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有趣的諧音》教學設計(精選2篇)
綜合性學習《有趣的諧音》教學設計 篇1
【設計理念】
漢字歷史悠久,記錄和承載著中華文明。本節(jié)課是圍繞諧音現象來展開教學的,通過這次實踐活動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們了解漢字諧音的特點,體會漢字文化的豐富有趣,讓他們心頭自然升騰起對漢字的敬畏之感,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積極的情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時,在活動中培養(yǎng)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學習的意識。
【活動目標】
1、學生能夠認真閱讀教材提供的《有趣的諧音》中的歇后語和笑話,從中受到啟發(fā)。
2、通過綜合性學習,幫助學生了解漢字諧音的特點,體會漢字文化的豐富有趣,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學生通過綜合性學習,學會制訂活動計劃,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并能通過獨立或合作學習,較好地完成任務。
4、培養(yǎng)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活動重、難點】
重點:
1、開展“有趣的諧音”綜合性學習,了解漢字諧音的特點,體會漢字文化的豐富有趣。
2、通過綜合性學習,學習制定活動計劃,培養(yǎng)探究合作意識。
3、閱讀相關資料,查找更多與漢字諧音有關的資料。
難點:通過綜合性學習,學習制定活動計劃,培養(yǎng)探究合作意識。
【活動準備】
教師:相關的教學掛圖、搜集的關于漢字諧音的資料、ppt課件。
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搜集的關于漢字諧音的資料。
【活動時間】1課時。
【活動計劃】
1、教師課前充分了解關于漢字諧音的歇后語、笑話以及搜集的資料。
2、學生自愿組合成學習小組,小組內明確分工,組織協調。
(了解漢字的諧音:搜集漢字諧音的表現形式,搜集諧音歇后語、諧音笑話等,開展猜字謎活動。)
3、自學閱讀資料。(2、有趣的諧音)
4、完成小組活動計劃的制定。
“有趣的諧音”主題活動計劃
__小組活動計劃
組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組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時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過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組長: 搜集資料:
編輯: 抄寫:
插圖:
5、小組開展搜集資料活動:
(學習方式:觀察了解、請教師長、上網搜索、查閱資料、互相交流等等)
6、展示搜集成果。
(展示搜集的諧音歇后語,諧音笑話,開展猜字謎活動)
注:a.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活動計劃。
b.師生共同評議。
(教師相機引導,提示注意計劃的完整、合理、科學以及活動形式盡量不重復)
c.小組根據評議,修改完善活動計劃。
【活動過程】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我們學習了《字謎七則》,并進行了猜字謎的活動,感受到了漢字的神奇,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有趣的諧音》,進一步探究漢字的奧秘。
(設計意圖:激趣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有趣的諧音”的興趣,為下一步的閱讀與展示交流作好鋪墊)
二、整體閱讀,感受漢字諧音的有趣
(一)教師談話:請大家打開課本翻到79頁,讓我們共同閱讀“2、有趣的諧音”,真實地感受漢字諧音的神奇奧秘吧。
(二)教師出示閱讀要求:
1.認真閱讀“有趣的諧音”,思考:課本中例舉了幾種有趣的諧音?(歇后語、笑話)
2.出示歇后語:
①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②孔夫子搬家──凈是輸(書)
③小蔥拌豆腐──清(青)二白
④上鞋不用錐子──真(針)好
⑤四月的冰河──開動(凍)了
⑥隔著門縫吹喇叭──名(鳴)聲在外
師:能說出是哪兩個字諧音嗎?
3. 出示笑話:
有人送枇杷給一個縣官,可他在禮單上把“枇杷”錯寫成了“琵琶”。縣官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當年識字差!”有個客人應聲道:“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1) 讀一讀。這則笑話中是那兩個字諧音? (枇杷和琵琶)
(2) 交流:看了笑話,你有什么感想?
(3) 小結:漢語同音字多,不能隨意亂用,否則會成為笑話。
(4) 講述:搜集到的諧音笑話。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諧音歇后語、諧音笑話,使學生了解漢字諧音的特點,了解漢字文化,感受漢字的神奇和有趣。教師的講解小結,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探究諧音漢字,諧音歇后語、諧音笑話的興趣,并注意合理使用同音字。)
三、小組活動展示
1、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搜集的漢字諧音現象。
(1)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搜集的諧音歇后語、諧音笑話。
(2)學生自學、討論、交流,教師參與學生活動。
(3)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2、講述:前一階段搜集到的諧音歇后語、笑話、古詩、對聯等。
3、把搜集到的諧音歇后語、笑話、古詩、對聯等資料編成小報,貼在教室里。
(設計意圖: 小組活動展示為學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臺,讓他們盡情展示在綜合性學習中的收獲。在展示中進一步激發(fā)合作、競爭意識,同時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四、總結拓展,激發(fā)學生探究
小結:諧音歇后語、笑話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好好的繼承和發(fā)揚。
通過漢字諧音的學習,我們已經充分感受到漢字文化的豐富和有趣。這也為我們進一步探究漢字的奧秘,進一步學習漢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下節(jié)課,我們將圍繞這些方面的內容,繼續(xù)制定活動計劃,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請同學們留心同學作業(yè)本中的同音字。
(設計意圖:教師總結拓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也為下一個活動做好準備。)
綜合性學習《有趣的諧音》教學設計 篇2
《有趣的諧音》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漢字的諧音現象,發(fā)現漢字的諧音用法。
2、體會漢字文化的豐富有趣,增強學生對漢字的興趣。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想象、記憶等能力,培養(yǎng)合作精神。
4、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難點:
了解漢字諧音的特點,體會漢字文化的豐富有趣。
課前準備:
分好學習小組,布置學生搜集諧音性歇后語、古詩和對聯。
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
1、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a、出示故事《開會》。
一個口音很重的縣長到村里作報告:兔子們,蝦米們,豬尾巴!不要醬瓜,咸菜太貴啦!(同志們,鄉(xiāng)民們,注意吧!不要講話,現在開會啦!)縣長講完以后,主持人說:咸菜請香腸醬瓜! (現在請鄉(xiāng)長講話!)鄉(xiāng)長說:兔子們,今天的飯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們,今天的飯夠吃了,大家都 使 大碗吧!) 不要醬瓜,我撿個狗屎給你們舔舔。 (不要講話,我講個故事給你們聽聽 。)
b、自由讀,說說哪里好笑。
c、小結:這個笑話,是因為漢語方言的諧音引起的。諧音就是指字、詞的音相同或相近。(板書:諧音、一音多字)同學們,諧音現象是漢語特別的地方,它在別的語言中是不多見的。今天就讓咱們一起遨游 “諧音趣味王國”吧?
2、引出課題。
3、引導學生(結合單元導讀及課文提示)提出學習目標。
(1)學習書上的那些歇后語,體會漢字文化的豐富有趣。
(2)認識漢字的諧音現象,發(fā)現漢字的諧音用法。
(3)多種方式展示搜集到的諧音性歇后語、古詩和對聯。
(4)根據漢字的諧音用法,進行個性創(chuàng)作。
二、展示學習成果
要求:1、小組內按學困生——中等生——優(yōu)等生的順序進行展示。
2、別人展示時,其他同學要學會傾聽,并做好點評。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
1、我會讀這些歇后語。
2、這節(jié)課,我知道了歇后語是一種由前后兩部分構成的帶有謎語性質的固定語句,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謎面,后一部分是解釋、說明,像謎底,通常只說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利用諧音,是創(chuàng)制歇后語重要方式。
3、我還知道了這些諧音性歇后語、古詩和對聯。
(教師及時到學生之中指導展示)
(二)趣識諧音
1、諧音歇后語。
①狐貍吵架——( )
②老九的兄弟——( )
③和尚的房子——( )
④和尚打傘——( )
2、對聯。
①上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批:缺一少十。
指名學生講《鄭板橋妙解對聯》的故事。
② 對聯: 蓮子心中苦 , 梨兒腹內酸 。
指名學生朗讀。注意正音,指導讀出節(jié)奏和韻味。感受諧音用法的妙處:對聯字面上的意思是明顯的,而作者用“蓮”與“憐”、“梨”與“離”的諧音關系,含蓄地表達與兒子隔離的凄苦、酸楚之情。
3、商品的廣告詞
隨心所浴(欲) 咳不容緩(刻) 默默無“蚊”(聞)
洗出望外(喜) 酒負勝名 ( 久) “騎”樂無窮(其)
一明驚人(鳴) 別無鎖求( 所) 首屈一紙(指)
4、 古詩
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
(三)創(chuàng)造性展示(以小組形式全班展示)
1、游歷了諧音王國,說說對漢字的諧音有什么新的認識。
2、多種方式展示搜集到的諧音性歇后語、古詩和對聯。
3、根據漢字的諧音用法,自主創(chuàng)造一些歇后語、古詩和對聯等。
(小組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
三、知識拓展延伸
查找體現漢字諧音特點的古詩、歇后語、對聯或笑話,然后和同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