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設計(精選9篇)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結合課文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并激發學生探究宇宙奧妙的興趣和培養熱愛科學研究的志向。
4. 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憑借語言文字讀懂文本,感知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自學生字新詞并結合課文理解生字詞。
3、初步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
教學重點
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立體感知
1、激問: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說某人與某人是孿生兄弟,你們知道什么是“孿生兄弟”吧?
(經常所說的雙胎胎。)那“孿生兄弟”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很相似)
2、完整地板書,讓學生說說能從這個題目上讀懂什么?(這兩顆星球都有相似之處)
3、那么這兩顆星到底是怎樣的相似呢?大家輕輕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
(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自由地朗讀感知。)
4、師生簡要交流:
A、交流時指導學生讀好第一節。
B、簡要地搞清楚火星有沒有水。
二、指導正確流利朗讀
1、過渡,剛剛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現在我們需要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全文,請大家按以下要求再自讀課文:
A、劃出陌生字詞自學,并結合課文理解。
B、一句一句朗讀,流利地讀通每一句。
2、檢查自讀效果
A、從第二節分節檢查。
B、有針對性地解決個別詞語。
C、有意識地把關聯的小節連在一起讀。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大家再默默地朗讀課文,看看哪些小節的關系非常近,可以劃在一起的,并說說講了些什么?
2、學生讀書尋找,老師滲入指導。
3、再次簡要交流,幫助學生理順文本的內容。
四、指導寫字,布置作業
(略)
【設計構思】
論壇的“菲兒.”曾經在《中國教育報》專門探討“語文立體閱讀”,就是說,在中高年級的語文課上,有時并不是必須遵循先讀準讀順課文后再理解課文,可以根據課文及自己教學的實際情況,可以先入為主,打亂這個順序。自己也一直在嘗試這個方法。第一課時教學時,我喜歡讓學生圍繞一個典型或主要的問題,先讓學生來讀懂課文,獲得一個全面的感知。然后再讓他們“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樣的教學我感覺很實在。
在第一課時有一個基本的任務,那就是“讀懂課文,理清文本的脈絡”,在這個設計中的第一個環節中,我已讓學生對文本獲得一個初步的整體的認識。在第三大環節中,我又專門設計一個“理清脈絡”環節,這個環節等同于分段,但又不是在分段,因為機械的分段不僅占用時間多,而且枯燥沒味。如果段絡比較典型,我一般還是讓學生來分段。這一課有點散,分別介紹了好幾個方面,所以我試著設計讓學生“把關系近的小節劃在一起,并說說寫了什么”,以此來高效地理清文本寫了火星的哪些方面。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的相似之處與差異之處。
2、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情趣。
3、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及遣詞用句。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整體感知
1、讀課題,復習式激問: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火星與地球相似,他們同樣有――同樣有……。反過來再師生合作“只因為火星有――有――所以我們說火星與地球相似,人們把他們稱為-孿生兄弟。”
2、既然他們這么相似,我們的人類現在能不能在上面居住呢?
3、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二、“沒水原因”
1、師生共同交流以那個問題。(肯定不能,因為現在火星沒有水)
2、聽說原來火星也有水,那原來的水為什么沒有留下呢?找到相關小節,好好讀讀(6-7小節)。
3、引領學生深入地朗讀這節。
A、能不能讀懂這節呢?細細地再讀。
B、導致火星最后沒有水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再讀尋找。(吸引力小)
C、吸引力小導致的結果是什么?指名讀。
同時深入指導品味作者用詞表達的效果:
如讓學生說說一般用“集體大逃亡”“逃向”來形容什么的,以此讓學生體會,在說明時,如何才能讓人感覺生活,有一定的可讀性。
D、再讀,要試著把這水分是如何逃亡的原因給表現出來。
4、總結。
三、“水的來歷”
1、過渡――剛剛我們一起探討了火星上水大逃亡的情景。那火星上的水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2、再讀3-5節體會。
3、能不能簡要地概括一下說明火星上的水是怎么來的呢?生再默讀思考。
4、交流:
A、生答-彗星和隕石帶來。――那個時候,他們之間的碰撞是――(家常便飯),這說明什么?可以換成哪些詞語呢?
B、生答-地下礦物中帶來。
5、總結。(從剛剛的交流中,我們認識到了火星上原來的水一個方面是由――別一個方面是由――的帶來的。)
四、“推斷有水”
1、通過剛剛讀書,我們知道在火星上原來水是如何來的,也知道了那些水為什么最后都跑了。那人們是如何推斷出來,原來火星上就曾經有過水的?再讀感知。
2、讓學生再讀,概括地說出。
3、總結:人們由――由――推斷出火星曾經有水。
4、品讀“推斷”。讓學生多試著換幾個相似的詞,體會這個詞語的用法。
五、“到底有沒有生命”
1、對以上的學習進行總結。(通過剛剛的學習,我們知道火星上曾經有水,但又都跑了,所以我們也沒法在上面居住了。……)
2、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呢?自讀最后一節感知。
3、激趣:同學們,現在的科學家仍在對火星進行探索,他們希望能發現火星的地表下有沒有生命,如果地表下有水,那肯定會有一些生命,那你們說,那些生命會是什么樣子的――
六、拓展深化
1、同學們,現在假如我們想到火星上居住,還需要如何改造火星啊?
2、提供相關火星的其它的資料。
板書設計
6.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相似
差異 沒水?
有沒有生命?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科普題材的課文,全文圍繞為什么說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展開,把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異這一深奧而復雜的科學道理以“孿生兄弟”的表達方式展示在讀者面前,既有趣,又親切。通過本文的學習,要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和培養科學研究的志向。這篇文章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讀懂課文內容,展開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稱為地球“孿生兄弟”的道理,并通過朗讀來體會課文是怎樣一步一步把道理說清楚的。
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結合課文了解“孿生兄弟”的意思。
4.能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給課文分段并簡要地概括段落大意。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教師板書:“火星——地球”問:你對這兩顆星球有何了解?(教師出示太陽系行星圖,介紹火星與地球)
2、教師板書:“孿生兄弟”,理解含義。隨機了解引號的作用。
3、看題激疑:作者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稱為“孿生兄弟”?
二、初讀課文。
1、帶著問題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詞句同桌相互解決。
2、檢查自讀情況,掃清閱讀障礙。
本課中難讀、難理解的詞語較多,如:干涸、隕石、咆哮、孕育、裹挾、渺茫。 可以師生共同理解。
3、解決思考題。
(1)課文哪里為我們介紹了火星和地球是“孿生兄弟”?用——劃出來。
(2)讀讀、記記兩者的相似之處。
(3)練習:用書上的四個“同樣”和一個“甚至”來介紹一下“她們是孿生姐妹。”
三、理清文章脈絡。
1、過渡引入:由此人們也作出了這樣的推測——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為什么會作出如此推測呢?自由地讀全文,思考每一自然段分別講了什么。
2、交流自然段大意。
3、課文又介紹了幾個方面的內容。簡單分析交流后給課文劃分層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孿生兄弟”推測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
第三段(6-8)闡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卻不能的原因。
四、臨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火星上水的來源與為什么留不住水的原因。
2.產生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提問: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
2、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3、過渡:這對“孿生兄弟“還有什么相似和差異之處呢?帶著問題,自由讀全文。
二、走近火星。
(一)學習第二段。
1、觀看一組火星的圖片,說說感受。
2、可見,火星有水的推斷是具有科學根據的。火星上的水從哪里來的?讀讀第三、四自然段,簡要介紹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的推測。
3、出示圖片(彗星襲擊、火山噴發),學生介紹水來源。
4、讓學生讀課文后,說說這樣猜測的依據。
5、小結:即使是猜測,也是要有科學依據的。
(二)學習第三段
1、過渡:火星與地球,同樣是行星,環境相似,水的來源相似,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來,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還多,為什么沒能留住呢?讀句子,提問:這一句在這里起什么作用?(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2、讀課文,找答案。
3、交流,點評指導。
4、小結:火星上究竟有沒有生命,文章沒有下一個結論,而是留給了我們以巨大的想象探索的空間。如果想知道這一切的話,還需要人類不斷地探索,也許,這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會降臨到你的頭上。
三、小結。
四、課堂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運用網絡,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快速地了解關于火星及太空的知識。
2.能通過制作ppt向同學匯報自己的學習所得。
教學準備:網絡教學環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學了這篇課文,相信你對火星,對太空有了更多的興趣,說說,你特別想知道什么?
2、交流。分組(可以把學生分成“火星組”“月亮組”“九大行星組”“太陽組”“銀河組”等),開展網上知識瀏覽。
二、網絡學習。
1、小組內成員進行分工,每個成員應該瀏覽不同的網頁。
推薦網站:
a、
b、 .循宇天文網:
c、 .大眾天文網:
d、談天天文網:
e、 空間天文網:
f、 天文網:
g、星空天文網:
3、組內相互交流學習所得。
4、制作簡單的ppt。
5、小組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習所得,并回答其他同學的詢問。
三、小結。
板書設計: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相似處“同樣”
差異處水沒能留住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設計 篇3
課題
6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課型
新授
本課題教時數
3
本教時為第2教時
備課日期
2月21日
教 學 目 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之處
教學重點難點對策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之處
媒體設計
投影、錄音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備注
一、復習導入 1、齊讀課題 2、說說“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3、這孿生兄弟還有什么相似和差異之處呢?帶著問題自由讀全文。 二、精讀課文 (一) 學習第二段 1、指導學生觀看一組關于火星表面情況的圖象,說出自己的觀察所得。 2、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證明火星上曾經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證實……”可見,火星有水的推斷是具有科學根據的。 哪句話又能證明推斷的可信性呢?讀句“科學家研究分析了……亞馬孫河。”激發探究“火星上的水從哪里來”的興趣。 3、讀讀第三自然段,說說水來源的第一種猜測;讀讀第四自然段,說說水來源的第二種猜測 。多讀把握領會。也可同桌間合作介紹水來源的兩種推測。 4、課件演示,指名學生作模擬介紹,說明水來源的推測。 5、讀課文進一步把握內容。 (二)學習第三段 1、過渡:火星與地球,同樣是行星,環境相似,水的來源相似,“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來,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還多,為什么沒能留住呢?” 讀句子,并把握設問句的過渡作用。 2、思考以上問題,并在下文中找找答案。
練習設計
板書設計
6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相似處 同樣…… 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異處 水沒能留住 生命生存?(謎)
教 后記
課題
6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課型
新授
本課題教時數
3
本教時為第3教時
備課日期
2月20日
教 學 目 標
1 進一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之處。 2 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和培養熱愛科學研究的志向。
教學重點難點對策
1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之處。 2 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和培養熱愛科學研究的志向。
媒體設計
投影、錄音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備注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說說通過前面對課文的了解,火星和地球有什么相似和差異之處呢?(師適時補全板書) 2、齊讀全文所學內容 二、繼續學習第三段 1、問:“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來,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還多,為什么沒能留住呢?” 2、帶著問題讀課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導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對物體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體描述的句子,讀讀,體會作者形象化的寫法寫出了氣體脫離火星表面的過程。 如“大逃亡、裹挾著”賦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認為呢?科學家又是怎么認為的呢? 引導讀句理解“然而……” 5、可見,在沒有充分的科學根據可以證明之前,任何結論都不能武斷(辨別“果斷”)。科學的探究態度必須是嚴謹、一絲不茍的,來不得一絲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與否,這是個怎樣的謎?你想知道嗎?那么,請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努力去探究吧。科學的大門正為你敞開著。 三、結合板書,總結全文 1、弄明白“為什么說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 2、齊讀全文,作內容的整體回顧與把握。 四、練習指導
練習設計
1、抄寫詞語 2、理解加點詞語的意思 3、課外收集:宇宙知識知多少?
板書設計
6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相似處 同樣…… 有水和生命存在 努力探究科學奧秘 差異處 水沒能留住 生命存在?(謎)
教 后記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設計 篇4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習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由課題入手,初步把握“孿生兄弟”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清脈絡,知道地球和火星的相似點。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浩瀚的宇宙是個神秘的世界,太陽的光和熱與晝夜交替,滿天星斗的旋轉循回,流星的出沒,日月食的奇跡,彗星的來臨,一切都是那么神奇。我們的家園——地球就是宇宙中的一員,但人類一直向往擁有新的家園,期待新的生命出現。所以,人類一直沒有停止對茫茫宇宙探索的腳步,終于發現了這一顆與地球生態極其相似的星球——(指圖)火星。
讓我們先來走近這位近鄰。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自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詞句同桌相互質疑。
(3)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檢查自讀情況,掃清閱讀障礙。
3.思考交流“課文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稱為孿生兄弟?”
4.分析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
(1)那火星和地球這對“孿生兄弟”究竟哪里長得像呢?(出示第一自然段)自己讀讀。它們像在哪里?(學生說,出示:同樣……甚至……)
(2)能不能用你們的朗讀讓我們一下子聽清他倆的相同之處。
自己試著讀一讀。指名讀。
(評價:我光聽到“同樣有……同樣有……”,就沒聽清同樣有什么。有什么這才重要啊。)
再指名讀
(評價:讀得很清楚,我聽得很明白。)
師:你們不覺得很神奇嗎?把這神奇讀出來。誰再來讀讀。
(3)同學們,你們瞧,這段話中,連用了四個“同樣”,這叫什么?知道嗎?(排比)。從這組排比中你看出了什么?(相似多)
師述:課文以四個“同樣”所表達的內容表現了的含義,突出了文題和主題。再讀理解。
(4)引入:由此人們也作出了這樣的推測……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
5.為什么會作出如此推測呢?自讀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課文又介紹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6.簡單分析交流后給課文劃分層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孿生兄弟”推測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
第三段(6-8)闡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卻不能的原因
7.按段讀課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內容。
(三)書寫指導
1.完成習字冊。
2.反復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之處。
3.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愛好和培養熱愛科學研究的志向。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閱讀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之處。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火星、地球這對孿生兄弟還有什么相似和差異之處呢?帶著問題自由讀全文。
(二)學習第二段
1.指導學生觀看一組關于火星表面情況的圖象,說出自己的觀察所得。
2.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證實火星上曾經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證實……”可見,火星有水的推斷是具有科學根據的。
哪句話又能證實推斷的可信性呢?讀句“科學家研究分析了……亞馬孫河。”激發探究“火星上的水從哪里來”的愛好。
3.看來,火星上確實曾經有過水的存在。那么,火星上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呢?自由讀讀3-5自然段,找找答案。用“——”畫出。
4.指名說。
出示: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內容:6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之處。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和培養熱愛科學研究的志向。
三、重點難點: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和培養熱愛科學研究的志向。
四、教法教具:從理解題目入手,理解課文內容及說明順序,透過相關詞句,理解課文用詞準確嚴密、通俗易懂的特點。
投影、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兩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師板書“孿生兄弟”,指名說說含義。逐步補全課題“地球的”、“火星”,簡要說明地球與火星的關系。
2、課文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稱為孿生兄弟?請同學們帶者問題自由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
1、帶著以上問題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詞句同桌相互質疑
(3)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檢查自讀情況,掃清閱讀障礙
3、再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每一自然段寫了什么?
4、簡單分析交流后給課文劃分層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孿生兄弟”推測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
第三段(6-8)闡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卻不能的原因
5、按段讀課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內容
三、作業
1、完成鋼筆習字冊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六課的生字,讀通了課文。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
齊讀課題《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2、什么是“孿生兄弟”?(同一胎出生,雙胞胎)“孿生兄弟”最顯著的特征是什么?(長相相似)
課文為什么把火星與地球稱為“孿生兄弟”?讀一讀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話揭示了答案,你能找出來嗎?
(“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同樣有……,同樣有……,同樣有……,同樣是……,甚至……。”)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句話中連用了四個“同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好嗎。
你知道這是什么句式嗎?(排比句)
句中的四個“同樣”讓我們讀起來有什么感覺?(火星和地球之間十分相似)而且我們讀起來也非常有氣勢。
誰能通過朗讀讓大家感受到火星與地球之間極大的相似程度,好比“孿生兄弟”。
(指名朗讀“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孿生兄弟。”突出“太像了”、四個“同樣”、“甚至”、“難怪”等詞。)
你能用一個關聯詞來說說為什么課文把火星稱為地球的“孿生兄弟”嗎?
(因為……,所以人們把火星稱為……。)還可以怎么說?(人們之所以把火星稱為……,是因為……。)
3、說得非常好。我們再來看課題。齊讀課題。
現在你能說說“孿生兄弟”上為什么用引號?( 相似 表示特殊含義。)
課題中的破折號表示什么?(表示解釋說明)
4、過渡:火星和地球如此相似,好比一對“孿生兄弟”,科學家們也由此推測——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那么這種推測有沒有依據呢?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輕聲讀讀第二自然段,談談自己的想法。這種推測是有依據的。
(1)“科學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資料,發現……”
(出示火星河床圖片)這就是火星河床的照片資料。誰愿意看著照片向大家介紹一下。
指名朗讀第一句。
(2)“2004年3月以后,人們通過……鉆孔分析,進一步證實……。”
看來科學家的推測是有依據的,大膽的想象推測離不開科學嚴密的研究認證。
2、我們一起來讀讀第二自然段。(齊讀)
三、學習第三至五自然段
1、看來,火星上確實曾經有過水的存在。那么,火星上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呢?自由讀讀3-5自然段,找找答案。用“——”畫出
2、指名說。課件出示。
也許是持續了數億年的彗星和隕石風暴,給兄弟倆送去了最初的水。
與地球一樣,火星上的水可能還有另外一種來源。在兄弟倆誕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經潛藏在一些礦物中了。
3、這兩句話中的“也許”、“可能”又說明了什么?
(這些都是科學家們的推測。)
4、哪個自然段講了彗星和隕石風暴?
指名讀第3自然段。
“家常便飯”是什么意思?(很平常、經常發生)
我們可以用什么詞語來替換它?(習以為常、十分尋常、普普通通)
那你覺得用“家常便飯”和“習以為常、十分尋常、普普通通”哪個更好?
(“家常便飯”通俗易懂,更加形象。)
這一段中還有哪些詞能說明當時太陽系內大大小小的碎片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飯?
(“經常、突如其來、無數、四處”)
5、火星上的水還有什么來源?從宇宙飛船拍攝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河床上布滿了——。看著這些照片,我們仿佛可以聽到——。
讀著這段文字,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請寫一寫,也可以選用老師提供的詞語:
濁浪滾滾、奔騰咆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
指名讀寫的話。
四、學習七、八 自然段
1、地球上的水留了下來,而且孕育出來生命;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的還多,為什么沒能留住呢?自由讀7、8自然段
2、指名說。 用自己的話說
3、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認為呢?科學家又是怎么認為的呢?引導讀句理解“然而……”
4、可見,在沒有充分的科學根據可以證明之前,任何結論都不能武斷。科學的探究態度必須是嚴謹、一絲不茍的,來不得一絲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與否,這是個怎樣的謎?你想知道嗎?那么,請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努力去探究吧。科學的大門正為你敞開著。
七、板書:
6、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相似 同樣
水 生命 ?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設計 篇6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請徐喆徐屾兄弟倆到臺前來,同學們誰能來告訴我他倆誰是哥哥?誰是弟弟?
2.為什么我們老師分不清楚呢?(他倆長得太相似了,太像了,五官,身材,走路的姿勢,甚至性格都很相似,這就是是雙胞胎兄弟的最大特征。)
3.徐喆徐屾兄弟倆雖然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他倆肯定也有不同的地方,你知道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以后可以繼續觀察他倆的不同之處。雙胞胎兄弟還有一個名字——孿生兄弟。徐喆和徐屾是雙胞胎,還可以說是孿生兄弟。感謝他們倆的協作,同學們掌聲表示感謝,請他哥倆回到座位上。
4.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課文里就有一對雙胞胎兄弟,他們是誰?
5.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火星和地球又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呢?讀了課文你就清楚了。
6.用課件演示兩者的真實圖片,作一個初步的了解。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指名認讀生字新詞:
證實 熔巖 蒸發 裹挾 隕石 干涸 潛藏 痕跡 孕育 渺茫 咆哮 孿生兄弟 荒涼寂寞 突如其來 彼此碰撞
3.指導“證、熔、蒸”的讀音,都是翹舌音,又是后鼻音。指導書寫“蒸”,注意下邊的小橫不要落下。
4.描紅:蒸
5.再指名讀,再一齊讀一遍。
三、再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課題講了哪些內容?
四、給課文分段,理清課文層次。
五、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思考:既然火星和地球是孿生兄弟,那么他們有哪些相似之處呢?你從哪里看出來的?(指名讀句子找出關鍵詞語:太像了、4個同樣、甚至)
2.人們根據火星和地球的這些相似之處推測出什么?(火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
3.你能通過朗讀,把他們的相似之處讀出來嗎?
4.水星上有水的推斷是要有科學根據的。誰來讀讀地2節?
5.出示河床圖片。(河床寬大上百千米)
6.介紹亞馬孫河資料:亞馬遜河,又名亞馬孫河,位于南美洲,是世界流量流域最大的,支流最多,最長的河流。
六、學習第二段。
1.課文讀到這里你有沒有產生什么疑問?
2.是呀,老師也想知道火星上的水從哪里來的啊?
3.我們先看看最初的火星和地球是什么樣的?指名讀第三節。你從中體會出什么?從哪里體會出來的?(經常、突如其來、襲擊、無數、四處、彼此碰撞、家常便飯)
4.請同學們自由朗讀3——5節。想想課文講了哪幾種來源?
5.用文中的句子來回答。
6.觀看彗星撞擊地球的視頻。
7.那么另一種來源是什么?火星上有水的猜測是不是憑空而論。
8.既然火星誕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經潛藏在礦物中了,那么這些水都到哪里去了?指名讀。相關句子。
9.觀看火山爆發的視頻。
七、學習第三段。
1.從剛才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火星上水來源的兩種猜測。
2.火星的環境與地球那么相似。地球上的水不但留下來,而且孕育出了生命;火星上的水源本可能比地球上的還多,為什么沒能留住這些水源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6-8節。
3.誰來告訴老師,火星上的水都到哪里去了?
4.這段中你喜歡哪句話?你為什么喜歡?(賦予了人格性,讀起來生動有趣不枯燥無味。)
5.這里作者把火星當作了人來寫,生動想象地寫出了火星表面液態水流失時的樣子,你能把你的體會讀出來嗎?
6.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認為呢?科學家又是怎么認為的呢?引導讀句理解“然而……”
7.可是,在沒有充分的科學根據可以證明之前任何結論都不能武斷,科學的探究態度必須是嚴謹、一絲不茍,來不得一絲馬虎。
8.火星上生命的存在與否,這是個怎樣的謎?你想知道嗎?那么,請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努力去探究吧。科學的大門正為你敞開著。
八、結合板書,總結全文
學完這篇課文你有哪些收獲?
九、作業:閱讀《太陽系的“八兄弟”》
板書設計
7.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相似: 水和生命
生命存在(謎)
不同: 水沒留住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激發學生探究宇宙奧妙的興趣和培養熱愛科學研究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激發學生探究宇宙奧妙的興趣和培養熱愛科學研究的志向。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和培養科學研究的志向。
教學重點、難點朗讀課文,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稱為孿生兄弟,并理清課文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板書“孿生兄弟”,指名說說含義。逐步補全課題“地球的”、“火星”,簡要說明地球與火星的關系。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思考:課文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稱為孿生兄弟?
2、檢查自讀情況。
(1)認讀新詞
(2)交流思考題
課文第一自然段,自由讀,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孿生兄弟”?(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分別表現在哪些方面?
“同樣……同樣……同樣……同樣……”再讀理解。
3、由此人們也作出了這樣的推測……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為什么會作出如此推測呢?自讀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課文又介紹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段(1)由“孿生兄弟”推測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
第三段(6—8)闡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卻不能的原因。
三、作業
1、完成鋼筆習字冊。
2、反復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之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說說“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這孿生兄弟還有什么相似和差異之處呢?帶著問題自由讀全文。
二、精讀課文
(一)學習第二段
1、指導學生觀看一組關于火星表面情況的圖象,說出自己的觀察所得。
2、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證明火星上曾經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證實……”可見,火星有水的推斷是具有科學根據的。
哪句話又能證明推斷的可信性呢?讀句“科學家研究分析了……亞馬孫河。”激發探究“火星上的水從哪里來”的興趣。
3、讀讀第3自然段,說說水來源的第一種猜測;
讀讀第4自然段,說說水來源的第二種猜測。
同桌間合作介紹水來源的兩種推測。
(二)學習第三段
1、過渡:火星與地球,同樣是行星,環境相似,水的來源相似,“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來,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還多,為什么沒能留住呢?”
2、交流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對物體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體描述的句子,讀讀,體會作者形象化的寫法,寫出了氣體脫離火星表面的過程。如“大逃亡、裹挾著”賦予人的性格。
3、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認為呢?科學家又是怎么認為的呢?
引導讀句理解“然而……”
4、可見,在沒有充分的科學根據可以證明之前,任何結論都不能武斷(辨別“果斷”)。科學的探究態度必須是嚴謹、一絲不茍的,來不得一絲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與否,這是個怎樣的謎?你想知道嗎?那么,請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努力去探究吧。科學的大門正為你敞開著。
三、總結全文
四、作業
課外收集:宇宙知識知多少?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激發學生探究宇宙奧妙的興趣和培養熱愛科學研究的志向。教學重、難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激發學生探究宇宙奧妙的興趣和培養熱愛科學研究的志向。教學課時 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的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2。學習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由課題入手,初步把握“孿生兄弟”的含義。教學準備生字新詞卡片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師板書“孿生兄弟”,指名說說含義,逐步補全課題“地球的”“火星”,簡要說明地球與火星的關系。2.用課件演示兩者的真實圖片,作一個初步的了解。3.課文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稱為孿生兄弟?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二、初讀課文1.帶著心上問題讀課文,要求:(1)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詞同桌相互質疑。(3)思考交流“課文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稱為孿生兄弟?”2.檢查自讀情況,掃清閱讀障礙。3.思考交流“課文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稱為孿生兄弟?”4.分析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1)自由讀,想:從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孿生兄弟”?(兄弟倆長得太太像了)分別表現在哪些方面?(2)讀讀、記記兩者的相似之處。(3)師述:課文以四個“同樣”所表達的內容表現了含義,突出了文題和主題。再讀讀理解。(4)引入:由此人們也作出了這樣的推測――――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5.為什么會作出如此推測呢?自讀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課文又介紹了幾個方面的內容。6.簡單分析交流后給課文劃分層次,概括大意。第一段(1):“孿生兄弟”推測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第三段(6-8):闡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卻不能的原因。7.按段讀課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內容。三、小結四、作業1.抄寫生字新詞2.熟讀課文。第二課時教學目的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的相似之處與差異之處。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齊讀課題。2.說說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3.這孿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處與差異之處呢?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二、精讀課文(一)學習第二段。1.指導學生觀看一組關于火星表面情況的圖像,說出自己的觀察所得。2.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證明火星上曾經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證實……”可見,火星有水的推斷是具有科學根據的。哪句話又能證明推斷的可信性呢?讀句“科學家研究分析了……亞馬遜河。”激發探究“火星上的水從哪里來”的興趣。3.齊讀第3 自然段,說說水來源的第一種猜測,讀讀第4自然段,說說水來源的第二種猜想。多讀把握領會。也可同桌間合作介紹水來源的兩種推測。4.課件演示,指名學生作模擬介紹,說明水來源的推測。5.讀課文進一步把握內容。(二)學習第二段1.過渡:火星與地球,同樣是行星,環境相似,水的來源相似,“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來,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還多”,“為什么沒能留住呢?”2.帶著問題講課文,找出原因。3.指名交流,分析指導。(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對物體的吸引力也小得多。(2)找出具體描述的句子,讀讀,體會作者形象化的的寫法寫出了氣體脫離火星表面的過程。如“大逃亡、裹挾著”賦予人的性格。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認為呢?科學家又是怎么認為的呢?引導讀句理解“然而……”5.可是,在沒有充分的科學根據可以證明之前任何結論都不能武斷(辨別“果斷”),科學的探究態度必須是嚴謹、一絲不茍,來不得一絲馬虎。火星上生命的存在與否,這是個怎樣的謎?你想知道嗎?那么,請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努力去探究吧。科學的大門正為你敞開著。三、結合板書,總結全文1。弄明白“為什么說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2.齊讀全文,作內容的整體回顧與把握。四、作業選用作業設計板書設計6.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相似處 同樣……有水和生命存在差異處 水沒能留住努力探究科學奧秘 生命存在(謎)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閱讀課文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及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
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和培養科學研究的志向,懂得大膽推測和科學論證是研究宇宙的重要手段。
教學重點:
了解火星和地球被稱為孿生兄弟的原因及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
教學難點:
理解礦物中的水分是如何分離,形成湖泊和海洋的.。
教具準備:
相關課件、火星資料
教學過程:
一、第一自然段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六課的生字,讀通了課文。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
齊讀課題《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2什么是“孿生兄弟”?(同一胎出生,雙胞胎)孿生兄弟最顯著的特征是什么?(長相相似)
課文為什么把火星與地球稱為孿生兄弟”?讀一讀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話揭示了答案你能找出來嗎?
(“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同樣有,同樣有,同樣有,同樣是甚至)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句話中連用了四個同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好嗎。
你知道這是什么句式嗎?
(排比句)
句中的四個“同樣”讓我們讀起來有什么感覺?
(火星和地球之間十分相似)
而且我們讀起來也非常有氣勢。
看來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真是恰如其分、名副其實、十分形象、順理成章……
難怪人們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
誰能通過朗讀讓大家感受到火星與地球之間極大的相似程度,好比孿生兄弟“。
(指名朗讀“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孿生兄弟。突出太像了”、四個同樣甚至難怪”等詞。)
2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為什么課文把火星稱為地球的“孿生兄弟嗎?
(因為…所以人們把火星稱為……。)
還可以怎么說?
(人們之所以把火星稱為……,是因為……。)
3、說得非常好。我們再來看課題。齊讀課題。
現在你能說說孿生兄弟上為什么用引號?(表示特殊含義。)
你覺得課文用這個比方來形容地球和火星之間的關系怎么樣?(很幽默、形象、生動)形象的比方讓本來枯燥的科普論文變得生動有趣、通俗易懂。
課題中的破折號表示什么?(表示解釋說明)
4過渡:火星和地球如此相似,好比一對孿生兄弟科學家們也由此推測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
那么這種推測有沒有依據呢?
二、第二自然段
1輕聲讀讀第二自然段,談談自己的想法。這種推測是有依據的。
“科學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資料,發現……”
(出示火星河床圖片)這就是火星河床的照片資料。誰愿意看著照片向大家介紹一下。
指名朗讀第一句年月以后,人們通過鉆孔分析,進一步證實。”
看來科學家的推測是有依據的,大膽的想象推測離不開科學嚴密的研究認證。
我們一起來讀讀第二自然段。(齊讀)
我們學習課文時,為了便于理解,常常要給課文分段。請大家結合上下文的內容,談談你的看法,你覺得這一段和第一自然段分在一起比較好,還是和下面的三、四、五自然段分在一起?
(意見一:和第一自然段分在一起。因為第一自然段寫了科學家根據火星和地球之間非常相像,推測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而第二自然段就進一步通過研究來證實這種推測。
意見二:和三、四、五自然段分在一起。因為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提出問題:火星上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呢?而下文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論述。)
同學們的這兩種意見都很有道理。其實,重要的不是怎么分段,而是我們通過討論對課文的內容了解得更深入,對課文的層次分析得更清晰了。
三、第三至五自然段
1看來,火星上確實曾經有過水的存在。那么,火星上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呢?
自由讀讀3-5自然段,找找答案。
2這里有幾句話。你能根據課文給它們排出正確的順序嗎?
( )那么,水是從哪里來的呢?
( )也許是持續了數億年的彗星河隕石風暴,給兄弟倆送去了最初的水。
( )科學家根據火星照片資料和對火星巖石的鉆孔分析,證實了火星上曾經有水的推斷。
( )與地球一樣,火星上的水可能還有另外一種來源。在兄弟倆誕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經潛藏在一些礦物中了。
(1) 請介紹一下你是根據什么來排序的呢?
(我是根據課文的內容來排列的)
很好,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排?
(可以根據一些關鍵詞,如那么最初還有另外一種來源”。)
對,我們以后再碰到這種題目,就可以抓住一些表示次序的關鍵詞來理清句子間的關系。
(2)這幾句話中的“也許可能又說明了什么?
(這些都是科學家們的推測。)
畢竟是幾十億年前的事了,人類還沒有誕生。但大膽而合理的想象可以幫助人類來推測當時的情形。
3讓我們回到多億年前,地球與火星誕生之初。
指名讀第3自然段。
“家常便飯”是什么意思?(很平常、經常發生)
我們可以用什么詞語來替換它?(習以為常、十分尋常、普普通通)
看來,替換近義詞是理解詞語的一種好方法。
那你覺得用家常便飯和習以為常十分尋常、普普通通哪個更好?
(“家常便飯”通俗易懂,更加形象。)
這一段中還有哪些詞能說明當時太陽系內大大小小的碎片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飯?
(“經常、突如其來、無數、四處”)
對,根據上下文也可以了解詞語的意思。
誰能通過朗讀來給我們再現當時的情景。
(指名朗讀)
彗星和隕石風暴持續了數億年,由于彗星本身大多是些大冰塊,因此給“兄弟倆”送去了最初的水。
火星上的水還有什么來源?
(“在兄弟倆誕生之初形成了湖泊和海洋。”)
這段話比較難懂。請同學們認真地讀一讀,想一想它的意思。你可以用口頭介紹的方法來談談你的理解,也可以圖解的形式,筆頭進行表達。
A請一、兩位學生口頭談談對這段話的理解。
B請一位學生上臺補充示意圖。
火山噴發 蒸氣(飄散在空中)
礦物(水) 水 → 雨水(湖泊、海洋)
給大家介紹一下你這張圖的意思。(學生看著圖練習解說)
從宇宙飛船拍攝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河床上布滿了—看著這些照片,我們仿佛可以聽到—
讀著這段文字,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請說一說,也可以選用老師提供的詞語:
濁浪滾滾、奔騰咆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
齊讀最后兩句話。
四、練習設計
1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了解到火星和地球十分相似,好比一對孿生兄弟。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了火星上曾經有水,并推測出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那么,地球上的水留了下來,而且孕育出來生命;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的還多,為什么沒能留住呢?下節課我們繼續來探討。
2練習:
(1)請同學們根據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概括:
地球和火星上的水,也許是 還可能
你曾經聽別人用“家常便飯”這個詞說過什么句子,或者你自己會用它說什么句子,請寫下來。
板書設計:
6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長得太像了
有水 彗星和隕石送去
潛藏在礦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