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教學反思 篇1
平淡出新奇樸實顯壯美--《尋隱者不遇》教學拾遺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八冊第19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寫的,這首詩寫得自然質(zhì)樸,通俗明快,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篇。
短詩采用尋訪者向童子打聽師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寫的,筆墨雖不多,卻曲折有致,各具神韻。
我在教學中,覺得有如下兩點需著重體會:
一、體會詩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淺近易曉,貌似平常,仔細品味,卻曲折多姿、波瀾迭起地道出了尋訪"隱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種情況。"言師采藥去"--無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處"--難以相遇。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于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
從寫作筆法上看,"松下問童子"這是寫問,問了什么話,詩中并沒有說。但可以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中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問句隱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是童子補充回答。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說不定。這三番問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達完整,詩人賈島采用以答代問的手法,僅以二十字表達完美,這不難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離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不能囫圇吞棗,只有細心捉摸,才能體味到詩的妙處所在。
二、體會詩里樸實中顯壯美之處。
這首詩,作者沒有寫尋訪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過童子的答話,用極其樸素、自然的文字,從側面描繪了隱者隱居的山林之幽深、壯美。這山林的形象同隱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是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教學時,在弄懂句意的同時,教者要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想象詩人描繪的情景。"松下"可見松樹的高大,隱者住處環(huán)境的壯美與幽靜;"采藥"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異寶;"云深",既寫出了云霧的濃重厚密,又寫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這些詞語樸實無華、不加雕琢,而有機地連綴在《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個個都顯示了不凡的光彩,成為壯美山林的傳神之筆。有條件的教師,可依照詩句將松、童子、"我"所在的環(huán)境,以彩粉、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來,與全詩對照,以達到詩情和畫意完美的統(tǒng)一。從詩本身的語言文字出發(fā),通過合理想象來揭示詩的畫面或藝術形象,這是古詩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以上所寫兩點,只是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的一部分內(nèi)容,如何將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串講、朗讀指導中進行教學,還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教學反思 篇2
古詩教學并不難,但要上出水平可真難。學生很快就會背了,但總是體會不了詩中的含義。豐富的想象是這兩首詩明顯的寫法特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畫面,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最后請學生大膽地向織女祈愿,啟發(fā)學生吟詩明志,用說來體會詩人的志趣,體驗乞巧的民俗,學生自己借詩詠志,借想象抒情懷。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原本打算引導學生“讀詩”、“解詩”、“品詩”,不設計過多的繁瑣設問,不逐句分析,而是引導學生在讀、想、議中把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但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學生都很熟悉,交流時興趣濃厚,但是對詩句意思的解讀很少有同學能說到位,多的`是考老師的引導和啟發(fā)。許多同學沒有認真預習,連詞語的意思都不能理解,更何況是的意思呢。
這兩首古詩對于我來說也是比較陌生的,算是和學生一起學習的吧。其實這兩詩的詩意不是很難理解,屬于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那種,在教學時我沒有嚴抓詩意,只是讓學生有個大體的理解,對這兩下傳說,學生都非常的熟悉,學生講得也是津津有味,體會了古詩所表達的情感,我覺得就可以了,不過我覺得默寫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宵”與“霄”的區(qū)分,在“穿盡紅絲幾萬條”中“盡”寫成“進”“長河漸落曉星沉”“沉”寫成“辰”“晨”都是大有人在。
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教學反思 篇3
學習古詩,讀出韻味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說它難是因為不好讀,說它重要是因為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詩的魅力。秉著這一觀點,在課文的感知環(huán)節(jié)中,我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的讀書。
學生初讀課文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于是我采取教師示范朗讀,并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詩時,要注意停頓,語速要慢。然后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讓學生再讀。然后我又范讀。
我會引導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
在學生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后,我適時問道: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于是,我播放背景音樂,學生很快地投入進去,既讀出了喜歡的感受,還讀出了古詩的韻味。
沒有注重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如果能讓孩子們演一演朋友分別的情景,這節(jié)課的效果會更好,孩子們對古詩的學習也會更感興趣。
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教學反思 篇4
這首古詩同學們已經(jīng)會背誦了,所以一上課我的問題時:你讀懂了這首詩歌的哪個詞或者哪一句話?學生只能解釋注釋里面的詞語。于是教學進入我為學生解疑的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學生看圖明白“一樹高”意思是“高高的柳樹”啟發(fā)學生思考:春天來了,柳樹上應該有什么?讓學生弄明白,“碧玉”意識是青綠色玉,這里比喻成嫩綠的柳葉。讓學生在整首詩歌中,在圖中理解,“綠絲絳”是指綠色的柳枝,這里比喻成用絲編成的帶子。我還讓學生把第三句和第四句話的“裁”“剪”圈起來,告訴他們這兩個詞語互相解釋。弄懂了整首古詩的意思,在煽動學生感情讓他們讀出感情。
學完這首古詩,我則讓學生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1、看注釋。
2、看圖理解。
3、根據(jù)語境理解。
4、發(fā)揮想象理解。
5、最重要的一點是找出詩中的詩眼。
學習《春日》這一首古詩時,我則鼓勵學生大膽運用剛才總結出來的方法自己學董古詩。同學們積極性很高,每當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弄懂了詞語或者一句話的意思時,他們臉上露出成功的喜悅!
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教學反思 篇5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
目標1、2、3。
【教學難點】
目標2、3。
【教學準備】
1、學生:
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jié))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2、教師:
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jié),并教師配說對白。見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本單元導語
了解本單元學習內(nèi)容。
(板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二、了解“乞巧節(jié)”,學“乞”
1、引入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qū)別乞──氣)
2、通過課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嗎?
(四人小組交流、抽說、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2、學“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3、詩中講了一個什么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4、生用課前搜集的資料講故事。
⑴ 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⑵ 抽講,其他學生可補充。
⑶ 出示課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說白。見后
⑷ 每位學生自己講講故事:
(再出示故事課件)
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
(板書:古人的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1、根據(jù)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說話。
2、四人小組交流,師參加。
3、抽說,其余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jié))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人們抬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jié)時望著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4、讀詩、背詩:
⑴ 齊讀;
⑵ 比賽朗讀;(男女生)
⑶ 同桌互讀;
⑷ 齊讀;
⑸ 背:
(提示:根據(jù)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么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云錦。織女和牛郎結為夫妻后,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云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準每年農(nóng)歷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教學反思 篇6
本節(jié)課所學的兩首古詩,通過預習以及學生的知識積累,大部分同學都已經(jīng)會背,因此教學起來相對輕松。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師生互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興趣愛好,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而教師要適時指導、相機點撥,主動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師生互動的和諧氛圍中,實施教學。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自讀自悟的環(huán)境和交流討論的機會,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如學習杜甫的《絕句》時可以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畫一畫等。通過自學、質(zhì)疑、討論等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調(diào)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又要注意發(fā)揮主導作用,當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
二、以讀為本,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古詩教學要強調(diào)誦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從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由讀來解決問題,把讀和想象、讀和理解結合起來,在誦讀中感知形象,體味語言,賞詩中景,悟詩中請,揣摩詩歌意境,感受詩詞魅力。啟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引導學生進入詩人描繪的畫面、境界。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色彩、動靜等描寫,激發(fā)想象,再現(xiàn)畫面,充分感受生機勃勃的大好春色,想象詩人閑坐草堂欣賞清麗明快的優(yōu)美景色的情形,體驗詩人愉快的心情。
兩首古詩中都有不少生動傳神的動詞,應該通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味,體會其藝術魅力。
教學時還要注意朗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節(jié)奏和重音,努力體會語感。如第一首詩的后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朗讀時要一口氣讀下來,讀出廬山瀑布撼人心魄的磅礴氣勢。第二首詩的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朗讀時語速要稍緩,要傳達出詩人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之情。
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教學反思 篇7
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fā)現(xiàn)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導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教學中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zhì)并非為求異。
為探求兩首古詩內(nèi)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贊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升華,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nèi)涵。“詩”是“文”的濃縮,“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于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
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教學反思 篇8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到詩里去尋】
片斷一:池塘與陂
師:通過預習你們都了解些什么?我們一句一句來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第一句中“陂”就是池塘。
師:那“池塘”在這里是什么呢?兩個池塘不是重復了嗎?
學生一時發(fā)楞。
師:再讀讀這一句。(師跟著一起讀,有意識地強調(diào)了一下“草”,學生頓時紛紛舉手)
生:這里的“池塘”是堤岸的意思。(生將“堤”讀成了ti)
師在黑板上寫下“堤di”:說得很對,但是這個念“di”。學生跟讀。為什么是堤岸呢?
生:因為這里說“草滿池塘”,草長在堤岸上的。
師:有道理,現(xiàn)在誰能連起來說說這一行詩?
生:池塘的堤岸上長滿了綠油油的水草,池塘里漲滿了水。
片斷二: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
教學第一二行詩句之后
師:詩句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
生:傍晚。我從“山銜落日”看出。
師:對,那你們知道正是什么季節(jié)?
生不假思索:春天。
師笑:春天的草沒那么茂盛。現(xiàn)在可是“草滿池塘”。(那個學生吐了吐舌頭)
生:我知道是“夏天”。
師:那為什么是“寒漪”?夏天可是很熱的哦。
生:應該是秋天吧。
師:你們兩正好中和一下,正是“夏末秋初”的時候。
(“夏末初秋”是教參上的標準答案,這四個字沒有簡單的告訴,而是引導學生根據(jù)詩句提供的“線索”進行推理。讓“夏末秋初”形象化。)
【用圖畫來解】
師:“草滿池塘水滿陂”是怎樣的一幅景象?誰愿意來畫一畫?
一生上前板畫。
師:誰能建議一下,草要畫得怎樣?
生:草長得很茂盛,要多畫一點。
師:看來一個人是不夠的,你愿意一起畫嗎?
生喜形于色。
更多的學生也想去畫。
師:我們來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一生讀。(沒有讀出味)
師:草好像還不夠多。
一生再讀。
師:多一點了,可是還不夠。(轉過頭對板畫的學生)你們要加油,他們讀不出可能就是你們畫得不夠茂盛哦。
生再讀。齊讀。
此時,黑板上學生已經(jīng)完成。池塘周圍長滿了草。
師:讀得好,畫得也好。那“山銜落日浸寒漪”能不能畫出來呀?
生:行!(生畫。最后將一輪紅日畫在兩山交界出,露出半個腦袋。
師:你為什么這么畫?
生:因為這是落日,它漸漸西沉。
師指著板畫:看看這時的青山和太陽像什么?
生:太陽像被青山含在嘴里。
師:“含”應該是看不出的。想想換個詞。
生:叼在嘴里。
生:銜在嘴里。
師:對“銜”就是用嘴叼。瞧,落日漸漸西沉,在山后露出半個腦袋,就像被青山叼在嘴里的什么?
生:一塊肉。
師:不美。
生:像一顆紅寶石。
師:好!
師:“山銜落日”畫得不錯,但“浸寒漪”可有點難度,怎么畫?
生:在池水中畫落日的倒影。
師:池水怎樣?
生:池水要泛起細小的波紋。
師:那倒影應該怎樣?
生:不是完整的影子。
師:是不是這樣。(因為有一定難度所以師板畫)
生:哇,是這樣的。
師:水中紅日的倒影像什么?
生:像紅玉。
師:好,不過現(xiàn)在這塊“紅玉”被波紋打碎了。
生:像紅紗巾。
師:真美!給人感覺柔柔的。
【在笛聲中悟】
牧童晚歸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牧童橫坐在牛背上。
師:為什么要橫坐著呢?
生:可以欣賞風景。
生:他在吹笛子。
師:哦,你還聽到了什么?
生:聽到了笛聲。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心聽。(師請一個豎笛組的同學拿出笛子,教室里清脆的笛聲響起。學生發(fā)出驚嘆。)
師:好聽嗎?可惜今天該同學沒帶笛譜,只能隨意的吹上一段,不成調(diào)。詩中也有個詞是不成調(diào)。
生:無腔。
師:從無腔的笛聲中,你體會到牧童此時的心情了嗎?
生:他很高興。
生:很悠閑。
生:很自由自在,信口吹來。
師:對,成不成調(diào)已經(jīng)不重要,牧童借著笛聲表達自己愉快自在的心情。是吧?
生點頭。
師:這僅僅是牧童的心情嗎?
生思索:還是詩人雷震的心情。
生:還是我們每一同學的心情。
師:說得好,真正讀進詩里了。我們一起把這種情讀出來。
生齊讀全詩。(師拿起竹笛為生配樂。)
學生讀完了,裊裊笛音緩緩結束,詩情在笛音中流淌。
【教后思】
古詩的學習往往會陷入“簡單的告訴”之中。教師依仗的是教參上的標準答案進行教學,而學生也可以通過形形色色的諸如課課通等資料了解字詞詩句的含義。古詩教學就在師生搬運標準答案的過程中進行。標準答案要不要?對于字詞的準確理解肯定是要的,但決不該是簡單的告訴。教師要引導學生讀進詩中,到詩中去尋去解去感去悟。
古詩含有豐富的意象,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古詩又是極具音韻節(jié)奏的美感,是一曲意蘊悠遠的古曲。教學中以畫配詩,畫解意,以樂配詩,樂促情。營造濃濃的詩境,讓學生入情入境領略詩之形、詩之蘊、詩之情。
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教學反思 篇9
板書課題后,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么?書指什么?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后再反復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王祥光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王祥光的意見,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lián)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么,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復讀詩句并結合注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后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學生就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成功。
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教學反思 篇10
在古詩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先讓學生讀,那么應該讀到什么程度才行呢?要讀到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才行。那要怎樣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呢?這就是古詩教學中重點討論的問題了。我們應該先讓學生了解古詩的背景和古詩所寫的意思以及古詩所描繪的情景,以此來設身處地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想法和想說的話及當時的思想。
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首先,我讓學生了解了古詩的題目,然后再讓學生通過古詩中字詞的意思了解了每一句古詩的意思。并想象古詩中所描繪的依依分別的情景。然后我就告訴學生這一首古詩的大體背景:李白與孟浩然在這里談古論今已經(jīng)好長時間了,而且彼此在一起談得很投機,彼此作為好朋友真是難舍難分。可是孟浩然卻必須有事要離開這里到揚州去,于是兩個人不得不分開,那么,兩個人分別的時候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呢?學生說:應該用難舍難分的語氣、用依依不舍的語氣、用想留下孟浩然但又不能不讓他走而嘆氣的語氣……學生們就能夠把思維拓展出去了。
這樣讓學生再去讀學生就能夠有一定的語氣了,于是再加上范讀和渲染,學生再跟著朗誦。就這樣多種方式讓學生體驗古詩所包含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夠了解古詩的意思 再體會感情再范領讀的方式,讓課堂達到了最高潮,也使學生能夠忘我的表演朗讀,從而引出他們分別時會說些什么。學生就暢所欲言,很有的說了。
總之,我們就想盡辦法讓學生能夠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去學,學生能夠學習,才能夠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從而為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穩(wěn)步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教學反思 篇11
教學前,覺得兩首古詩沒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課時教完。等到走進課堂,才發(fā)現(xiàn)一首詩可以教的內(nèi)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課時教《尋隱者不遇》。
這首詩的意思不難理解,課前,我布置預習作業(yè):理解詩句的意思。課上一檢測,學生十分準確地說出了“言”“深”“不知處”等詞的意思,每句詩的意思也說得很清楚。
在此基礎上,我重點站在“鑒賞”的角度,引領學生深入學習:
1.通過了解賈島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課上,讓學生講講詩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內(nèi)容(完成補充習題三),從而明確“一問一答,藏問于答”的獨特形式。
2.引導學生思考,詩人主要寫誰?通過比較“詩人、童子、隱者”,學生明確了歌詠的對象是隱者。原來書寫的對象竟然隱藏在看似平淡的一問一答之中,體現(xiàn)出構思的精妙。
3.進一步思考:隱者有什么特點?從字里行間推敲推敲。學生抓住“云深不知處”“言師采藥去”概括出“學問高深、神秘莫測、飄忽不定”的特點。教師接著從“隱者”這個社會現(xiàn)象談起(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陶淵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隱者的性格特征。
4.從課題入手,思考:詩人為什么要“尋隱者”?從而領悟詩人對隱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尋隱者不遇”有一絲遺憾,但更多的是對隱者的贊譽,通過“不遇”之行,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練習朗讀、背誦。
5.拓展閱讀《補充習題》四中宋朝詩人魏野的《尋隱者不遇》,這首詩與書上的詩互為補充,可以幫助學生想象賈島一路上的所見,為課后編寫這個故事服務。
總結這堂課的經(jīng)驗教訓:深入挖掘教學內(nèi)容,拓展同類同題詩歌,讓教學內(nèi)容更豐富。
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教學反思 篇12
課后反思:教學《古詩兩首》
我想詩詞不應該重意輕韻,我主張詩詞教學要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領略古詩詞的情韻。
在教學《望洞庭》《峨嵋山月歌》時,我充分發(fā)揮了圖文對照的作用,幫助學生感悟詩句的意韻。
開課,通過學生背誦李白的詩,以及教師背誦《陋室銘》引發(fā)學生對兩個詩人的作品的興趣。然后兩首詩整體朗讀,了解兩首詩的共同之處。“秋、月、水、山”四個詞兩首詩中都有。這四個詞給你們什么感受?“寧靜和諧”
介紹洞庭湖,看圖體會詩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說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這幾個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自己說說,教師整體運用散文語言,創(chuàng)設一種寧靜和諧的情境,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同時,對詩中的比喻之處,進行點撥。
朗讀,將自己體會的洞庭秋夜讀出來。說說為什么這樣讀?在讀中進一步品味,在說中整理思緒。
齊讀后,試著背誦。理解了詩句、讀得較多的孩子自然能頌。
與《望洞庭》對應的辦法用在《峨嵋山月歌》中,但是事先介紹地名。同時,為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里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xiāng)秋夜有著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
而后,講解了古詩兩大主題“寫景、抒情”,引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靜夜思》《送孟浩然之廣陵》《梅花》《游園不值》等古詩,來開闊學生眼界。
問題思索:
古詩情韻在讀時是不是應該注意輕重音的指導,與速度的點撥呢。本來怕這樣匠氣太重,但是沒有曾經(jīng)的指點,學生怎樣能讀出韻呢?
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教學反思 篇13
學習《古詩兩首》,學生識字和背誦應該不是問題,但是如果學生只是盲目地背誦,意義不大。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力求把古詩的意思讓學生弄明白,并且注重朗讀指導。比如,我在指導第二首古詩《村居》時是這樣指導的。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描寫的田園風光的有名詩作,“詩中有畫”。在教學時,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比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這句詩給我們描繪了“地上有草,空中有鶯、堤上有柳”的清晰畫面。為了讓學生感受春的動態(tài)美感,感受作者沉迷于這迷人春色的愉悅心情。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文中插圖,對照畫面吟誦詩句,當學生吟誦不到位時,我范讀,讓學生體會。緊接著,我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地上的小草探出了嫩綠的小腦袋,可愛的黃鶯在空中自由地翻飛,歌聲悅耳動聽,堤上的楊柳舒展著嫩綠柔軟的枝條,仿佛婀娜多姿的少女扭動腰枝翩翩起舞……”同學們展開了想像的翅膀,仿佛置身于大自然春的懷抱,一種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接下來,我再讓學生自己朗讀,這時,學生都能根據(jù)詩歌的節(jié)奏抑揚頓挫的朗讀,他們仿佛深深地陶醉其中,朗讀地非常有韻味。
因此,在古詩教學中,不能生硬地把意思灌輸給學生,那樣會禁錮學生的思維,甚至會讓學生失去學習古詩的興趣,老師可以依據(jù)詩文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的聯(lián)系他們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去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能夠使學生更好的記住詩文,理解詩意,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都有幫助。
葉圣陶先生說過,“文字是一道橋梁”,“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貼切的符號”。朗讀者要透過這些文字符號,使作品表現(xiàn)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自己的內(nèi)心跳躍起來,在自己的頭腦中閃爍,加深對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使自己的感情與作者發(fā)生共鳴。
不足之處,對于古詩的朗讀和理解的評價有些單調(diào),沒有更多的運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還不夠,有些學生非常想朗誦,因為考慮時間關系而沒有給個別同學機會,在課下我會找時間加以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