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 > 《23 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2篇)

《23 古詩兩首》教案

發(fā)布時間:2023-08-21

《23 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2篇)

《23 古詩兩首》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學會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背誦古詩導入

  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同學們在課外又學會背誦了哪些古詩?現(xiàn)在請同學們背誦自己喜愛的古詩。

  剛才大家背誦的古詩中,有沒有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呢?

  二、學習《冬夜讀書示子聿》

  1.簡介陸游。

  2 解題,釋題。

  示:指示,訓示。子聿:陸游的小兒子。

  題意:用冬夜讀書生發(fā)的感想教育兒子子聿。

  3 初讀指導

  (1)教師范讀,學生畫出生字。

  (2)學生讀生字,認讀并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生試讀詩文,把全詩讀通讀順。

  4 理解前兩行詩句。

 。1)讀第一行詩,疏通字詞,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學問:讀書學習。

  無遣力:不遣余力。

  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遣余力。

 。2)讀第二行詩,理解詩意。

  始:才

  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3)朗讀前兩行詩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連起來理解。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做學問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 理解第三、四詩句的意思。

 。1)讀第三、四行詩,理解“終”、“絕知”、“躬行”的意思。

  終:到底、畢竟。

  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

  躬行:親自實踐。

 。2)說說第三、四行詩的意思。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實踐才行。

 。3)體味第三、四兩句的含意。

  第三、四兩句表述了知與行的關系: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6 指導朗讀,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

 。1)指名讀—評價—再讀。

  (2)齊讀。

 。3)指導背誦。

  三、作業(yè)

  1、背誦并抄寫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

  2、課外自學一兩首沒有學過的古詩。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感受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常常說“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那讀書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們將通過《觀書有感》來學會如何賞析這些名句佳作。

  (二)賞析《觀書有感》教師印發(fā)《觀書有感》的賞析文章,讓學生加以體會,并進一步展開討論,哪些地方特別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見解或補充?

  《觀書有感》是南宋時期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全詩在寫法上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體的事物表現(xiàn)了出來,很有特色。

  如:用:“半畝方塘”比喻書本,用池塘的“水”比喻書中的知識、學問、思想;用“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得來的新知識;用“天光云影共徘徊‘來比喻讀書的感受。

  三、四句詩人在寫法上采取了自問自答的方式,給我們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為源頭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來。在一問一答中,詩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書本中的知識、學問、思想,用“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得來的新知識。這兩句詩看似說明水清的原因,實際上是借此現(xiàn)象告訴讀者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哪怕已經(jīng)學到了不少知識,但如果就此不再讀書了,原有的知識就會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會僵化,只有不斷學習,知識學問、思想觀念才能不斷地得到充實更新。

  (三)朗讀訓練

  1、在你們的學習中相信也有這樣的體會?請把你的體會融入到你的朗讀之中。自由大聲朗讀這首詩。

  2、指明學生讀,大家評議。

  3、齊讀。試著背一背。

  (四)學生小結

  [1] [2]  下一頁

  課前思考: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一生勤學不息,寫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麗詩篇。這些詩篇不僅飽含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也體現(xiàn)了詩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當屬被世人津津樂道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這是一首哲理詩,寫于寧宗慶元五年(1199)。整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讀起來朗朗上口,且意境深遠,余味無窮。 在這首詩里,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一事無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里”,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課前思考:

  朱熹的《觀書有感》,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課后反思:

  背誦古詩,學生往往興趣濃厚;理解古詩,學生卻往往疲于應付。古詩內涵豐厚,意蘊雋永,我們平時大多喜歡用自己幾十年的語言經(jīng)驗去理解古詩,然后再強行傳達給學生。所以學生學習的古詩語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語言經(jīng)驗建立起來的新的語言積累,這樣的語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為了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古詩的語言,自主構建新的語言積累。我打破常規(guī):在學生理解了詩中的詞語和詩句意思的情況下,再從課題入手,反詰詩題《觀書有感》,向學生提出:詩中只字未提讀書,怎么詩題卻是《觀書有感》,不如換成《觀塘有感》吧?由于每個學生在學習古詩時獲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積累的語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淺。我以小小辯論會的形式出現(xiàn)了,讓持詩題應是《觀書有感》觀點的學生,來說服教師和個別學生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發(fā)了大部分學生的興趣,由“讓我讀,讓我說”變成了“我要讀,我要說”,而且是“我要讀好,我要說好”,否則怎么能說服得了老師。

  授后小記:

  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于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于生活氣息的好詩。如這一首詩當然是說理之作,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fā)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這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已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fā)性,也并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關于兩首詩的整合

  這兩首詩都是寫古人讀書感想的。可幫助學生整合起來看:“古人學問無遺力”,因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薄ⅰ吧倌瓴恢趯W早,白發(fā)方悔讀書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彼圆庞校骸皯伊捍坦恰⒊涕T立雪、鑿壁借光、囊螢映雪”……做學問也是非常辛苦、艱難的“少壯工夫老始成!彼杂小褒R白石的‘不教一日閑過’”……

  如何才是真正有學問呢?除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倍嗫磿猓有“紙上得來終學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薄ⅰ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薄

  課后小結:

  這兩首古詩都是關于讀書的詩。其實六年級學生積累的關于讀書方面的古詩、名言、古今賢文,甚至說理性的文章有很多,乘機幫助學生梳理一下,不是很好嗎?

  課后反思:

  為什么題目是《觀書有感》?

  “為什么題目是《觀書有感》而不是《觀塘(渠)有感》?”這是學習了朱熹的詩《觀書有感》之后大多數(shù)學生的疑問,其實也是我的疑問。   

  朱熹在讀書時產生了感慨:要使頭腦更加聰慧,就得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汲取新知。作為一個理學家,特別又是一個教育家,這樣地勸告別人,未免太直露了,所以他想倒了打比方(譬喻)來加以說明,這樣就有了這首寫清渠喻讀書的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他寫的是看書有所感悟,而不是寫看到清渠(方塘)有所感悟。用譬喻的方法說理既形象又直觀,所以文題就是《觀書有感》了。   

  上一頁  [1] [2] 

《23 古詩兩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3、學會本課7個生字;會寫“忙”字。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習生字。

  2、難點: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或投影儀,生字卡片。

  學習指導 學習輔導 學習評價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揭題。

  2、解題:

  小朋友們看了題目,你能猜到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

  (春季)

  那它寫的是一天中的哪一段時間呢?

 。ǜ嬖V學生“曉”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曉”就是春天的早上。)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課文:

  ⑴ 自己讀一遍課文,遇到生字拼一拼音節(jié)再讀。

  ⑵ 再讀一課文,用“  ”畫出生字,多讀幾遍,記住字音。

 、恰“颜n文連貫地讀一遍。

  2、檢查自讀:

  ⑴ 抽讀生字卡片。

 、啤≈该麄別讀。

 、恰↓R讀課文。

  三、再讀指導

  1、結合彩圖,了解詩意。

  2、指導讀第一句:

 、拧∩囎x。

  ⑵ 指名讀。

 、恰∪嘧x。

  3、指導讀第二句。

  4、把1、2句連起來讀。

  5、男女生分組讀。

  四、熟讀成誦

  1、看圖試背。  2、分組比一比,看誰背得又快又好。

  3、全班齊背:

  ⑴ 學生猜猜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再讀題。

 、啤W生自由讀課文,并按要求畫生字,讀生字,把課文連貫地讀一遍。

  ⑶ 學生結合彩圖,了解詩意。

 、取熤笇ёx第一、二句:

  采用多種形式讀句子。

  ⑸ 分組比賽背誦,全班齊背。

  五、學習生字

  1、抽讀生字卡片,鞏固字音。

  2、自學生字,記憶字形:

  小組自學生字,記憶字形。老師巡堂指導書寫。

  3、指導書寫。

  【板書設計】

  春曉

  春眠 / 不覺曉,

  處處 / 聞啼鳥。 (圖)

  夜來 / 風雨聲,

  花落 / 知多少!

  第二課時

  一、導入、揭題

  1、復習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了一首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誰來背一背。

  背誦古詩。

  2、揭題:

  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贊美春天的古詩《村居》,小朋友們會在詩中找到更多的樂趣。多么美好的二月天呀!孩子們都感到了春姑娘的召喚了嗎?找找去吧!

  3、解題,引導看圖:

  《村居》詩中寫的是作者在農村居住時親眼看見的春天的美麗情景。那么詩人看到了什么呢?

  導入課文,揭題,解題,看了題目,你們看到什么景象。再讀題。

  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二、看圖,說一說,聽范讀,整體感知詩意

  1、出示掛圖或投影,說一說畫面的內容:

  學生根據(jù)掛圖,說一說畫面的內容。

  指導學生按順序觀察。

  2、聽錄音范讀,想想,作者詩中是怎樣描寫所看見的景物的呢?

  三、初讀課文,識字,讀正確流利

  1、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正確、流暢。

  2、在文中畫出生字,多讀幾遍,同桌互讀。

  3、用卡片檢查生字,指導識字。

  4、檢查指導讀課文,讀流利。

  5、讀了課文,你讀懂了哪一句詩,還有哪里讀不明白的,可以和同桌或小組里的小伙伴商量商量。

  四、教師指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了解詩句大意,并指導有感情朗讀

  1、動作表演讀詩。

  2、“拂堤”用手體味“拂”,體味“楊柳枝”的軟、長。

  3、理解“散”是“放”的意思,啟發(fā)學生想象當時孩子放紙鳶的情景。

  4、加動作自己試讀,學生評議指導。

  5、比賽讀。

  五、看圖練習背誦

  學生看圖畫,邊想象畫面,練習背古詩。

  六、小結

  表揚能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出問題的學生。

  表揚認真觀察,積極思考、開動腦筋的孩子。你真棒!你真的很棒!

  【板書設計】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圖)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23 古詩兩首》教案 篇3

  《古詩兩首》的磨課前后經(jīng)歷了半個多月之久,從腦中不斷地反復地思考到教案的撰寫再到教案的實施與幾次的修改,其中有焦躁,有痛苦,有快樂,還有遺憾。現(xiàn)將磨此課過程中所經(jīng)歷和思索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最初,兩首古詩是想是想教學其中的一首《詠柳》。想通過用簡筆畫畫出柳樹的葉子,姿態(tài),色彩等來理解字詞意思。然后抓住色彩美、姿態(tài)美等進行藝術闡釋,充分感受柳樹的美。然后,拓展學習其他的幾首描寫柳樹的古詩。但是,考慮到三年級的學習的量,一般兩首古詩教學需要二教時,包括作業(yè)的完成,那么,一課時中安排學習一首古詩,量就明顯偏少。決定教學兩首古詩后,就又考慮哪首古詩先上。在備課過程中,自我感覺如果從入手,自己上好課的把握性更大,而且學習古詩的方法會體現(xiàn)得更為清晰。但后來又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如果在《春日》中要對柳樹進行闡釋,接下來在《詠柳》中還要進行柳樹之美的想象,這樣的處理會引起教學的重復和低效,于是,最終決定先上《詠柳》,后上《春日》。

  二、對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的確定

  用自己的眼光看《詠柳》,覺得這首詩非常簡單,而且想當然地認為,這首詩90%的學生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于是在教學設計中,將理解字意和詞意進行了簡單化處理,甚至沒有刻意的安排某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理解字意和詞意。但是,課題組的教師將事前的調查信息反饋給我,學生對這首詩的認知中國基本上為零。試教之后,教師們普遍認為,感性的體驗需要,字詞意思的理解也應該到位。于是,教案又進行了更改。考慮到兩首詩的難易程度,學生自學的反饋處理不同!对伭纷寣W生將自學學習到的成果在課堂上與大家一起分享,將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使更多的孩子了解字詞的確切意思,同時也是對自學態(tài)度好和自學能力強的孩子色鼓勵。而《春日》的教學則是通過四人小組交流互相學習后,不懂的再在全班解疑,注意高效。從這次的備課中,我深切感受到備教材和備學生應該是怎么備的。這兩者的備課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三、對話主線索的確定

  《詠柳》和《春日》雖然都是描寫春天的景色的古詩,隨著備課的深入,兩首古詩的共同點漸漸凸顯。優(yōu)美凝煉的語言、生動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韻律、動人心魄的情感、讓我感受及深。而詩詞本身就是充滿著靈動與詩意,充滿著韻味和美感。如果用美來串聯(lián)兩首詩,課堂教學一氣相連,課應該能活起來。

  語文是思維的物資外殼,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因而語文具有美感.我在課堂中要做的就是將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轉換成種種美的形象和審美活動。課堂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文本的美.還應是教學流程的美.師生課堂活動中表現(xiàn)的生命之美等,因而,課件制作盡可能地精美些,教師的評價語盡可能地優(yōu)美些,引導學生想像也盡可能地體現(xiàn)美。整個課堂浸染在美中,這是這堂課追求的一個目標。

  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美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許多的教師為教而教,為考而考,漸漸失去了詩的韻味與美感,學生也在枯燥的說詩、背詩、抄詩、做詩題中逐漸遠離了本應美麗的古詩詞。古詩的教學應輕理性分析,重感悟體驗。教學中,我將理性與感性盡可能地結合起來。主要流程是:

  1、談話引入,向往美。

  2、自學古詩──走入美。主要是理解字詞的意思。

  3、想像品味──感受美。

  4、美美誦讀──表達美。

  第3點是教學重點,但兩首教學有所不同!对伭肥亲寣W生感受到柳樹的色彩美和形態(tài)美并用自己的話將一、二兩句詩寫下來!洞喝铡穭t是任選一個景物展開想像說具體感受景物美。還感受語言美、空間美、詩人情操美等。兩首古詩品位語言美時,《詠柳》抓住了詩眼裁,品位裁的精妙主要進行了下面的分步走:

  1、(為什么不用剪?(避免用詞重復)

  2、這是怎樣的一裁?做動作,動作更加瀟灑。

  3、二月春風用剪刀裁出了細葉、裁出翠柳,還裁出了。

  4、這一裁呀,裁得是多么得。

  師小結:課文的最后兩句成為了千古名句,在于作者不僅在詠春,還在贊頌春天的蓬勃生命力。讓我們一起美美地讀。

  課上完之后,反思自己,遺憾之處是:

  因為在裁的教學上,花時超過了自己的預設,因而直接影響到第二首古詩的教學。再來看看裁的教學。

  師:為什么不用剪?自己讀讀看。

  學生讀:不知細葉誰剪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學生笑)

  師:你們?yōu)槭裁葱ρ剑?/p>

  生:用詞重復了。

  生2:還有,古時人們稱做衣服的人為裁縫,不說是剪縫,用了裁就顯得巧。

  師:你可真會聯(lián)想。

  師:這裁呀是怎樣的一裁?師做動作。

  生看著教師的比劃,便猜測教師的意思說:

  生1:亂裁。

  生2:亂七八糟地裁。

  生3:想怎么裁就怎么裁。

  師:就是很有本事地裁。

  生:就是一裁,全都亂七八糟變了。

  師:就是能隨心所欲、瀟灑地一裁。

  師:這二月春風用剪刀裁出了細葉、裁出翠柳,還裁出了什么?

  生1:草。

  生2:葉子。

  師:都是綠色的。

  生:點頭。

  師:那么沒有其他顏色了?

  生恍然大悟,爭著說:

  生:色彩鮮艷的花。

  生:

  伶俐可愛的小燕子。

  生:綠的葉,青的草,各種色彩鮮艷的花。

  生:裁出五顏六色的春天。裁出生機勃勃的春天。

  師:這一裁呀,裁得是多么得。一個字形容。

  生1:好!

  生2:奇!

  生3:妙!

  生4:神!

  為什么在第二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回答會出現(xiàn)離譜,分析原因,有:

  1、沒有做好鋪墊。

  直接由裁的用詞不重復過渡到裁的神韻,缺少的是鋪墊。而曠怡因為做了一個鋪墊效果良好?醇毴~,感受細小,然后體會到小心翼翼地裁,很巧地裁。(還可以開放些,細小、精致、可愛等)相比之下,因為缺少這個鋪墊學生答不上來就顯得很正常了。

  2、沒有抓住生成。

  這個孩子說到裁縫與剪縫的區(qū)別,其實就是聯(lián)系他的實際經(jīng)驗體會到裁的精

  妙。可惜教師沒有很好地挖掘開發(fā)利用下去,如果換一種教法,師:這位學生說到了裁縫的巧,聯(lián)系一下裁縫做衣服,再看看綠葉,那么,你就說這是怎樣的一裁?如果這樣處理,或許效果會截然不同。而后面的裁的意蘊,因為由裁出什么做鋪墊,學生就答得非常精彩。

《23 古詩兩首》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3、憑借語言文字,想象詩歌所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

  2、通過思索、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環(huán)境、心情,并反復吟誦、回味,理解詩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體會《尋隱者不遇》這首詩采取問答體,寫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蹤不定的隱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曾經(jīng)學習過不少古詩,誰來背背?大家想想,我們以前是怎樣來學習古詩的?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古詩。

  二、學習《尋隱者不遇》

 。ㄒ唬┏踝x感知

  1、出示古詩。

  2、初讀詩歌,學習生字。

  指名讀,齊讀,讀準生字。

  3、簡介作者。

  4、解題。

  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

  (二)細讀理解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這首詩里都寫了些什么?主要內容是什么?

  2、指導理解。

  (1)“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松下問童子”告訴我們什么?

  由“言師采藥去”可知道什么?還可以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處!

  這是誰說的?由此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從童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語氣、神態(tài))

  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詩人可能會做些什么動作?心里會想些什么?

  (詩人聽后的動作、神態(tài),看到山的幽深……)

 。3)指導朗讀。

  3、感悟詩情。

 。1)讀完全詩,你們覺得作者所抒發(fā)的感情是什么?請談談理由。

  (2)學生自主思考,小組交流。

 。3)討論交流。

  隱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詩人對隱者充滿了敬意,也洋溢著羨慕之情。當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悵然若失,但觀賞了山中美景,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心中更多的是興奮、開朗。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三、作業(yè)

  1、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2、試著把這首古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23 古詩兩首》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悟詩中蘊涵的詩意。

  4、激發(fā)朗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字和有感情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感悟詩中蘊涵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孩子們,快樂的夏天正笑著向我們走來。夏天里,會發(fā)生哪些有趣的事呢?讓咱們一起先到小池邊去看看吧!

  二、學習古詩

  1、學習《小池》:

 、拧〕踝x古詩,學習生字:

  ① (課件出示小池圖,并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師:“池”還是生字呢,誰能讀讀?看了圖,你知道“池”字為什么有三點水了嗎?

 、凇煟耗阌X得小池的景色怎么樣?

  抽生交流,相機指導讀好課題。

 、邸煟簵钊f里爺爺還把這美麗的小池塘寫進了一首很美的小詩呢!想不想不用老師教,自己試著讀讀?讀的時候遇到困難該怎么辦呢?這次讀老師有個要求:把字音讀準,詩讀通順。如果你覺得滿意了,就打個勝利的手勢。

  生自讀、指名讀。

  ④。ㄕn件出示整首詩,生字以紅色出現(xiàn))師:這首詩中還藏著5個生字娃娃,會讀嗎?

  自讀,抽讀。

  師:能給“惜”找朋友嗎?(可惜、愛惜……)相機貼上“可惜”“愛惜”這兩個詞。

  給“晴”“柔”找朋友。相機貼上“晴空、晴天、柔和、柔軟”。

 、啤≡僮x古詩,讀中悟情:

 、佟⌒∨笥堰@么快就認識了5個生字娃娃,真了不起!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詩讀得更流利,咱們來分組比賽比賽吧!

  ② 指導有感情朗讀:

  在這美麗的小池邊,你看到了什么呢?

  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指導讀好相應句子:

  a、第一句:

  師:對!有一圈一圈的波紋。告訴你吧!這些小波紋是從水底下的泉眼冒出來的。出示:泉眼 齊讀。

  師:仔細聽聽,聽到冒水的聲音了嗎?

 。ㄕn件出示:泉眼無聲惜細流)師:泉眼里的水流得多安靜!怎樣才能讀才能讓人覺得泉水在靜靜流淌呢?

  自讀、抽讀、師示范讀、齊讀。

  b、第二句:

  師:你看見了怎樣的樹?樹姑娘站在小池邊,好象在干什么?

  師:樹姑娘正專心地打扮自己呢!讓咱們讀得輕些,可別吵著她了。

  指導讀好本句。

  c、第3、4句:

  師:你還看見什么呢?怎樣的荷葉?荷葉有哪些形狀?

  生:有圓圓的荷葉、彎彎的荷葉。

  師:告訴你吧,這彎彎的荷葉是剛從水面長出的還沒展開的小荷葉。

 。ㄕn件演示:一只蜻蜓飛過來,落在尖尖的小荷葉上)仔細看看,你又能看見什么呢?

 。ㄕn件出示3、4句)多美的荷葉,多可愛的蜻蜓呀!

  指導讀好本句。

 、邸∧钦l能把這幅圖連起來美美地講一講?

  同桌互講、抽生講。

 、堋《嗝赖男〕匮剑∫黄鹈烂赖佚R讀整首詩。

 、恰∫龑П痴b:

  師:這么美的小池,想把它永遠留在大腦中嗎?

  自己背。

  (課件只出示小池圖)配樂背誦。

  2、學習《所見》:

 、拧】偨Y第一首詩的學習方法,導入第二首詩的學習。

  師:孩子們這么短的時間就能借助拼音把古詩讀得又正確又流利,還把圖講得那么美,把詩讀得那么有感情。咱們用這種方法來繼續(xù)學習第二首古詩吧。

 、啤。ㄕn件出示第二首詩的情境動畫)生看,再抽生說說自己見到的有趣的事情。

 、恰煟簞偛拍銈兯姷降倪@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咱們要新學的古詩。

  (課件出示整首詩)齊讀詩題。

 、取》中〗M合作學習:

  比比哪組小朋友最先能借助拼音把古詩讀正確、流利。

  抽小組匯報,給表現(xiàn)最佳的小組發(fā)合作學習星。

  你最喜歡哪句詩?為什么呢?

  相機指導讀出感情。

  ⑸ 有感情齊讀古詩。

 、省≈笇П痴b。

 、恕∠胂耄

  牧童捉到蟬了嗎?他怎么去捉的呢?

  三、拓展延伸

  看圖學唐詩《池上》。

  回家后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用我們今天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這首詩。明天咱們比比看,誰學得最好。

《23 古詩兩首》教案 篇6

  【課文】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一、看拼音寫詞語

  ɡǔshī zhúlín tónɡnián huánɡhé ɡuānbì lìzhènɡ

  ( ) ( ) ( ) ( ) ( ) ( )

  二、按課文內容填空

  1、牧童騎( ),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 )。

  2、( )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

  3、這兩首都是描寫( )季節(jié)的古詩。

  三、找意思相反的詞,連一連。

  閉立先陰捕

  坐開放放晴

  四、猜一猜,選一選

  柔 閉 所 牧

  一戶一斤米( )騎牛寫文章( )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幻燈片、課件或古箏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你會背哪些古詩?(指名隨意背誦古詩)你們已經(jīng)會背這么多古詩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師寫兩個字看看誰認識。(板書:古詩(加拼音)。(會的學生當小老師教教不會的。然后集體交流并書空“古”。)你會背幾首古詩?(板書:首(加拼音))哪位同學認識這個“首”字?(指名讀字、正音、擴詞)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4課古詩兩首(板書:課題)

  雨后的早晨,當我們從香甜的睡夢中醒來,推開窗戶時,你有什么感覺?(生可以根據(jù)切身經(jīng)歷來回答,也可以想象著來回答。)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們有同感,他以詩的形式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春曉(板書:春曉)

  二、范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范讀課文,生認真聽不認識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讀音。

  三、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1.邊利用拼音自讀古詩,邊圈畫生字,要求讀準字音、讀得連貫。

  2.小組合作,交流識字方法。

  四、理解詩句、熟讀成誦

  1.指讀古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你是怎樣記住“眠、處”的?(生匯報識字方法。)

  點撥:

  (1)“眠”是形聲字;它是什么意思。

  (2)“處”是翹舌音,也是多音字,還念chǔ;與“外”區(qū)別;書空。

  3.說一說:詩中寫了春天什么時間的景色?又寫了哪些景物?你是從哪句話讀懂的?

  點撥:

  (1)鳥的叫聲是什么樣的?(幻燈出示:( )的鳥叫聲)

  (2)播放風雨聲,想象說話:你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看到飄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4)結合每一句進行朗讀指導、訓練。

  4.配樂誦讀全詩。(個人讀、評價讀、小組比賽讀)

  5.背誦詩句。(男女生比賽讀、背)

  五、再現(xiàn)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古、詩、首、眠、處、聞、聲、多、知

  2.認讀、組詞,用“到處”說話。

  3.觀察“處、聲、多、知”的結構,并說一說它們在書寫時應注意什么?

  4.重點指導“處、聲、多”。

  5.學生描紅、臨摹。

  六、課后作業(yè)、擴展活動

  積累詠春的詩句。

  第二課時

  一、激發(fā)情趣、導入課題

  春天到了,你們喜歡干些什么?清朝詩人高鼎居住在鄉(xiāng)下時就親眼目睹了兒童放學歸來,三五成群,迎著春風,放飛風箏的情景,于是他便為后人留下了一首較為明快的詩篇──《村居》。(板題,生齊讀課題并識記“村、居”)

  二、范讀課文、整體感知

  認真聽不認識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讀音。

  三、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1.利用拼音自讀古詩,邊圈畫生字,要求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連貫。

  2.小組合作,交流識字方法。

  四、理解詩句、感悟欣賞

  1.指讀古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你是怎么記住“醉、煙、童、散、忙”的?

  點撥:(1)“醉”是平舌音。

  (2)“煙”韻母是前鼻韻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認記(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書空;擴詞;用“急忙”說話。

  3.自讀古詩,然后談一談你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一句,為什么?

  點撥:(1)紙鳶:風箏。

  (2)拂堤楊柳醉春煙:楊柳在微微春風中搖搖擺擺,陶醉在這美麗的春光中。(演示課件或出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4.讓我們閉上眼睛,伴著美妙的音樂聽xx同學朗誦這首詩,然后談談你的感受。(指名配樂朗誦)

  5.交流聽讀后的感受。

  6.請你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你的感受。(配樂練讀、指名讀、評價讀)

  7.練習背誦課文。

  五、再現(xiàn)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醉、煙、童、散、忙”。

  2.連詞認讀生字。

  3.觀察“忙”的結構特點,說說這個字書寫時應注意什么?

  4.指導、示范書寫“忙”字。

  5.學生描紅、臨摹。

  六、交流資料、擴展朗讀

  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歡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詩人除了《春曉》《村居》以外,還寫了很多詠春的詩句,把你積累的詩句與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師摘抄的詩句,讓學生讀一讀。如: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蘇軾《春宵》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韓愈《晚春》

《23 古詩兩首》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詩句意思。

  2、想象詩所描寫的情景,體會詩的意境。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

  教師:詩文畫面課件或掛圖、懷舊音樂帶、相關古詩。

  學生:搜集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古詩作者的情況。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首古詩《小池》

  (一)

  導入

  1?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從1冊至今,我們已學過很多古詩,愿意把記得的古詩背一背嗎?(抽學生背誦)這些古詩語言簡潔,韻律優(yōu)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今天,我們將學習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一首古詩《小池》。(板書課題)

  2?簡介楊萬里的情況。

  3?老師出示掛圖或課件,旁白:詩人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小池塘初夏時節(jié)的勃勃生機,表達出了對自然風光的一種喜愛之情。

  (二)

  初讀詩句,學生質疑

  1?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抽學生讀,分組讀,齊讀。

  3?再讀詩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注釋討論解決提出的問題,初知詩句大意。

  (三)

  理解詩句,想象美景

  1、說說你欣賞的詩句及欣賞它的原因。

  2、交流品讀情況,師相機點撥,體會作者用字的準確及選取了哪些初夏時節(jié)的景物。

  如:“泉眼無聲惜細流”中“惜”,

  “樹陰照水愛晴柔”中“愛”。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頭”中“立”。

  3、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注意交流、補充。

  4、根據(jù)古詩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說說美景,畫一畫美景。

  5、看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怎樣?你的心情又怎樣?

  6、品味讀古詩。

  (四)

  指導朗讀,背誦詩歌。注意詩的停頓、節(jié)奏,試背,齊背。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泊船瓜洲》

  (一)

  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1、上節(jié)課我們隨著楊萬里的描寫,欣賞了小池初夏時節(jié)的美麗景色,體會到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體會詩人的另一種情感。

  2、學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況,老師注意補充。

  (二)

  初讀詩句,學生質疑

  1、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反復讀古詩,直到讀流利。

  3、再讀古詩,談談自己疑惑的地方。

  4、尋求組內合作,結合注釋討論解決提出的疑惑,粗知詩意。

  (三)

  理解古詩,體會作者感情

  1?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2?反復讀詩,體會詩所表達的感情,其中哪些詩句集中表現(xiàn)了這種情感?

  3?品讀古詩。

  (四)

  指導朗讀,背誦詩歌

  注意詩的停頓和節(jié)奏,試背、全班齊背。

  (五)

  課外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思念家鄉(xiāng)的詩句,讀給大家聽聽,要是能說出所選詩句出自誰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資料,完成這個環(huán)節(jié))

  附: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

  小池

  [宋]

  楊萬里

  泉眼細流樹陰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風——明月

  瓜洲夜景

  歸心似箭

  借景抒情

《23 古詩兩首》教案 篇8

  3,古詩兩首

  [教前思考]

  《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歌很有哲學意味."不遇"是一種意味,本身要找的人是隱者;其次,身在此山中,存在也是一種意味.他是隱者,我們看不到,但是,他又是存在的.這恐怕只有從哲學的角度來講解了.

  但教給學生不要這么繁雜,讓他們明白這樣一種意境就可以了.

  《所見》是一首很有童趣的詩,描寫出了孩童的天真.不過最有趣的應該是他"閉口立"之后在想什么呢

  一比:前面的表現(xiàn)與后面的表現(xiàn)進行對比.

  二想,孩童想什么呢

  其實,詩歌的最后兩句不妨換一下位置:忽然閉口立,意欲捕鳴蟬,可能更有意味一些.

  [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示題導入.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尋 隱 者 遇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3.質疑:讀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引導學生圍繞"尋"思考)

  二,自學課文.

  1.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畫出生字,讀一讀.

  2.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

  三,讀詩句,交流各自的理解.

  1.指名朗讀.

  檢查課文朗讀.

  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松,采;師,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讀zhi.

  注意認識并理解:言,采,藥,深

  2.提問交流:

  (1)圖上畫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松,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 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么人 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沒遇上他師父呢

  (4)朗讀課文.

  四,指導朗讀

  1.自由讀:

  引導學生假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自由讀出感情.

  2.交流讀:

  先聽錄音朗讀,同學再練習朗讀,并交流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五,演一演,體驗情感.

  1,四人小組自由演,注意詩句內容,合理對話.

  2.指名表演,相互評價.

  六,試背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背一背《尋隱者不遇》

  2,說說這首詩所描繪的詩境和表達的情感是什么

  二,示題,學習新詩.

  1,板書課題:所見.讀題釋題:"見"什么意思

  2,簡介詩人:

  這首詩是清代大詩人袁枚寫的,詩里寫的內容都是詩人袁枚親眼所看見的.

  3,自由讀詩,看看袁枚都看見了什么 借助拼音多讀幾遍,讀通詩句.(學生自由讀)

  指名讀詩,相機指導讀準生字:蟬,振,聲,意,欲

  三,感受情景,領悟詩意.

  1,讀詩,感受情境:

  一天,詩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著走著,他停下了腳步,他看到了什么呢

  找出詩句讀,指名你從哪些詞句中知道袁牧看到了什么

  2,出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指名讀.

  同桌交流一下,牧童工騎牛的情境,用自已的話說一說.

  相機指導理解"振","林樾". (林樾就是茂密的樹林)

  3,詩句又給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個情境

  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指名讀詩句,小組交流一下詩意.

  指名來做一做動作.并說說一牧童所做的事是什么

  (小牧童正唱著歌,忽然聽到知了的叫聲,他馬上閉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樹下,屏住呼吸,踮起腳尖,輕一點,撲上去)

  4,結果怎樣 想象交流.

  四,課后作業(yè):

  1,背誦《所見》

  2,把《所見》編成一個故事演給家長看,爭取得一個小演員的稱號.

  板書: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課后反思]

  hxw工作室教學設計

  古詩教學采用了"四讀法",即一讀,讀順詩句;二讀,了解大意;三讀,體會情景;四讀,情感流露.這樣朗讀目標明確,感悟要求清楚,大多學生都能按學法在小組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自主學習的效果也較明顯.

《23 古詩兩首》教案 篇9

  單元主題:觀察與發(fā)現(xiàn)

  單元內容:本單元一共有四篇課文,其中《古詩兩首》、《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是精讀課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xiàn)》是略讀課文,《語文園地二》是綜合性訓練。

  教材分析:

  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fā)現(xiàn)”這一專題編排,選擇的課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fā)現(xiàn)大自然奧秘的!豆旁妰墒住凡粌H寫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啟示;《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分別寫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動物,容易激發(fā)起學生閱讀的興趣;略讀課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xiàn)》,生動地講述了科學家從生活中的無意發(fā)現(xiàn)到不斷尋求證據(jù)直至創(chuàng)立學說的故事,頗具吸引力。

  教學設計:

  5.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

  1.認識“臘、渾、豚”三個生字,會寫“莫、臘、渾、疑”四個生字。

  2.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古詩,默寫《題西嶺壁》。

  3.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4.積累詩人的其他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理解詩句意思。

  2.體會詩人的心境,能與他人交流讀詩的感受。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準備:

  1.學生收集詩人的相關資料及作品。

  2.多媒體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題西林壁》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整體感知

  1.猜謎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請大家猜一條謎語,謎底是一位詩人的名字,看誰最先猜出來。聽好了: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不但詩寫得好,他的書法作品、他的畫、他的在中國歷史上都極負盛名,他和他的父親、弟弟合稱“三蘇”,他是誰?(蘇軾)。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首詩《題西林壁》。(師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看到這個題目,你可以知道這首詩有關的哪些信息?

  (這是作者題寫在廬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詩)

  3.檢查預習,指讀正音

 。1)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注意平翹舌。

 。2)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美。

  題西嶺壁

  橫看 / 成嶺 / 側成峰,

  遠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識 / 廬山 / 真面目,

  只緣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齊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美。

  二、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1.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讀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想想以前學過哪些學習古詩的方法?

 。╝、借助注釋理解詩意;b、查字典理解詩意;c、在理解的基礎上畫畫等)

  2.請選擇你喜歡的方法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獨立學習,也可以在小組內合作學習。

 。ㄉ灾鲗W習,師相機指導。)

  3.交流學習所獲。

  (或解說詩句意思;或展示繪畫成果)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仿佛變成了一座山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向遠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廬山景色卻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廬山,為什么在蘇軾的眼中,會有這么多種變化呢?

  (因為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5.那蘇軾到底從幾個角度看了廬山呢?看到了幾種結果呢?(六個角度,看到了六種不同的結果。)那概括一下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見也不同。)

  6.(展示廬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廬山之中,你能用這樣的句式來說話嗎?“我站在,看到廬山像!

  7.“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是因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齊讀“不識 / 廬山 / 真面目,只緣 / 身在 / 此山中。”讀到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樣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呢?站在廬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讀成誦,領悟詩請

  1.這首詩是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時寫下的一首哲理詩,詩人不但用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咱們在讀這首詩時,不但要讀出廬山的奇麗景象,更要讀出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現(xiàn)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用多種形式朗誦此詩(小組比賽、指名朗誦、全班齊誦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結果也不一樣。其實不僅觀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樣。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嗎?講的也是這個道理?(《畫楊桃》)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四、收集材料,拓展學習

  1.教師小結:《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咱們說過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一生寫下了許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們交流交流吧。

  2.學生自己建立“蘇軾小檔案”,鼓勵學生根據(jù)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設計各種形式的小檔案,可以配圖畫,可以編作品目錄,可以寫名篇、名句,還可以寫成前言、后記等。

  五、作業(yè)布置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編寫“蘇軾小檔案”,并把自己喜歡的蘇軾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紹給爸爸、媽媽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游山西村》

  教學設計: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一首古詩《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寫出了廬山的雄奇景象,更說明了一個哲理,那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還記得這首詩嗎?能把它默寫下來嗎?

  2.(師吟誦):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詩人的腳步,到鄉(xiāng)村農家去品味一下他們的生活吧。

  3.老師板書課題《游山西村》,生齊讀課題。

  4.檢查預習,指名讀詩。

  (1)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注意平翹舌,讀到生字的地方多讀幾遍,要讀準字音。

  (2)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 / 農家 / 臘酒渾,

  豐年 / 留客 / 足雞豚。

  山重 / 水復 / 疑無路,

  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糾正“渾”、“豚”、“疑”的讀音。)

 。3)全班齊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美。

  (4)古詩大家都能讀了,還不行,還有四個生字要求大家會寫。請自己看看這幾個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樣記住它。

 。5)全班交流,識記生字并區(qū)別同音、形近字。

  二、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師:這首詩大家已經(jīng)會讀了,但是你們知道詩句的意思嗎?回憶一下前面一首古詩我們是按照什么樣的步驟來學的?

 。ɡ斫庠婎}→了解作者→理解詩句→熟讀成誦→領悟意境)

  1.理解詩題:請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游覽浙江紹興的一個村莊時寫的一首詩。)

  2.了解作者:根據(jù)你的了解簡單談談詩人陸游。

  師總結:(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處于國家動亂、人民苦難的嚴重關頭。在他的詩歌中,總的主題是抗金復國和同情人民苦難,他的詩藝術風格雄渾豪放、激情洋溢,間或質樸清新。修辭煉句精致工整,在律詩絕句中善于組織對偶,渾然一體,別開生面。)

  3.理解詩句。

  A.選擇你喜歡的方法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獨立學習,也可以在小組內合作學習。

  (生自主學習,師相機指導。)

  B.交流學習所獲。(教師主導,集體交流)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不要笑話農家的臘的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盡夠豐盛。

  讀完這兩句詩,你能體會到什么?(農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從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xiàn)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

  反復讀這兩句詩,想:這句詩中寫了哪些景?這些景物分別是什么樣的?

 。ㄉ健;水——復;柳——暗;花——明)

  當作者行走在重重疊疊的山巒中,踏過彎彎繞繞的水道后,心情如何?從哪看出的?

  (心情沮喪,從“疑無路”看出。)

  當作者面對突然出現(xiàn)柳陰深深,鮮花簇簇時,心情又是怎樣呢?從哪兒看出的?

 。@喜,從“又一村”看出。)

  指導學生打著手勢反復吟誦此句,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感受詩句語言的韻律節(jié)奏美。

  4.熟讀成誦: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朗讀這首古詩,比比誰的朗誦更優(yōu)美。

  5.領悟意境。其實“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生活中無處不在,你能舉個例子嗎?

  三、收集材料,拓展學習

  1.繼續(xù)讀詩, 用喜歡的方式感悟詩境: 配畫編故事配樂朗誦。

  2.小組交流收集的有關詩人陸游的資料,并編寫“陸游小檔案”。

《23 古詩兩首》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蹦苷_、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矊W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忱斫庠姷囊馑迹w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準備:課文錄音、課文插圖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古詩《山行》,讀準“斜”,理解“寒山”“坐”“石徑”等字詞的意思。

  2、讀懂《山行》,感受古詩描繪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并能體會詩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山行》

 、卑鍟n題。

 、步榻B作者。

  這首詩是唐詩人杜牧寫的,他寫的七言絕句,意境清新,最為后人傳頌。

 、辰忸}。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哪些景色?

  三、學生自學課文。

  1輕聲讀課文,讀對字音,畫出生字。

  2指名朗讀古詩,正字正音,引導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之美(斜:xia)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么季節(jié),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自己讀讀古詩,試把相關詞語畫出來。

  4、組織交流

  板書:(山、石徑、白云、人家、楓葉)

  解詞:“石徑”(用上拆字法,“徑”用查字典的方法)

  四、引導精讀品悟,感受詩歌意境之美

  1、教師試著在剛才的詞語前加上括號,要求學生再好好讀詩,加上合適的修飾的詞語。

 。     )的山        (     )的石徑  

  (      )的楓葉     (     )的白云

  2、引導學生認真朗讀詩歌,試著從詩中尋找答案。

  3、組織組內交流,并說明自己的理由。

  4、全班交流,引導學生從詩中尋找依據(jù),以此來帶動詩意的理解。

  (1)(     )的山

  為什么稱為“寒山”?怎樣的山才是“寒山”?

 。ㄉ钋飼r節(jié),草木枯萎,山上光禿禿的,給人一種寒冷的感覺,所以稱“寒山”)

 。2)  (       )的石徑   (解詞:斜——彎彎曲曲)

 。3)連起來讀讀第一句,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圖畫,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ㄊ^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jié)的山頭。)

 。4)看圖,說說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

  讀第二句——“白云生處有人家”

  理解“白云生處”,這“人家”該畫在什么地方?

  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有感情地吟誦第一、二句古詩,指名把一二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5)(      )的楓葉?你是怎么知道的?

  “霜葉紅于二月花”   理解“霜葉”“紅于”

  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什么還紅?(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現(xiàn)在你知道詩人為什么要停下來不走呢,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理解“坐”“愛”

  再把三、四句連起來說說它的意思。

  5、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6、回答問題:這是什么季節(jié),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ㄉ钋锛竟(jié),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五、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六、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1、想象著詩歌意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指名朗讀

  3、聽錄音朗誦后再次練習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4、按從遠到近的順序觀察圖畫,然后指導背誦。

  七、作業(yè):

  介紹古詩

  (可用小導游、小畫家、小詩人……來表達古詩的意境。)

  板書設計:(簡筆畫)(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古詩《楓橋夜泊》,讀準“泊”,理解“泊”“對愁眠”等字詞的意思。

  2、讀懂《楓橋夜泊》,感受古詩描繪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并能體會詩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北痴b《山行》

 、病渡叫小愤@首詩描寫了什么景色?交流介紹自己上堂課的作業(yè),加以適當評價。

  二、揭題,解題

  1、板書課題,讓學生書空。

  2、指名讀題,正音:泊b (領讀,然后開火車讀課題)

  解釋“泊”:——停船靠岸。

  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什么?p湖泊

  3、解題、質疑:

  詩中點明地點的詞是——楓橋;點明時間的詞是——夜;

  誰能連起來說說“楓橋夜泊”是什么意思?

  猜一猜:這首詩也許會寫些什么?

  引導質疑:寫了什么季節(jié)怎樣的景色,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4、介紹作者。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出示自學要求,引導學生按要求自學古詩。

 、泡p聲讀課文,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如果能讀出詩歌的韻味就更好了。

 、谱宰x課文,想想每句詩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一個問號。

  2、檢查自學情況,引導質疑思考。

  (1)讀生字。

 。2)指名讀課文。

  (3)齊讀課文,引導學生正確停頓。

  (4)引導質疑、交流:

  通過你們的自學,還有哪些問題不能解決?提出來和大家一起商量?

  (5)學生質疑后引導:你們真會思考,一下子就提出了這么多問題,那你們說這些問號你們可以怎樣解決呢?

 。6)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查字典、聯(lián)系詩的上下文、看插圖、問同學老師……

  三、再讀課文,自主解疑,讀懂詩意。

  1再讀古詩,嘗試解疑

  2你們已經(jīng)解決了哪些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結引導:同學們真了不起,自己解決了這么多問號。那每句詩分別描寫了什么?你能自己史著說說嗎?先準備一下。

  4理解每句話

  ⑴理解一二句

  輕聲讀一、二句邊讀邊想象詩句中的描繪的畫面。

  這是什么季節(jié)?從那兒可以看出來?這是詩人的心情詩什么樣的?

  理解“愁”,相機穿插詩人的背景資料,結合“秋天”這一特定的季節(jié)感受詩人的“愁”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兩句話的意思?指名回答。

 、茖W習第三、四句

  指名讀三、四句。

  回答問題。

 、佟肮锰K”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壅f說三四兩句的意思。

 、怯米约旱脑捳f說全詩的意思。

  四、總結全詩,體會情感

  這首詩描寫哪些景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心情?

  五、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1讀的時候怎樣才能把詩人的這種情感讀出來呢?先自己練習一下,再讀給組內同學聽聽,看看他們有什么建議或有什么值得你學習的地方,再改進一下。

  指名朗讀,評價指導。

  3、范讀,練讀,指名讀,齊讀。

  4、練習背誦。

  5、指導書寫生字。

  六、作業(yè)

  1、用鋼筆描紅。

  2、背誦課文!

  3、搜集有關秋天的古詩,選擇自己喜歡的兩首進行背誦。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唐 *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秋天  景色凄涼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詩人  心頭惆悵

  夜半鐘聲到客船。               徹夜難眠

《23 古詩兩首》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會認“廬”等9個生字,會寫“吳”等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重點難點:

  1、準確理解詩意,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悟是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2、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具準備:

  1、課文插圖的實物投影。

  2、課件。(瀑布映襯青山、飛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W習《望廬山瀑布》)

  一、情境導入,理解詩題

  1、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生字:廬(Lú)、瀑(Pù)。

  2、簡介作者。

  這首詩是我國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3、解題

 。1)“望”是什么意思?(遠看)

 。2)“廬山”是個山名。同學們沒有親自去過廬山,或聽別人說過,或從電影、電視里看過,誰能說說廬山的風景怎樣?(指出:瀑布是廬山的美景之一,出示課件廬山畫面。)

  二、吟誦感悟,想象畫面

  1、自由吟讀,用筆圈出生字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自己讀完以后再讀給同桌同學聽。

  2、結合插圖思考:詩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物?

  3、伙伴之間交流,老師隨機點撥。

  4、組織交流或提出不懂的問題,老師進行指導,結合課件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紫煙”“遙看”“飛流直下”等詞語。

  5、老師小結:詩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著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產生了一種想象──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一樣。▽W生齊讀后兩行詩句)

  6、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三、圖文對照,熟讀成誦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1、讓學生看圖讀文,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

  2、練習背誦,可同桌之間互相背。

  四、鞏固生字

  出示“廬”“瀑”“爐”“疑”,用卡片檢查學生認記情況,用組詞的方式理解字義。

  五、學寫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會寫的字:爐、銀、煙、流。

  2、啟發(fā)學生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記憶字形,老師點撥。

  3、重點指導“流”字。(提示:“流”右邊的上半部分與“云”的區(qū)別,右下部分三筆之間的間距要勻稱)

  4、學生先觀察范字,再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板書設計: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兩行描寫看到的景物。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后兩行是作者的想象。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W習《絕句》)

  一、復習導入

  1、小組比賽背誦《望廬山瀑布》。

  2、填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揭示詩題“絕句”,簡要說說詩人杜甫。

  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讀準字音,再讀正確、讀通這首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朗讀,齊讀,注音糾正讀錯的字音。(如“行”不讀xíng;“泊”不讀pò)

  三、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1、老師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觀察插圖,思考:畫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樹,黃鸝,天上飛的白鷺,山上的積雪,江面上的船)

  老師在學生回答后板書:黃鸝、白鷺、雪船

  2、看圖思考:詩人是站在哪里看到這些景物的?(結合理解“窗含”“門泊”兩個詞語的意思)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先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根據(jù)學生的提問師生一起答疑)

  4、看圖讀課文,想象詩人欣賞大自然美景時的心情。(讓學生帶著感情再讀課文)

  四、活動激趣,記誦詩句

  1、找對應的詞語,老師讀一個詞語,要求學生找出與它相對應的詞語。(如兩個—一行、黃鸝—白鷺、翠柳—青天、窗—門、西嶺—東吳、千秋雪—萬里船)

  2、師說生讀。(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相對應的詩句)

  3、讀詞連詩。(老師出示詩中任意一個詞語,學生背出相對應的詩句)

  4、情境背詩。(讓學生扮演詩人,指點畫面上的景物吟詩)

  5、集體背誦。

  五、識字、寫字,完成課后練習

  1、出示要求認識的字“鷺”“含”“嶺”“泊”“吳”,引導學生交流記字方法,練習組詞語。

  2、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吳”“含”“窗”“嶺”“鳴”“絕”“泊”“柳”。

  3、啟發(fā)學生說說自己記憶方法,識記字形。

  4、重點指導“窗”與“柳”的筆順。

  5、老師范寫。(注意把字寫美觀,提示易寫錯和不容易寫好的字)

  6、學生先觀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書寫,老師巡視。

  7、完成課后“我會填”的第2道填空題。

  六、課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試著背一背。

  七、推薦書目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23 古詩兩首》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小朋友們,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畫卷,它會向你展示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它會向你傾訴古老的歷史,它會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發(fā)現(xiàn)更多的秘密。今天俺們就一起來欣賞一幅畫。

  2、同學觀察圖畫,用自已的話說說自已看到的圖,看誰說得美。今天俺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小詩《望廬山瀑布》,隨機引導認知生字“廬、瀑”,并引導同學了解作者。

  二、感悟讀詩并識字

  1、在語境中整體識字:

 、 通讀古詩,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圈畫出不認知或認為容易讀錯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嶺”是后鼻音,要讀準。

 、 用自身習慣的方式自主識字。如,在課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圖中找生字的讀音;可以請教老師或周圍的伙伴。

 、 再把生字放入詩中識字。

  2、調動生活經(jīng)驗識記生字:

  出示生字,隨著提示語“俺會認”,同學自愿認讀自身會認的生字,并說說自身在生活中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曾見過這個字,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個字的。在交流中老師要注意多鼓勵同學,激發(fā)同學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讓同學體驗勝利的喜悅,調動同學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3、將開課時看到圖時的感情投入詩中,讀詩。自由讀、單個讀、評讀。

  4、說說自已通過讀詩在腦子中看到了什么?

  5、個人情感體驗鞏固識字:

  讓同學在會認、會寫的字中,選擇自身最喜歡的字,聯(lián)系自身的情感體驗,說說為什么喜歡。同學根據(jù)自身的喜好選擇喜歡的熟悉的字組詞說話,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字義。

  三、示范講解指導書寫生字

  “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善于金字旁的豎提。“窗”字字形復雜,同學容易忽視“囪”字上的小撇,建議邊示范邊領著同學一筆一筆地書寫。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小朋友們,上節(jié)課大家學了什么呢?對,那么和詩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個時期的還有一位特別有名的大詩人,人們把他稱為詩圣。他就是杜甫,今天俺們就來讀一首杜甫的詩《絕句》。

  二、朗讀感悟并識字

  程序基本同上節(jié)課。(略為改動:先讓同學感悟讀,不要看圖,通過讀詩想象圖畫,然后再看課本上的圖進行品評)

  三、指導書寫

  教學反思

  詩,是語言的藝術;畫,是線條色彩的藝術。詩畫歷來不分家,一首好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杜甫的這首《絕句》不只是描寫春色的好詩,更是一幅生機勃勃、情味雋永的春色圖。教學時,俺讓同學給詩配畫,詩中找理由,構建課堂。在課堂上,俺故意讓同學教俺畫畫,幫俺選顏色。同學的情緒非常高漲,無意之中就感悟了這首詩的很多語言特色(如“黃鸝、翠柳、白鷺、青天”),以及景色的層次感(如:首句寫的是屋外近景,次句是遠景,第三句是遠眺,第四句是近景)。在析畫、繪畫、賞畫中,使詩意、畫意相得益彰。讓自身感受最深的是當俺畫好“一行白鷺上青天”時,俺班的畫畫能手程子月說出了自身的感悟:“老師,你畫錯了,你這樣平的畫沒有畫出白鷺上青天的樣子,應該由下而上畫,這樣才是飛上青天!笔前。褪沁@個“上”字寫出了景色的動態(tài)美!在俺們的課堂上多讓小朋友主動多讓小朋友感悟多讓小朋友發(fā)現(xiàn),受益匪淺的僅僅是他們嗎?

《23 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 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6篇)

    古詩兩首預習提示《石灰吟》、《墨梅》這兩首七言絕句都是詠物詩,是兩位詩人的代表作及優(yōu)秀品質的寫照。認真讀讀詩文,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詩意,體會古詩含著的意思。教學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 《古詩兩首》教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會認“廬”等9個生字,會寫“吳”等12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3、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 《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學會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 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2篇)

    教學過程:一、導入1、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賀知章寫的另一首《回鄉(xiāng)偶書》。2、板書課題、解題。二、學習《回鄉(xiāng)偶書》。1、簡介作者及背景。那么誰來介紹一下這首的作者?2、齊讀、指名讀。...

  • 《21.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7篇)

    預習提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讀讀詩句看看杜甫為何喜極涕淚 《示兒》是陸游臨終前所寫的一首詩,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是什么呢 這兩首詩都是愛國詩,它們的表達方式相同嗎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目標:1.掌握本...

  • 《22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詩句意思。2、想象詩所描寫的情景,體會詩的意境。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教學重點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教學準備教師:詩文畫面課件或掛圖、懷舊音樂帶、相關古詩。...

  • 《古詩兩首: 》教案(精選14篇)

    【課文】春曉唐·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村居清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一、看拼音寫詞語ɡǔshī zhúlín tónɡnián huánɡhé ɡuānbì lìzhènɡ( ) ( ) ( ) ( ) ( ) ( )二、按課...

  • 《29古詩兩首》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2、背誦兩首詩,能用自身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3、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 《4 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4篇)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教學重難點】識字和朗讀背誦課文。...

  • 《24、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3篇)

    【課文】春曉唐·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村居清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一、看拼音寫詞語ɡǔshī zhúlín tónɡnián huánɡhé ɡuānbì lìzhènɡ( ) ( ) ( ) ( ) ( ) ( )二、按課...

  • 《 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 學會本課生字。2. 朗讀、背誦兩首古詩,并默寫。3. 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情,引發(fā)學習古詩的愿望。...

  • 《1、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教學時間:二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認識6個生字。會寫6個字。...

  • 《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5篇)

    一.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2.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恬靜生活的向往。二.教學時間:1課時。三.教學過程:(一)揭題。(二)出示兩首詩歌。鹿柴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 《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4篇)

    一、教材簡說雨后的早晨,從香甜的春睡中醒來,推開窗戶,撲進的不只僅是清新的空氣,更有那清脆的鳥鳴,淡淡的花香,濃濃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潤著的芳草綠葉,令人振奮。...

  • 《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7篇)

    課題:《古詩兩首》教材簡析:蘇教版的第5冊《古詩兩首》中收集了《山行》、《楓橋夜泊》,在研究了教材之后發(fā)現(xiàn),這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的作品,作者分別是杜牧和張繼,這兩首都是描寫秋天景色的,于是我想到了不按常規(guī)教學,而是選...

  •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弥勒县| 新乡县| 潼南县| 潜江市| 工布江达县| 巴南区| 汉源县| 鲁山县| 翁源县| 上虞市| 罗源县| 荔波县| 右玉县| 老河口市| 堆龙德庆县| 高安市| 哈密市| 绥宁县| 丁青县| 巴林左旗| 黎城县| 穆棱市| 内黄县| 安图县| 临朐县| 榆林市| 乌鲁木齐市| 逊克县| 诸城市| 崇仁县| 炎陵县| 开封市| 习水县| 华安县| 榕江县| 钟祥市| 远安县| 陇南市| 海兴县| 江北区| 乐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