有效的詮釋嗎
《早》教學反思
摘要: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1、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2、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德育;3、以物喻人,做“東風第一枝”。
關鍵詞:美育教育 德育教育 時時早 事事早 以物喻人 東風第一枝
《早》是小學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以前課題為《三味書屋》,作者吳伯簫。本文很貼切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教育意義也十分深遠,我對于本課的教學,感受頗深。
文中的主人公——魯迅,學生對他的了解要么是他的一些作品,要么是他的某些名言,而本文則帶學生走進他的童年,和同學們一樣求知的童年,進一步去了解小時候的魯迅。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一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
在作者的整個訪問過程中,隨著地點的不斷轉換,觀察點的不斷轉移,學生理解起來很抽象。于是我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出有關地點轉換的詞語,繪一幅行走線路圖,其中三味書屋陳設的敘述,結合方位詞在課文的擦圖上標出方位,用序號標出所寫物件的先后順序。在學生們的努力下,課堂教學中,學生所作的圖及所標順序雖然不盡人意,也有弄錯方位的,但是大體是合理的。在進一步的教學探討中,我加以簡筆畫板書,學生很快就理清了行走路線和觀察順序。在找魯迅的書桌時,有少部分同學找錯了,我以壽鏡吾先生的座位為中心稍加點撥,東南西北一標出來,同學們就都找到了,即擦圖左上角那張。隨著教學的深入,梅花隨之出現。在梅花的分析學習后,學生對梅花有了更深的認知,也深深地愛上了它。我讓學生欣賞了一些梅花的圖畫后,讓學生也畫一畫梅花,結果效果超出我想象的好。就這樣,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時,也讓他們得以作畫練習,使學生在輕松學文的同時,美育也得以應用。
二、 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
“歲寒三友”學生都熟悉,梅花從古到今都被世人所喜愛,它以顏色美、形態美、品格美令我們敬佩。在二十四番花信風中,一侯就是梅花,它開得最早,不懼嚴寒,獨自爭春,首先就讓學生在了解梅花的基礎上學習并具有梅花一樣的品格。緊接著進入魯迅書桌上刻的“早”子的來歷的學習。小時候的魯迅,一次特殊的遲到,在先生的教育下,他決心從此要早到,并時時早,事事早。學生們從魯迅身上就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成長在幸福的今天,也爭做時時早,事事早,用功讀書。可是,卻不能隨意在課桌,墻壁,樹木等上面刻字,要愛護公物,愛護環境,要做一個文明的小學生。特別是魯迅父親病重,小小年紀,在用功念書的同時,他又是幫家務,又是當東西,又是抓藥,很累,很懂事。學生們討論后,也要做一個體貼父母,尊敬長輩,熱愛勞動的好孩子。
三 、以物喻人,爭做“東風第一枝”。
在分析文中的物“梅花”與人“魯迅”的相同之處時,以梅花“開得早”來贊美魯迅的“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學生們要像魯迅一樣,要像梅花一樣做“東風第一枝”。不僅如此,梅花和魯迅難道只是“早”子相同嗎?進一步的探討后,得出梅花敢于迎風傲雪,魯迅敢于同反動派作斗爭,他們都是頑強的;梅花的盛開預示著春天的到來,魯迅為民族的解放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他們都是“光明的使者”;氐秸n堂來,學生們應該怎么做呢?討論后,得出在學校做一名好學生,在家里做一個好孩子,努力學習,學好知識和本領,長大了去建設祖國,建設家鄉,把愛回報給社會。
我們校長說過:“一課即使不能幾得,一得也足也。”是啊,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有法,但教無定法。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們都各顯神通,妙招無窮。對于農村教育,還很原始,但是我們要盡量地運用好現有的教育資源,最大力度地培養祖國的花朵,今天的小樹,明天的棟梁,讓孩子們健康活潑地成長。這就是我們一名教育者的天職。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10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物體之間的一一對應的關系;
2、在操作及游戲活動中,感受對應的關系;
3、樂于參與集體游戲活動。
活動準備:
1、教具準備:“小兔吃蘿卜”,三把椅子,三個水杯;
2、學具準備:“小兔吃蘿卜”;方向盤(大、。┟咳艘粋;大小呼拉圈各1個。
活動過程:
1、預備活動
教師:今天呀,有三只小兔子要到我們班來做客,小朋友們高興嗎?現在,我們就去把它們請來好不好?去小兔子家要經過一座小橋,下面就請小朋友們輕輕地走到橋上。
2、集體活動
老師出示教具“小兔”,示范將小兔子按從大到小的排列。
客人來我們家,我們首先要請客人坐下,老師這里準備了大大小小的椅子,那么哪只兔子坐哪把椅子最合適呢?最大的兔子身體大,就坐大椅子;比較大的兔子身體小一點,就坐小一點的椅子;最小的兔子身體最小,就坐最小的椅子。
小兔子們一路走來口渴了,我們是不是還要倒水給它們喝呀?(是),老師變出三杯大小不同的水杯中,依次提問幼兒最大的兔子、比較大的兔子、最小的兔子喝哪個水杯最合適。請幼兒到前面來提出,表揚表現好的幼兒,并貼上一朵小紅花。
現在,小兔子們要開飯了,大大小小的蘿卜可真好吃呀!可是哪只兔子吃哪個蘿卜最合適呢?
下面,就請小朋友們幫忙,最大的兔子吃最大的蘿卜,比較大的兔子吃比較大的蘿卜,最小的兔子吃最小的蘿卜。
小結:剛才,小朋友們表現的都很好棒!
3、游戲活動
下面我們來玩一個“小司機”的游戲,好不好?
老師這里有大小不同的方向盤,還有大小不同的停車場,老師發給每人一個方向盤,音樂響,你們 就把自己的汽車向前開;音樂停,就找對應的停車場停下,大方向盤停在大停車場,小方向盤停在小停車場。
4、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正確地朗讀課文,學會生字新詞,并能理解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并能試背描寫梅花的句子。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閱讀、思考,能聯系上下文說說作者為什么要寫梅花,能按順序對照插圖介紹三味書屋的陳設。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閱讀中感受魯迅先生那種“為革命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一生”的偉大精神,樹立起珍惜時間的觀念。
教具準備:掛圖、生字卡
教學時間:兩教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談話: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魯迅”這個名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關于魯迅的課文。
2、板書課題:13早,生齊讀課題。
3、質疑: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為什么用“早”作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帶著上述問題自讀課文。
要求:標出節次,劃出生字詞以及認為難讀的地方。
2、自學生字新詞。
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共同解決。
4、快速閱讀課文,回答: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三、指導分段
1、這篇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2、按照游覽“三味書屋”的先后順序給課文分段。
3、班級交流。
四、指導朗讀
1、提出難讀之處。
2、教師指導朗讀,學生練讀。
3、指名讀。
五、精讀指導
1、總體感受。
自由朗讀課文,回答:課文為什么用“早”作課題?
2、第一部分
⑴指名讀,質疑:從這節中你知道了什么?
、讫R讀本節。
3、第二部分
⑴過渡:“三味書屋”到底是什么樣子?它有哪些特別之處?
、谱宰x2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第5——8自然段,了解早字的來歷學習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
2 知道作者寫梅花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早》這篇課文。
板書:早
2、能說說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嗎?
3聽了同學們的回答,老師有個疑問,既然課文寫的是游記,為何以“早”為題?
可以快速瀏覽課文,從文中找答案。
看來,這個早字和梅花有關,和魯迅有關。板書:梅花 魯迅
二、1、就讓我們,跟隨作者腳步,循著花香邁進后園,去觀賞園中的美景吧。
請同學們輕聲讀第五小節,一邊讀一邊想像園中的美麗景色。
2、檢查自讀情況。(剛才我發現**同學讀得最認真,你愿意來讀讀這一段嗎?還有誰能和他讀得一樣棒?再指名讀)
3、大家已經把課文讀了三遍,相信大家腦海中也一定綻放著一樹的梅花。你能談談梅花給你留下的印象嗎?(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
開得盛 從哪些詞語感受到 能通過朗讀把你的這種感受讀出來嗎?
冰清玉潔的韻致(若學生答美。則追問:這種美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
冰清玉潔是一種怎樣的美?你能通過朗讀把這種美表達出來嗎?
4、同學們很會讀書,能把你們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和聽課的老師一起分享嗎?
5、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一段,好嗎?
6、這么美的語言不背下來有點可惜,我們來個背誦比賽,看誰最先把這段話背下來。
7、檢測:先請一落后生,能不能背?老師幫助你(出示投影)敢不敢背,背出來大家給他掌聲。
再請一優生。能背嗎,增加點難度。老師關掉投影。能背也給掌聲。
8、梅花除了開得盛、有冰清玉潔的韻致,還有哪些特點?早
9出示: “梅飄香而送暖----最早”。
二十四番花信風什么意思?
" 出示投影
古代認為應花期而來的風。風好似花綻放的信號,故稱花信風。小寒到谷雨共八個節氣,一百二十日,每五日為一候,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共二十四番花信風。梅花風最早,所以說“二十四番花信風,一候是梅花,開得最早。”
當第一候的東風吹來的時候傳遞的是什么花綻放的信號。對!是被譽為東風第一枝的梅花
板書:開得早
10、“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比起梅花冰清玉潔的韻致,梅花不畏嚴寒,早早開放的勇氣和精神更值得我們敬仰和贊嘆。
一起來贊一贊。齊讀。
梅飄香而送暖,梅花開的時候,正預示著春天的到來。二十四番花信風,一候是梅花,開得最早。
三、1、梅開得早。魯迅也早啊。請同學們默讀6——8小節,看看課文是怎樣寫魯迅書桌上早字的來歷的。一邊讀一邊畫出感動你的詞句,在旁邊寫上你的感悟。
2、誰能把你們的學習成果向大家匯報一下。
預設
。1)魯迅一邊要上書塾,一邊要幫家務,天天要奔走于當鋪之間。從中體會到什么?
奔走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奔走?
魯迅聽了沒有說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書桌上輕輕刻了一個小小的:“早”。
。1)沒說什么 對自己要求嚴格有原因卻沒有辯解。通過對課文中的詞語進行品味,也能領悟人物性格。還有誰來品品這段話,談談你的看法。
(2)默默的 再也 輕輕地
。3)把早字刻在桌上
3誰來做一做小魯迅?
指名讀 師:以后要早到!--生: 魯迅聽了沒有說什么
----(默默地 輕輕地 要有感情)
4、一個小小的早字,代表的是一個信念,一種精神,一生的奮斗目標。
這種信念這種精神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我們可以從他的名言中找到例證。
投影:名言
5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讀從那以后——從那以后,魯迅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
板書:戰斗一生
為什么老師寫戰斗一生呢?因位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永遠走在戰斗的前列,用他的一枝筆,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喚醒了民眾。所以說他---引讀”時時早,事事早,戰斗了一生.”
四、這篇課文主要贊美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為什么還要花大量的筆墨來寫梅花呢?
你能說說魯迅與梅花的相似之處嗎?
(1)他們都早, 不畏嚴寒;梅花凌寒獨放
魯迅面對敵人,面對黑暗的社會毫不畏懼敢為人先,他們都敢做東風第一枝.
(板書:不畏嚴寒
不畏艱險 東風第一枝)
像這種以梅花來烘托人物的方法我們叫它
板書:以物喻人
五、學習魯迅學習梅花
學到這,文章快結束了,我們也該離開三味書屋了。(音樂:秋日思語)一陣微風送來梅花的縷縷清香,純凈疏淡,經久難忘。讓我們把“早”字記在心中,學習魯迅不畏艱險,敢為人先,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珍惜時間,珍惜青春,把握今天,好好學習----
出示齊讀最后一段。
六、作業
1、像魯迅一樣寫幾個字作為座佑銘,刻在心上奮斗一生。
老師刻的是:責任,你呢?
板書設計:
梅花 冰清玉潔
不畏嚴寒 開得早
13早 東風第一枝
魯迅 時時早 事事早
不畏艱險戰斗一生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13
教學目標 1.學習第5-8自然段,了解“早”字的來歷學習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
2.通過閱讀、思考,能聯系上下文說說作者為什么要寫梅花。
3.在閱讀中感受魯迅先生那種“為革命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一生”的偉大精神,樹立起珍惜時間的觀念。
教學重點:學習第5-8自然段,了解“早”字的來歷學習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味梅花與魯迅的聯系。
教學資源 相關資料:魯迅的生平介紹、魯迅名言
學生經驗:有賞梅的經歷,對魯迅的作品比較陌生。
教學準備:小黑板、掛圖
預習設計 1. 搜集珍惜時間的名言三組。
2..查閱相關資料了解魯迅先生。例如作家卡片及配套的《補充讀本》。
3.在閱讀時找出描寫魯迅“事事早,時時早“的行為的句子。
一 、導入 :
1.同學們,老師今天帶來一張美妙的圖片,看——出示一幅梅花圖:你由這幅圖想到了什么?誰來說說?
2.看來,美妙的東西總會讓人產生美妙的聯想,難怪面對梅花,詩人們能寫出那么多的優美詩句。其實生活之中,我們也隨處可以見到它美麗的身影。三味書屋的后院里,就種著梅花,我們來欣賞。
二、學習第五自然段,研讀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圖,學生欣賞
2.許多同學都陶醉了,你覺得梅花的什么吸引了你?(板書:梅花)
3.從圖片中同學們就已經感受到了梅花的顏色、形態、精神,下面我們走進課文的語言文字中再來感受梅花。請打開書本,輕聲讀讀第五節,看看梅花的什么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下心讀讀,覺得特別好的詞句也可以圈畫一下。
出示:邁進后園,蠟梅開得正盛,幾乎滿樹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黃,黃里透綠,花瓣潤澤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點冰清玉潔的韻致。梅飄香而送暖,梅花開的時候,正預示著春天的到來。二十四番花信風,一候是梅花,開得最早。
4.下面我們一起來交流。
多 、 顏色的美,三種顏色是那樣和諧地融成一體。琥珀玉石 這些都是珍貴美好的東西。說明梅花像它們一樣珍貴。“冰清玉潔”,冰玉都是清白高潔的象征。
能讀好這句嗎?你來試一試。
韻致
。1)這個詞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張老師也學賈島推敲了一番,出示:韻,古代是指聲音的和諧,后來,指由和諧產生的各種內在美。致在古代是指到達目的地,后來引申為極致,就是到達極點。比如說,精致就是精美到了極點,雅致呢?那韻致呢?
。2)在我眼里,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是充滿韻致的,在你眼里,什么是充滿韻致的?菊花:秋菊能傲霜
。3)除了花你還能想到什么?比如音樂、繪畫作品
學生回答:a悠揚的歌聲,動聽的旋律, 能不能說充滿韻致?這些處處流淌著音樂的韻致。b中國的漢字也是充滿韻致的。那一撇一捺,一橫一豎,都方方正正,就像我們堂堂正正的中國人。c能不能說書法作品充滿韻致?當然可以,你知道誰的作品嗎?
王曦之的《蘭亭序》,那可是天下第一行書!字里行間中充滿著韻致。
(4)有人說,畫的韻致就是畫外有音,音樂的韻致是樂外有畫。那你們覺得文中臘梅的韻致又是什么?請同學們先輕聲讀讀這節想想,再和前后桌討論討論。
。5)梅花的韻致在于它——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和諧的顏色;在于它——冰清玉潔;在于它——香氣襲人;在于它——開得早,預示春天的到來。
。6)這些都是梅花的韻致,那你覺得它最獨特的韻致是什么?(板:早)從哪里體會到的?出示:梅飄香而送暖,梅花開的時候,正預示著春天的到來。二十四番花信風,一候是梅花,開得最早。
指名讀。
指導:聯系上下文我們知道作者是什么時候去三味書屋的?
(深冬)天氣怎樣?(釀雪的天氣)那么冷,當作者看到梅花卻感覺——(暖)你再讀: 梅飄香而送暖
梅花開的時候,春天還沒有到來。它在報告春天的到來呢!再讀:梅花開的時候,正預示著春天的到來。
從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一候是從什么時間計算的?是小寒,是深冬!梅花開得早!再讀:
二十四番花信風,一候是梅花,開得最早。
同學們,也許水仙花也是那么清香怡人,也許菊花也是那么冰清玉潔,但誰也沒有梅花那份最獨特的韻致——早,讓我們再讀讀這兩句,感受梅花的最獨特的韻致。齊讀。
三、學習“早”字的來歷,研讀魯迅的“早”
1.作者站在三味書屋后院的梅花下,也像同學們一樣,品味著梅花最獨特的韻致——“早”,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魯迅
。ò鍟呼斞福
2.是!魯迅的書桌上就刻著一個“早”字,這個“早”還有一段來歷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七自然段,想想魯迅為什么要刻“早”。
3.那他為什么會遲到呢?
出示:魯迅一面上書塾,一面要幫家務,天天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
讀讀這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忙碌的身影)
讓我們一起來想象魯迅每天早晨所做的事情,好嗎?
天才蒙蒙亮,魯迅就已經早早的起床了,你知道他首先要做什么嗎?(找能當的東西)接著呢?(去當鋪)再往下,他手里緊握著錢往那里跑?(藥鋪)藥拿到手了,終于可以松口氣了吧?(還要回家)回到家總可以歇會兒了吧?(還要上書塾)
每天早上要做這么多事,能不忙嗎?所以是——奔走,而且是——天天。誰來讀好這句。
知道嗎?魯迅有時一個早上還不止一次的跑當鋪,有時當到的錢還不夠買藥,有時當鋪的老板還不要他帶來的東西,他只得再回家去拿。跑在路上,如果是你,心情會怎樣?(著急)會想些什么?(上學要遲到了)
一起讀這句,感受他生活的艱辛。
4.不過,有一天,魯迅上學還是遲到了,引讀:——素以品行方正……早。
5.生活的重擔雖然壓在他瘦弱的肩上,面對老師嚴厲的話語,他什么也沒說,[出示:他在書桌上輕輕地刻了一個小小的字:“早”,心里想: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14
【活動目標】
1、能與爸爸媽媽合作嘗試運用各種蔬菜、水果、自然材料等制作蔬菜水果造型服飾。
2、通過親子間的合作,增進親子感情。
【活動準備】
1、常見的各種蔬菜、水果,如青菜、藥芹、小番茄、白菜、香蕉、金橘、長豆、柚子皮、茄子等。
2、自然材料:如松果等,以及畫報、掛歷紙、各種包裝袋、繩子等。
3、幻燈片:蔬果舞會。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1、教師穿上蔬果制作的服裝跟著音樂上場,請幼兒說說今天老師漂亮嗎?
2、教師邀請幼兒與老師一起進行時裝表演。
3、在走時裝表演的過程中,請幼兒說說老師的蔬菜裙子是用什么蔬菜制作的。(如果孩子不知道蔬菜的名稱,可以利用家長資源,請孩子問問自己的爸爸媽媽)。
提問:我們還可以用什么蔬菜做裙子?(藥芹、香菜等)孩子回答后,教師可以現場示范一下用蔬菜做裙子的方法。
二、交代要求,親子合作制作蔬菜水果造型服飾。
1、師:今天李老師也請我們的小朋友和你的爸爸媽媽合作制作蔬菜裙子。我們小朋友可以請爸爸媽媽幫你拉好繩子,然后我們小朋友自己動手選擇自己喜歡的蔬菜來制作裙子。
2、幼兒與爸爸媽媽一起合作制作蔬菜水果造型服飾。
3、教師在孩子與家長制作的蔬菜裙子的過程中播放蔬果服裝幻燈片,供孩子和家長參考。
4、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孩子做好蔬菜裙子后,還可以和爸爸媽媽制作蔬果項鏈、帽子、衣服等。
三、蔬果舞會表演。
幼兒跟隨音樂進行蔬果服裝造型表演。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15
一、看拼音寫詞語shū cài yùn zhì hǔ pò bīng qīng yù jié ( ) ( ) ( ) ( )niàng zào shū shú là méi rùn zé tòu míng( ) ( ) ( ) ( ) 二、組詞歷( )熟( )趟( )訊( )厲( )塾( )躺( )迅( ) 三、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 )的桂花( )的三味書屋( )的書塾( )的讀書聲( )的蠟梅( )的壽鏡吾先生 四、根據課文內容按要求填空1.邁進后園,蠟梅開得正盛,幾乎滿樹都是花。那花_____,______,花瓣_____,像_______,很有點____________。2.魯迅聽了老師的批評后,在書桌上輕輕地刻了一個小小的“早”字,其實,他刻下的不只是一個“早”字,更重要的是____3.“致”的意思有:①集中于某個方面。②達到;實現。③招致。④精細,精密。⑤情趣。“韻致”中的“致”的意思是____。請根據其他的幾種解釋分別組一個詞,按順序寫在橫線上。
《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篇16
教學目標與要求
1.讓學生了解中晚唐社會現實在詩歌中的大致反映.
2.了解杜牧詩歌中表現出來的詩人對統治者的不滿和諷刺,對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懷.
3.學習詩歌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一、導入
以溫習《阿房宮賦》導入課文,由此介紹作者.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時中進士后,曾為黃、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過司勛員外郎、中書圣人等官。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終未能施展抱負。
他的詩、賦和古文都極負盛名,而以詩的成就最高,后人稱為「小杜」,以別于杜甫。又和李商隱齊名,并稱「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絕見長,俊爽圓淳,并能寓諷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稱“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古不今,處于中間”。詠史詩成就頗高,其中多有詩人深沉的歷史感。
《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江南春》:千里鶯鳴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二.研討詩歌
1、請一位同學朗讀詩歌。
2、范讀詩歌。
3、指導全體學生朗讀詩歌。
4、自讀詩歌,了解詩意,同桌之間可以互相討論,然后思考下面問題。
(1)秋高氣爽時節,本是大雁翱翔長空、無拘無束之時,可詩中卻用“驚”“哀”來形容雁兒,為什么?
明確:因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2)問題二:頷聯中,詩人寫漢代的“仙掌”、“長門”,有什么作用?
明確:起到烘托作用。清涼的月色映照著宮中孤聳的仙掌,在這靜寂的畫面上飄過孤雁飄渺的身影,失寵者幽居的長門宮,燈光暗淡,在這種氛圍中傳來幾聲失群孤雁的哀鳴。這樣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種凄涼的景象描寫出來了。
。3)問題三:本來春回大地,正是雁兒飛回家鄉的好時節,可詩人為什么勸雁兒留在南方?
明確A.胡人的騎兵還紛紛布滿金河一帶
B.雖然南方人煙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處處都有。
。4)問題四:綜觀全詩,可以看出作者對這些流離失所的雁兒們持什么態度?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請說出理由。
明確:對這些雁兒們是深切同情的。從“須知”“豈逐”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在無可奈何中發出的勸慰和囑咐。哀憐大雁的驚飛離散,想到它們異日的無家可歸。這是對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無微不至的關切!绊氈薄柏M逐”,與其說是對雁兒們的深情囑咐,更象是對邊地流民的勸慰與囑
咐。
5、關于題目和寫作背景
唐武帝會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紇部族大舉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擄掠,邊地人民流離失所,痛苦不堪。詩人當時在黃州任上,聽到這個消息,對邊地人民的命運充滿關切。八月是大雁開始南飛的季節,詩人目送征雁,觸景感懷,因以“早雁”為題,托物寓意,以描寫大雁四散驚飛,喻指飽受騷擾、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6、指導學生課內完成背誦。
三、結語
通過學習這一首詩,我們可以知道,杜牧筆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寫雁,實際上是寫人,即把逃避回紇南侵的邊地寫作四散的早雁。這是象征的表現手法。全詩通過寫邊地人民的苦況,既有對人民的同情,又隱含著對朝廷未能抵抗強敵、安撫百姓的不滿,表現了強烈的現實批判性。
四、布置作業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思考:杜牧這首詩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象征手法,稱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盡而意有余”的名篇,請你根據當時的'背景,鑒賞這一首詩,說說詩人欲抒發什么感情?
。ǜ剑哼@首詩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將離長安到湖州(即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時所作。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游覽勝地。杜牧不但長于文學,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為國家作出貢獻。當時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員外郎,投閑置散,無法展其抱負,因此請求出守外郡。對于這種被迫無所作為的環境,他當然是很不滿意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寫下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