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 >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8-13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1

  之二

  橫林實驗小學 孫亞珠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的意思,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揭題,介紹“詞”: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宋朝一位著名的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板書: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2、唐詩、宋詞、元曲都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瑰寶。詞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現形式。詞有各種格式。每一種格式有一個名稱。《清平樂村居》這首詞中,“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這首詞的題目。

  二、初讀,整體感知:

  過渡:《清平樂村居》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呢?

  1、自讀。請同學們自己反復讀讀課文,細細看看課文中的插圖,想一想,這首詞描寫了什么地方什么樣的情景?

  2、聽讀。我們來聽聽錄音朗讀,然后模仿錄音朗讀。注意:剝的讀音。

  3、學生再練讀。

  4、指名讀。

  三、細讀,理解詞意:

  過渡:同學們,詞和詩一樣,語言十分精練。我們要想理解這首詞講了什么意思,必須得弄明白每個字、詞的意思,并展開豐富的想象,想象詞所描繪的情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1、自學思考。

  2、逐“片”討論: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誰能有條理地說說?

  提示:“檐”、“吳音”、“相媚好”、“翁媼”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過渡:一對白發夫妻操著吳音正在親密地聊天,他們為什么感到這樣幸福呢?請同學們細細閱讀下片。

  ⑵追問:作者是怎樣寫出孩子們的可愛的呢?(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伏著剝蓮蓬取蓮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寫三個兒子的行動,刻劃他們的形象。小兒剝蓮蓬吃的那種活潑天真的神情狀貌,最有趣了!

  ⑶配樂朗讀。

  四、展開想象,描述詞境。

  過渡: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戶人家翁媼之間——“醉里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發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創作了這首詞。

  1、請同學們選取課文中描寫的一個情景,結合課文的插圖,展開豐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寫出來,或者選用自己喜歡的表現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評價。

  3、小結: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詞也一樣。作者用精煉、生動的語句,通過寫景與敘事,創造了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描繪了一幅寧靜、悠閑的鄉村生活圖。這樣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歡、而且非常的——熱愛、向往、羨慕。

  五、布置作業 :

  1、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希望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在宋詩中盡情遨游,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2、背誦課文。

  3、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寫下來。

  附板書:

  清平樂 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

  翁媼 吳音 相媚好 醉

  大兒 中兒 小兒 無賴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2

  教材簡析:

  《清平樂·村居》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園詞。它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的形象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開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江西上饒地區農村的特色,以景物襯托出人物生活寧靜、恬適的氛圍。畫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媼“醉里吳音相媚好”,足見其生活的安詳,精神的愉快,接著從遠到近勾畫出三個兒子的動作。詞人尤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等詞句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讀準字音,了解詞意;抓關鍵詞,發揮想象,感受詞中意境。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背誦課文。

  3、情感目標:結合材料,知人論世,走進辛棄疾的內心,體悟他英雄報國無門的悲壯之感;了解辛棄疾在詞壇上的成就與地位,激起對辛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讀課文,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方法: 想象感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詞都仿佛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段綿長不絕的情,一曲委婉動聽的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宋代詞人辛棄疾寫的詞,并通過他的詞去探尋這位偉大詞人的內心世界。(出示:走近辛棄疾)

  2、(板書:“村居”)看到“村居”這個詞,你們腦海中出現了什么樣的情景?

  你們的想象讓題目有了意義。(補充課題,生讀題。)辛棄疾筆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樣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要求四個字:讀通讀順。

  二、學習新詞,感悟意境。

  1、你覺得哪些字的讀音需要注意一下?

  預設:(1)翁媼(“翁”上面是個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媼呢?翁媼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2)剝蓮蓬(把東西的皮去掉時念bāo,把蓮蓬的皮去掉叫——剝蓮蓬,把花生的皮去掉叫——剝花生,把香蕉的皮去掉叫 ——剝香蕉,把蘋果的皮去掉叫——削蘋果,把這兩個字連在一起讀——剝削。 “蓮蓬”的“蓬”我們平時念輕聲,這里應念pénɡ,這是詩詞里和仄、押韻的需要。你們看,“小、草、好、媼;東、籠、蓬”。)(指名讀)

  2、詞一般分上闕和下闕兩部分,朗讀時,上、下闕之間要停頓,我們來喘一口氣作為停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指導朗讀)

  3、這是一個怎樣的村居呢?我們再來讀,輕輕地讀,緩緩地讀,看誰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來。(生自由讀)

  4、人常說詩中有畫,你在這首詞中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茅舍清溪圖、翁媼相媚圖、大兒鋤豆圖、中兒織籠圖、小兒剝蓮圖……)

  5、(出示插圖)大家看,這是文中的插圖。看著這幅圖,你讀懂了詞中的哪幾句?你感受到這是一幅怎樣的村居圖?(美麗的村居圖)你剛才一定看到許多美景,就請你一邊想象美景一邊讀這首詞。(幽靜的村居圖)你在用心感受,請你讀出村居的幽靜。(幸福的村居圖)你就帶著幸福之情讀一讀吧。就這樣,按照詞的韻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詞中去,就能讀得有滋有味。

  6、有的同學說這是美麗的村居,你是從哪句感受到的?(第一句)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還能聽到什么?(溪水聲和小鳥的叫聲)那就請你伴著淙淙的流水聲讀一讀。來,大家閉上眼睛,用力吸氣。說說看,你聞到了什么?(荷花的芳香)(草香和泥土的氣息)好,把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都送到句中讀出來。

  7、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麗之美,也是田園風光的樸素之美。你想給這幅美好的鄉村生活畫面命名什么有意思的題目?(農家樂,世外桃源,溫馨;最美的風景……)所有的景物匯成了詞中的一個字——醉。那可真是“沉醉不知歸路”了,多么寧靜優美的村居啊,多么悠閑自在的田園生活啊,就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描述,一起走進這如詩如畫、清新恬靜的鄉村生活畫卷中,聽聽這“相媚好”的翁媼在用吳地方言說些什么呢?

  (1)“相媚好”:什么意思?(想象說話)

  這是老夫妻聊天的情景,幾杯酒下了肚,老兩口的話多了,老爺爺望了望老奶奶,笑著說:“……”聽了老爺爺的話,老奶奶怎么說呢?“……”

  唱《最浪漫的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多么溫馨的情景啊!我們來送他們一個“媚”字,一個“媚”字,讓人醉了。多好啊!儂儂軟語傳遞著綿綿情意。大家說的,想的都含在一個詞中,誰知道?(相媚好)

  聽著他們聊天,你覺得這是一對怎樣的老夫妻?(幸福的老夫妻)請讀出幸福之情。(恩愛的老夫妻)請用朗讀表現老倆口的恩愛。(和和美美的老夫妻)老兩口恩恩愛愛,悠閑自得,讓我們也去分享他們的快樂。(齊讀)“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2)我們再來夸夸他們的三個兒子。

  研讀“無賴”:誰來把這兩句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從哪看出小兒無憂無慮?(無賴)

  文中哪個詞兒具體表現小兒很無賴?(臥)

  “臥”是什么意思?除了俯臥,還可以怎樣臥?(仰臥、側臥……)

  想一想小兒剝蓮蓬時還可能怎樣?(可能搖著小腿,嘴里哼著歌。可能在地上打個滾兒,玩累了還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覺。)

  這樣的小兒,你想用什么詞來形容他?(自由自在)讀出小兒的自由自在。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還可以用什么詞形容他?(天真活潑)讀出小兒那個天真的勁兒。

  “無賴”讀得輕快、上揚,小兒好頑皮呀。他享受著天真無邪的幸福,多讓人羨慕。我們都來分享他的幸福。

  (3)聊著這些,看著這些,讓老兩口醉了,這里的“醉”僅指醉酒嗎?

  (4)聽到這些,作者禁不住走上前去問:“白發誰家翁媼?” (師生對話)

  “老伯貴姓?你們住在這低小的茅屋里想必生活并不富裕,你們怎么會這么快樂和滿足呢?”

  8、小結:這里的風景優美,這樣的家庭很幸福,老兩口陶醉在和美的生活中。讓我們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讀村居。同學們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請你加進自己想象和感受再來描繪這幅村居圖。

  運用想象,同學們把村居圖讀活了,如果請你用這首詞中的一個字概括這幅村居圖,你會選哪個字?是啊,面對這山清水秀的田園美景,翁媼怎能不醉?享受這溫馨、愜意的天倫之樂,他們又如何不醉?

  三、總結升華,背誦課文。

  1、你們覺得這些畫面美嗎?我從小就生活在農村,這些畫面對我來說很平常啊,作者怎么就覺得那么富有詩意呢?

  簡介作者生平:800多年前,辛棄疾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采納,而且受到了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江西上饒地區。

  想到在淪陷區度日如年的老百姓,再看到眼前的一家五口,作者真的覺得眼前的畫面太美了,太富有詩意了。

  2、鄉村的田園生活是那么的'恬靜,那么的安逸,酒不醉人人自醉。此刻,看著這個遠離戰火、溫馨舒適的村居生活,經歷了征戰二十多年沙場的辛棄疾感慨萬千,他會怎么想?(指名說)

  讓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讓老者有所養,勤者有所閑,這是辛棄疾一直主張抗金收復失地的目的呀!看到這樣理想的村居生活,他的千言萬語化作了這首只有46個字的詞——《清平樂 ·村居》(齊讀詞)

  3、這使許多人“醉”了的村居,走過800多年的風雨,清清新新地走來了,能試著背一背嗎?大家看,這首詞先寫景,后寫人,先寫老,后寫小,理清順序你會背得更快。

  四、拓展材料,走近詞人。

  1、辛棄疾一生很多時候都在醉,真可謂“但愿長醉不復醒”,我們再來看這兩首詞,他又是怎樣的醉呢?

  《西江月·遣興》(宋)辛棄疾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1)你覺得這是怎樣的醉?

  (2)補充材料:

  辛棄疾受不到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使他無法有大的作為,他被政敵以“聚斂”等罪名多次誣陷,終在1181年(42歲)被彈劾落職。閑居在江西上饒長達二十余年。他一生經歷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們中竟無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為。

  (3)請用一個詞來形容辛棄疾“看劍”時的心情。(無奈、痛苦、落寞、悲憤等。)

  (4)我覺得他的這首詞最能表達他因何而醉。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5)因何而醉?一個字——愁。同是醉里,所處的地點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

  (6)由于歷史的錯位,他那本應緊握寶劍、殺敵立功的手,轉而握起了纖纖羊毫,本該用以安邦定國的將相之才,轉而在詞壇上叱咤風云。國家不幸詩家幸,中國文學史上從此多了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為中國詞壇貢獻了620多首經典詞作。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

  (7)一個滿懷豪情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寧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啟用64歲的辛棄疾,但不久他又遭誣陷重回江西鉛山,北伐很快以失敗告終。1207年農歷九月初十,67歲的辛棄疾在病床上大喊好幾聲殺賊,在鉛山含恨辭世。

  五、回環結課,激蕩情感。

  800多年里,無數人在懷念著這位曠世奇才。網上有一個專為紀念他而設的網站,就叫:醉里挑燈看劍——辛棄疾紀念館。相信網站的建立者也認為“醉里挑燈看劍”六個字足以體現他一生的落寞、無奈、悲壯。

  詩人一生常醉,但像在《村居》中這樣的陶醉實在很難得,那就讓我們再隨著詩人難得的醉上一回吧!齊背《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說一說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寫下來。

  【教學重點、難點】通過朗讀、聯想,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準備】學生:查一查“翁”和“媼”的意思。

  教師: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瑰寶。你們剛才背誦的除了唐詩外,還有一首詞(板書:詞),你知道是哪一首嗎?

  對,是蘇東坡的《水調歌頭 中秋》。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寫的詞。

  2.揭示課題,讀準多間字“樂”。

  3.解題:詞,是詩歌的一種。古代的詞,都能合著音樂歌唱,所以多稱為“曲”、“雜曲”或“曲子詞”。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清平樂”就是詞牌名,常見的還有“西江月”、“卜算子”、“水調歌頭”等。“村居”是詞的題目。朗讀時,詞牌名和詞題中間要停頓時間長一點。(范讀,齊讀)

  從“村居”這個題目上,大家來推測一下,這首詞將會寫些什么什么內容呢?

  映示:鄉村人家

  二、初讀指導。

  1.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l)出示生字詞,指名朗讀,正音。

  yán     mèi      wēnɡ ǎo   chú      wò  bāo

  茅 檐   相媚好      翁  媼    鋤豆     臥  剝

  “剝”是個多音字,在這里讀“bāo”,表示一個動作——把外面的皮或殼去掉叫“剝” (bāo),詞中是剝什么呢?(“剝蓮蓬”:把蓮蓬剝開,取出里面的蓮子吃)誰還能用“剝”(bāo)這個讀音說一個詞呢?(如:我們家買了桔子,吃的時候,要把桔子的皮——“剝開”)這個“剝”還有一個音“bō”,誰能用“bō”這個讀音組詞?(板書:剝削 剝奪)

  3.指名朗讀,提示:讀出詞的節奏和韻味。

  4.范讀,再指名讀,齊讀。

  5.詞人辛棄疾筆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請大家欣賞。(播放動畫)

  問:詞中描繪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節的景色?

  師: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江南農村的田園生活的畫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幅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村生活畫卷中。

  三、理解詞意。

  1.讀一讀詞,看一看畫,想一想每句詞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詞語畫下來。

  2.交流: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分別解決。

  查字典理解(布置預習):

  翁:上了年紀的男子。 媼:上了年紀的婦女。 翁媼:一對老年夫妻。

  看圖理解:

  “檐”是屋頂向旁伸出的邊沿部分。“茅檐”這里指茅草屋。 臥剝:趴臥在地上剝蓮蓬。

  老師點撥:

  吳音:吳地的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熱。

  無賴:現代的意思是指“游手好閑、品行不端的人”,但在這首詞中是“頑皮”的意思,是對小孩的愛稱。

  3.逐句朗讀,同桌合作說一說每句詞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畫下來。

  4.交流:這首詞中哪些句子比較難于理解?

  出示: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1)古詩詞中,有時為了對仗、合仄或押韻的需要,常常把其中的詞句倒過來寫,這叫“倒裝”。這句便是,按我們現代的習慣,應該寫成這樣:

  出示:誰家白發翁媼,醉里吳音相媚好。

  (2)是誰“醉”了?為什么會醉的呢?

  (3)想一想:老倆口一邊喝酒,一邊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說說詞意:不知是誰家的白發蒼蒼的老倆口,喝過幾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吳地方音親熱地敘說著家常呢……

  5.連起來說一說這首詞的意思。

  低矮的茅屋前有一條清澈的小溪,溪邊長滿了了青青的小草。不知是誰家的白發蒼蒼的老倆口,喝過幾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吳地方音親熱地敘說著家常呢……

  大兒子正在溪東的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忙著編織雞籠。最討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十分頑皮,正趴臥在溪邊剝吃著剛剛摘下的蓮蓬呢。

  提示:“鋤豆”意為“在豆地里鋤草”。(回憶“鋤禾日當午”的“鋤”也即此意。)

  四、品讀欣賞。

  1.誦讀全詞,讀好每句的節奏。指名讀。

  2.朗讀古詩詞,要很好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這對白發翁媼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心情怎樣?

  3.聯系全詞,誰醉了?僅僅是因為喝酒多而“醉”嗎?

  讓我們來看一看:

  他們生活的環境是——“溪上青青草”;

  老倆口的恩愛生活——“醉里吳音相媚好”;

  勤勞能干的大兒子——“大兒鋤豆溪東”;

  心靈手巧的中兒子——“中兒正織雞籠”;

  活潑可愛的小兒子——“溪頭臥剝蓮蓬”。

  這樣的生活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溫馨、安寧、平和、幸福)

  師: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發翁媼陶醉了。

  4.作者看到白發翁媼的生活環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下面我們來看一看此時的作者辛棄疾是處在怎樣的一種環境中。

  簡介辛棄疾(出示):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投歸南宋。多年為官,42歲時遭饞言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20年之久。68歲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收復失地,但不為朝廷采納。《清平樂 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江西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所寫。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辛棄疾看到這樣一幅清新淡雅、其樂融融的村居圖時,他會怎樣想?

  出示:向往熱愛安寧平靜的田園生活

  板書:田園生活

  向往熱愛

  5.(音樂聲起)茅檐、小溪、青草,還有這幸福的農家,巧妙地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畫面,難怪詞人辛棄疾如此熱愛、向往這恬靜的農村生活。面對如此秀麗的風光,面對如此和諧、幸福的農家生活,你能讀出一份熱愛與向往嗎?讓我們一齊再次誦讀。

  五、合作探究(機動)。

  1.從“茅檐低小”這句看,這戶農家生活富裕嗎?但為什么這對老夫妻卻感到那么快樂和滿足呢?

  2.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既然老倆口有“最喜”,那一定還有另外的“喜”啰。那么,他們還“喜歡”什么呢?(大兒子的勤儉辛勞,中兒子的心靈手巧,小兒子的活潑可愛,老夫老妻恩愛有加,一家人和和美美,還有遠離戰爭、安居樂業……真是其樂融融啊!)

  六、拓展延伸。

  1.辛棄疾描寫農村田園生活的詞還有許多,這里,老師為大家補充其中的一首:《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范讀)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橋忽見。

  七、作業:填空。

  《清平樂  村居》中,“        ”是詞牌名,“村居”是        ,它的意思是            。詞的作者是    詞人        。這是一首描寫          的詞作,詞中通過描寫      、      、      、      等這些平常的農村景象,把農村生活風貌真實地反映出來,抒發了詞人                            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

  26 清平樂  村居

  田園生活

  向往熱愛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朗讀并背誦課文。

  2、在感知、體驗、表達的閱讀對話中,體會詞的意境,感受鄉村生活的安寧美好。

  【教學重點】在多層次閱讀過程中體會詞境,感受鄉村生活的安寧美好。

  【教學難點】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都知道“唐詩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燦爛的明珠,詩的創作創作成就最高是在──那么詞的創作成就最高的是在──宋代。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南宋辛棄疾寫的一首詞。

  二、初讀課文,感知詞韻

  1、誰把課題讀一遍。這個“樂”字還有什么讀法?“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詞的題目。讀課題時,中間注意停頓,再一起讀一遍。

  2、讀到“村居”,我們就會想到農村,在你想象中農村是什么樣的畫面呢?我們就來讀一讀這首詞,看看辛棄疾筆下的“村居”是什么樣的。先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把每個字讀正確了,讀響亮了。哪個字讀音沒有把握的,自己先想辦法解決。

  3、指名讀生字。再指名讀課文,適時指導“剝”的讀音。講解詞的上闕與下闕以及朗讀。

  三、精讀課文,品悟詞意

  1、(出示插圖)這首詞樸實易懂,聯系插圖,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讀懂?

  要點一:

  讀到“青草”,我們仿佛看到了綠色的小草;那讀這“青青草”呢?多一個字我們的理解就更豐富了。來讀一讀這句話。綠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條什么樣的小溪?

  再讀這句話。

  要點二:

  古詩詞的語言跟我們平時的表達習慣不一樣。“豆”是莊稼,真正鋤的應該是草;“中兒”就是二兒子。你會怎么夸這兩個兒子?讀一讀這句話。誰來說說這最小的那個孩子呢?這里的“無賴”是頑皮、可愛的意思,那從哪兒看出小兒子“無賴”呢?

  指導理解臥剝蓮蓬。你能把臥成其他的詞嗎?如“躺”“趴”“睡”。

  比較一下這幾個詞,哪個更好一點。

  “臥”字把時趴時躺時睡的小孩子寫活了,更寫出了他的自由自在,天真可愛。

  把整個下闕讀一讀。

  2、這首詞還有哪兒你不好懂的呢?

  要點:要一下子理解整句話是有點難度,看看這句話中有哪些詞語你能讀懂的?“翁媼”分別是圖上的哪位老人呢?邊看圖邊想象,你還能讀懂哪個詞語?

  “醉”喝酒后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個地方在三國時期歸吳國,所以稱吳音。這里就是指老兩口在說話,聊天。

  那么他們怎么樣聊天呢?理解“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嗎?

  那么他們會聊些什么呢?

  也許老爺爺會對老奶奶說:

  也許老奶奶會對老爺爺說:

  指導朗讀。

  3、這首村居描繪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畫面。同學們自己再讀讀這首詞,把這個畫面在心中理理順。我請個同學來讀讀這首詞,其余同學邊聽邊想象,你按順序分別看到了什么畫面。

  要點一:

  誰來說說自己先看到的畫面?這寫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環境,在這首詞里是怎么寫的?不看書,你能把這句話說一說嗎?

  要點二:

  你們還看到了什么畫面呢?老兩口恩恩愛愛,這首詞中是怎么寫的?你還看到了什么畫面?記得詞里是怎么寫的嗎?你看,我們用這想畫面、說畫面的方法,就可以試著把整首詞的內容給記住了。

  四、賞讀課文,體驗詞境

  1、那如果讓你用自己的話來寫一寫這村居,你會選擇哪個畫面來寫呢?那就趕快動筆寫一寫。

  2、交流:

  (好一幅清新秀麗的畫面;老兩口恩恩愛愛,大兒、二兒勤勞能干,小兒無憂無慮,好一幅安居樂業圖!)

  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村居生活?你們都說出了辛棄疾當時的感受啊!請瀏覽一段資料。

  出示資料:

  辛棄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親眼目睹了漢人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過上安定寧靜的生活,一直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卻遭受*臣打擊,被貶到遠離戰火的江西農村,一住就是18年。這首詞就在他被貶之后寫的。

  我相信,現在你們再讀這首詞,一定會有更加獨特、深刻的感受。

  (我聽出了你的快樂、也聽出了你對這種生活的贊美和向往。)

  3、我們讀了這么多遍,我想這個村居也一定記在我們心中了。我們來試著背一背這首詞,能背的同學就盡量背,實在記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書。師引背。這首詞韻律很美,如果配上好聽的音樂就更美了。請大家欣賞這首歡快的歌,可以一起打節奏、一起唱。

  (欣賞歌曲。)

  五、延伸課文,布置作業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5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借助朗讀、想象、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重點難點:圖文結合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同學們,我們都生活在農村,農村生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紹介紹嗎?

  2、農村生活有著許許多多的優點,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物質條件比現在差得多,那時候沒有現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沒有車輛,交通落后,農村成了人們生活的主要場所,當時社會動蕩,連年戰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著名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目睹著這一切,他渴望見到農村平靜、安寧、幸福的生活。今天,他來到了農村,終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投影“清貧樂?村居”圖

  3、圖上是怎樣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順序向大家介紹介紹嗎?(對照畫面學生練說)

  4、看著眼前的這一幕,你準備用什么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呢?詩人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詩“清貧樂?村居”。配樂朗讀。

  二、初學詩意

  1、自由讀文,注意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課文。(注意正音)

  3、集體交流檢查,指名同學讀文、點評。(指正讀音bāo剝)

  4、男女生賽讀,齊讀。

  5、再讀課文,對照圖想想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獲:(注意學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草”“最喜小……”

  “大兒鋤豆……二兒……”

  7、交流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翁媼”老年婦女

  “臥剝”伏在地上剝東西

  “吳音”吳地方言

  8、對照插圖說說整首詩意。

  9、指名學生試說,集體練說。

  10、再對照詩意再現畫面,說說你眼前呈現出了哪些畫面。

  三、分塊品讀

  1、教師引導過渡,出示“清貧樂?村居”分解圖。

  2、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場面來理解、想象、解說。

  3、學生自由選擇準備。(想象要豐富)

  4、集體交流。(體會與指導讀書相結合)

  (1)小兒臥剝蓮蓬。我似乎看到了、聽到了……

  (2)大兒鋤豆溪東。

  (3)“二兒正織雞籠”二兒會怎樣想……

  (4)“醉里吳相媚好,……翁媼”

  這一對老人會聊些什么?(大兒、二兒、小兒……以后的生活)

  指名讀這二句話,想象這是一幅什么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們繼續往里走,還會見到什么畫面?

  2、同桌互說交流。

  3、指名說。

  4、辛棄疾看到這樣的景象,心中會想些什么呢?

  5、引導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五、再讀課文,品味情感,表達了什么感情。

  六、小結、作業

  選擇剛才你選擇的畫面,把你想寫的話寫下來。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 能通過看插圖、聯系句子、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3. 知道詞的有關知識,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在自主體驗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過程:課前請同學背誦古詩。

  一.談話導入,詩詞比較。

  1.出示高鼎《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師:這首詩大家一定不陌生。齊讀。宋朝一位叫辛棄疾的大詞人也用“村居”這個名字寫了另一種體裁的作品,出示《清平樂村居》。這是一首詞。

  3.師:請你來比較一下,詞的格式有什么特殊之處。

  4.師結合生的回答講解:詞也叫“長短句”、詞牌名(每首詞都有一個詞牌名,古人給詞配上樂,詞便能唱出來。因此詞牌就是一種節奏,也是一種意境)、上下闋(也叫上下片,朗讀時,上下片之間要停頓一下)。(板書:清平樂,指名讀。正音。注意“樂”的讀音)

  二.解題

  1. 板書:村居。師:村居是詞的題目,它與詞的內容有關。看到“村居”二字,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請兩至三位回答。)

  2. 師:男耕田,女織布,安居而后樂業。你們的想象讓題目有了生命力。

  3. 師:就讓我們把剛才頭腦中出現的畫面送進課題目中來,注意詞牌名和題目之間要有停頓。齊讀。

  三.正文賞析。

  (一) 朗讀正音

  1. 師:辛棄疾筆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第26課。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42頁。

  2. 師:高年級的同學,我相信你們的自讀能力。同學們在家時肯定已經讀了好幾遍了,現在誰想做小詞人,在大伙面前展示一下。讀的時候要求字正腔圓,讀音準確,腔調圓潤。

  指名讀。

  3. 師:你覺得自己讀得怎么樣?

  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

  (1) 翁媼:板書。“翁”上面有個公,是什么意思?“媼”,讀音,是什么意思?

  師:是的,老年夫妻就是——“翁媼”。生齊讀。

  媚:第二聲。

  剝蓮蓬:(bao)蓮蓬。

  (2)“蓮蓬”的“蓬”我們平時念輕聲,這里為什么念péng?

  師:這是為了詩詞和仄押韻的需要。你們看:“小,草,好,媼;東,籠,蓬”,因為這些韻腳,讓詞讀起來更流暢。

  4.師:不信,我們就一起來讀讀這首詞,注意這些押韻的字。生齊讀。

  5.師:真好聽,瞧你們,小嘴一翹,小腦袋一搖,還真有點像小詞人呢。老師忍不住,也想來展示一下呢,歡迎嗎?

  6.師配樂范讀。

  7.師:各位小評委,我朗誦得如何,能給我打打分嗎?如果滿分是10分,我能得幾分?(生評價)

  8.師:因此,希望你們在朗讀時,也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好嗎?(生齊讀)

  (二)詞中有畫

  1. 師:一首詞,一幅畫,這首詞,讀著讀著,讀到哪一句時,你的眼前仿佛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讀好“低小”。指名讀,師范讀。

  (2)“青青草”,不是初春的“草色遙看近卻無”,是盛夏的草,濃郁,茂盛。

  (3)師:似乎少了點什么!(放水聲)對,是小溪!“一水護田將綠繞”,溪水在怎么地流著?

  (4)師:溪上還長滿了——開滿了——,

  (5)師:是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陣風吹來,還送來陣陣——清香。藍藍的天,白白的去,淙淙的水,青青的草。

  (6)師:美嗎?此時,你還有什么樣的感受,用一個字來形容一下。

  (7)師:“醉”字好哇。什么樣的情況下會醉?(喝醉酒;看到美景)

  (8)師:無論是酒后的微熏,還是陶醉其中,總之是一種很享受的模樣。讓我們一起把這種賞美景的享受送進去,讀出來。齊讀。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1)師:聽著你們的朗讀,真是令人陶醉啊!這不,詞中人跟你們也同感呢。出示詞句。指名讀

  (2)師:這里有個詞,大家似乎不太好理解。吳音是什么意思?(我想,放暑假的時候,你們可能有許多人去了上海看了世博,有沒有誰聽到上海本地人說的話?上海人方言就叫吳音。像蘇州、無錫還有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方的口言也叫吳音。相較之北方人說話的干脆利落來說,吳音更綿軟,輕柔一些,所以有人也稱這種口音的特點叫“吳儂軟語”。這詞中,指的是江西上饒地區的方言。當時辛棄疾就住在這里。)

  (3)師:指圖。想一想,翁媼說話時的神情、動作。這就是——相媚好。

  (4)師: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后,翁媼坐在茅檐下,用著綿柔的吳音,會聊些什么呢?(生想象說)

  (5)師:請你們同桌一個演翁一個演媼,來表演一下,他們聊天的情景。注意,加上動作和神情。

  (6)師:看著他們頭靠頭,手拉著手,說著悄悄話的情景,真是——相媚好

  (7)師:剛才看你們的表演,翁媼聊的最多的就是在夸他的三個兒子,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他們最大的欣慰。

  師:他有幾個孩子,你最想先夸夸誰?

  預設一“大兒鋤豆溪東”

  (1)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兒正忙著鋤草。可現在是什么季節——夏季。是啊,“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假如你是大兒,你不熱嗎?你此時,心里會在想些什么?

  (2)師:真是個勤勞孝順的好孩子。就把你們對大兒的夸贊送進詞中。男生齊讀。

  預設二“中兒正強雞籠”

  (1)師:再來看看中兒,引讀中兒——。

  (2)師:看他強雞籠時的神情,送他一個詞。

  (3)師:指名讀。長讀“織”。你覺得他又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假如你是中兒,又會想些什么呢?全班女生齊讀。

  預設三“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1)師:古語有云: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小兒。齊讀。

  (2)師(故做疑惑狀):咦?無賴不是貶義詞嗎?為何父母還會喜歡他?指名說。

  (3)師:你們在家調皮時,父母會怎么說你?

  (4)師:是的,看似責備,實則喜愛。這是古人對頑皮小兒的一種喜愛的說法。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他的頑皮可愛。

  (5)“臥”是一種什么樣的動作?(趴,躺)帶進去讀讀。好不好?為什么?

  (6)師:我想,這淘氣小兒也許是一會兒趴,一會兒躺,怎么舒服怎么臥唄!從中你們覺得他此時的心情如何?(開心,悠閑)

  (7)師:悠閑時還會做出什么動作?(小腳來回晃著,小嘴里會哼著兒歌)。

  (8)師:再來瞧他的眼神,又讓你想起什么詞語來?

  (9)師:喲,一副小大人的模樣呢!是的,這樣一位無賴小兒,任誰看了不喜歡,難怪,他的父母,引讀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2. 師:(指黑板)這四幅圖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鄉村生活圖,你能把整首詞描繪的畫面,連起來說說嗎?(課件出示全圖)

  (三)拓展研究

  1.師:這戶人家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師:翁媼醉在一家人的其樂融融中。可是,我們再來看這幅畫面,你們覺得這家人的生活條件出何?

  3.那為什么還如此開心,如此陶醉呢?

  因景而醉: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鳥鳴花香,是處世外桃源。

  因人而醉:孩子們勤勞,懂事,夫復何求!老倆口身體健康。千金不換啊!

  因情而醉:一家人沒有爭吵,詳和,安寧。

  6.師:此時,還有誰醉了?(作者)

  7.師:他又為何而醉呢?你們了解辛棄疾嗎?生介紹作者生平。

  是啊,他是一位優秀的詞人,也是一位優秀的愛國將領。他出生在一個國破家亡,妻離子散的年代。他二十歲便奔赴戰場,為國殺敵,二十余年沙場征戰,他此時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沒有戰爭)

  8.師:國家和平,百姓安寧。國泰——才能民安。因此,當他看到這樣一戶老有所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和睦家庭時,怎么不醉,因此,他低吟出——齊讀全文。

  (四)欣賞動畫。

  四.作業設計。

  請同學們回去后,再找找辛棄疾寫的詞,比較一下每首詞帶給你的不同感受。在下一次的班隊會上,我們開展一次“小小賞詞會”。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媼”“剝”兩個生字,理解“翁媼”“吳音”“相媚好”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詞中描繪的情景,體會田園生活的美。

  3、了解宋詞的常識及辛棄疾的生平經歷。培養學生對祖國獨特文學形式的喜愛和欣賞的感情。

  【教學重點】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受鄉村生活的和諧美。

  【教學難點】理解“相媚好”“無賴”等詞語。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準備】搜集有關宋詞及辛棄疾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背誦詩詞,導入新課

  1、課前學生背誦新近積累的宋詞:

  歐陽修《采桑子》、陸游《卜算子·詠梅》、晏殊《破陣子》。

  2、揭題:

  剛才,同學們背誦的都是宋代詩人的作品,你能說出這些作品的體裁類別嗎?(宋詞)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首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清平樂·村居》。

  3、讀課題,注意“樂”是“音樂”之“樂”。說一說預習中學會了什么。

  4、教師補充介紹宋詞常識和辛棄疾生平。

  二、自學課文及檢查交流

  1、出示要求:

  讀正確、流利,不懂的地方查一查資料。

  2、學生自學,教師個別指導。

  3、交流與檢查:

  ⑴ 指名讀,正音。教師給予評價,指導適時停頓。

  ⑵ 再讀全文,詞義質疑,現在小組內交流,再舉手匯報。

  ⑶ 說說詩詞大意。

  三、習字

  1、描紅、臨寫生字。教師個別指導。

  2、抄寫詞語。

  四、作業

  熟讀這首詩。

  第二教時

  一、交流已經學會的內容,明確本課任務

  1、關于課文,你已經學會了什么?

  2、出示本課學習目標,對照檢查:

  ⑴ 聽寫詞語:

  低小、吳音、蓮蓬、雞籠、翁媼。

  ⑵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注意是否韻味。

  ⑶ 說出詞所描繪的情景。

  過渡:看來我們對這首詞的學習還需要更深入些。這節課的主要任務就是體會詞的情境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二、指導精讀感悟

  1、輕聲朗讀課文,借助插圖展開想象:詞中寫的是什么樣的景,什么樣的人,表達了什么樣的情?

  2、同小組交流。

  3、發言與指導:

  ⑴ 景:

  描述的時候要注意語言的完整與優美,注意順序。

  關鍵詞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擴大外延:

  荷塘、豆地、其它莊稼。

  過渡:

  你覺得這樣的鄉村景色怎么樣?更美的是鄉村的人。

  ⑵ 人:

  注意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家?有哪些人?他們各有什么特點?

  關鍵詞句: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⑶ 詞人想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

  關鍵詞:

  “醉”、“喜”、“相媚好”。

  4、小結:

  田園生活美如畫,村居人家樂融融,此刻你一定和詩人一樣,想用手中的筆來描繪此情此景。快打開本子試一試吧!

  5、簡單交流后,再次誦讀全文。

  三、拓展閱讀

  同學們如果對辛棄疾的詞感興趣,課后可以選讀下面幾首詞: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8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詞的內容,正確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古代文學,導入課題。

  古代的文學作品,主要有詩、詞、曲。在文學史上有“唐詩、宋詞、元曲”的說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嗎?

  詞,有好多種類型。一種類型,就有一個名字。如:“水調歌頭”、“西江月”、“清平樂”……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明代著名的詞人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

  二、初讀全詞。

  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認真地閱讀課文。要求先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詞中寫了些什么?

  1、自讀。

  2、指名朗讀。

  三、引導細讀,理解詞意。

  古代的詩、詞,語言很精煉,內容卻很豐富。閱讀時,不能像閱讀一般的文章那樣,一看就懂,必須反復的閱讀、思考、吟誦,才能真正理解其內容。

  閱讀古代的詩、詞,不僅要理解每一個字、詞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寫的情景。

  1、閱讀1、2句。

  這首詞,是寫作者在農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雖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圍的環境卻是很美麗的。)

  2、閱讀3、4句。

  接著,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對白發翁媼在自己的茅屋前,親昵地交談著。他們交談些什么呢?)

  3、閱讀下片。

  白發翁媼親昵地交談著。但是,他們是用方言——“吳音”交談的,作者根本聽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斷他們的交談,上去詢問他們,只得站在遠處進行觀察。作者仔細地觀察了周圍的情景,終于明白了。

  請同學認真地閱讀下片,想一想,那對白發翁媼在交談些什么?

  4、回讀全詞。

  閱讀古詩、詞,還要很好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這對白發翁媼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心情怎么樣?(要求找出詞中的“醉”字進行品味。)

  作者在農村中,看到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繼續品味“醉”字。)

  四、背誦、翻譯。

  五、欣賞插圖。

  課本的編者根據詞意,畫了一幅插圖。請大家認真地觀察,進行欣賞,也可以對插圖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

  六、作業。

  1、學習生字,背誦課文。

  2、書面翻譯全詞。

  3、收集有關的材料,想一想,一個偉大的詞人為什么羨慕居住在農村的人呢?

  (二)

  一、復習,揭題。

  在四年級的時候,同學們學過了一首毛主席寫的詞——《卜算子詠梅》。今天,我們又要學習古代著名的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板書)

  “清平樂”是古代詞中的一種,它的格式是怎樣的呢?大家學了課文就會知道。

  二、自讀初悟,了解主要內容。

  1、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全詞。并想一想,這首詞寫的誰?

  2、指名朗讀。齊讀。

  3、提問。學生答后,板書:白發翁媼。

  三、引導細讀,深刻理解詞意。

  1、提問,討論詞所描寫的主要情節。

  作者知道“白發翁媼”是誰嗎?從哪個詞語中看出來?(誰家)

  這一對“白發翁媼”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作者知道他們在交談些什么嗎?(他們用“吳音”在交談。)

  2、追問,討論理解詞的主要意思。

  作者聽不懂他們所交談的內容,也沒有上去進行了解。但是,作者猜到了他們所交談的內容。大家再細細地閱讀全詞,想一想,這對白發翁媼交談些什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從詞的1、2兩句中,可以知道:我們雖然住的是低矮而小的茅房,但是周圍的環境是很美麗的——小溪從我們的屋旁流過,岸上草木青青。

  從詞的下片所寫的內容,可以知道:我們還有三個勤勞而又可愛的兒子呢!

  這些都是作者觀察了周圍的情景,猜想出來的。)

  3、深問,體會翁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一對白發翁媼居住在這樣自在的農村,又有勤勞可愛的兒子,心里感到怎么樣?

  作者偶爾看到了白發翁媼的生活環境,他的心情又怎樣?

  四、反復誦讀,背誦全詞。

  五、翻譯全詞。

  (一天下午,天氣沒有中午那樣炎熱了。我一人走到村旁去散步。忽然,聽到一陣親昵的話語。轉身一看,一對年老的夫妻正坐在他們的茅屋前,親切地交談著。他們說的“吳音”,我一句也聽不懂。我不忍打斷他們的交談,只得站在遠處看著……

  我向他們的周圍看了看,猜到了他們交談的內容。他們雖然居住在低小的茅屋里,但是周圍的景色是美麗的。他們的家庭是幸福的,有三個勤勞而可愛的兒子。這怎么能不使他們高興呢?

  我呆呆地望著……)

  五、比較欣賞。

  出示毛主席的詞《卜算子詠梅》,引導比較,找出《清平樂》的特點。(“清平樂”有上下兩片;上片每行的字數不等;上下片的韻腳是變化的。)

  六、作業。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9

  【教學要求】

  1、初步了解詞這種文體的有關知識。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4、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感受田園生活的意境,從而受到美育熏陶。

  【教學重、難點】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感受田園生活的意境,從而受到美育熏陶。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出示課題:清平樂·村居

  讓學生試讀,學生很容易把“樂”字讀錯;聽錄音糾正。

  2、揭示題目的意義。

  3、簡介作者。

  二、初讀課文

  1、聽錄音。

  2、練讀課文,要求正確。

  3、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三、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小聲朗讀課文,劃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提出問題,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教師做好相關提撥的詞語準備:

  吳音:浙江上饒一帶的發音,現在也指江南一帶的發音。吳:蘇州一帶。

  相媚好:看圖解。

  翁媼:聯系白發用圖解。

  無賴:選擇意義:a、耍賴皮;b、調皮,討喜。

  2、質疑。

  3、課件展示課文圖畫,學生分句背出,說出意義。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分片練讀:

  上片:學習帶“醉”朗讀。

  下片:學習帶“喜”朗讀。

  2、整篇練讀,練背:

  指名背,小組背,男女生比賽背。

  五、賞讀課文

  1、猜測翁媼“醉”的原因:

  ⑴ 因喝酒而醉。

  ⑵ 因周圍美好的景色而醉。

  ⑶ 因和諧的家庭生活而醉。

  ⑷ 因兒子的勞作而醉。

  ⑸ 因小兒子的調皮討喜而醉……

  再次“醉”讀詞的上闋。

  2、猜測翁媼“喜”的原因:

  教學提示語:一喜……二喜……三喜……

  最喜……

  再次“喜”讀詞的下闋。

  3、帶著“醉”帶著“喜”誦讀全詞。

  六、誦讀古詞的檢查

  1、裝作是學生的爺爺:

  我沒讀過幾年書,好象聽說過這首詞,讓我來念給你聽聽。故意念錯“樂”、“媼”和“剝”。

  2、裝作是學生的奶奶:

  我沒念過書,那時候十分想上學,現在我孫子背給我聽,我很高興,故意理解錯誤:把“翁媼”說成棉襖,把“無賴”說成耍無賴。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10

  【目標預設】1、認識5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詞意,想象詞中描繪的情景。

  2、有感情讀詞,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背誦課文。

  3、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及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1.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讀課文,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2、喜愛宋詞。能融入課文,感受村居生活的寧靜祥和之美。

  【設計理念】這首詞由景見人,因人及事,以事傳情。作者將景、人、事、情融為一體,以明快、流暢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恬淡、愜意的田園美景。對于這樣意境幽美的詞,在教學中應積極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詞的韻律、節奏和情感。重點抓住描寫小兒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松地理解詞意。

  【設計思路】

  本首詞分上、下兩片,上片寫景,下片敘事。作者描繪了一幅寧靜清新、悠閑美好的鄉村家庭生活畫卷。在教學時,教者應盡可能地讓學生自主感知、感悟全詞。真切地領會詞的意境美、情感美。領會“醉”的深刻含義。

  【預設流程】

  1.開門見山,了解宋詞。

  2.初讀課文,感知詞韻。

  3.精讀課文,品悟詞意。

  4.賞讀課文,體驗詞境。

  5.吟唱課文,追溯詞源。

  6.拓展延伸,詞韻裊裊。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了解宋詞

  1、師板書“村居”。同學們,看到這兩個字你想到了什么?(預設)(就是“農村人家”的意思)生:(清)高鼎古詩《村居》以及田園生活畫面。

  2、師小結:同學們能聯系生活浮想聯翩,老師真佩服你們。但今天我們學習的“村居”不是詩,而是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詞”。師板書“詞”。和“詩”一樣,“詞”也是一種文學體裁。說白了,“詞”就是興起于唐代、興盛于宋代配樂而唱的詩,因先有樂,后有詞,所以也稱“曲子詞”。《村居》就是這首詞的題目,而為“村居”所配的樂曲是…師板書“清平樂”,師:誰來讀一讀?生讀。師點撥樂的讀音。“清平樂”也就是詞牌名。詞牌名很多,也很美,比如 “虞美人”、“滿江紅”等都屬于詞牌名。那么,認識了詞,再讓我們響亮地讀一讀這首詞的全稱吧!注意詞牌名和題目中間要略有停頓。生讀:《清平樂 村居》。

  3、師:了解了課題,接下來我們應該解決什么?生:作者。

  師:你說得真好!誰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生:辛棄疾。師板書作者。

  師:誰來介紹一下你所查閱的關于作者的資料?生介紹,

  師: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位偉大的詞人。(播放畫面)

  4、師:接下來,我們將輕松地走入課文,去用心品讀這首清詞麗句。

  二、初讀課文,感知詞韻

  1、師:請自由朗讀課文,要求把每個字音讀準確、讀響亮。生放聲讀文。

  2、師正音。一生讀文,其他生在心中跟讀。

  師:這首詞分兩部分,前一部分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讀時兩片之間要略有停頓。細心的小朋友們,我們從詩與詞的

  外形上比較一下,它們有什么不同?生:詩句字數相同對仗工整,而詞句字數或長或短,這是為了吟唱時和所配的曲調押韻。因此,詞還有一個小名叫長短句。有趣吧?

  師:誰再來展示讀一讀?生讀,注意上下兩片之間的停頓。請男女同學分別讀上、下兩片。生再齊讀。師板書剝。讀bao音是指去掉外皮或外殼。比如,去掉香蕉皮就叫剝香蕉;去掉大蒜皮則稱為剝大蒜;去掉桔子皮就稱為剝桔皮;去掉蓮蓬的外皮就叫生:剝蓮蓬。好,齊讀。生齊讀。生書寫“剝”字。

  師:再請生讀課文,看著屏幕讀。一生讀。師強調“蓬”作為韻腳的讀音,這是古詩詞中和仄、押韻的需要。應該讀蓬音。如:“小、草、好、媼;東、籠”。生齊讀“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三、精讀課文,品悟詞意

  1、師:請同學們邊默讀課文邊觀察畫面邊思考每句話都寫了什么。生默讀。師:好,這首詞寫得樸素易懂,請聯系插圖說說哪些話你自己就讀懂了。

  生:無賴。師板書無賴。師:聯系生活,說說你對無賴的理解。(生:活潑可愛)再讀讀感受小兒子的天真可愛。

  師:文章中哪句能看出小兒子的天真可愛?生:臥剝蓮蓬。

  師:他剝蓮蓬時還會有哪些姿勢?生:躺著、趴著、打滾等。

  師:這一個臥字真是神來之筆呀!那么詩人是怎樣點評這個小兒子的?生:最喜。

  師:你知道這“最喜”是什么意思嗎?生:最喜就是最可愛,最討人喜歡。

  2、師:還讀懂了哪些詩句?生:鋤豆就是在豆田中鋤草。織:用竹條編織雞籠。

  師:請你讀一讀相關詞句。生:“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師:請你點評一下這兩個兒子吧!生:這兩個兒子多么勤勞,多么懂事啊!

  3、師:誰還想說你讀懂了什么?生:翁媼(一個老公公,一個老婆婆)。

  師:現在,老師把兩位老人家請出茅屋。你來對照畫面,讀詞中的句子。生:“白發誰家翁媼。”師:齊讀。生齊讀。

  師:我們看看這對老夫妻在做什么?生:在聊天。

  師:怎樣聊天?生:喝酒、帶著醉意,醉就是帶著醉意。師板書“醉”字。

  師:請你讀出文中的句子。生:醉里吳音相媚好。

  師:播放詞句:請齊讀。

  師:那你知道什么是吳音嗎?生:吳音(作者當時被貶居住在江蘇上饒,當地的方言就叫吳音,是一種溫柔綿軟,婉轉動聽的語言)

  師:哈哈,我們肯定聽不懂。

  師:老夫婦不僅喝醉了,而且還被自己的幸福生活陶醉著。

  師:“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生:相親相愛親親熱熱的樣子。師板書相媚好。

  師:老兩口操著吳音相媚好,那你知道他們在用當地方言聊什么嗎?生自由想象答。師:說不定看著兒子大了想給兒子說房媳婦呢,也說不定在回憶自己年輕時談戀愛說的悄悄話呢。

  師:孩子們長大成人已經能幫父母耕田持家,老兩口喝點小酒,說說笑笑,享受著天倫之樂。多么溫馨幸福的畫面呀!雖然生活清貧,但一家五口其樂融融,沉醉其中,就連路過的作者也被深深陶醉。讓我們也帶著醉意,感受這醉人的生活畫面吧!師引讀“醉里吳音…”生齊讀。

  3、師:還有誰讀懂了別人沒讀懂的?生:茅檐低小就是茅屋低矮小巧。生:溪上青青草就是溪邊綠草茵茵。

  師:那么看著那一叢叢青翠的小草,你打算怎么讀這句話?生讀。

  師:周圍綠草茵茵,那么你知道小溪什么樣嗎?生說:清澈、潺潺、淙淙。

  師:小溪里會有什么?生:有小魚、蓮花和蓮葉,并散發著清香。

  師:屋矮檐低,門前溪流潺潺,岸邊碧草如茵,清水碧草相映生輝。這么美麗的居住環境多么令人陶醉啊!我們來讀讀整首詞好嗎?生齊讀。

  四、賞讀課文,體驗詞境

  1、師:讀著看著,看著想著,這首村居就是描寫一家五口生活的畫面。請默讀,想象畫面。生默讀。

  2、師:假如你就是作者,路過這座小山村,請問,首先你看到了什么畫面?生:茅屋、小溪。師:書上是怎么寫的?生讀詩句。

  師:接著你又看到了什么?生:兩位白發蒼蒼的老兩口在聊天。師:請你讀書上的詩句。生讀。

  師:再接著走,你又看到了什么畫面?生說:大兒、中兒,小兒。師:請你讀讀詩句。生讀。

  師:好哇同學們,我們隨著詞人的腳步走走停停,用想畫面說畫面的辦法就能記住整首詞。這種學習方法你喜歡嗎?生:喜歡。

  3、師:那么細心的小朋友,你一定發現會這首詞中有個字被反復使用,是哪個字呢,誰知道?生:“溪”字。

  師:仔細看書這三個“溪”字有什么不同?生說。師板書:溪上、溪東、溪頭。

  師:看到這幾個表示地點的詞,你想到什么?生:說明這里有一條清澈的小溪把周圍的景物串連起來。

  師:你真是個有想象力的孩子。三個“溪”字串成了詞的脊梁。詞人沿“溪”而行,周邊的景物盡收眼底,心情陶陶然,腳步飄飄然,怎一個“醉”字了得。

  師:那么同學們想不想寫好這個“溪”字?生想。生書寫“溪”及“奚”字。

  4、師:如果此時,你與詞人一道漫步溪邊,看到這戶人家老人在飲酒聊天,青年在辛勤耕作,小兒在臥剝蓮蓬…說不定你也詩興大發想吟詞一首呢!請你選擇一個恰當的詞語,來點評這是一個怎樣的“村居”吧!生:溫馨的村居。和諧的村居。無憂無慮的村居。充滿親情的村居。美好的村居。溫情的村居。令人向往的村居。富有詩意的村居。清新秀麗的村居。和睦的村居…

  師:村居生活多么安寧和諧!田園風光多么清新動人!用一個字來形容,村居生活怎么樣?生:美!師板書“美”。

  師:是啊,村居生活人美、景美、情更美。讓我們吟出大詞人對村居生活的贊美與喜愛之情吧!《清平樂 村居》起!生讀。

  五、吟唱課文,追溯詞源

  師:一首詞就是一首歌。學習之初老師就介紹了,詞是配樂而唱的詩,那么古人配的是“清平樂”的韻律,而今人則為它配上了現代的樂曲,同學們想不想聽聽?喜歡的也可以跟著唱一唱。(播放歌曲)

  六、拓展延伸,詞韻裊裊

  師:感受了這首清新歡快的田園小令,再請同學們欣賞這位豪放派大詞人的另外兩首作品,請看屏幕:自讀后,齊讀。

  師總結:可憐白發生!同學們,喜歡這位大詞人和他的作品嗎?生:喜歡!多美呀!詞中有畫,畫中融情,余韻裊裊,傳誦不息。唐詩宋詞既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更加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記住:腹有詩書,生接:氣自華。

  七、布置作業:

  1、背誦《清平樂 村居》,并用自己的語言解釋給父母聽。

  2、背誦《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板書設計:

  清平樂

  村居 (詞)

  (宋)辛棄疾

  青青草   溪上         景美

  醉     相媚好   溪東     美  情更美     剝   

  無  賴   溪頭         人美

  教材簡析:《清平樂 村居》(清平樂)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園小令,好似一幅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詩情畫意,賞心悅目的感覺,抒發了詞人對村居生活的喜愛和向往之情。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生活和勞動場景,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田園圖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順,老有所養,少有所事。在寫景方面,作者把茅檐、小溪、青草這些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組合成一幅清新的畫面,淳樸、自然;在寫人方面,作者把一家老小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開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農村的特色,以景物襯托出人物生活寧靜、恬適的氛圍。畫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媼“醉里吳音相媚好”,足見其生活的安詳,精神的愉悅,接著由遠及近勾畫出三個兒子的動作。詞人尤喜小兒,“無賴”、“臥剝蓮蓬‘等詞句形象地刻畫出真活潑的神態。

  詞的上闋長短句相間,而下闋句式整齊,每句韻腳相同,節奏感強。詞的上片開篇寫景,構成了清新優美的農村環境,為人物出場作了巧妙的鋪墊。緊接著描寫了白發翁媼醉里歡容,談笑相悅,其樂融融的溫馨生活。詞的下片描寫老夫婦三個兒子的活動。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借助朗讀,想象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確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激發學生對詞這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詞的意思,感受田園生活的意境。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向往和平安寧的生活,希望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初入課文

  1.同學們,中華民族歷來被稱為“詩詞國度”。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風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有人說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

  2.聽。放舒緩的田園音樂,學生體會音樂的意境。(板書:村居)

  3.音樂結束,談談看到“村居”二字會想到什么。

  4.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題目為“村居”的宋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今天我們學習的詞也有一個詞牌,通過我們的課前預習,它是——(學生齊答:清平樂)(師板書)

  3.齊讀課題,引入新課:我們看看辛棄疾筆下的村居生活到底是什么樣的。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課件,自由讀文。

  2.指名讀,及時正音。

  3.出示生字詞 ,查字典,解釋部分詞義。

  4.再次出示詞,齊讀。引導學生想象詞句所描繪了哪些美麗的畫面,并進行朗讀指導。

  三、初解詩意

  1.會美景

  師:不知不覺中我們讀了這么多遍,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

  生自由討論交流。

  師:“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什么?青青草和青草有什么不同,怎樣讀出這樣的感覺?把美好的感覺送到里面讀一讀。

  想著剛剛所說的畫面,再讀課文。

  2.析人物

  師:這首詞中有美景,還有不少人物,誰能說說有哪些人物?

  生:有一對老夫妻、大兒子、二兒子還有小兒子。

  師:你最喜歡哪一個人物呢?

  生各抒己見。

  師:作者辛棄疾最喜歡其中的誰呢?

  生:小兒!

  師:為什么?出示: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3.談“無賴”,品“臥剝”。

  師:以前見過“無賴”這個詞嗎?是什么意思,在這里表示的意思一樣嗎?

  生:不一樣。我覺得不是討厭的意思,是頑皮的意思。

  師:為什么你這么想呢?

  生:因為小兒沒有坐著剝蓮蓬,而是臥著的。

  師:“臥”是怎樣的動作?送進去讀一讀,想怎么臥就怎么臥,想怎么剝,就怎么剝,真乃無賴也。我們送他一個成語。(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無拘無束)一起讀出小兒的無賴。

  四、入詩境

  1.抓詞眼,品味“相媚好”和“醉”。

  師:這里有如畫的風景,有勞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溫馨,讀著讀著就不由得產生了感慨,我們給這幅畫送一個字,用文中的一個字概括是哪一個字呢?

  生:美。

  生:爽

  生:醉

  師:對!所有的景物都匯成了詩中的一個字醉啊!(板書:醉)我們都醉了,難怪辛棄疾會醉,在沉醉中,在陶醉中他又聽到了什么呢?

  生:醉里吳音相媚好。

  師:誰“醉里吳音相媚好”呢?他們說些什么呢?“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翁會對媼說些什么,媼又會對翁說些什么呢?

  生:這對老夫妻帶著醉意,在親熱的聊天。

  生:老爺爺在夸贊老奶奶呢!看看,我的老太婆多么能干啊!給我生了三個兒子。

  師:老頭子,你也一樣能干!

  生:老太婆,你那雙手多靈巧啊!你看起來一點也不像70歲的人。

  師:老頭子,你就會夸我!你也不老!

  生:老婆子,來 !咱們再喝幾杯。

  ……

  師:這么大年齡了還親親熱熱的,難怪辛棄疾也不禁羨慕啊!要把他們寫進詞里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看著他們如此的恩愛,詩人被這情感動了,于是更加的陶醉了,讓我也醉了。(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2.研讀描寫三個孩子的話語。

  師:老公公、老婆婆可沒光顧著夸對方,他們還看到了三個兒子呢。說不定他們此時正在夸贊三個兒子呢。大兒子正在干什么呢,書上是怎么說的,我們想象一下大兒子在怎樣鋤地,一邊鋤一邊在想什么吧!

  生:大兒子在豆地里鋤草

  師:多么懂事的大兒子呀,難怪夫婦倆會那么安心地坐在門前樂享晚年女呢!

  師:除了一個勤勞的大兒子還有——

  生:中兒正織雞籠。

  師:用一個成語形容二兒子編雞籠的樣子。

  生: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心靈手巧。

  師:他一邊編雞籠肯定一邊在想,想什么呢?

  生:我要多編幾個,拿到集市多賣幾個錢,讓父母高興。

  師:多么孝順的孩子,老兩口會心的笑了。他們不止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相媚好的恩愛中,更是陶醉在孩子們的孝順的表現中啊。(板書:安)

  師:小兒子在哪兒呢?讀出來。

  生齊讀: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師:這個頑皮可愛的小無賴,難怪會最喜呦,不僅自己快樂,也讓老夫婦倆快樂,讓辛棄疾快樂,讓我們這群讀詞的人們也快樂!(板書:樂)這最中可有醉呀。(師指板書醉字)

  五、悟詩情。

  1.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2.生:一個和諧、幸福、快樂的家庭。

  師:這是一幅多么安樂的鄉村田園圖,詩人此時已經完全被陶醉了,忍不住走上前去“老公公,老婆婆,你們住在這么低矮、破舊的茅草屋里,怎么還會這么快樂呀?”

  師模仿老爺爺的口吻:心安茅屋穩,家貧菜根香呀!一家人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幸福呀!(板書:安居樂業)

  師:看著這溫馨、和諧的村居生活,詩人陶醉了。此時他醉在田園。陶醉的同時他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3.介辛棄疾。

  師:我們來看辛棄疾的一些簡介。

  聽古戰場廝殺的音樂,體會破陣子所表現的氣魄。

  出示《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讀《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體會詞的意境。

  4.同是“醉里”,卻意義不同。當他征戰沙場,他最渴望的是什么?當他身在田園,他最渴望的是什么?同是醉里,雖然所處地點不同,但是所想的卻是是相同的,那就是國泰民安,安居樂業。(板書:居危思安)指導學生理解詩人的感受,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樂業。

  六、內化情。

  師:讓我們懷揣這份美好的情感再次走進《清平樂  村居》這首詞,走進辛棄疾的內心世界。

  配樂朗讀。

  師:聽著同學們用心的朗讀,老師仿佛感到和諧的村居生活就像文章中的小溪一樣在我們心中流淌,永遠地流淌。也希望同學們,能夠珍惜現在安寧快樂的生活。                  

  七、延伸情

  村居的和諧與美好深深地印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想把它變成我們筆下的作品嗎?我們可以根據詞的下闋描繪的景象,編成一個小故事,也可以拿起畫筆畫下這美好的村居生活。

  八、板書設計

  清平樂 村居

  醉

  安居樂業   居危思安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詞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圖文結合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審題

  1、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芭。

  2、這節課,老師帶大家一起來學習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3、這首詞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

  4、古代的詞有自己特殊的表現形式,每一種格式有一個名稱。《清平樂 村居》這首詞中,“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這首詞的題目。

  5、齊讀課題,讀到“村居”,你會想到什么?

  二、讀文

  1、自由讀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互讀課文。

  3、指名同學讀文、點評。(正音“剝”、“媼”)

  4、男女生賽讀,齊讀。

  三、讀懂

  1、投影“村居”的殘缺圖

  2、讀詩想象:圖上缺什么?

  3、用自己的話補充圖意。(師隨機打出相應畫面)

  “翁媼”

  “茅檐低小……

  “溪上……”

  “最喜小……” “臥剝”

  “大兒鋤豆……

  “二兒……”

  4、隨機理解:

  相媚好、吳音、除豆

  5再讀課文,對照圖,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嗎?

  無賴(讀句和看圖結合起來理解)

  醉  (醉什么意思?誰醉?為什么而醉?)

  四、讀好

  1、自由讀

  2、指名讀

  3、男女對讀

  五、背好

  1、方法:一邊讀詞,一邊看圖,眼珠移動。

  2、嘗試記憶

  3、指名背

  4齊背

  六、說好

  此時,你看著圖,用一句話表達你的想法。

  七、欣賞

  古詞今唱《清平樂 村居》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生通過品味咀嚼“無賴”、“醉”等詞語,深入理解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學生借助朗讀、析詞、想象,感悟詞中田園生活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剖題切入。

  2、請同學們看看老師寫課題。

  教師邊板書邊說“清平樂”是詞牌名,真正的題目是“村居”,所以中間要空一格

  3、誰能把題目讀好?

  (清平樂注意“樂”的讀音,詞牌與詞題中間要略有停頓)

  4、師: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農村恬靜和諧的生活)

  師: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我們的想象讓題目有了意義,讓閱讀更有趣味,一起再來讀課題。

  過渡:你們的描述已經讓我陶醉了,在大詞人筆下,又給我們展示出一幅怎樣的風景畫呢?讓我們打開書,走進詞人所營造的田園世界吧!

  二、理解字詞,疏通語言,初步感知詞意。

  1、讀書要求: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要求做到八個字:字字響亮,字正腔圓。

  2、生自由讀詞。

  3、師從讀準字音讀準節奏、理解字詞等方面、檢查學生自讀的情況。

  a、注意讀好字音:茅檐、醉相媚好、翁媼、鋤豆、臥剝蓮蓬。“媚”讀去聲,“媼”讀“ǎ0”,“剝”讀“bāo”.

  b、相機理解“翁媼”一詞的詞義。

  看圖,誰是翁?我們學過“孤舟蓑笠翁”、“家祭無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媼”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婦女。

  c、相機理解“吳音”一詞。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寫這首詞,在江西上饒地區,這里春秋時代屬于吳國。現在那里的人還在使用“吳音”。

  師小結:剛才通過聯系舊知、觀察畫面、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詞語的意思。今后,大家在學習古文時,也可采取這樣的方法去學習。

  4、初步感知全詞大意。

  交流:能說說這首詞的大意嗎?你感覺哪個句子意思不好理解?(教師對學生不理解的詞句指導)

  5、生分組說詞意,讀詩句。

  三、整體感知、想象畫面,品味詩詞情趣。

  1、師: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學們,詞讀到這兒為止,你看到了幾幅畫面?

  生交流:

  a、看到池塘上泛著的綠意,溪中流水淙淙。碩大的荷葉托著水上芙蓉—荷花,還泛著青春的紅暈。引讀: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b、“溪上”:看到一對老夫婦坐在家門前聊家常。引讀:這就是—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c、看到二兒子心靈手巧,正用薄竹片專心致志地紡織精致的雞籠。引讀:這就是—“中兒正織雞籠。”

  d、“溪東”:看到一畝見方的豆田上,大兒子正辛苦地鋤苗。引讀:“大兒鋤豆溪東。”

  e、“溪頭”:看到調皮可愛的小兒子正趴在池塘邊,剝開蓮藕吃蓮子,不時咂著小嘴。引讀:這就是—“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2、師:“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媼”,這一切巧妙的組合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一起美美地誦讀全詞吧!

  四、引導發現,品析詞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1、師過渡: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已經讀了這么多遍,再通過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詩詞創作年代畢竟離我們遙遠,所以有些字詞背后蘊涵著豐富的內涵,需要我們細細品味。

  2、師:你讀懂了哪些字的內涵?有什么問題?品讀、交流:

  a、品味“無賴”。

  (1)仔細讀讀最后兩行,想一想。“無賴”在這里應該取什么意思?

  (2)引導學生從“喜”字感受到詩人對小兒子不是討厭,而是喜歡;從“臥”字感受小兒子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爛漫、調皮可愛;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從小兒子的姿態、吃相等方面來理解。

  (3)“最喜”和“臥”字讓同學們推敲出了無賴的應取之意感受到小兒子的活潑頑皮,那怎么讀呢?指名讀,讀出小孩子的可愛、淘氣、活潑的童趣。

  b、品味“醉”。

  (1)讀“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2)醉可以組什么詞?(陶醉、灑醉、沉醉……)

  研究:在詞中你認為哪種醉更為恰當?

  預設:美好的風光、孩子們的勤勞可愛、夫妻的'恩愛讓老兩口陶醉。

  除了陶醉,老兩口閑暇之余喝喝灑,聊聊天,因此還有些酒杯之意。

  ·有感情的朗讀,想象老兩口心理,他們會說些什么?

  ·學生暢談后再讀,讀出溫馨的情景。

  小結:老人為風景的迷人而醉,為夫妻的親密而醉,為孩子們的懂事而醉。(感情誦讀)

  d、理解詩人之“醉”。

  (1)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課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還有誰在醉?(詩人)

  (2)想象詩人喝了一點酒來到這里看到和平安寧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生讀)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3)詩人因為什么而醉?僅僅是因為喝酒了嗎?(詩人因美麗的田園風光而醉,因安寧的田園生活而醉)

  (4)師:這樣的情境怎能不讓人陶醉,怎能不讓人向往呢?讓我們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學生有感情誦讀全詩)

  四、吟誦積累,引讀明意,拓展延伸。

  1、師:如此醉人的詞,能不能像吟誦古詩那樣把它吟誦于心呢?把書合上試一試。(自由背誦)

  2、師生全作背整首詞。

  3、師生對白。師說詞意,生說詞句。

  4、指名背誦。

  5、師:今天我們跟隨著辛棄疾來到了宋代的鄉村,和他一起感愛恬靜的田園風光,一起領略了安樂的田園生活。相信在這次旅途中,我們的心靈同樣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凈化。

  在古詞中還有許多描寫田園生活的,同學們可以繼續查閱,也可以了解辛棄疾的其他詞。“學無止境”,“舉一反三”才能帶著我們走向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五、板書設計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景—美 人—美

  醉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在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4、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解題

  1、板書課題:清平樂·村居

  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樂”要讀成“yuè”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做詞牌,照這個詞牌寫出來的詞,每首46個字,分為上下兩片,上片有4個韻腳,下片有3個韻腳字。

  3、“村居”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人家”。《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三、初讀課文

  1、自學課文。

  2、檢查自學效果:

  ⑴ 生字正音。

  茅檐醉相媚好翁媼鋤豆臥剝

  ⑵ 理解上述詞語。

  ⑶ 指名試讀課文。

  四、練讀課文

  1、聽錄音朗讀:

  聽清節奏。

  2、學生試讀。

  3、學生分組齊讀。

  4、全班齊讀。

  五、學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齊讀全文。

  二、講讀課文

  1、學習上片四行:

  ⑴ 學生讀。

  ⑵ 指名解說,教師補充:

  茅檐低小:茅屋又低又小。

  溪上青青草:河邊上長著青青的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帶著酒意操著吳語兩人談得很親熱。吳音指吳地的方言。

  白發誰家翁媼:是哪一家的白發夫妻二老。

  ⑶ 小結。

  ⑷ 齊讀上片四行。

  2、學習下片四行:

  ⑴ 指名讀。

  ⑵ 指名解說,教師補充:

  大兒鋤豆溪東: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里鋤草。

  中兒正織雞籠: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雞籠是圈養雞鴨的半球形罩子,平底,用竹篾編織,頂上有孔。看圖理解。

  最喜小兒無賴: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無賴”本意是指游手好閑、品德不好的人,這時作“頑皮”來解釋。

  溪頭臥剝蓮蓬:在河邊伏著剝蓮蓬取蓮子吃。

  ⑶ 小結。

  ⑷ 齊讀下片。

  3、連起來講說:

  ⑴ 各人自練。

  ⑵ 同座位互講。

  ⑶ 指名講說。

  三、總結全文

  四、背誦全文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4、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詞意,在品讀中想象詞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介紹詞:

  1、同學們,農村生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紹介紹嗎?

  2、南宋時期,社會動蕩,連年戰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著名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目睹著這一切,他渴望見到農村平靜、安寧、幸福的生活。今天,他來到了農村,終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出示 “清平樂  村居”圖

  3、圖上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順序向大家介紹介紹嗎?(對照畫面學生練說)

  4、看著眼前的這一幕,詩人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詩“清平樂  村居”。

  5、讀題正音。“樂”yuè。

  6、唐詩、宋詞、元曲都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瑰寶。《清平樂  村居》這首詞中,“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這首詞的題目,全詞分為上闋和下闋(或上片、下片)兩部分。

  二、初讀,整體感知:

  過渡:《清平樂  村居》這首詞描繪了怎樣的景象呢?

  1、自讀課文,要求:

  ⑴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⑵讀課文,對照課文中的插圖,想一想,這首詞描寫了什么地方什么樣的情景?

  2、檢查自學情況。

  ⑴指名讀生字。

  ⑵檢查課文朗讀,糾正 “媚”、“媼 ”、“剝”的讀音。

  3、學生再練讀課文。

  4、指名讀。

  5、這首詞描寫了什么地方什么樣的情景?

  三、再讀課文,初步理解詞的意思。

  1、圖文結合,同桌自由說詞意。

  2、不理解的地方,在課文旁邊作記號。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齊讀。

  2、重點指導“翁”、“蓮”。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讀課文。

  2、齊讀。

  二、細讀,理解詞意:

  過渡:同學們,詞和詩一樣,語言十分精練。我們要想理解這首詞講了什么意思,必須得弄明白每個字、詞的意思,并展開豐富的想象,想象詞所描繪的情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1、自學思考:對照圖想想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2、交流收獲。

  3、交流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提示: “相媚好”是說彼此之間很親熱。“翁媼”老年夫妻。“吳音”吳地方言。“臥剝”伏在地上剝東西 。

  4、對照插圖自由說說整首詞意。

  5、指名學生試說,集體練說。

  6、指導學生按節奏讀好詞。

  7、齊讀課文,

  三、展開想象,描述詞境。

  過渡: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媼之間——“醉里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發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創作了這首詞。

  1、請同學們選取課文中描寫的一個情景,結合課文的插圖,展開豐富的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2、交流。評價。

  3、小結: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詞也一樣。作者用精煉、生動的語句,通過寫景與敘事,創造了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描繪了一幅寧靜、悠閑的鄉村生活圖。這樣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歡,而且非常的——熱愛、向往、羨慕。

  四、布置作業:

  1、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希望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在宋詞中盡情遨游,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課后可收集自己喜歡的宋詞。

  2、背誦課文。

  3、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寫下來。

  附板書:

  清平樂 村居

  (宋   辛棄疾)        

  景   茅檐低下    

  溪上青草

  人   翁媼    相媚好 

  大兒     鋤豆

  中兒     織雞籠

  小兒    臥剝蓮蓬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能通過看插圖、聯系句子、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3.知道詞的有關知識,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在自主體驗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過程:課前請同學背誦古詩。

  一.談話導入,詩詞比較。

  1.出示高鼎《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師:這首詩大家一定不陌生。齊讀。宋朝一位叫辛棄疾的大詞人也用“村居”這個名字寫了另一種體裁的作品,出示《清平樂村居》。這是一首詞。

  3.師:請你來比較一下,詞的格式有什么特殊之處。

  4.師結合生的回答講解:詞也叫“長短句”、詞牌名(每首詞都有一個詞牌名,古人給詞配上樂,詞便能唱出來。因此詞牌就是一種節奏,也是一種意境)、上下闋(也叫上下片,朗讀時,上下片之間要停頓一下)。(板書:清平樂,指名讀。正音。注意“樂”的讀音)

  二.解題

  1.板書:村居。師:村居是詞的題目,它與詞的內容有關。看到“村居”二字,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請兩至三位回答。)

  2.師:男耕田,女織布,安居而后樂業。你們的想象讓題目有了生命力。

  3.師:就讓我們把剛才頭腦中出現的畫面送進課題目中來,注意詞牌名和題目之間要有停頓。齊讀。

  三.正文賞析。

  (一)朗讀正音

  1.師:辛棄疾筆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第26課。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42頁。

  2.師:高年級的同學,我相信你們的自讀能力。同學們在家時肯定已經讀了好幾遍了,現在誰想做小詞人,在大伙面前展示一下。讀的時候要求字正腔圓,讀音準確,腔調圓潤。

  指名讀。

  3.師:你覺得自己讀得怎么樣?

  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

  (1)翁媼:板書。“翁”上面有個公,是什么意思?“媼”,讀音,是什么意思?

  師:是的,老年夫妻就是——“翁媼”。生齊讀。

  媚:第二聲。

  剝蓮蓬:(bao)蓮蓬。

  (2)“蓮蓬”的“蓬”我們平時念輕聲,這里為什么念péng?

  師:這是為了詩詞和仄押韻的需要。你們看:“小,草,好,媼;東,籠,蓬”,因為這些韻腳,讓詞讀起來更流暢。

  4.師:不信,我們就一起來讀讀這首詞,注意這些押韻的字。生齊讀。

  5.師:真好聽,瞧你們,小嘴一翹,小腦袋一搖,還真有點像小詞人呢。老師忍不住,也想來展示一下呢,歡迎嗎?

  6.師配樂范讀。

  7.師:各位小評委,我朗誦得如何,能給我打打分嗎?如果滿分是10分,我能得幾分?(生評價)

  8.師:因此,希望你們在朗讀時,也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好嗎?(生齊讀)

  (二)詞中有畫

  1.師:一首詞,一幅畫,這首詞,讀著讀著,讀到哪一句時,你的眼前仿佛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讀好“低小”。指名讀,師范讀。

  (2)“青青草”,不是初春的“草色遙看近卻無”,是盛夏的草,濃郁,茂盛。

  (3)師:似乎少了點什么!(放水聲)對,是小溪!“一水護田將綠繞”,溪水在怎么地流著?

  (4)師:溪上還長滿了——開滿了——,

  (5)師:是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陣風吹來,還送來陣陣——清香。藍藍的天,白白的去,淙淙的水,青青的草。

  (6)師:美嗎?此時,你還有什么樣的感受,用一個字來形容一下。

  (7)師:“醉”字好哇。什么樣的情況下會醉?(喝醉酒;看到美景)

  (8)師:無論是酒后的微熏,還是陶醉其中,總之是一種很享受的模樣。讓我們一起把這種賞美景的享受送進去,讀出來。齊讀。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1)師:聽著你們的朗讀,真是令人陶醉啊!這不,詞中人跟你們也同感呢。出示詞句。指名讀

  (2)師:這里有個詞,大家似乎不太好理解。吳音是什么意思?(我想,放暑假的時候,你們可能有許多人去了上海看了世博,有沒有誰聽到上海本地人說的話?上海人方言就叫吳音。像蘇州、無錫還有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方的口言也叫吳音。相較之北方人說話的干脆利落來說,吳音更綿軟,輕柔一些,所以有人也稱這種口音的特點叫“吳儂軟語”。這詞中,指的是江西上饒地區的方言。當時辛棄疾就住在這里。)

  (3)師:指圖。想一想,翁媼說話時的神情、動作。這就是——相媚好。

  (4)師: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后,翁媼坐在茅檐下,用著綿柔的吳音,會聊些什么呢?(生想象說)

  (5)師:請你們同桌一個演翁一個演媼,來表演一下,他們聊天的情景。注意,加上動作和神情。

  (6)師:看著他們頭靠頭,手拉著手,說著悄悄話的情景,真是——相媚好

  (7)師:剛才看你們的表演,翁媼聊的最多的就是在夸他的三個兒子,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他們最大的欣慰。

  師:他有幾個孩子,你最想先夸夸誰?

  預設一“大兒鋤豆溪東”

  (1)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兒正忙著鋤草。可現在是什么季節——夏季。是啊,“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假如你是大兒,你不熱嗎?你此時,心里會在想些什么?

  (2)師:真是個勤勞孝順的好孩子。就把你們對大兒的夸贊送進詞中。男生齊讀。

  預設二“中兒正強雞籠”

  (1)師:再來看看中兒,引讀中兒——。

  (2)師:看他強雞籠時的神情,送他一個詞。

  (3)師:指名讀。長讀“織”。你覺得他又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假如你是中兒,又會想些什么呢?全班女生齊讀。

  預設三“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1)師:古語有云: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小兒。齊讀。

  (2)師(故做疑惑狀):咦?無賴不是貶義詞嗎?為何父母還會喜歡他?指名說。

  (3)師:你們在家調皮時,父母會怎么說你?

  (4)師:是的,看似責備,實則喜愛。這是古人對頑皮小兒的一種喜愛的說法。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他的頑皮可愛。

  (5)“臥”是一種什么樣的動作?(趴,躺)帶進去讀讀。好不好?為什么?

  (6)師:我想,這淘氣小兒也許是一會兒趴,一會兒躺,怎么舒服怎么臥唄!從中你們覺得他此時的心情如何?(開心,悠閑)

  (7)師:悠閑時還會做出什么動作?(小腳來回晃著,小嘴里會哼著兒歌)。

  (8)師:再來瞧他的眼神,又讓你想起什么詞語來?

  (9)師:喲,一副小大人的模樣呢!是的,這樣一位無賴小兒,任誰看了不喜歡,難怪,他的父母,引讀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2.師:(指黑板)這四幅圖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鄉村生活圖,你能把整首詞描繪的畫面,連起來說說嗎?(課件出示全圖)

  (三)拓展研究

  1.師:這戶人家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師:翁媼醉在一家人的其樂融融中。可是,我們再來看這幅畫面,你們覺得這家人的生活條件出何?

  3.那為什么還如此開心,如此陶醉呢?

  因景而醉: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鳥鳴花香,是處世外桃源。

  因人而醉:孩子們勤勞,懂事,夫復何求!老倆口身體健康。千金不換啊!

  因情而醉:一家人沒有爭吵,詳和,安寧。

  6.師:此時,還有誰醉了?(作者)

  7.師:他又為何而醉呢?你們了解辛棄疾嗎?生介紹作者生平。

  是啊,他是一位優秀的詞人,也是一位優秀的愛國將領。他出生在一個國破家亡,妻離子散的年代。他二十歲便奔赴戰場,為國殺敵,二十余年沙場征戰,他此時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沒有戰爭)

  8.師:國家和平,百姓安寧。國泰——才能民安。因此,當他看到這樣一戶老有所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和睦家庭時,怎么不醉,因此,他低吟出——齊讀全文。

  (四)欣賞動畫。

  四.作業設計。

  請同學們回去后,再找找辛棄疾寫的詞,比較一下每首詞帶給你的不同感受。在下一次的班隊會上,我們開展一次“小小賞詞會”。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篇17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

  溧陽市西平小學 黃國新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借助朗讀、想象、表演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重點難點:

  1、給畫配文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2、給詞配樂吟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一教時。

  教學步驟 :

  一、原型啟發, 感知詞文。

  1.同學們,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

  2.請同學們看看這幅圖上畫的內容,如果請你給這幅起個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這幅畫是根據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畫的。辛棄疾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一生主張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對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隱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饒地區),在這期間他寫了許多恬靜安逸的田園的詩詞,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詞就是哪時候寫的。“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這首詞的真正題目,通過剛才的看圖,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嗎?(那么,這首詞又是講述的什么呢?)

  4.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練讀課文,特別注意生字的讀音,要求是讀準字音,通順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個小記號。

  5.學生練讀。

  6.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

  (老師要鄭重糾正剛才的錯誤:我們班中男同學和女同學一樣棒。)

  二、分組互動,自悟詞意。

  1.剛才讀詩的過程中同學們有沒有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們先在小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組派一名代表說說小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師把學生說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現了這么多疑難之處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學生回答,)這么多解決問題的途徑,同學們真是會學習。

  4.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詞義,老師根據這首詞畫了幾幅連環畫。請同學認真看,可能會對大家理解詞有所幫助。(出示圖并范讀)

  5.看了這幾幅圖,同學們可能理解了這兒其中的幾個詞語,可能有幾個還不夠理解,

  6、下面就請同學們通過你喜歡的途徑進行合作探究,來證實一下自己的理解,來探討一下自己還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師請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

  8.詞語都理解了,請同學們連起來說說整首詞是什么意思。(說得非常通順連貫,老師相信你能讀得和說的一樣好。)

  (太美了,他的朗讀仿佛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村田園生活)

  三、朗讀成頌,領會詩情。

  1.請同學再看看圖,再讀讀詞,你感覺到詞中、畫中哪幾處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學生說,并講為什么。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

  3.老師也感覺到“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一句最有情趣,兩位老人會聊些什么呢?先展開想象,然后小組內討論一下,等一會請同學上臺表演。

  4.指名學生表演,其它同學補充,并隨機板書。

  (鄉村的田園生活是那么的恬靜、那么的安逸,難怪辛棄疾充滿了向往,我們就用連環畫的形式把它再現出來吧!)

  四、再現詩境,啟發吟唱。

  1、請同學們把連環畫拿出來,根據你對詞的理解、對詞中田園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圖后的想象,給連環畫配上文字說明。每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連環畫,看看那一組完成得又快又好,寫好了到老師這兒來加上封面。

  2.請最快的一組同學上來展示你們的作品,其它同學可以補充。

  3.一幅幅精彩的畫面,一段段生動的語言,老師忍不住想放聲高歌。因為在古代每首詞都有固定的曲調,都可以用來吟唱,可惜許多曲子都失傳了,老師把這首詞填進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學們想不想聽聽。

  4.還想不想聽,老師再換一個曲子來唱。這首曲子同學們可能比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師一起唱。

  5.這么多同學想唱,那就把這首詞填進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誰來來唱給大家聽一聽。

  7.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副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今后一定會在宋詩中盡情遨游,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下課)

  家作:回家把這首詞唱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 

  村居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一、教材分析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課文《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園詞,整首詞畫面感極強,詞中洋溢著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通過對農村樸素恬靜、清新秀麗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和三個兒子的生動描摹,抒發了詞人對農...

  •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精選12篇)

    【目標預設】1、認識5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詞意,想象詞中描繪的情景。2、有感情讀詞,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背誦課文。3、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及受到美的熏陶。...

  •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教學目的:1.知識目標: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1. 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這首詞的內容,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2. 了解詞的一般特征。在多層次的誦讀、想象、拓展中,感受詞中鄉村生活的和諧美好,體悟詞人對這種安寧生活的向往。...

  •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1、初步感知“詞”的特點。2、學會本課5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誦。...

  •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一、古詩導入,試想畫面。1、課件出示古詩《村居》,指名讀,讓學生說說詩句寫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讓遠離農村的學生對農村景色有個初步的印象。)2、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學習的這首詞也和農村有關,請看屏幕。...

  •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借助畫面與注釋,了解詞的大意。2、了解詞的一般特征。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鄉村生活的和諧美好,體悟詞人對這種安寧生活的向往。重點難點:讀中悟情,讀中悟境。...

  •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通用13篇)

    目標預設: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韻味。2、通過朗讀感悟,體會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從中受到美的熏陶。3、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重點、難點:通過朗讀、聯想,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通用17篇)

    教材簡析:《清平樂村居》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園詞。它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的形象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借助朗讀,想象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確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激發學生對詞這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點: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精選18篇)

    教學要求: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4、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精選22篇)

    教學目標:1、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2.學生通過品味咀嚼無賴、醉等詞語,深入理解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3、學生借助朗讀、析詞、想象,感悟詞中田園生活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通用20篇)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媼”“剝”兩個生字,理解“翁媼”“吳音”“相媚好”等詞語。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詞中描繪的情景,體會田園生活的美。3、了解宋詞的常識及辛棄疾的生平經歷。...

  •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精選21篇)

    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理解課題。1.這節課我們先隨著悠揚舒緩的音樂,欣賞幾幅功力非凡的國畫。(播放課件:一組國畫)國畫是我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它講究用墨的濃淡,線條的疏密,有時它還留有許多空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國畫上一般還...

  •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通用19篇)

    【教學目標】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朗讀并背誦課文。2、在感知、體驗、表達的閱讀對話中,體會詞的意境,感受鄉村生活的安寧美好。【教學重點】在多層次閱讀過程中體會詞境,感受鄉村生活的安寧美好。...

  •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阳市| 驻马店市| 沈阳市| 乌拉特后旗| 土默特左旗| 思茅市| 元谋县| 靖宇县| 云梦县| 旬邑县| 通州区| 梅河口市| 海南省| 乌兰浩特市| 南召县| 甘肃省| 墨江| 安仁县| 巫山县| 金阳县| 鹤庆县| 德州市| 邓州市| 保德县| 涿州市| 深水埗区| 星座| 玛多县| 拜泉县| 修武县| 汉川市| 夏津县| 体育| 隆子县| 德钦县| 澄迈县| 锡林郭勒盟| 静海县| 始兴县| 上虞市|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