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豹治鄴》教學反思(精選2篇)
《西門豹治鄴》教學反思 篇1
《西門豹治鄴》教學反思
《西門豹治鄴》這是一篇傳統的歷史故事性課文,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在本課的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徹底揚棄了情節分析。多余的情節分析已被公認為現代教法所不取,但是如何從語言文字角度去教課文,卻頗為棘手。我以學生的認知特點為綱,自主感悟人物語言為目,正確估計學生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的感受知順序,用一個發散式的探索提問,涵蓋全文,組織起科學的教學程序,輕松地突破了感悟“語中有話” 的難點,然后順勢拓展。這樣便從課文中跳出來,站在語文的廣度、高度上來把握教學策略,真正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
2、綜合訓練了聽、說、讀、寫。在本課的教學中,讀、寫能力得到了主動的發展,把“讀——說——讀”緊密地反復結合在一起訓練。感悟西門豹的話中之話,必得讀,而讀出其語氣,演得逼真又得通過說來暴露思維過程。最后的情趣作文又把聽、說、讀所得綜合起來。這樣語文素質得到了整體的發展。
3、在課堂教學的最后,設計了一個給西門豹送匾額的環節,讓學生思考一下匾額上會寫些什么,然后動筆寫下來。旨在讓學生動筆的同時揭示文章的主旨,豐滿人物的形象。
4、讓學生演課本劇。讓學生在感受人物的同時,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肢體和語言表現出來。
聯想是橋梁,想象是翅膀。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
《西門豹治鄴》教學反思
《西門豹治鄴》講述了西門豹初到鄴地,發現田地荒蕪,人煙稀少。通過調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紳和巫婆勾結在一起為害百姓,便設計破除迷信,大力興修水利,使鄴地繁榮起來的故事。
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故事生動有趣,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努力地把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引導學生“愛學”、“學會”、“會學”上,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教育本身是存在著缺陷的藝術,在本課的教學中,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
一、課前老師沒有做好談話放松工作,學生比較緊張,沒有完全放開,不敢大膽發言。
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體現得還不夠,朗讀的指導還要再下力度。
三、 時間的安排上還不夠合理。在評析課文細節方面,還要有待于提高。
四、在上課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積極參與其中,教師沒有關注到部分學困學生。
《西門豹治鄴》教學反思
《西門豹治鄴》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破除迷信的第一課,它是我們五年級老師在學校組織教研活動中的同課異構。為了突出重點體會西門豹懲辦巫婆、官紳的巧妙所在。突破教學難點 學習西門豹破除迷信,尊重科學的精神,我是這樣做的。
一、教學意圖
“復習檢測”,目的既鞏固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又為學習新課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如:“回顧你替西門豹完成關于造成田地荒蕪、人煙稀少原因的調查報告”是為了最后拓展延伸,讀寫結合作鋪墊。如我們學完了課文,再看看兩部分的內容插圖展開想象;假如一年后,還是在原來的地方,西門豹與老大爺再次相逢,他們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如果讓你再替西門豹做一份調查報告的話,你會怎么設計。學生根據西門豹治鄴的結果,通過想象一定有話可寫。但,因時間有限,課上沒有完成,只能留到課下去做了。
根據質疑問題來自主學習再小組合作體會巧妙之處,我讓學生合作學習時找重點句,抓關鍵詞,感請朗讀的方法。接著呈現學習結果,綜合訓練提高。感悟巧妙(1)(2)是幫助學生體會西門豹懲治惡人經過的巧妙所在——不動聲色、假戲真做、一語雙關、教育百姓。討論是為了深化專題,體驗情感。如設想一下,如果不用這種辦法,按照常理下禁令,抓巫婆,對官紳頭子治罪,相比較哪種方法更好、更有效?通過討論再看看課后金鑰匙告訴我們什么。從而體會出西門豹懲治惡人的巧妙在于“將計就計”,還可以說“以毒攻毒”,“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再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這句話的意思。以迷信治迷信破迷信;以巫婆、官紳的河伯娶媳婦辦法來懲治他們。
二、課后自評
課后反思這節課有以下漏洞。1、時間沒把握好,前松后緊,讀寫結合沒有在課上完成。在復習檢測時可省略有關內容把節省下的時間用到學習下面主要內容上面來。2、朗讀欠缺,只注重朗讀指導,忽略了學生嘗試朗讀,應讓學生親自體驗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巧妙處。3、雖然在備課我也考慮過我的教學環節,學生是否能體會到巧妙之處,感覺上有難度。修改之后效果還不算理想。可見上好課備好學生是多么重要。
《西門豹治鄴》教學反思 篇2
《西門豹治鄴》教學反思
《西門豹治鄴》是一篇傳統的歷史故事性課文,講述了西門豹初到鄴地,發現田地荒蕪,人煙稀少。通過調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紳和巫婆勾結在一起為害百姓,便設計破除迷信,大力興修水利,使鄴地繁榮起來的故事。
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西門豹怎樣巧妙地破除河伯娶媳婦這一迷信活動的經過。而作者在敘述這一重點、難點時,是通過西門豹懲治巫婆、懲治官紳頭子、懲治官紳們來突出的。因此,教學《西門豹》時,緊緊抓住“三懲”,并有機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展開想象,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抓住主線,以問激趣,引發學生探究。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首先還得看教師能不能自始至終抓住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文中的主問題進行積極的思維。以問促思,學生探究的興趣大增,就能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細讀課文,在文中尋求答案,這一課學習的重難點很快就被攻破了。
一入課,我首先安排了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學生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西門豹為什么治鄴?他是怎樣治鄴的?治鄴的結果怎樣?西門豹是個怎樣的人?而這些問題正是本節課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接著引導學生逐一解決問題,在文中找答案,促進了學生自主閱讀,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抓關鍵詞句,品味語言的準確與巧妙。
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語言感受、體會、積累的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品味語言,體會語言的精確性,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能力。抓關鍵詞句就是行之有效的一種好方法。
如:在學生理解西門豹懲治巫婆一段時,讓學生讀句子,比較這兩種說法有什么不同?
“不行, 這個姑娘不漂亮,河伯不會滿意的。麻煩巫婆去跟河伯說一聲,說我要另外選個漂亮的,過幾天就送去。”說完,他叫衛士抱起巫婆,把她投進了漳河。
“麻煩巫婆去跟河伯說一聲,說我要另外選個漂亮的,過幾天就送去。”說完,他叫衛士抱起巫婆,把她投進了漳河。
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引導學生體會西門豹出將計就計,表面關心河伯,替河伯著想,其實懲治了巫婆。同時,也是在找借口,救新娘。通過朗讀,從語言文字的對比中捕捉語言的變化,深切體會西門豹的內心世界,充分感悟到西門豹話中有話,話外有意的巧妙所在,同時領略作者描寫的傳神。這樣的訓練從語言入手,體驗情感,超越文本,提升語言,讓學生感悟語言的無窮魅力。
三、展開想象,豐富人物形象。
為了讓學生理解西門豹破除迷信的過程,讓老百姓逐漸看清巫婆和官紳的嘴臉,我設計了讓學生進行想象填空的練習,想像老百姓的心理活動:
當老百姓看到巫婆被投入漳河等了一會兒,還沒有上來時,心里想:( )
當老百姓看到官紳頭子被投入漳河,等了很久,也沒有上來時,心里想:( )
當老百姓看到官紳們嚇得頭都磕破了,直淌血時,心里想:( )
通過想象,使學生明白了:百姓終于明白了真相。巫婆和官紳都是騙錢害人的。西門豹用事實來懲治首惡,教育百姓,破除了迷信。他的做法妙在將計就計,一舉兩得,以其人之道還治了其人之身。
在課堂教學的最后,設計了一個給西門豹送匾額的環節,讓學生思考一下匾額上會寫些什么,然后動筆寫下來。旨在讓學生動筆的同時揭示文章的主旨,豐滿人物的形象。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此節課的教學中也留有遺憾,對文章的結尾處理較匆忙,時間安排上還應進行精心的安排。
《西門豹治鄴》教學反思
《西門豹治鄴》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九單元“破除迷信”中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講述的是戰國時期,魏王派西門豹管理鄴這個地方,西門豹發現這里天地荒蕪、人煙稀少,便調查其中的原因,弄清事實的真相之后,運用極其巧妙的方法,懲治了巫婆和官紳頭子,教育了官紳和百姓,破除了迷信。最后,率領百姓開鑿渠道,澆灌莊稼,從此每年的收成都很好的故事。
在這篇課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筆墨寫西門豹來到鄴地調查原因和懲治巫婆官紳頭子,而開鑿修渠只用了一個自然段簡單的敘述了。這就是本文寫作上最大的特點——主次分明、詳略得當。不僅這樣,本文的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當時我講得是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我設計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西門豹是如何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難點是讓學生明白西門豹破除迷信的巧妙之處。在本學期的課堂教學中為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體性,我一直都在努力地把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引導學生“愛學”、“會學”“學會”的基礎上。所謂的“愛學”就是努力的在課堂中用語言感染學生、激勵學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具有親和力;所謂“會學”就是一定要教給學生學習新知的方法,即——設計一個簡潔精煉,能突出重難點的預習作業。這種方法可以是(提綱式、表格式、填空式等等),引導學生讓他們有目標的學習;其實不僅我這樣做著,現在學校上上下下所有的老師都在努力的這樣做著。
我記得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所以在這節課的預習中我就布置給學生這樣三道題:①讀課文10~12自然段,概括第二部分的主要內容。
②找出能體現西門豹巧妙地為民除害言行的語句,品讀體會巧妙之處;(提示:“這句話是_______意思,我認為巧妙在___________。”或“這句話表面上是______________,實際上是_______________。”)③從而感悟到西門豹_______。就這兩個問題布置給學生,目的上照顧那些“弱勢群體”,讓他們提前有所準備,照顧那些想在課堂表現又怕回答錯誤的學生,讓他有自信的充分展自自己,也是讓每個孩子都做學習的主人,自己先學會思考,然后課堂上就是讓學思維碰撞,展開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大家聽得同時,還要學會傾聽、記錄自己所沒有想到地方。讓學生在這樣的交流中發現自己也是最棒的。在學生對西門豹言行的交流體會中教師的稍加點撥,隨機板書,從而感悟出他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治理才能,體會出它的巧妙之處。通過開學初到現在一直采用的“預習先導”這種學習方式,我發現,學生們學生課堂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了,膽子也大了,發言也積極了,這都是“預習先導”的好處,讓孩子先學,事先有了準備,所以他們發言積極,膽子大了。
還是我曾經說過的那句話:“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欣喜,也有遺憾。這節課我感覺:①內容設計比較多,教師隨機調控教學內容的能力有待于提高;其次就是在課堂上,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積極參與其中,教師沒有關注到部分學困學生,而且教師激勵性的語言匱乏;③教師在備課中 “備學生”部分還要用心的去琢磨,這樣對學生了解了,因人施教,才能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高效的課堂,藝術的課堂,而這種藝術的課堂只有我們付出、鉆研、堅持……它才會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