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湖樓醉書》教案(通用11篇)
《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一首古詩,學會生字“遮”;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這首詩。
3、體會詩的意境之美,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詩的大意,能讀出感情,背誦這首詩。
難點:能感受詩人對望湖樓雨景的美,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配樂播放西湖的十大景點。
2、過渡:剛才大家欣賞的是西湖的十大景點,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顆明珠,也是世界名聞的旅游勝地,自古以來,描寫西湖景色的詩很多,今天我們要學的23課《古詩兩首》就是宋朝詩人蘇軾和楊萬里的傳世佳作,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
板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3、從課題中你知道了什么?
4、了解作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讀古詩,把字讀準確,把詩句讀通順。
2、指名讀古詩,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1)學生自由讀古詩,教師巡回指導。
(2)學習生字“遮”
3、教師范讀古詩。
4、齊讀。
過渡:讀書不僅要讀的正確,還要讀出節奏、詩韻,這樣讀書叫做“有板有眼”。
5、出示停頓的詩指名學生讀。
6、古人讀詩是怎么讀的呢?(搖頭晃腦)誰來試讀一下。
7、出示古詩,把古詩補充完整。(由易到難)
8、蘇軾不僅是個詩人,他還是個畫家呢!你們想不想看看他畫的畫呢?(出示動畫,讓學生感受詩的意境。)
9、配樂讀古詩,加深體驗。
三、精讀古詩。
1、理解重點的詞。
(1)“翻墨” “遮” “白雨”“跳珠”是什么意思?
(2)“卷地風”“水如天”又是什么意思?
2、理解詩句
(1)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2)指名學生說說詩意。
(3)教師讀詩意,學生配詩。
(4)出示詩意讓學生填空。
(5)出示圖片,讓學生說詩意。
四、背誦古詩。
1、齊讀古詩。
2、配樂背誦古詩。
過渡:這首詩它還是一首歌呢!你們想聽嗎?
3、教師演唱。
4、播放給學生聽。
5、學生跟著唱。
《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①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②能用知詩人,解詩意,悟詩境的方法讀懂詩,理解詩意思。
③體會詩的意境美,感受詩人豪邁奔放的詩詞風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并揭題
1、(1)有這么一句俗語:六月天,娃娃臉。你知道是說什么的嗎?
(六月的天氣變化無常)
(2)今天我們要來看看古人是怎么來描寫這種奇怪的天氣現象的。讀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誰給我們帶來的?你了解他嗎,知道他什么?
2、簡介作者
蘇軾:宋代著名詩人、詞人,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蘇小妹也是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的詩詞豪健清新,獨具一格。
3、你從課題中讀到了什么?
(明確:課題交代了時間、地點。一個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狀態下創作的。)
二、通過朗誦,整體感知(讀詩)
1、自由朗讀詩,劃出節奏:
2、指名學生劃出節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3、指導學。生讀出節奏感!(個別讀,分組讀,齊讀)
三、初步探究,研讀文本(悟詩)
1、提問:作者這首詩重點寫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文章是怎樣描寫這樣的奇雨形成的過程?(明確: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學習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樣的一幅畫面?翻墨是什么意思?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個字形容這樣的烏云嗎?(快、奇、來勢兇猛)你能用學過的四字詞語形容一下這樣的烏云嗎?(烏云翻滾、風起云涌、烏云密布、烏云滾滾)
(3)你還在哪些詩中見過這樣的云?(黑云壓城城欲摧)
(4)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句話。
6、學習第二句
(1)云的來勢兇猛,雨也絕不溫柔,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亂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導看圖,用一個字概括一下這樣的雨?(大、猛、調皮)用自己的語言介紹見過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這樣的雨一直留在蘇軾的腦海里,15年后當蘇軾故地重游時依然在懷念這樣的雨。(出示: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
(5)讓我們記住這樣的雨,齊讀第二句。
7、結合插圖,用同樣的方法自學三、四兩句
(1)學生自學
(2)提問考察
當我們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時,這調皮的雨卻似乎有意躲著人們,轉眼間就不見了。哪個字寫出了這樣變化的快?(忽)此時此刻呈現給游人的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你能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這兩句表達的內容?這樣的景色可以用題目中的哪一個字概括?
四、感受詩意境美:(品詩)
①這首詩描寫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場雨的過程)
②這場雨下得怎么樣?(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來啊?(未遮山,亂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覺得詩句寫得美嗎,為什么?
(有聲:翻墨,跳珠,風來。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動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動: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畫出了夏雨來得快去得也快的特點)
⑤一起朗讀,讀出詩的美!
五、古詩積累,形成共鳴
1、蘇軾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氣寫下來五首詩,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
2、作者花這么多的筆墨來寫西湖想要告訴我們什么?這樣的景色吸引了你嗎?此時你認為題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為什么可以這樣理解?(詩人被西湖雨后的美麗景色陶醉了)
3、學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這些詩里你讀出了怎樣的一個詩人?(豁達、豪放)
5、齊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6、小結
詩人在西湖望湖樓上邊喝酒邊欣賞西湖的景色,結果被西湖一場急雨后美麗的景色陶醉了,寫下了這首詩,詩人被陶醉了,今天你們也被陶醉了沒有呢?(陶醉了)
第二年,蘇軾又來到望湖樓邊飲酒觀景,再次領略了西湖晴雨變幻的美景,他興奮地把這一切又寫了下來。看!就是這首詩(出示《飲湖上初晴后雨》)
《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古詩的意思。
3、借助閱讀想像,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語言美。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古詩的意思。
2、難點:借助閱讀想象,品位語言,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具準備:課件、音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
(1)通過學生背誦學過的古詩以及學過的關于雨的詩句導入。
(2)揭題。
(學生說出題目交代了哪些信息并試著說出“醉書”的意思)
(3)簡介作者。
(學生說出作者是誰并背誦蘇軾寫的詩句)
2、初讀
(1)自由讀,讀準字音。
(2)再讀,標出停頓的符號,讀準節奏。
(3)誰來試一試,并點評。相機在黑板上標好詩句的節奏。
(4)PK讀,并點評。
(5)播放課文錄音
(6)齊讀。
二、問--疏通詩意
1、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并指導學生相互答疑,師記錄學生有深度的問題。
2、師預設問題:
(1)每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2)整首詩的意思是什么?
三、試一試--感悟詩情
1、齊讀詩,你明白了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嗎?從哪些地方看出“雨急景奇”?
2、生交流。
3、師小結。
4、齊讀整首詩,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讀出驚嘆的語氣。
5、配樂背誦全詩。
四、評一評--各抒己見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用“我收獲了--”的句式說話)
2、你對蘇軾的評價。
3、同學們的表現怎樣?
課后作業:
1、寫一寫你眼中的暴風雨。
2、搜集關于云、雨、風、天的詩句。
板書設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4
讀書就要提問,自己認為什么東西對,還不夠,還應向別人請教。------------題記
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這首詩主要是寫景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者蘇軾,他是北宋的大文學家,號東坡,又稱東坡居士。為什么他的父親會給他取軾,是因為軾的意思是古代車馬的把手,也就是希望他以后能學好本事,能夠駕馭車馬。我們再來看看詩人的背景吧!據說,蘇軾從小就非常聰明,當他長大當官后就經常沾沾自喜,常常得意忘形,以至于后來被削了職,經過這一變故,他開始變得穩重,心胸也變得開闊了,之后他就經常作詩,來抒發他寬廣的胸懷。上面這首詩的大意是:烏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樣還沒來得及把山遮住,一陣疾雨就落下來了,湖面中的雨點像珍珠一樣散亂地濺起來落入船中;地面上刮起的大風忽然把烏云全都吹散,從望湖樓上往下一望,湖面像天空一樣開闊、平靜,西湖又恢復了它平時的姿態。這首詩,由云講到雨,有由雨講到晴,記敘了夏季里西湖景色的變幻。用“翻墨”比喻烏云,逼真,生動;用“跳珠”形容雨點,有聲、有色,充滿動態美;第三句再次強調了西湖景色變化之快;最后一句講西湖經過一番風云變幻,又恢復了它美麗的姿態。四句詩表現了由云而雨,雨過天晴的全過程。
只有像作者這樣會仔細觀察,注重細節變化的人,才會寫出這樣充滿動態美的詩句。
《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宋代詩人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所作。詩題內涵豐富:點明時間、地點、事件和心境。全詩四句話寫云、雨、風、水,生動形象;寫山、船、地、樓,句句求實,堪稱寫實景的佳品。表現出詩人明銳的觀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動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詞造句能力。
【學情分析】
對于6年級的學生來說,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但有時,會對詩歌背后蘊含的詩人情感不能深刻領悟、體會。因而要著力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古詩。
【教法、學法】
教法:運用各種手段,圖片、音樂,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
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學法:采用多種朗讀方式:自讀、齊讀、配樂朗讀感悟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運用多種學習方式:“自讀-質疑-交流-小組合作探究-多種展示”這樣一種學習過程來實現對文本的學習。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一個生字,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3.借助閱讀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古詩多媒體課件課前收集含“雨”的詩句,搜集蘇軾的相關資料信息及其詩詞等文學作品。
【教學時數】
1課時
【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古詩的教學目標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古詩教學應注重戰略,關鍵之處要體會古詩的文字美,音韻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無窮,進而熟讀成誦,積累于胸。蘇軾寫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巧妙地運用比喻,形象生動,內容不難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強化誦讀”的古詩教學原則。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學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讀詩-會意-入境-悟情,形式不拘一格,關鍵要把古詩學活,在讀中理解、感悟這首古詩。
【過程揭示】
一、激趣導入
1.師生對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剛才所對的詩出自《水調歌頭·中秋》,作者是誰?誰能向我們介紹一下蘇軾?
3.今天我們就跨越900余年和蘇老先生相會,來學習一首他寫的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二、誦讀古詩
讀古詩要有節奏,還要有重音。
1.詩題:
⑴指名讀,齊讀;
⑵從題目中讀懂了什么?(時間、地點、事件)
⑶題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邊的望湖樓,欣賞樓外精致,在微醉中寫下了這首詩。
2.詩句:
⑴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準確認讀,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通順。
⑵指名讀,評讀。
⑶怎樣才能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自由暢談)
出示讀詩建議:
①準確認讀,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通順;
②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③注意平聲字讀長,仄聲字讀短。
④詩的韻腳為開口呼,讀出的聲音要悠遠。)
【出示節奏】指名讀、師生對讀、小組讀、站立讀等多種形式讀。
三、理解詩意
1、自己再讀幾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蘇軾在望湖樓看到一番怎樣的景象?
反饋:描繪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樣?“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烏云像打翻的黑墨水還沒有遮住山。
雨怎樣?白色的雨點像跳動的珍珠,雜亂地跳進船里。
風怎樣?卷地而來的大風,忽然把烏云和雨點吹散了。
水怎樣?望湖樓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樣,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與同桌交流。
饋:
⑴出示前兩句
①男生讀,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強調“遮”字書寫注意事項。[你能用學過的四字詞語形容一下這樣的烏云嗎?(烏云翻滾、風起云涌、烏云密布、烏云滾滾……)你還在哪些詩中見過這樣的云?(黑云壓城城欲摧……)]這樣的雨一直留在蘇軾的腦海里,15年后當蘇軾故地重游時依然在懷念這樣的雨。(出示: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讓我們記住這樣的雨,齊讀第二句。此時此刻,又讓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詩句?】
②這兩句詩很有意思,我們來做個對對子練習:“黑云”對-(白雨),“翻墨”對-(跳珠),“未遮山”對-(亂入船);
⑵出示后兩句,女生讀,什么意思?
四、想象詩境,體會情感
⑴聽范讀,生閉眼想象畫面,想想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贊賞之情)
⑵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寫的?
①寫的景物多(云、雨、風、水;山、船、地、樓);
②變化快(“未遮山” “亂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為瞬間變化);
③動態多(翻、遮、入、吹),是在樓上所見的雨景。比喻恰當,有聲、有色、有形象、有動感,逼真可感,句句寫景,句句抒情。
五、升華詩中蘊含的情感
1、觀看此詩賞析視頻,進一步領會古詩意境,升華情感。
2、出示、齊讀:蘇子筆下驚風雨,陰晴時霎亦傳神.讀罷掩卷細品味,又疑東坡是天人。
3、配樂齊讀古詩。
六、拓展延伸
1.這首詩描繪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這讓你想起那句俗語?(俗話說“六月天,孩兒臉”還真不假,剛剛還是陽光燦爛的天氣.轉眼就下起大雨來了。)還讓你想起那些表示變化快的成語?(變化多端變幻莫測千變萬化瞬息萬變日新月異轉瞬即逝稍縱即逝白駒過隙喜怒無常)
2.解釋帶點的詞,說說詩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3.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4.交流蘇軾的其它詩詞。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蘇軾一共寫了五首,我們今天學的是第一首,請同學們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書設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雨前黑云翻墨
雨中白雨跳珠
雨后水天一色
來去匆匆
《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體會詩句的語言美,感悟比喻的妙處。
3、想象西湖晴雨變幻的景色,體會雨的奇特。
(二)、教學重點
1、想象西湖晴雨變幻的景色,體會雨的奇特。
(三)、教學難點
1、想象西湖晴雨的變幻景色,體會雨的奇特。
2、體會詩歌的語言藝術,激發學生中華傳統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過程
一、文字線索題導入
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2、四川眉山人,曾任杭州通判
3、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
4、他的詩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方面獨具風格
5、“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他流傳千古的名句
1、同學們,你們能根據屏幕上的提示猜出這個人是誰嗎?(蘇軾)
2、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學習蘇軾的一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出示課題)說說詩題中告訴了我們什么?(時間、地點、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蘇軾在西湖邊上的望湖樓醉酒題詩)
3、那么蘇軾在望湖樓上題了怎樣的一首詩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二、讀詩歌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剛才同學們讀得非常認真,誰愿意第一個展示你的朗讀?
(齊讀)
3、讀得真不錯,同學們,讀詩不僅要讀響、讀準,更要讀出詩的節奏,(出示劃分好節奏的詩)現在請同學們根據劃分好的節奏自由練讀一下這首詩。
4、誰愿意來讀一讀?讀得真好(如果讀不好,師范讀,再指名讀)
5、男女生賽讀。
三、檢查預習,提出疑問
1、古詩同學們都會讀了,但是學習古詩僅僅會讀還不行,我們還得理解詩中意思,品讀詩中的意境。同學們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哪些不懂或者難懂得詞語,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生提問,相機指導回答)
2、相信解決了這些重難點詞,你們對這首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現在再讀這首詩,你們一定會有新的發現的,帶著你們的理解在來讀一讀這首詩吧!
四、整體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著讀著,你從這首詩中感受到了什么?(大、快、急、來得快、去得也快)
五、品讀詩句
1、這真是一場奇特的雨啊!你從詩中得哪些字眼或詩句中感受這場雨的奇特呢?請默讀詩歌,并從信封中取出“共學單”,認真完成。
“我從‘____________’(詩句或者關鍵詞均可)感受到雨的奇特,讀著詩句,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這樣的場景(畫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預設1、生答:從“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中感受到......
a、從這句詩中,有沒有哪些字或詞最能讓你感受到這場雨的急呢?
預設2、“未遮山”、“亂入船”
a、“未遮山”,“亂入船”說明了什么?
b、你能從關鍵詞中體會到這場雨來得快、來得大,老師表揚你,你能帶著這種感受去讀一讀詩句嗎?
c、還有同學對這兩句詩有自己的理解嗎?請你補充。
你真是一個善于讀書的孩子,帶著你的感受去讀一讀好嗎?
(這一環節,相機指導“亂”字,將“亂”讀胖“)
2、關注比喻:
老師關注到,同學們在分享自己感受的時候運用了比喻得修辭手法,(我們再讀一讀這句詩,作者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這其實就是詩中出現的黑云翻墨、白雨跳蛛,詩人們在寫詩的時候都喜歡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這樣可以使詩句更加形象生動。無獨有偶,蘇軾在另一首描寫西湖的詩中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出示《飲湖上初晴后雨》全班齊讀)
不僅如此,唐代大詩人賀知章在《詠柳》中同樣也用到了比喻得修辭手法”不知細葉誰裁出“------生接”二月春風似剪刀“;劉禹錫也在《望洞庭》中寫到”遙望洞庭山水色“----生接”白銀盤里一青螺“
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句詩,感受比喻的妙處吧!
3、你還能從哪里感受到這場雨的奇特呢?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抓住“忽”感受雨去得快
“卷地風”:這是一場怎樣的風?
請你用朗讀讀出這一場大風,讀出這雨過天晴的美麗景色吧!
4、就是這樣一場卷地之風,它不僅吹走了------生接或指名(這場大雨),還吹來了------指名回答(望湖樓下水天一色得美麗景象)
小結:你們看,剛才我們通過讀詩、抓關鍵詞、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美麗景色,跟著詩人領略了一場西湖疾雨急來急去得變幻景色,讓我們捧起書,再去領略一下西湖這場別樣的雨吧!
六、拓展進行“飛花令”
同學們,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都對雨情有獨鐘,寫了許許多多贊美雨的詩文,現在就讓我們來一場有關“雨”得飛花令吧!(背景音樂響起,生對詩)
結束語:同學們,蘇軾帶來的這一場雨,讓我們愛上了有關“雨”的詩句,甚至愛上中華傳統古詩詞,讓我們再次一起飽含深情地讀一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五)、板書設計
雨
大
急
(奇特)
《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會寫生字“遮”,理解詩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3、體會夏季西湖疾雨急來急去的特點,感受詩人對西湖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背誦本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會描述詩歌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簡介詩人。
1、師;同學們喜歡古詩嗎,誰愿意背首詩給大家欣賞欣賞。(學生舉手自由背誦)
2、師生同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引出新課。
3、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另一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板書課題和詩人,學生齊讀)
4、誰能給大伙兒介紹一下蘇軾(學生自由發言)
5、(課件出示)教師簡介蘇軾
二、初讀指導,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
1、誰來把題目讀一讀,你從詩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時間、地點),“醉書”是什么意思?本詩是不是詩人喝醉酒時寫下的呢?我們理解了全詩就會知道了。下面就讓我們來認真讀讀這首詩吧。要求:邊讀邊畫出詩的節奏。
2、學生自由讀詩,教師巡視指導。
3、指名朗讀。
4、教師范讀,指導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畫出詩的節奏)
5、學生再練習朗讀。
6、學生齊讀本詩。
7、學習生字“遮”,并指導書寫。
三、再讀詩歌,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的意境。
1、學生默讀全詩,理解詩句意思,想想從中你感受到了怎樣的畫面?(課件出示部分詞語解釋)
2、同位交流詩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畫面。
3、指名班級匯報,(課件出示)教師講解全詩描繪的畫面。
4、提問:詩中作者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云雨風水
山船地樓
雨大而急
5、學生再讀詩句,思考:這里的云怎樣?這里的雨怎樣?這里的風怎樣?這里的水怎樣?學生想好后同位交流,再班級匯報。
6、詩人描繪的雨又大又急,我們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風暴雨、暴風驟雨……)(鼓掌表揚)
四、總結全詩,體會情感。
1、教師誦讀全詩,學生閉眼傾聽,感受詩境。
2、提問:題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開始我們就說了“醉書”的意思,本詩是不是詩人喝醉酒情況下寫的呢?(生答;不是)
3、你從全詩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
指名回答:高興、喜悅、激動、心曠神怡……
4、教師小結;是啊,面對云翻、雨瀉、云卷、天晴這一急來急去的美景,詩人心中感慨萬千,他把所有的感受濃縮成一個字,那就是……生齊答--“醉”。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體會詩人的“醉”吧。(學生再自由讀詩)
5、指名有感情朗讀,會背誦的就背誦。
五、(課件出示)布置作業:
1、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課外搜集并誦讀蘇軾詩詞
板書設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
云雨風水
山船地樓
雨大而急
《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3.借助閱讀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情感和語言之美。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兩首詩安排一起,為什么?相信學完以后你會有更多的發現。
2.介紹蘇軾:字子瞻,號東坡,人稱東坡居士,他是北宋的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
3.你還知道蘇軾的哪些詩?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4.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大家所寫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看看有何妙處。(出示)
二、初讀古詩。
1.指名讀古詩,相機正音。
2.讀詩不僅要讀得正確,還要讀出節奏,詩韻,這樣讀詩才叫“有板有眼”。誰能根據老師劃分的節奏再讀一讀這首詩?
三、品讀感悟。
1.這首詩的題目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從詩題中你已經知道什么?
時間:六月二十七日。這實際上告訴我們當是已經是--(板書:夏季)夏季常常有雷陣雨。
地點:望湖樓。(出示望湖樓)
師:望湖樓又名看經樓、先得樓,坐落在西湖邊上。在望湖樓上極目遠眺,西湖美景盡收眼底。
(醉)似醉非醉
“書”寫。寫什么呢?
蘇軾在這首詩中寫了自己在望湖樓上飲酒時看見到西湖山雨欲來和雨過天晴后的景色。那是一場怎樣的雨,雨后的景色又是怎樣呢?就讓我們走進詩中,細細品味。
2.明詩意:
出示合作小貼士:
A、選擇感興趣的一行詩,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B、在你研究的這行始詩中,你認為哪些詞用得特別巧妙?圈出來,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邊。
C、將閱讀體會融入朗讀之中。
D、小組內明確分工,做好匯報交流的準備。
隨機交流:
“黑云翻墨未遮山”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墨汁翻到是怎樣的景象?(快,一下就黑了)
從“黑云翻墨”中,感受到什么?(烏云黑壓壓的來勢迅猛)誰能讀出這種氣勢?
詩中什么遮什么?(烏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嗎?(沒有)你是從哪看出的說說你的理解。
這樣翻滾來勢洶洶的黑云卻都來不及遮住山頭,這場雨來得還真是夠快的了。
指導朗讀
“白雨跳珠亂入船”
跳珠:跳動的珠子。
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從哪里感受到?(“亂”字)亂字還能讓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亂到什么程度?
指導朗讀
交流后教師引入資料:蘇軾本人也非常的喜歡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還念念不忘,特意寫到“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可見詩人對這首詩的喜愛。
對你寫作的啟發。
“卷地風來忽吹散”
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風?(突然,風狂)
“忽”字讓你感受到什么?(雪來得快,下得大)還有其他帶有“忽”字的詩句嗎?(“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忽如一夜東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引導學生體味“忽”字之妙(突出天色變化之快)
說話:卷地風吹走了_______________,吹來了_______________。
指導朗讀
“望湖樓下水如天”
云散了,風停了,雨止了,這時站在望湖樓上的“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引導學生通過換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湖面開闊而寧靜、荷花鮮艷而潤澤、空氣濕潤而清新……)
指導朗讀
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陶醉,鐘愛西湖的大詩人蘇軾又一次醉了,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師在詩題的“醉”字上加上著重號。)
3.悟詩情:
夏天的西湖,忽而陰,忽而晴,忽而風,忽而雨,千姿百態,分外迷人。這樣的景色怎能不勾起蘇軾的詩興呢?現在再來看詩題,你對“醉”字有了怎樣的理解呢?(表現作者對西湖美景的喜愛之情)
蘇軾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禁不住提筆寫下了……(生齊誦全詩)
4.小結。蘇軾在寫景時,是抓住什么特點來的?
(1)景物多:云、雨、風、水、山、船、地、樓。
(2)變化快:未遮山、亂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出示:六月的西湖天氣變化極快,先( )后( )。詩句描寫的色彩極其豐富,( )云與( )雨形成鮮明對比,山是( )色的,而雨后的湖水與天空都是( )色的。
(3)動態多:翻、遮、跳、入、吹
四、拓展延伸。
蘇軾對杭州西湖的這場雨十分偏愛,除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他在時隔多年又回杭州時寫道“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
五、作業設計
1.書法創作 將這首詩創作成一幅書法。
2.妙筆生花 把這首詩描寫的景色描寫下來,題目可以自擬,字數在2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云
雨 景物多
風 變化快
水
《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古詩詞文化的魅力。
2、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3、借助閱讀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4、進行適當的拓展,學習品析詩句,自主朗讀表達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借助注釋,通過自學,逐字逐句解釋,理解詩意,學會背誦。
2、注意古今詞義變遷,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24、課古詩兩首。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為蘇軾望湖樓六月二十七日醉書一共有五首,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課題中的望“字第三筆是豎提,沒有點。”醉“字左邊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橫啊!
3、大家看作者是誰?蘇軾,大家學習過他的哪些作品?誰能介紹一下作者?
4、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5、學習生字”遮“。
6、畫出詩歌的停頓。
7、釋詩題:從詩題中你知道了什么?
時間:六月二十七日,這實際告訴我們當時已經是————夏季。
地點:望湖樓。
醉:是酩酊大醉還是略有醉意,我們還不得而知,也許學習過全詩,就會有新的理解。
書:是什么意思?(寫)寫的是什么呢?
8、學習第一句詩:請同學們讀第一句。在這句中你覺得哪個詞語你不理解。指名說,教師著重說:“翻墨”指黑云籠罩,翻滾如墨。“遮”遮蔽、遮蓋。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巒)
(2)什么樣的黑云?(點出“翻墨”,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學們,一首詩就是一副生動的畫卷,“黑云翻墨”這四個字就讓我們看到了黑云從空中壓下來不斷翻滾的畫面。
(3)整句連起來說說:烏云像打翻的黑墨水還沒有遮住山。
9、學習第二句詩:
2、“白雨跳珠亂入船”
(1)播放“驟雨”的課件看到這個畫面,你會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樣的雨啊!(傾盆大雨、狂風驟雨……)詩人在詩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跳”字中蘊涵著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對雨的喜愛之情。“
(2)再看視屏,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呢?(看到了雨很大)從哪里感受到?(”亂“字)亂字還能讓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亂到什么程度?請看屏幕!
(3)整句詩連起來說說:白色的雨點像跳動的珍珠,雜亂的跳進船里。
10、交流后教師引入資料:蘇軾本人也非常的喜歡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還念念不忘,特意寫到”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可見詩人對這首詩的喜愛。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1)你發現這兩行詩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對偶)
(2)通過這兩行詩,你發現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點?(來得急)
12、學習第三句詩:“卷地風來忽吹散”
(1)過渡:黑云翻滾,驟雨狂襲,這時風也不甘示弱,讀一讀詩句,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風?(突然,狂風)
(2)我們還學過帶有“忽”字的詩句嗎?(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忽”字讓你感受到什么?(雪來得快,下得大)
(3)看視屏通過勾連學過的詩文,引導學生體味“忽”字之妙,再聯系本詩,體會出本詩中這場狂風的急,更深一層地感受狂風過后,西湖景色美帶給詩人的享受!
13、學習第四句詩:“望湖樓下水如天”
(1)“忽”字給岑參帶來了驚喜與感動,也給蘇軾帶來驚喜了嗎?
(2)出示詩句:“望湖樓下水如天” 全班齊讀“望湖樓下水如天”
(3)(因為蘇軾看到了“望湖樓下水如天”云散了,風停了,雨止了,這時站在望湖樓上的“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出示視屏。讓學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陶醉,鐘愛西湖的大詩人蘇軾又一次醉了,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師在詩題的“醉”字上加上著重號,示意吟誦這句。)
15、如果讓你給蘇軾所描繪的畫面取個名字,你會取什么名字呢?齊讀全詩。(夏天的西湖忽而陰,忽而晴,忽而雨,忽而風)現在再來看看詩題,你對“醉”字有了怎樣的理解呢?
16、蘇軾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觸景生情,即景而賦。寫下了這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去感受蘇軾的陶醉之情。
17、蘇軾在寫景時,是抓住什么特點來寫的?
(1)景物多:云、雨、風、水、山、船、地、樓。
(2)變化快:未遮山、亂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動態多:翻、遮、跳、入、吹。
18、小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知詩意,釋詩題
讀正確,明其意
悟其意,用學法
《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10
[教材透視]
《望湖樓醉書》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芳》兩首古詩都描寫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古詩格律整齊,文字優美,詩句生動,讀來瑯瑯上口。其中《望湖樓醉書》生動地記敘了夏天西湖景色的變幻,表現了景物的動態美;《曉出凈慈寺送林子芳》是一首別具特色的送別詩,詩中沒說送別,則顯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早晨陽光的映照下的美麗,是詩人通過寫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首膾炙人口詩篇。
[設計思路]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建構以及多元認識是古詩教學的根本出發點。要真正理解古詩,就應設法使學生入境,讓學生和時代對話,與作者對話,達到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只有這樣,學生 才能把古詩讀寫真切,理解得更透徹,從而獲得精神的愉悅,情感的熏陶。
簽于上述認識,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現,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達到資源共享,追求教師教學語言的藝術化,努力鍾煉語言,詩化課堂,以情感為線,語言為鏈,建立起學生、教師、文本三者的和諧對話,使學生雙方都能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中共同獲得美的體驗和情感的熏陶。
[教學目標]
1、理解兩首古詩意思,能說出詩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領悟詩人“以景寄情”的表達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兩首詩,感受古詩的豐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
以“情”為線索,以景為輔佐點,理解、感悟和體會古詩的意境和情感內涵。
[難點]
教師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動的反饋的調控。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到過西湖嗎?了解西湖嗎?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記憶憂新,回味無窮?(指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看似不經意的一問,鏈接了學生的記憶,勾連出大量的閱歷和體驗。電視、書本上或耳聞目睹的有關西湖的信息。紛紛踏來,交匯,共享,豐滿學生的認知世界]。
2、師:是呀,西湖是世界聞名的風景旅游勝地,自古以來,描繪西湖景色的詩很多,今天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兩首宋朝詩人寫的詩,看看古人眼中,筆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樣的?
二、初讀古詩,引生入境
1、師: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己讀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與《望湖樓醉書》這二首詩,想想,這兩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
2、談談初讀后的感受
小結: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領略了六月時西湖不一樣的風光,并寫得獨具特色。
[設計意圖:初讀是學生感受文本的重要環節,應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背文本讀通順。這是學生文本對話的第一個回合]
三、學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讀題目,能讀懂題目的意思嗎?(早晨,走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老師誦讀古詩后,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達到瑯瑯上口,并且說說在你眼前出現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請你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
[設計意圖:以學定教,根據學生所描述的進行組織教學,體現學生教學的生成性]
3、放媒體欣賞:西湖荷花
①用一個詞來形容怎樣的荷花?或用你得過的?或課外看到的詩文描述這美麗的夏日之菏。放《荷花》錄音(葉圣陶爺爺寫的)
[設計意圖:詩文整合,新舊知整合,課內外整合,激活學生的課外閱讀積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4、師:一千年前的一個夏天,你,就是大詩人楊萬里,隨同友人剛剛走遠凈慈寺,清風拂面而來,一幅賞心悅目的景象映入眼簾……
師:非常投入地朗誦詩,生也聽邊看圖。自由吟誦。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了生動逼真的情境,調動了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表現欲望]
5、師:古人常以詩明志,以詩寄情。在詩句中,情感是線將語言的珠子串聯起來。《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是一首別具特色的送別詩,詩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別友人林子方,沒有敘友誼更沒有抒發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婉轉地表達了對友人的眷戀。現在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剛才讀到的是一份怎樣的情?用最恰當的詞表達出來。
學生反饋,自由讀書,談談這份情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生讀3次(請同學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上建立起各自對古詩的最初理解,同時用自己的語言來置換詩句,對場景是進行描述,為學生創造了實踐語言的機會。]
6、師:是呀,同學們感受到的這些都能在詩句的景物描寫中得到印證。現在請同學們細細品讀詩句,在品讀過程中,你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做個記號,然后向組內同學探討,解決不了的,我們在課堂上一起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間的協作既達到了學習資源和成果共享,也使學生的問題更為集中更顯出價值,在此基礎上,教師適時地導點拔就能實破學生們的瓶頸,使學生對古詩有更深刻的領悟而奪性化的見解。]
7、學生自由感悟,就問題互相探討。
8、學生反饋、互相解疑、品讀詩句。
9、誦詩詠詩情
①師:整首詩描寫了西湖畔荷花的美麗,卻又帶著一絲淡淡的離愁,就讓這悠揚的樂聲,穿透時光的河流,把我們帶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讓我們一起感受這真摯的明友之情,就讓我們一起吟誦這首詩,重現千年前的這場送別。
(師生和著音樂,看著畫面共同誦讀古詩)
②回讀:“一切景語皆情語”。
[設計意圖:充分地感受了這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誦讀,是一次提升了,聲情融匯地讀是積累,更是情的抒發。]
四、學習《望湖樓醉書》
1、導入:美麗的荷花固然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邊我們隨著著名的詩人蘇軾去領略一下,西湖邊的另一種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寫詩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題,讀題,釋題。
簡介“望湖樓”:望湖樓在西湖之濱,“登樓憑欄,取山形,嶺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綠凈,樓閣內境中懸”,確為西湖名樓。
3、小組合作研究:
① 自由朗讀詩歌,反復讀,達到瑯瑯上口。
② 弄懂全詩的大致意思,不能解決的問題班上交流。
③ 想想詩中描繪了哪一種自然形象,從哪些詩句可見?任選其中一句或幾句用朗讀或自己的話來描繪。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自主品讀的基礎上交流學習所得和所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
4、反饋:
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來描繪”
②教師適當點撥。
下雨前:“黑云翻墨”運用了生動形象的比喻。
雨 中:“百雨跳珠亂入船”此時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見到這樣的暴雨嗎?請用一個詞來形容?
雨 后:“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雨過天睛,你想到什么?體會詩人心境的舒暢。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對語言的獨特體驗,挖掘字里行間蘊含的人文內涵。]
5、回讀:一切景語皆情語。
6、小結:
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變化。多么迅速,詩人用筆又是多么的神奇。讓我們領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動態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樂美的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讓我們通過讀來讀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吧!
7、朗讀:① 自由讀 ② 指名讀 ③ 指導讀
④ 評價讀:誰讀得好?好在哪兒,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嗎?
[設計意圖:詩歌語言凝練,富于韻律感,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利于學生體會詩人情感,培養語感。]
8、配樂吟誦。
五、回歸整體
1、學完了兩首詩,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觀,如雨后空氣,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詩人以高招的筆法:寫景抒情,寓情于景,讓我們再次高呼:“一切景語皆情語”。
[設計意圖:找準詩中的契合點,進行概語、總結、回歸、使整堂課的結構回歸一個“圓”。]
2、配樂齊讀兩首古詩
六、總結延伸
1、總結: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所能領略到的也只是古詩的點滴魅力,但是,我們通過自己的解讀感受到的是屬于我們每個人自己的獨特的情感體驗,這是我們在這堂課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學們說的是,文學的大門永遠向是愛好它的人們敞開的,原同學們都能在更多的詩歌、閱讀中獲得美的體驗。
[設計意圖:課堂之外天地寬,讓每個學生對詩歌作品的獨特體驗延續到課外,讓他們在更廣泛地學習中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獲得心靈的豐盈,才是詩歌教學的真正目的。]
2、學生自己設計作業:畫、說、寫、背、演、默、收集兩位詩人的詩或背寫夏天的詩。
[設計意圖:把代表教師至高權力的“布置作業”的權力下放給學生,真正把學生當作了課堂的主人。同時,學生還有選擇作業的權力和自由,真正體現了因材施教,照顧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自己設計作業的五花八門,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和其他各種學科知識間的整合,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會寫生字“遮”,理解詩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3、體會夏季西湖疾雨急來急去的特點,感受詩人對西湖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朗讀背誦本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會描述詩歌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簡介詩人。
1、師;同學們喜歡古詩嗎,誰愿意背首詩給大家欣賞欣賞。(學生舉手自由背誦)
2、師生同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引出新課。
3、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另一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板書課題和詩人,學生齊讀)
4、誰能給大伙兒介紹一下蘇軾(學生自由發言)
5、(課件出示)教師簡介蘇軾
二、初讀指導,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
1、誰來把題目讀一讀,你從詩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時間、地點),“醉書”是什么意思?本詩是不是詩人喝醉酒時寫下的呢?我們理解了全詩就會知道了。下面就讓我們來認真讀讀這首詩吧。要求:邊讀邊畫出詩的節奏。
2、學生自由讀詩,教師巡視指導。
3、指名朗讀。
4、教師范讀,指導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畫出詩的節奏)
5、學生再練習朗讀。
6、學生齊讀本詩。
7、學習生字“遮”,并指導書寫。
三、再讀詩歌,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的意境。
1、學生默讀全詩,理解詩句意思,想想從中你感受到了怎樣的畫面?(課件出示部分詞語解釋)
2、同位交流詩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畫面。
3、指名班級匯報,(課件出示)教師講解全詩描繪的畫面。
4、提問:詩中作者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云雨風水
山船地樓
雨大而急
5、學生再讀詩句,思考:這里的云怎樣?這里的雨怎樣?這里的風怎樣?這里的水怎樣?學生想好后同位交流,再班級匯報。
6、詩人描繪的雨又大又急,我們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風暴雨、暴風驟雨……)(鼓掌表揚)
四、總結全詩,體會情感。
1、教師誦讀全詩,學生閉眼傾聽,感受詩境。
2、提問:題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開始我們就說了“醉書”的意思,本詩是不是詩人喝醉酒情況下寫的呢?(生答;不是)
3、你從全詩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
指名回答:高興、喜悅、激動、心曠神怡……
4、教師小結;是啊,面對云翻、雨瀉、云卷、天晴這一急來急去的美景,詩人心中感慨萬千,他把所有的感受濃縮成一個字,那就是……生齊答--“醉”。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體會詩人的“醉”吧。(學生再自由讀詩)
5、指名有感情朗讀,會背誦的就背誦。
五、(課件出示)布置作業:
1、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課外搜集并誦讀蘇軾詩詞
板書設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
云雨風水
山船地樓
雨大而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