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 >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精選15篇)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發(fā)布時間:2023-07-25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精選15篇)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篇1

  之一

  執(zhí)教者:夏碧蓮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了解“號稱”、“計策”、“失信”、“自不量力”、“調(diào)兵遣將”、“不計其數(shù)”、“丟盔棄甲”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東吳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原因及驕兵必改的道理。能按問題歸納課文主要內(nèi)容。

  教學重、難點:周瑜的軍隊用了哪些具體辦法打敗曹軍;按問題閱讀課文,抓住主要內(nèi)容。

  教具準備:

  1、一張三國時兩軍地理位置示意圖。

  2、小黑板。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提示課題,簡介背景,檢查預習情況,初讀課文,講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課時:講讀課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簡要復述火攻經(jīng)過。

  第三課時:復述,總結(jié)全文,歸納主要內(nèi)容,做練習題。

  教學內(nèi)容:講讀課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引入:

  通過對《赤壁之戰(zhàn)》前面三個自然段的學習,同學們已經(jīng)知道了東吳的周瑜要火攻曹操的原因。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本文的后面部分,請同學們打開這篇課文。

  二、講讀課文

  (一)齊讀第四自然段,然后默讀、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既然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馬上去火攻就行了唄,為什么還要想個計策呢?(火攻是個好主意,但是由于兩軍隔江相對,曹操人多勢眾,防范又很嚴,強攻是不行的。要火攻就必然要在曹軍不防的情況下去接近曹軍。怎樣才能過江去接近曹軍,使曹軍不防而攻打曹軍?所以必須要想個巧妙的計策,用智謀火攻。)

  2、“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就這么辦”。這句話說明什么?“就這么辦”是指的什么?“怎么辦”這里說沒有?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句話說明周瑜贊同并采納了黃蓋的計策。指按黃蓋的計策辦。沒有寫出來的好處:①略寫,節(jié)省筆墨;②制造懸念,引起興趣。)

  (二)講讀課文5-11自然段。究竟黃蓋的計策是什么?周瑜是怎樣按黃蓋的計策火攻曹軍的?(板書:東吳--→火攻--→曹操)請同學們自由小聲讀一讀課文的5-11自然段,看看書中插圖,對照課后第3題思考,可用筆在書上劃批,也可同桌議論。

  1、集體討論:你認為周瑜火攻曹軍是分幾步實現(xiàn)的?(從整體入手,指名學生概括回答,并逐一進行五個步驟的板書:黃蓋投降、選時北進、兵船在后、點火燒船、周瑜追殺)

  2、細讀課文,深入討論周瑜火攻曹軍的每一個步驟。

  ⑴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一步“黃蓋假降”。先指名讀,然后提問:

  ①從信中,你們認為黃蓋去投降是真的還是假的?曹操認為是真的還是假的?你是從這節(jié)的哪句話看出來的?

  ②曹操“歡喜得了不得”說明了什么?(板書:麻痹輕信)。

  ③黃蓋的這封信為什么會使老謀深算的曹操麻痹輕信呢?(因為黃蓋的信是為了促使曹操相信,以便有機會接近曹軍,這是經(jīng)過東吳深思熟慮的,他們精心研究了曹操,抓住了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喜歡奉承等弱點。在信中說東吳弱小,不是他的對手,又貶低周瑜而稱贊曹操,最后還表示了投降誠意。曹操見黃蓋是東吳名將,信內(nèi)又說得真誠,還說要帶兵士和糧草來投降,這就可增強自己勢力,削弱東吳力量,煥散東吳軍心。加上他通過探子的情報,盤問送信的人未發(fā)現(xiàn)破綻,因此,曹操相信了黃蓋的信。)

  ⑵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二步“選時北進”。

  ①黃蓋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有了接近曹軍的機會,那么什么時候北進為好呢?

  ②為什么要選“東南風很急”這一天呢?說明了什么?(主要是便于從南岸向北岸順風行船。風大一方面可使船速更快,以免曹操發(fā)現(xiàn)問題,便于盡快火攻;一方面可使火燃大,火攻的效果就大,既燒連環(huán)船,還能借風吹的力量,燒到岸上兵營,把曹軍燒得更慘。說明了東吳是經(jīng)過周密策劃的。)

  ③曹操有否防備呢?你從課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有防備。曹操親自到船頭查看,有巡邏的兵士,發(fā)現(xiàn)情況向曹操報告。)

  ④當曹操看到掛著“黃”字旗的船向他開來,既然有防范,為啥不出擊,還笑呢?他這一笑,與前面的“歡喜”有啥區(qū)別?說明了什么?自讀曹操笑著說的話,先理解以下詞語意思,接著理解句意,然后再回答這道題。“失信”什么意思?

  (說話不算話,失去了別人信任。)

  “沒有失信”呢?(說話算話,得到別人信任。)

  “果然”什么意思?(真的,果真,的確,確實)

  你是怎樣理解曹操說的這句話的?(黃蓋說話算話,沒有騙我,寫信來投降,現(xiàn)在真的就來了。)

  然后回答曹操為什么要笑,這個“笑”表示什么,與前面的“歡喜”在心情上有啥區(qū)別。

  (讓學生聯(lián)系前文理解,前文說曹操接信后,只是“歡喜”,但黃蓋還沒行動,所以不放心。他站在船頭迎風眺望,一方面說明他有警惕,親自查巡,一方面也說明他在等黃蓋帶兵士和糧草來投降,心里不踏實。這一天,看見掛著“黃”字旗的船來,就認為黃蓋說話算話,果然來投降了,所以“笑”了,這一“笑”說明他放心,心里懸著的一塊石頭落地了,同時,還說明他對黃蓋失去了戒備,而深信不疑。由于曹操對黃蓋的深信不疑,對東吳北進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這是東吳精心策劃的火攻之計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板書:深信不疑)

  ⑶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三步“兵船在后”。

  ①默讀思考,東吳去火攻一共準備了幾種船?這幾種在火攻中各派什么用場?(在書上勾畫批注)二十條大船干什么用?如何點燃?課文為什么不直接寫這些船里裝的易燃物品,而用“不是……也不是……而是……”這個句式來寫出?你明白了什么?(這是針對假降信上的內(nèi)容來寫的,究竟是不是裝的兵士和糧草呢?用了“不是”、“也不是”,用“而是”特別強調(diào)是裝的火攻用的易燃物品。同時,這個句式也暗示著:曹操,你估計錯了,你高興得太早了。讓我們明白了黃蓋是假投降,真進攻,字里行間還帶有幽默諷刺曹操上當了的味道。)用小船干什么?(點火后上小船撤退。)用兵船干什么?(裝兵士,追殺敵人。)

  ②東吳準備得這樣充分、周密,當黃蓋的船已快速向曹操沖來的情況下,曹操的態(tài)度如何?說明了什么?(板書:高興不防)

  ⑷學習、討論計策的第四步“點火燒船”。一方作了如此充分周密的準備,另一方又無防備,此時正是東吳進攻的最好時機,東吳是怎么火攻的?結(jié)果怎么樣?請默讀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結(jié)合看文中插圖,邊看邊思考,邊注上符號,然后分四人小組討論,老師巡回。

  集體討論:東吳是怎么火攻的?結(jié)果怎么樣?可穿插以下的小問題:

  ①為什么黃蓋要在離曹操的船隊不到二里時下令點火?(說明連點火的距離也考慮得很具體。因為離得太遠燒不到連環(huán)船,離近了易被發(fā)現(xiàn),不利火攻。)

  ②課文中的哪些詞句寫出了火攻的威力?從這些詞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在書上注上符號。(火攻厲害,東吳的計策很不簡單,火攻厲害,風助火勢,火助風威。曹操上當慘敗)(板書:上當慘敗)

  ⑸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五步“周瑜追殺”

  ①對逃上岸的曹操,東吳采取的什么辦法?(周瑜帶兵追殺)。

  ②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時的下場如何?(板書:帶兵逃跑)

  3、小結(jié)提問:凡看過《三國演義》書的同學,都知道曹操在當時是一個不可一世的深通兵法的軍事家和足智多謀的政治家,但是,在赤壁這一仗上,他為什么會敗在弱小的東吳手下呢?而東吳為什么又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呢?

  出示小黑板:

  ⑴驕兵必敗。

  ⑵東吳必勝原因:觀察分析,知己知彼周密策劃,麻痹敵人利用時機,攻其弱點緊密配合,攻其不備

  4、默讀課文,結(jié)合板書,簡要復述周瑜是怎樣按黃蓋的計策打敗曹軍的?(先讓自己復述,然后指名復述)

  三、啟發(fā)激勵:赤壁之戰(zhàn)后,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究竟三國鼎立是怎么回事?在那時還有哪些用兵如神、足智多謀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如果同學們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三國演義》的書來讀。

  (市、區(qū)級觀摩課)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篇2

  之三

  浙江省海寧市石路小學 陸林海

  設(shè)計理念:

  研究性閱讀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來自主地閱讀獲取和運用的一種閱讀課堂教學模式。本課時的研讀模式主要是:引出研讀主題、領(lǐng)悟研讀策略、開展研讀活動、分享研讀成果。立足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和以讀為本的理念,在課堂上注重全員參與,注重探究過程,注重品讀感悟。

  課前準備:

  1、引領(lǐng)學生看《三國演義》,談自己喜愛的英雄人物。

  2、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

  1、運用研讀策略,以“東吳以少勝多的原因”為研讀專題展開研讀活動。

  2、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從戰(zhàn)役的具體過程中了解以弱勝強的原因。

  教學過程 :

  一、引出研讀主題

  1、請用“雖然……卻……”或者“雖然……但是……”簡單地說說赤壁之戰(zhàn)的大概內(nèi)容。

  2、那你此時心中最大的疑問是什么?下面我們就重點研究這個問題。

  二、領(lǐng)悟研讀策略

  1、答案在哪里?那你覺得該怎么研究它?

  2、教師總結(jié)。

  3、出示表格,指導填寫時的注意點。

  《赤壁之戰(zhàn)》研究者:_____________

  以少勝多的原因  關(guān)鍵指數(shù) ☆

  三、開展研讀活動

  1、學生自主研讀、填寫表格;教師巡視,掌握學情。

  2、同學合作,交流成果。

  四、分享研讀成果

  板塊一、黃蓋:考慮周密,巧妙安排

  (1)東吳兵少,抵擋不住80萬大軍。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哪有不失敗的!

  (2)黃蓋的船離曹操的船隊不到1千米了,黃蓋叫兵士們把20船蘆葦一齊點著,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纜繩,讓這20條火船趁著東南風沖進了曹操的船隊。

  板塊二、東南風:借風行船,借風燒船

  (1)這一天,東南風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黃蓋的船把帆張足,快得像離弦的箭。

  (3)黃蓋的船離曹操的船隊不到1千米了,黃蓋叫兵士們把20船蘆葦一齊點著,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纜繩,讓這20條火船趁著東南風沖進了曹操的船隊。

  板塊三、曹操:驕傲自大,輕信黃蓋。

  (1)曹操接到黃蓋的信,歡喜得了不得。

  (2)曹操笑著說:“黃蓋沒有失信,果然來投降了。”

  五、總結(jié)勝利經(jīng)驗

  1、看來取得這次戰(zhàn)斗的勝利還真不容易!現(xiàn)在誰來幫幫黃蓋總結(jié)一下勝利的經(jīng)驗?

  2、全班交流。

  3、總結(jié)。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篇3

  之四

  鍋爐小學 李春穎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掌握“率領(lǐng)、相持、計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調(diào)兵遣將、丟盔棄甲”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東吳獲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3.學習按一定順序?qū)懙姆椒ā?/p>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有條理的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學習本課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遇事多分析、勤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全過程,并從中歸納出赤壁之戰(zhàn)雙方勝負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順序,學習技一定順序?qū)懙姆椒ā?/p>

  (二)難點

  理清“火攻”全過程的順序。

  (三)疑點

  曹操該不該輸?為什么?

  (四)解決辦法

  教師通過電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shè)情境,學生自述故事的過程提出疑點,通過討論來解決難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編順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這一位的順序。

  三、教學步驟 

  一、了解“認識起點”,據(jù)實施教

  設(shè)計情境,展現(xiàn)已知。

  教師出示作戰(zhàn)圖和人物畫像。

  啟發(fā)學生:誰能利用老師提供的作戰(zhàn)圖和人物畫像,把“赤壁之戰(zhàn)”向同學們作個簡要介紹?

  (學生可以按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的順序介紹;也可按時間、地點、人物、力量對比、經(jīng)過、結(jié)果的方式介紹。)

  二、再讀課文,激勵學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興趣,直入重點。

  教師詢問:讀課文的時候,你們最感興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據(jù)以往對學生的了解,一般學生對“火攻”一仗的過程有興趣。引導學生在書中找到這一部分,明確閱讀范圍。)

  2.分組活動,自學探究。

  教師啟發(fā):“火攻”這一仗是分好幾步來實施的。請大家好好閱讀這部分,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說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見。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時,將說精彩點和讀精彩段相結(jié)合,使理解與朗讀能夠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

  4.練習概括,自由創(chuàng)作。

  (l)聽了同學們的發(fā)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這么好的計策,愿意記住嗎?怎么做才容易記呢?(學生可以編順口溜、編詩歌、概括為詞語、編寫成短句等。)

  (2)讓提出辦法的學生領(lǐng)頭,自由組成創(chuàng)作編寫小組進行活動。

  (3)交流匯報,互相啟發(fā)。

  (學生口頭交流后,教師讓學生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成果寫在黑板上。)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三)升華認識,深化思想

  1.教師啟發(fā):周瑜以3萬人打敗曹操80萬人,這叫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以少勝多)

  2.提出問題,引發(fā)辯論。

  教師:你們認為曹操該不該輸?為什么?請大家展開辯論。

  辯論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討論曹操一方為什么不該輸,卻輸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贏,卻贏了?

  (四)積累詞語,欣賞佳句

  1.積累詞語。

  這篇課文生動地描述了一次偉大的戰(zhàn)役,其中運用了不少成語,咱們辦一個“成語欄”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寫一寫,看誰寫得多。

  啟發(fā)學生:除了課文中現(xiàn)有的成語,也可根據(jù)課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語。(得意忘形、以卵擊石、知己知彼、敵眾我寡、敵強我弱、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驕兵必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

  2.欣賞佳句。

  讓學生讀一個自己最欣賞的句子,說說欣賞的內(nèi)容和原因。

  (五)總結(jié)

  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受到什么啟發(fā)?(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勝敗就在轉(zhuǎn)眼間,遇事要多動腦,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戰(zhàn)圍繞著周曹雙方勝敗的原因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步步將這場戰(zhàn)爭的全過程生動地描繪下來,以后我們在閱讀和寫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順序?qū)懀@樣文章才會條理清楚。

  (六)布置作業(yè) 

  以下兩題任選一題完成

  1.復述《赤壁之戰(zhàn)》給爸爸、媽媽聽。

  2.課后觀看《三國演義》影視片或讀《三國演義》的其他故事,并總結(jié)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篇4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了解“號稱”、“計策”、“失信”、“自不量力”、“調(diào)兵遣將”、“不計其數(shù)”、“丟盔棄甲”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東吳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原因及驕兵必改的道理。能按問題歸納課文主要內(nèi)容。

  教學重、難點:周瑜的軍隊用了哪些具體辦法打敗曹軍;按問題閱讀課文,抓住主要內(nèi)容。

  教具準備:

  1、一張三國時兩軍地理位置示意圖。

  2、小黑板。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提示課題,簡介背景,檢查預習情況,初讀課文,講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課時:講讀課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簡要復述火攻經(jīng)過。

  第三課時:復述,總結(jié)全文,歸納主要內(nèi)容,做練習題。

  教學內(nèi)容:講讀課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引入:

  通過對《赤壁之戰(zhàn)》前面三個自然段的學習,同學們已經(jīng)知道了東吳的周瑜要火攻曹操的原因。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本文的后面部分,請同學們打開這篇課文。

  二、講讀課文

  (一)齊讀第四自然段,然后默讀、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既然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馬上去火攻就行了唄,為什么還要想個計策呢?(火攻是個好主意,但是由于兩軍隔江相對,曹操人多勢眾,防范又很嚴,強攻是不行的。要火攻就必然要在曹軍不防的情況下去接近曹軍。怎樣才能過江去接近曹軍,使曹軍不防而攻打曹軍?所以必須要想個巧妙的計策,用智謀火攻。)

  2、“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就這么辦”。這句話說明什么?“就這么辦”是指的什么?“怎么辦”這里說沒有?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句話說明周瑜贊同并采納了黃蓋的計策。指按黃蓋的計策辦。沒有寫出來的好處:①略寫,節(jié)省筆墨;②制造懸念,引起興趣。)

  (二)講讀課文5-11自然段。究竟黃蓋的計策是什么?周瑜是怎樣按黃蓋的計策火攻曹軍的?(板書:東吳--→火攻--→曹操)請同學們自由小聲讀一讀課文的5-11自然段,看看書中插圖,對照課后第3題思考,可用筆在書上劃批,也可同桌議論。

  1、集體討論:你認為周瑜火攻曹軍是分幾步實現(xiàn)的?(從整體入手,指名學生概括回答,并逐一進行五個步驟的板書:黃蓋投降、選時北進、兵船在后、點火燒船、周瑜追殺)

  2、細讀課文,深入討論周瑜火攻曹軍的每一個步驟。

  ⑴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一步“黃蓋假降”。先指名讀,然后提問:

  ①從信中,你們認為黃蓋去投降是真的還是假的?曹操認為是真的還是假的?你是從這節(jié)的哪句話看出來的?

  ②曹操“歡喜得了不得”說明了什么?(板書:麻痹輕信)。

  ③黃蓋的這封信為什么會使老謀深算的曹操麻痹輕信呢?(因為黃蓋的信是為了促使曹操相信,以便有機會接近曹軍,這是經(jīng)過東吳深思熟慮的,他們精心研究了曹操,抓住了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喜歡奉承等弱點。在信中說東吳弱小,不是他的對手,又貶低周瑜而稱贊曹操,最后還表示了投降誠意。曹操見黃蓋是東吳名將,信內(nèi)又說得真誠,還說要帶兵士和糧草來投降,這就可增強自己勢力,削弱東吳力量,煥散東吳軍心。加上他通過探子的情報,盤問送信的人未發(fā)現(xiàn)破綻,因此,曹操相信了黃蓋的信。)

  ⑵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二步“選時北進”。

  ①黃蓋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有了接近曹軍的機會,那么什么時候北進為好呢?

  ②為什么要選“東南風很急”這一天呢?說明了什么?(主要是便于從南岸向北岸順風行船。風大一方面可使船速更快,以免曹操發(fā)現(xiàn)問題,便于盡快火攻;一方面可使火燃大,火攻的效果就大,既燒連環(huán)船,還能借風吹的力量,燒到岸上兵營,把曹軍燒得更慘。說明了東吳是經(jīng)過周密策劃的。)

  ③曹操有否防備呢?你從課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有防備。曹操親自到船頭查看,有巡邏的兵士,發(fā)現(xiàn)情況向曹操報告。)

  ④當曹操看到掛著“黃”字旗的船向他開來,既然有防范,為啥不出擊,還笑呢?他這一笑,與前面的“歡喜”有啥區(qū)別?說明了什么?自讀曹操笑著說的話,先理解以下詞語意思,接著理解句意,然后再回答這道題。“失信”什么意思?

  (說話不算話,失去了別人信任。)

  “沒有失信”呢?(說話算話,得到別人信任。)

  “果然”什么意思?(真的,果真,的確,確實)

  你是怎樣理解曹操說的這句話的?(黃蓋說話算話,沒有騙我,寫信來投降,現(xiàn)在真的就來了。)

  然后回答曹操為什么要笑,這個“笑”表示什么,與前面的“歡喜”在心情上有啥區(qū)別。

  (讓學生聯(lián)系前文理解,前文說曹操接信后,只是“歡喜”,但黃蓋還沒行動,所以不放心。他站在船頭迎風眺望,一方面說明他有警惕,親自查巡,一方面也說明他在等黃蓋帶兵士和糧草來投降,心里不踏實。這一天,看見掛著“黃”字旗的船來,就認為黃蓋說話算話,果然來投降了,所以“笑”了,這一“笑”說明他放心,心里懸著的一塊石頭落地了,同時,還說明他對黃蓋失去了戒備,而深信不疑。由于曹操對黃蓋的深信不疑,對東吳北進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這是東吳精心策劃的火攻之計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板書:深信不疑)

  ⑶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三步“兵船在后”。

  ①默讀思考,東吳去火攻一共準備了幾種船?這幾種在火攻中各派什么用場?(在書上勾畫批注)二十條大船干什么用?如何點燃?課文為什么不直接寫這些船里裝的易燃物品,而用“不是……也不是……而是……”這個句式來寫出?你明白了什么?(這是針對假降信上的內(nèi)容來寫的,究竟是不是裝的兵士和糧草呢?用了“不是”、“也不是”,用“而是”特別強調(diào)是裝的火攻用的易燃物品。同時,這個句式也暗示著:曹操,你估計錯了,你高興得太早了。讓我們明白了黃蓋是假投降,真進攻,字里行間還帶有幽默諷刺曹操上當了的味道。)用小船干什么?(點火后上小船撤退。)用兵船干什么?(裝兵士,追殺敵人。)

  ②東吳準備得這樣充分、周密,當黃蓋的船已快速向曹操沖來的情況下,曹操的態(tài)度如何?說明了什么?(板書:高興不防)

  ⑷學習、討論計策的第四步“點火燒船”。一方作了如此充分周密的準備,另一方又無防備,此時正是東吳進攻的最好時機,東吳是怎么火攻的?結(jié)果怎么樣?請默讀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結(jié)合看文中插圖,邊看邊思考,邊注上符號,然后分四人小組討論,老師巡回。

  集體討論:東吳是怎么火攻的?結(jié)果怎么樣?可穿插以下的小問題:

  ①為什么黃蓋要在離曹操的船隊不到二里時下令點火?(說明連點火的距離也考慮得很具體。因為離得太遠燒不到連環(huán)船,離近了易被發(fā)現(xiàn),不利火攻。)

  ②課文中的哪些詞句寫出了火攻的威力?從這些詞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在書上注上符號。(火攻厲害,東吳的計策很不簡單,火攻厲害,風助火勢,火助風威。曹操上當慘敗)(板書:上當慘敗)

  ⑸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五步“周瑜追殺”

  ①對逃上岸的曹操,東吳采取的什么辦法?(周瑜帶兵追殺)。

  ②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時的下場如何?(板書:帶兵逃跑)

  3、小結(jié)提問:凡看過《三國演義》書的同學,都知道曹操在當時是一個不可一世的深通兵法的軍事家和足智多謀的政治家,但是,在赤壁這一仗上,他為什么會敗在弱小的東吳手下呢?而東吳為什么又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呢?

  出示小黑板:

  ⑴驕兵必敗。

  ⑵東吳必勝原因:觀察分析,知己知彼周密策劃,麻痹敵人利用時機,攻其弱點緊密配合,攻其不備

  4、默讀課文,結(jié)合板書,簡要復述周瑜是怎樣按黃蓋的計策打敗曹軍的?(先讓自己復述,然后指名復述)

  三、啟發(fā)激勵:赤壁之戰(zhàn)后,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究竟三國鼎立是怎么回事?在那時還有哪些用兵如神、足智多謀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如果同學們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三國演義》的書來讀。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篇5

  之二

  何金林

  教學目標 :

  1. 學會按照提示語簡要地復述課文。

  2. 初步學會根據(jù)要求縮寫課文的有關(guān)段落。

  3. 學會10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4. 懂得戰(zhàn)爭的勝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5. 引導課外延伸,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

  重點難點:

  1. 按提示要求簡要地復述課文。

  2. 領(lǐng)悟戰(zhàn)爭留給我們的啟示,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簡介時代背景,初讀課文,學習1-4自然段,初步掌握單元提示的要求進行簡要地復述。

  第二課時:再現(xiàn)黃蓋計策,并作簡要復述,對照讀懂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領(lǐng)悟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第三課時:進行單元重點項目的訓練,能簡要地復全文,并縮寫部分課文。

  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主動探索”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 引導創(chuàng)設(shè)─→探索討論─→激勵參與─→求異探新

  探索問題 目標指向 適時點撥 拓展延伸

  學生: 引發(fā)思考─→探索討論─→自主學習─→自我評價

  質(zhì)疑問難 明確指向 解決問題 鞏固延伸

  教學過程 :

  一、學習回顧,質(zhì)疑導入  

  二、讀關(guān)鍵句,目標定位

  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么打,還得想個計策。黃蓋說計策已經(jīng)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就這么辦。

  (讀了這段話后你有什么問題?)

  三、學習5—11自然段,探究計策內(nèi)容

  1、 自讀課文5—11自然段

  要求:邊讀邊想,有必要還可以動筆劃劃,做做記號

  形式:個人─→小組

  2、 交流“計策的具體內(nèi)容”(要點略)

  3、 再讀關(guān)鍵句,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巧妙

  四、再讀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之“周到”

  1、 從實戰(zhàn)效果的角度,你對黃蓋的計策作怎樣的評價?

  2、 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5—11自然段,找找有關(guān)語句,說說計策中

  的哪一點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

  (自讀、小組討論)

  3、 交流,結(jié)合朗讀(要點略)

  五、總結(jié),探究啟示

  1、 東吳3萬人為什么能打敗曹軍80 萬人?

  2、 擁有80萬大軍的曹軍為什么會遭到如此的慘敗?

  六、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研究性學習

  附板書:

  19、赤壁之戰(zhàn)

  曹(驕傲)(80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已知彼 寫詐降信

  揚長避短 智 東南風

  利用天利地利 備引火材料(遮)

  小船

  大軍隨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東吳(3萬)

  (嘉興市教育學會實驗分會研究活動開課教案)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篇6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zhàn)經(jīng)過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教學重點:

  利用動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三、教學難點 :

  使學生領(lǐng)悟到從歷史發(fā)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yīng)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從而實現(xiàn)中國的統(tǒng)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在課前四人為一組,自疊紙船。

  五、教學時間:1課時

  六、教學過程 :

  (一)解題引趣,導入  新課。

  1、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zhàn)》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zhàn)役。)

  (3)請把時間、交戰(zhàn)雙方和戰(zhàn)爭的結(jié)果加進去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戰(zhàn),周瑜獲勝,曹操戰(zhàn)敗。)

  2、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nèi)容:

  (1)戰(zhàn)爭開始時 ,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2)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zhàn)役?

  (以少勝多)

  (3)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zhàn),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jié)果周瑜獲勝,曹操戰(zhàn)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

  (4)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么關(guān)系?

  (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

  (5)作為本課的主要內(nèi)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么?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么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zhàn),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么入手來概括課文的? (課題) 

  (9)今后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來概括主要內(nèi)容。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動手操作)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xiàn)?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 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 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shù)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么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請大家齊讀第26頁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話。

  4、周瑜憑什么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么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6、黃蓋為什么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fā)動火攻?

  (1)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扎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于火攻

  東吳發(fā)揮了擅長水戰(zhàn)的優(yōu)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fā)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zhàn)。

  1、赤壁之戰(zhàn)的結(jié)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國之間有混戰(zhàn)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晉統(tǒng)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zhàn),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fā)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chǔ)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tǒng)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fā),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zhàn)。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學喜歡玩電腦游戲,其中就有《三國演義》的游戲,今天就請你用紙船來做一下游戲,曹操如何才能取勝?

  學生動手演示:拆開紙船,利用西北風,分路進攻,發(fā)揮人多的優(yōu)勢。

  4、教師歸納總結(jié):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zhàn)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jié)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閱讀

  七十二年后,西晉大將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教訓,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所以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滅掉東吳,完成了統(tǒng)一。大家課下可以看一

  附:教案設(shè)計的幾點說明

  本節(jié)課是1999年我校面向全區(qū)舉行的創(chuàng)造教育匯報會中的一節(jié)語文創(chuàng)造教育課,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zhàn)經(jīng)過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動手參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

  2、打破課堂常規(guī),采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學生討論,創(chuàng)設(shè)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3、提出“你希望誰獲勝”這一新穎的問題,激發(fā)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北京市崇文區(qū)上三條小學

  姚 健

  1999年5月10日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篇7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zhàn)經(jīng)過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教學重點:

  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三、教學難點 :

  使學生領(lǐng)悟到從歷史發(fā)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yīng)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從而實現(xiàn)中國的統(tǒng)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閱讀有關(guān)《三國演義》故事集

  五、教學時間:第2課時

  六、教學過程 :

  (一)解題引趣,導入  新課。

  1、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zhàn)》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zhàn)役。)

  (3)請把時間、交戰(zhàn)雙方和戰(zhàn)爭的結(jié)果加進去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周瑜獲勝,曹操戰(zhàn)敗。)

  2、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nèi)容:

  (1)戰(zhàn)爭開始時,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能否用課文中的比方告訴對方)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雞蛋-----碰(擊)------------------------石頭)

  (2)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zhàn)役?

  (以少勝多)

  (3)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jié)果周瑜獲勝,曹操戰(zhàn)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

  (4)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么關(guān)系?

  (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

  (5)作為本課的主要內(nèi)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么?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么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么入手來概括課文的?(課題)

  (9)今后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來概括主要內(nèi)容。

  (10)進行簡要復述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于先發(fā)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小組討論】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xiàn)?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 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 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shù)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么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周瑜憑什么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4、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么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5、黃蓋為什么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fā)動火攻?

  (1)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扎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于火攻

  東吳發(fā)揮了擅長水戰(zhàn)的優(yōu)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fā)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zhàn)。

  1、赤壁之戰(zhàn)的結(jié)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國之間有混戰(zhàn)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晉統(tǒng)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zhàn),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fā)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chǔ)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tǒng)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fā),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zhàn)。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教師歸納總結(jié):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zhàn)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jié)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閱讀

  七十二年后,西晉大將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教訓,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所以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滅掉東吳,完成了統(tǒng)一。大家課下可以看一

  七、對教案設(shè)計的幾點說明:

  (一)本節(jié)課是我校在面向全校舉行的交流性上課,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在看板書討論中,(課前看課件)使學生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先發(fā)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zhàn)經(jīng)過的方法。(特別是“火攻”的三步驟。)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具體落實在:請問赤壁一戰(zhàn),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fā)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chǔ)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tǒng)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fā),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zhàn)。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參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并面對農(nóng)村學生實際,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

  2、打破課堂常規(guī),采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學生討論,創(chuàng)設(shè)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3、提出“你希望誰獲勝”這一新穎的問題,激發(fā)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4、教師及時借閱《三國演義》,增強文化基奠。課上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課后對古典小說的閱讀進行指導。◆[2003-1-19]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篇8

  課堂上,學生學得積極投入,思維活躍,表現(xiàn)出一種自主參與學習的良好狀態(tài)。尤其是當學生在自讀自悟時,學生真正在讀書,從他們所作的批注中,可以看出他們在思考,有收獲。小組合作學習時,同學們能談出自己的閱讀見解,與大家交流討論,學得比較實在、有效。在班際交流中,學生就三個問題暢談自己的理解,在理性的分析、思考中獲得思想的啟迪,感受智慧的魅力,并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課上下來,我靜下心來,重新審視我的課堂,進行歸因。我覺得,課上,學生能深入讀書、思考,有不少同學見解獨特,發(fā)言中不乏亮點。但在及時捕捉住、即時靈活處理、利用這些“活”資源,進行重組,及時調(diào)整教學,以動態(tài)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促進更有效的互動方面做得不夠到位。如,學生有自己的見解,但在傾聽別人發(fā)言,在別人發(fā)言的基礎(chǔ)上,進行補充,把不同于他人的見解提出來這一點上做得不是很好,盡管這與平時習慣的培養(yǎng)有關(guān),但如果我在發(fā)現(xiàn)學生發(fā)言時各談各的想法,有的出現(xiàn)重復時,我的回應(yīng)、點撥能更到位,更具及時性、提升性,那課堂將更具創(chuàng)生性。這是其一。其二,我在想,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說,要說,盡管說的時候有些表達不是很流暢,但這也是學生本身一種內(nèi)在發(fā)展過程,學生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得以提升自己的,我不忍心打斷,這又與課堂教學的推進相矛盾了,怎么辦?其三,教學設(shè)計只是一個預案,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進行重建。如當交流到“東南風與火攻的關(guān)系”時,學生一開始就有自己的思考,有話想說了,我卻讓他們“找出文中描寫東南風的語句讀一讀,想想東南風與火攻的關(guān)系。”這就與學生的實際狀態(tài)對不上號了。如果我當時就讓學生先說說火攻與東南風的關(guān)系,再回到文中去讀,學得會更好、更實在。 

  我想,不止“學無止境”,教也無止境。今后的教學中,我在努力提高自己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的同時,更要提升自己判斷、重組的能力,在新的水平上更好地勝任教學過程的“重組者”、動態(tài)生成的“推進者”這一重要角色。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篇9

  之六

  杭州市余杭實驗小學 洪春幸

  教學目標 :

  1、 讀通課文,學會生字,理解“調(diào)兵遣將、相持、計策、自不量力、丟盔棄甲”等詞語地意思,初步嘗試縮寫和改編課文。

  2、 認真閱讀,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爭意義和歷史意義。

  3、 激發(fā)閱讀名著的興趣,能有目的地進行拓展閱讀,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激發(fā)閱讀名著的興趣,縮寫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爭意義和歷史意義。

  教學準備:課前師生共同搜集“赤壁之戰(zhàn)”的有關(guān)資料。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讀通課文,學習生字和有關(guān)詞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初步激發(fā)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過程 :

  一、 破題開篇,了解背景

  1、 出示課題,引導學生理解“之”的意思。

  2、 引導學生利用課外閱讀的知識,介紹“你所知道的‘赤壁之戰(zhàn)’”。

  3、 課件演示:赤壁之戰(zhàn)的時代背景。

  二、 讀通課文,質(zhì)疑問難

  1、 自由朗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 個別學生輪讀課文,檢查通讀課文效果,隨機進行教學處理。

  (1) 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隔江相對”,課件演示:兩軍布陣圖。

  (2) 理解“調(diào)兵遣將”,比較“遣”與“遺”的字形。

  (3) 指導讀通順長句“不錯,……上面鋪著火硝、硫黃。”

  (個別學生讀課文,重點是檢查能否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對暴露出來的具有共性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解決,通讀課文是閱讀教學的基礎(chǔ);隨機進行部分字詞教學,既是字詞分散教學的一種形式,也是從課文閱讀整體出發(fā)的一種考慮。)

  3、 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邊勾畫,思考:

  (1) 你對“赤壁之戰(zhàn)”又知道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檢測學生對課文地理解程度,學生的回答會多種多樣,教師要多肯定多鼓勵學生能自己讀懂課文,適當引導學生糾偏。)

  (2) 你對“赤壁之戰(zhàn)”還有什么問題?

  (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的能力和習慣,同時也是對課文得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要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質(zhì)疑的問題進行梳理、歸類,并以此為依據(jù),展開下一步教學。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估計在這些范圍之內(nèi):為什么要采用火攻?曹操怎么會這么輕易相信黃蓋?怎么會這么巧,那天剛好刮東南風?……)

  三、 研讀課文,討論爭辯

  1、 根據(jù)自己的興趣,確定研究目標,認真閱讀課文后,根據(jù)研究需要也可以閱讀自己搜集到的資料,深入研究。

  (這一設(shè)計主要體現(xiàn):一是給學生選擇學習的機會;二是給學生自由研讀的空間;三是引入課外資料實施開放教學。)

  2、 課堂交流研究成果,教師相機點撥,全體學生體會課文語言,學習課文重點內(nèi)容。

  (1) 引導學生讀一讀三處描寫曹軍把船練起來的句子,體會火攻的妙處。

  (2) 引導學生讀黃蓋的信,體會曹操的盲目樂觀和自信。

  ……

  (在這里,教師的點撥非常重要,要引導學生言之有文,言之有理,是學生能從整體上深入理解課文。

  3、 以同質(zhì)小組的形式交流富余成果。

  (這是對合作學習時機的一種嘗試,可以進一步滿足學生的交流欲望,相互補充研究成果,提高教學效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深入閱讀課文,感受“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爭意義和歷史意義,嘗試縮寫和改編課文,拓展閱讀。

  教學過程 :

  四、 精讀深思,總結(jié)課文

  1、 默讀課文,概括“赤壁之戰(zhàn)”周瑜獲勝的原因。

  (要求學生不要說具體的措施,要很概括地說出幾條原因,訓練學生的抽象概括思維能力,同時也是語言品質(zhì)的訓練。)

  2、 小組討論,優(yōu)化答案。

  (在個體充分學習的基礎(chǔ)上,安排小組討論,更有實效,確實能起到啟發(fā)市委、深入思考、優(yōu)化答案的效果。)

  3、 課堂交流。

  (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發(fā)言中發(fā)現(xiàn)智慧的火花,及時鼓勵引導,幫助學生提高概括水平。一般的說,可以概括為:知己知彼、揚長避短、把握時機等。)

  五、 縮寫改編,內(nèi)化課文

  1、 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聯(lián)系課文理解“計策”。

  2、 以“黃蓋是怎么說的?”為話題,縮寫改編課文后半部分。

  (利用課文地空白點進行語言轉(zhuǎn)換和課文縮寫練習,內(nèi)化課文語言,深入理解課文。)

  3、 交流評價。

  4、 思考:把我們寫的這段話放進課文中去好不好?為什么?

  (感悟一種寫作技巧。)

  六、 拓展閱讀,激發(fā)興趣

  1、 小結(jié)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意義。

  2、 引入《念奴嬌·赤壁懷古》,讀一讀,找一找那一句是描寫赤壁之戰(zhàn)的。

  (在課內(nèi)引入《念奴嬌·赤壁懷古》全詩、注釋以及今譯文,體現(xiàn)了語文課堂的開放,擴大了閱讀教學的容量,有利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豪情,引導學生更多的關(guān)注名著和古詩文,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

  七、 作業(yè) :(任意選擇)

  1、 縮寫《赤壁之戰(zhàn)》全文。

  2、 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瀏覽“網(wǎng)上三國”。

  3、 編一張以“三國”為主題的小報。

  4、 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篇10

  篇一

  設(shè)計理念:

  以“火攻”為切入口,以說“計策”為主手段,引領(lǐng)學生關(guān)注琢磨課文語言,于語言的體會中感受人物的智慧,故事的魅力,表達的方式,從中激發(fā)學生閱讀歷史類故事的趣味。

  教學目標:

  1. 通過就詞解詞、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課重點字詞。

  2. 通過概括文意、概說計策,學會簡練復述文本的方法。

  3. 通過重點語句的體會,感受三國人物的鮮活形象,從中受到人文熏陶。

  4. 通過深層質(zhì)疑,引導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程預設(shè):

  一、揭題導入(包括課前)

  1.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

  2. 談三國故事(重在學情的了解,便于學習的調(diào)整)

  3. 引《赤壁之戰(zhàn)》

  解赤壁: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赤壁山險峻而又雄偉,臨江是拔空昂立的崖頭,猶如戰(zhàn)馬揚蹄,踏破萬頃煙波,石壁西側(cè)鐫刻著的“赤壁”二字,相傳為東吳大將周瑜所書,力蓋千鈞。

  說題意:

  (要求說得清楚簡要)

  二、初讀感知

  1. 放聲讀文,了解大意。

  2. 質(zhì)疑問難,了解學情。

  (重在不懂的字詞;不太常見的詞句。)

  反饋:

  1. 字詞:順學字詞

  劃詞,讀詞,有沒有不懂的?

  調(diào)兵遣將(遣的字形?誰?駐) 丟盔棄甲(誰?逃)

  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

  不計其數(shù)

  無心應(yīng)戰(zhàn)

  率領(lǐng) 抵擋 計策 纜繩

  (在于培養(yǎng)學生靈活理解詞語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字典、參考的等現(xiàn)成的答案。)

  2. 內(nèi)容

  自由概括;

  圍繞標題概括;

  圍繞標題完整概括。

  (培養(yǎng)學生概括說話的能力。)

  三、深究火攻

  1.為什么火攻是個好主意?(以此帶動全文的學習)

  自由發(fā)表

  黃蓋的話:

  讀好黃蓋的話:該用怎樣的語氣讀?

  胸有成竹地

  誠心誠意地

  恭恭敬敬地

  得意洋洋地?

  讀懂黃蓋的話:黃蓋的話道理何在?

  為什么相持沒好處?

  只要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

  聯(lián)系前文

  2.赤壁之戰(zhàn)火攻打敗曹操,還有一步很重要的是什么?

  黃蓋的假降信

  說東吳兵少……說后面為什么沒用冒號?

  黃蓋會怎么說?

  3. 黃蓋的計策:說了一遍?非常滿意——妙計!

  黃蓋會怎么說?

  說清要點。

  自由準備:

  做上記號:哪些地方必須說清楚的?

  自由練說:

  同桌互說:一說一聽,提出意見。(分角色)

  推薦示范

  集體評議:清楚,簡練

  4. 計策妙不妙?析原因,探性格。

  讀文中語句,驗證體會。

  為什么3萬打敗了80萬?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wù)?

  黃蓋的足智多謀

  曹操的狂妄自大、驕傲心態(tài)

  5. 為什么不寫清妙計?只用了四個字:說了一遍?

  寫法:不重復、留下懸念,激發(fā)興趣。小說作者羅貫中

  (以上各環(huán)節(jié)重在于文中相應(yīng)語句的體會,朗讀、感受,使學生具體情況調(diào)整學習內(nèi)容,在說的過程中帶動文本重點語段的學習,同時達成單元復述的重點訓練。)

  四、課外拓展

  其實文中有好多問題的?

  文中省略了很多情節(jié)。

  課外閱讀

  故事交流

  說故事

  談人物

  背古詩

  諺語、歇后語等等。

  (重在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和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是課外閱讀落實到位,學生讀有所得。)

  olor=#ff0000> 篇二

  教學目標:

  1. 學會按照提示語簡要地復述課文。

  2. 初步學會根據(jù)要求縮寫課文的有關(guān)段落。

  3. 學會10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4. 懂得戰(zhàn)爭的勝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5. 引導課外延伸,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

  重點難點:

  1. 按提示要求簡要地復述課文。

  2. 領(lǐng)悟戰(zhàn)爭留給我們的啟示,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簡介時代背景,初讀課文,學習1-4自然段,初步掌握單元提示的要求進行簡要地復述。

  第二課時:再現(xiàn)黃蓋計策,并作簡要復述,對照讀懂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領(lǐng)悟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第三課時:進行單元重點項目的訓練,能簡要地復全文,并縮寫部分課文。

  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主動探索”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 引導創(chuàng)設(shè)─→探索討論─→激勵參與─→求異探新

  探索問題 目標指向 適時點撥 拓展延伸

  學生: 引發(fā)思考─→探索討論─→自主學習─→自我評價

  質(zhì)疑問難 明確指向 解決問題 鞏固延伸

  教學過程:

  一、學習回顧,質(zhì)疑導入

  二、讀關(guān)鍵句,目標定位

  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么打,還得想個計策。黃蓋說計策已經(jīng)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就這么辦。

  (讀了這段話后你有什么問題?)

  三、學習5—11自然段,探究計策內(nèi)容

  1、 自讀課文5—11自然段

  要求:邊讀邊想,有必要還可以動筆劃劃,做做記號

  形式:個人─→小組

  2、 交流“計策的具體內(nèi)容”(要點略)

  3、 再讀關(guān)鍵句,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巧妙

  四、再讀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之“周到”

  1、 從實戰(zhàn)效果的角度,你對黃蓋的計策作怎樣的評價?

  2、 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5—11自然段,找找有關(guān)語句,說說計策中

  的哪一點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

  (自讀、小組討論)

  3、 交流,結(jié)合朗讀(要點略)

  五、總結(jié),探究啟示

  1、 東吳3萬人為什么能打敗曹軍80 萬人?

  2、 擁有80萬大軍的曹軍為什么會遭到如此的慘敗?

  六、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研究性學習

  篇三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了解“號稱”、“計策”、“失信”、“自不量力”、“調(diào)兵遣將”、“不計其數(shù)”、“丟盔棄甲”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東吳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原因及驕兵必改的道理。能按問題歸納課文主要內(nèi)容。

  教學重、難點:周瑜的軍隊用了哪些具體辦法打敗曹軍;按問題閱讀課文,抓住主要內(nèi)容。

  教具準備:

  1、一張三國時兩軍地理位置示意圖。

  2、小黑板。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提示課題,簡介背景,檢查預習情況,初讀課文,講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課時:講讀課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簡要復述火攻經(jīng)過。

  第三課時:復述,總結(jié)全文,歸納主要內(nèi)容,做練習題。

  教學內(nèi)容:講讀課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通過對《赤壁之戰(zhàn)》前面三個自然段的學習,同學們已經(jīng)知道了東吳的周瑜要火攻曹操的原因。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本文的后面部分,請同學們打開這篇課文。

  二、講讀課文

  (一)齊讀第四自然段,然后默讀、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既然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馬上去火攻就行了唄,為什么還要想個計策呢?(火攻是個好主意,但是由于兩軍隔江相對,曹操人多勢眾,防范又很嚴,強攻是不行的。要火攻就必然要在曹軍不防的情況下去接近曹軍。怎樣才能過江去接近曹軍,使曹軍不防而攻打曹軍?所以必須要想個巧妙的計策,用智謀火攻。)

  2、“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就這么辦”。這句話說明什么?“就這么辦”是指的什么?“怎么辦”這里說沒有?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句話說明周瑜贊同并采納了黃蓋的計策。指按黃蓋的計策辦。沒有寫出來的好處:①略寫,節(jié)省筆墨;②制造懸念,引起興趣。)

  (二)講讀課文5-11自然段。究竟黃蓋的計策是什么?周瑜是怎樣按黃蓋的計策火攻曹軍的?(板書:東吳--→火攻--→曹操)請同學們自由小聲讀一讀課文的5-11自然段,看看書中插圖,對照課后第3題思考,可用筆在書上劃批,也可同桌議論。

  1、集體討論:你認為周瑜火攻曹軍是分幾步實現(xiàn)的?(從整體入手,指名學生概括回答,并逐一進行五個步驟的板書:黃蓋投降、選時北進、兵船在后、點火燒船、周瑜追殺)

  2、細讀課文,深入討論周瑜火攻曹軍的每一個步驟。

  ⑴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一步“黃蓋假降”。先指名讀,然后提問:

  ①從信中,你們認為黃蓋去投降是真的還是假的?曹操認為是真的還是假的?你是從這節(jié)的哪句話看出來的?

  ②曹操“歡喜得了不得”說明了什么?(板書:麻痹輕信)。

  ③黃蓋的這封信為什么會使老謀深算的曹操麻痹輕信呢?(因為黃蓋的信是為了促使曹操相信,以便有機會接近曹軍,這是經(jīng)過東吳深思熟慮的,他們精心研究了曹操,抓住了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喜歡奉承等弱點。在信中說東吳弱小,不是他的對手,又貶低周瑜而稱贊曹操,最后還表示了投降誠意。曹操見黃蓋是東吳名將,信內(nèi)又說得真誠,還說要帶兵士和糧草來投降,這就可增強自己勢力,削弱東吳力量,煥散東吳軍心。加上他通過探子的情報,盤問送信的人未發(fā)現(xiàn)破綻,因此,曹操相信了黃蓋的信。)

  ⑵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二步“選時北進”。

  ①黃蓋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有了接近曹軍的機會,那么什么時候北進為好呢?

  ②為什么要選“東南風很急”這一天呢?說明了什么?(主要是便于從南岸向北岸順風行船。風大一方面可使船速更快,以免曹操發(fā)現(xiàn)問題,便于盡快火攻;一方面可使火燃大,火攻的效果就大,既燒連環(huán)船,還能借風吹的力量,燒到岸上兵營,把曹軍燒得更慘。說明了東吳是經(jīng)過周密策劃的。)

  ③曹操有否防備呢?你從課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有防備。曹操親自到船頭查看,有巡邏的兵士,發(fā)現(xiàn)情況向曹操報告。)

  ④當曹操看到掛著“黃”字旗的船向他開來,既然有防范,為啥不出擊,還笑呢?他這一笑,與前面的“歡喜”有啥區(qū)別?說明了什么?自讀曹操笑著說的話,先理解以下詞語意思,接著理解句意,然后再回答這道題。“失信”什么意思?

  (說話不算話,失去了別人信任。)

  “沒有失信”呢?(說話算話,得到別人信任。)

  “果然”什么意思?(真的,果真,的確,確實)

  你是怎樣理解曹操說的這句話的?(黃蓋說話算話,沒有騙我,寫信來投降,現(xiàn)在真的就來了。)

  然后回答曹操為什么要笑,這個“笑”表示什么,與前面的“歡喜”在心情上有啥區(qū)別。

  (讓學生聯(lián)系前文理解,前文說曹操接信后,只是“歡喜”,但黃蓋還沒行動,所以不放心。他站在船頭迎風眺望,一方面說明他有警惕,親自查巡,一方面也說明他在等黃蓋帶兵士和糧草來投降,心里不踏實。這一天,看見掛著“黃”字旗的船來,就認為黃蓋說話算話,果然來投降了,所以“笑”了,這一“笑”說明他放心,心里懸著的一塊石頭落地了,同時,還說明他對黃蓋失去了戒備,而深信不疑。由于曹操對黃蓋的深信不疑,對東吳北進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這是東吳精心策劃的火攻之計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板書:深信不疑)

  ⑶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三步“兵船在后”。

  ①默讀思考,東吳去火攻一共準備了幾種船?這幾種在火攻中各派什么用場?(在書上勾畫批注)二十條大船干什么用?如何點燃?課文為什么不直接寫這些船里裝的易燃物品,而用“不是……也不是……而是……”這個句式來寫出?你明白了什么?(這是針對假降信上的內(nèi)容來寫的,究竟是不是裝的兵士和糧草呢?用了“不是”、“也不是”,用“而是”特別強調(diào)是裝的火攻用的易燃物品。同時,這個句式也暗示著:曹操,你估計錯了,你高興得太早了。讓我們明白了黃蓋是假投降,真進攻,字里行間還帶有幽默諷刺曹操上當了的味道。)用小船干什么?(點火后上小船撤退。)用兵船干什么?(裝兵士,追殺敵人。)

  ②東吳準備得這樣充分、周密,當黃蓋的船已快速向曹操沖來的情況下,曹操的態(tài)度如何?說明了什么?(板書:高興不防)

  ⑷學習、討論計策的第四步“點火燒船”。一方作了如此充分周密的準備,另一方又無防備,此時正是東吳進攻的時機,東吳是怎么火攻的?結(jié)果怎么樣?請默讀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結(jié)合看文中插圖,邊看邊思考,邊注上符號,然后分四人小組討論,老師巡回。

  集體討論:東吳是怎么火攻的?結(jié)果怎么樣?可穿插以下的小問題:

  ①為什么黃蓋要在離曹操的船隊不到二里時下令點火?(說明連點火的距離也考慮得很具體。因為離得太遠燒不到連環(huán)船,離近了易被發(fā)現(xiàn),不利火攻。)

  ②課文中的哪些詞句寫出了火攻的威力?從這些詞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在書上注上符號。(火攻厲害,東吳的計策很不簡單,火攻厲害,風助火勢,火助風威。曹操上當慘敗)(板書:上當慘敗)

  ⑸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五步“周瑜追殺”

  ①對逃上岸的曹操,東吳采取的什么辦法?(周瑜帶兵追殺)。

  ②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時的下場如何?(板書:帶兵逃跑)

  3、小結(jié)提問:凡看過《三國演義》書的同學,都知道曹操在當時是一個不可一世的深通兵法的軍事家和足智多謀的政治家,但是,在赤壁這一仗上,他為什么會敗在弱小的東吳手下呢?而東吳為什么又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呢?

  出示小黑板:

  ⑴驕兵必敗。

  ⑵東吳必勝原因:觀察分析,知己知彼周密策劃,麻痹敵人利用時機,攻其弱點緊密配合,攻其不備

  4、默讀課文,結(jié)合板書,簡要復述周瑜是怎樣按黃蓋的計策打敗曹軍的?(先讓自己復述,然后指名復述)

  三、啟發(fā)激勵:赤壁之戰(zhàn)后,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究竟三國鼎立是怎么回事?在那時還有哪些用兵如神、足智多謀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如果同學們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三國演義》的書來讀。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篇11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課文,懂得以弱勝強的道理,培養(yǎng)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多謀善斷的品德作風。

  2、學習本文詳略得當?shù)募舨眉记珊陀脤υ挶憩F(xiàn)人物性格的寫法。

  3、重點掌握“方”、“卒”、“將”、“數(shù)”等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實”、“可以”、“初一”等古今詞義的區(qū)別,整理“于”“乃”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常用文言詞和容易誤解的語言現(xiàn)象——二字相連卻并非雙音詞。

  2、解釋重點詞語與疑難句子

  教學時數(shù):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要求學生說出《史記》的體裁特點(紀傳體通史,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

  讀“自讀提示”,指出《資治通鑒》是編年體通史。《赤壁之戰(zhàn)》的材料則來自紀傳體斷代史《三國志》。

  (說明:在談到本文的選材和布局時將對此作比較詳細的介紹。)

  二、介紹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朝政紊亂,宦官和外戚斗爭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發(fā)了歷史上著名的農(nóng)民起義——黃巾軍起義。各地軍閥乘勢而起,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爭奪地盤,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檢查預習作業(yè)。

  1.先查第二題,由學生敘述,教師可根據(jù)下表作適當補充。

  以下均2XX年事,只標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劉表卒,劉琮屯襄陽,劉備屯樊城。

  九月曹軍抵新野、襄陽,劉琮降曹。劉備南走,與魯肅會于當陽,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曹軍大敗劉備于當陽長坂。

  十至十一月曹軍自江陵東下。孫劉聯(lián)盟形成。周瑜從柴桑出軍,與操遇于赤壁。黃蓋火攻成功,操敗走,經(jīng)華容道至江陵,引軍北還。

  2.檢查預習第一題:劃分第一部分層次。

  第一層(1、2段):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魯肅、諸葛亮策動孫劉聯(lián)盟。

  ①魯肅向?qū)O權(quán)獻策并勸說劉備聯(lián)吳抗曹(第1段);

  ②諸葛亮使吳,勸說孫權(quán)聯(lián)劉抗曹(第2段)。

  第二層(3、4、5段):孫權(quán)接受周瑜、魯肅的主張,決心抗曹,計劃出兵。

  ①東吳內(nèi)部“和”“戰(zhàn)”兩派意見分歧,魯肅再次說服孫權(quán),堅定抗曹決心(第3段);

  ②孫權(quán)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敵我力量對比,促使孫權(quán)決策抗曹(第4段);

  ③周瑜進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孫權(quán)出兵與劉備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師根據(jù)上述各段大意及學生回答作一口頭小結(jié)即可,不必將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講讀第1段第一層次(開頭——權(quán)即遣肅行)

  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試譯,教師糾正、補充,然后師生共同研討問題。

  1、是誰最先提出聯(lián)劉抗曹的?他是怎樣分析形勢的?

  明確:是孫權(quán)的謀士魯肅。他首先分析荊州的地位:“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要求學生解釋:險固——險要堅固;士民——老百姓;殷富——豐厚富足。)“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解釋:有——占有;資——資本、憑借。)這段話既分析了荊州之重要,又符合孫權(quán)南面稱孤的心意。魯肅此話,從側(cè)面揭示了赤壁之戰(zhàn)的起因和性質(zhì),成為全文提綱挈領(lǐng)之筆。魯肅接著分析了各派的情況:①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合作),軍中諸將,各有彼此。(有的向著那邊,有的向著這邊。)②劉備與操有仇恨,寄寓于劉表,表惡(wu)其能而不能用。這種形勢,當然對孫權(quán)有利。

  2、魯肅根據(jù)這種情況又提出了哪些對付的辦法?

  明確:兩種可能、兩種準備。一種可能是如果劉備與劉表同心,則宜“撫安”(撫慰拉攏);另一種可能是劉備與劉表“違離”(矛盾、背離),則宜別圖之(想辦法),以濟(成就)大事(指南面稱孤之事)。

  3、上面的兩種可能、兩種準備,是從戰(zhàn)略著眼,若從眼前來看,魯肅又認為應(yīng)采取什么行動呢?

  明確:魯肅主動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問居喪的人),并慰問軍中掌權(quán)的人;②說服劉備撫表眾,共治曹操。

  4、魯肅勸說孫權(quán)采取這些行動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與劉備、劉表結(jié)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對付曹操,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天下可定也”。“恐為操所先”、“權(quán)即遣肅行”,一“恐”一“即”,可見這一行動的急切性和達到目的必然性。

  五、講讀第1段第二層次(到夏口——樊口)。

  1、指名朗讀第1段第二層次,并要求學生試譯,教師點撥,疏通文意,然后研討問題。

  2、在孫權(quán)派出魯肅時,局勢發(fā)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變化?

  明確:①操已向荊州;②琮(劉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備南走(逃跑)。所以,魯肅盡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趕路),也難以趕在曹操之先,可見形勢嚴重。

  3、在這種嚴峻形勢下,魯肅怎樣勸說劉備與孫權(quán)結(jié)好?

  明確:①宣權(quán)旨(傳達君命),致殷勤(懇切慰問)之意,以誠打動劉備;②宣傳孫權(quán)的“聰明仁惠”(聰繁明智、仁愛慈惠),敬賢禮(動詞)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為中心,江南為表,故稱“江表”。這是一個古代文化常識,學生應(yīng)記住。)英豪,咸(都)歸(使動)附(依附)之。上面講的是孫權(quán)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條件。接著又從地利和實力方面來說明:“已據(jù)六郡(地廣),兵精糧多”(實力雄厚)。③說明吳巨是平庸的人,且地點偏遠,不宜依靠。從三方面來看,劉備何去何從已經(jīng)十分清楚,故結(jié)果必定是“備甚悅”。

  4、既然“備甚悅”,為什么魯肅還要與諸葛亮拉關(guān)系?

  明確:因為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決策人物,對劉備有左右作用。故魯肅又以“我,子瑜(諸葛亮的哥哥)友也”來使諸葛亮放心。故結(jié)果必然是“備用肅計”。(在這里提到諸葛亮,為下文他的出場伏筆。)

  5、第1段第二層小結(jié):這一層寫魯肅會見劉備,初步奠定聯(lián)合抗曹的基礎(chǔ)。

  六、講讀第2段。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chǔ)上要求學生試譯這一段,教師補充,然后師生共同研讀課文。

  1、第1段重點寫魯肅,這一段重點寫諸葛亮。諸葛亮是在什么樣的形勢下出使東吳的?

  明確:操軍占荊州,乘勝東下,孫劉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學生講解“曹操自江陵順江東下”和“事急矣,請奉命救于(向)孫將軍”兩句。

  2、諸葛亮怎樣游說孫權(quán)的?

  明確:①縱談形勢,閉口不談“求救”。他把孫權(quán)、劉備、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來談,突出敵軍強大(“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要學生翻譯這幾句。)并用“英雄無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劉備“遁逃于此”的尊嚴。②采用攻心戰(zhàn)術(shù),反激孫權(quán)。諸葛亮指出了孫權(quán)的兩條出路,一條是率領(lǐng)“吳越之眾”與曹操“抗衡”(指定學生講解“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句。“以”:率領(lǐng),動詞。“中國”:曹操占據(jù)的中原地區(qū))。另一條是投降(要求學生翻譯:“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鎧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這里指投降)。接著抓住孫權(quán)的矛盾心理“外托服從之名而內(nèi)懷猶豫之計”,警告他“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最后,把劉備比作“守義不辱”的壯士田橫,不愿處在曹操之下,從而使孫權(quán)勃然大怒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指名學生講解這一句。)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激將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3、諸葛亮怎樣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的?

  明確:①劉備雖敗但實力猶存。(“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②曹有三大弱點;一、遠來疲敝,強弩之末,必蹶(挫敗)上將軍。(要求學生講解“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三、荊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學生翻譯:“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4、諸葛亮預見的戰(zhàn)爭結(jié)局是什么?

  明確:孫權(quán)與劉備“協(xié)規(guī)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講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諸葛亮游說的結(jié)果是什么?

  明確:“權(quán)大悅,與其群下謀之。”(這一句承上啟下,為下文波瀾突起的事態(tài)過渡。)

  6、小結(jié):這一節(jié)寫諸葛亮出使東吳,精辟地分析了形勢,針對孫權(quán)的猶豫心理采用激將法攻心,堅定了孫權(quán)聯(lián)劉抗曹的決心,使孫劉聯(lián)盟得到進一步的醞釀。這一段表現(xiàn)了諸葛亮出色的外交、軍事才能。

  七、講讀第3段。

  學生朗讀并試譯這一段,教師糾正、補充,然后研討問題。

  1、曹操遺(wei)權(quán)書的內(nèi)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確:一、強調(diào)自己奉天子之命討伐有罪的人(“奉辭伐罪”);二、強調(diào)聲勢浩大,勢不可擋(“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麾,旗幟,代軍隊;束手,捆起手來,意即投降。);三、威脅挑戰(zhàn)(“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正要和將軍在東吳會戰(zhàn)。)這是一封帶有恫嚇、威脅的戰(zhàn)書,其用意是給東吳施加壓力,威脅其投降。這種信也暴露了曹操驕橫不可一世的態(tài)度。古人云:“驕兵必敗。”由此伏下了曹操必敗的根源。

  2、曹操的戰(zhàn)書在孫權(quán)部下產(chǎn)生了哪些反應(yīng)?

  明確:“權(quán)以(之)示群下,莫不響震(震動)失色。”反應(yīng)極其強烈,由此可見。主和派的首領(lǐng)長史張昭認為“勢力眾寡”,極力主張“迎之”(投降)。主戰(zhàn)的魯肅卻“獨不言”,一個“獨”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戰(zhàn)態(tài)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會場情況。

  3、魯肅怎樣說服孫權(quán)主戰(zhàn)的?

  明確:一是選擇適當?shù)臅r機,待“權(quán)起更衣”時,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qū)O權(quán)進言,這樣既可以避開主和派的圍攻,又能顯示自己的誠心。二是站在孫權(quán)的立場上,為孫權(quán)著想,使孫權(quán)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見。(要求學生講析魯肅的一段話,這段話采用對比手法,設(shè)身處地,情辭十分懇切。)結(jié)果是使孫權(quán)嘆息“諸人持議,甚失孤望”,而稱贊魯肅能“廓開(闡明)大計,正與孤同”。

  4、小結(jié):這一節(jié)寫孫權(quán)內(nèi)部主降派和主戰(zhàn)派的斗爭,孫權(quán)經(jīng)魯肅的說服,同意主戰(zhàn)。這一段寫得富于戲劇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個性特點,如曹操的驕橫;張昭的投降嘴臉,因“曹公”一詞而顯;魯肅的誠摯;孫權(quán)能虛心聽取正確意見。

  七、布置作業(yè):

  1、整理判斷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譯:

  ①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第二課時

  一、講讀第4段。

  學生齊讀這一段,讓學生質(zhì)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討問題。

  1、周瑜怎樣分析已方的有利條件的?

  明確:①孫權(quán)“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孫堅、兄孫策)之烈(功業(yè))”②“割據(jù)江東,地方(方圓)數(shù)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資充足)。①講門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視這一點),②講幅員遼闊,③講實力。

  2、周瑜怎樣分析敵方的不利條件的?

  明確:①操有后患:馬超、韓遂在關(guān)西割據(jù)。②操揚短避長:舍鞍馬,仗舟楫。③天時不利:盛寒,馬無槁草。④北方士兵不習水戰(zhàn),必生疾病。

  3、周瑜對敵我雙方的客觀分析產(chǎn)生了怎樣的效果?

  明確:使孫權(quán)堅定了抗曹的決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比上文講的“正與孤同”的口氣強硬多了,由此可見孫權(quán)決計抗曹。

  4、周瑜與魯肅同屬主戰(zhàn)派,但一為武將,一為文官,一為謀士,一為將領(lǐng),掌握軍權(quán),兩人的性格有何不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周瑜直言不諱,開口就罵曹操是“漢賊”,而魯肅只稱其名,比較平和;周瑜說曹操是“送死”,魯肅只說:“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氣完全不同。周瑜開朗真率,魯肅機智沉著,個性各異。

  二、講讀第五段。

  學生齊讀這一段,并提出重點詞句進行翻譯,在初步掌握詞句的基礎(chǔ)上共同研討問題。

  1、孫權(quán)既然已決計抗曹了,周瑜為何還要寫信給孫權(quán)?

  明確:為了報告軍情,進一步消除孫權(quán)的擔心。從“愿將軍勿慮”句可以看出周瑜上書的用意。

  2、曹操的軍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確:曹操號稱水步八十萬,其實只有十五六萬中原軍和七八萬劉表的降卒,而周瑜卻只需“兵五萬”,“自足制之”。

  3、孫權(quán)怎樣部署兵力的?

  明確:①選兵三萬,令周瑜、魯肅、程普為前鋒;②孫權(quán)親自帶兵續(xù)發(fā),作后盾。

  三、小結(jié)第2-5段。

  這五段為第一部分,寫孫、劉聯(lián)盟形成的經(jīng)過——戰(zhàn)前決策。是作者詳寫部分。“赤壁之戰(zhàn)”完成準備階段,勝負大局,已可預見。

  四、講讀第二部分(6-7段)

  1、第6段只用七個字概述孫、劉聯(lián)軍向西挺進的過程。

  明確:一個“進”字省卻了無限文字。因本文重點在于寫戰(zhàn)前準備(孫劉聯(lián)盟的形成過程),故進軍過程寫得十分簡略)。

  2、指名學生解釋重點詞語與疑難句子

  ①可燒而走也。

  可以用火攻(的辦法)來把他們趕跑呀。“燒”,指用火燒的辦法攻擊。“走”,使動用法,使……逃跑。“走”后面省略一個“之”字。

  ②蓋以十艦最著前。

  黃蓋把十只船排在最前頭。“著”,居于。

  ③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被燒死或被淹死的人馬很多。

  “人馬燒溺死者”即“燒溺死之人馬”,定語后置。“燒溺”,或燒或溺,是選擇關(guān)系。

  ④操行軍多華容道步走。

  曹操率領(lǐng)軍隊從陸路上逃跑。

  3、赤壁之戰(zhàn)是弱軍戰(zhàn)勝強軍的典范戰(zhàn)例。處于優(yōu)勢的曹軍失敗的原因是什么?處于劣勢的孫劉聯(lián)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聯(lián)系全文作答)

  明確:曹軍失敗的原因是:①勞師遠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zhàn);③降卒心懷狐疑,內(nèi)部不穩(wěn);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寧;⑤戰(zhàn)線過長,糧草不濟;⑥軍紀不整,驕傲輕敵。第6條是最根本的原因。

  孫劉聯(lián)軍勝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觀分析敵我形勢;②團結(jié)一致,共同對敵;③部署有方,準備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戰(zhàn)機,正確采用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條。

  五、寫作特點:

  (一)結(jié)構(gòu)——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戰(zhàn)》這一長文,所寫事件紛繁,人物眾多。細細閱讀,掩卷沉思,則其結(jié)構(gòu)形式、思路線索,全 部呈現(xiàn)在眼底,了然于心頭。 

  就大事而言,寫了這么三件:先是寫了孫權(quán)、劉備聯(lián)合,繼而寫了孫權(quán)內(nèi)部主戰(zhàn)主和兩派斗爭,最后寫了 赤壁會戰(zhàn)。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寫了謀臣魯肅和諸葛亮為建立孫劉聯(lián)盟而進行 的外交活動;在第二件大事里寫了文臣武將為使孫權(quán)確立聯(lián)劉抗曹方略所進行的公開與隱蔽的較量,其中著重 寫了儒將周瑜的所作所為;在第三件大事里寫了戰(zhàn)略相持——南北對峙、戰(zhàn)略反攻——火燒赤壁、乘勝追擊— —水陸并進等。 

  就人物活動而言,主要寫了“七說”(“說”音shuì,勸意)。其中,在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guān)系——孫劉聯(lián)盟 事上寫了“三說”:開頭寫了魯肅說吳主孫權(quán),原因是“恐為操所先”,以求得孫權(quán)能準允自己去了解形勢并 為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guān)系奔走;接著寫魯肅說蜀主劉備,以使他能主動同孫權(quán)聯(lián)合抗曹;三寫諸葛亮受命出使吳地 ,說孫權(quán)聯(lián)劉抗曹。在促使孫權(quán)定下抗曹決心并早作決斷之事上,寫了“四說”:先是寫長史張昭說孫權(quán),企 圖讓孫權(quán)放棄聯(lián)劉抗曹打算,認為對曹“不如迎之”;緊接著寫魯肅趁“權(quán)起更衣”之機,“追于宇下”,“ 擴開大計”,提醒孫權(quán)不要被主降派言論所惑,使其聯(lián)劉抗曹決心不致動搖;最后“兩說”是寫周瑜日夜連說 孫權(quán),力排“眾人之議”,揭穿曹操詐言,從而使得說服孫權(quán)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赤壁之戰(zhàn)》無論是敘寫發(fā)生的事件,還是記述人物的活動,都有如鏈條銜接,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且又一氣 呵成;又都有如影視上的特寫鏡頭,一幕緊接一幕地顯示在閱讀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賞人的腦際。文章以事件 為經(jīng),以人物活動為緯來構(gòu)建框架,并按照時間先后和空間位置變化來安排,以邏輯順序來布局。在一系列事 件的發(fā)展進程中,或交替、或連續(xù)融入人物的活動。一個又一個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連的人物 活動,除有不可挪動的外在時空關(guān)系外,還有其緊密聯(lián)系的內(nèi)在因果關(guān)系。而這些因果關(guān)系正好體現(xiàn)出令人信 服的邏輯力量。若不得到孫權(quán)的認可與贊同,豈有后來一系列戲劇性事件的發(fā)生?若無魯肅說服劉備,哪有諸 葛亮前往吳地說服孫權(quán)之舉?沒有魯肅、諸葛亮苦口婆心地說服孫權(quán),何來孫劉聯(lián)盟的建立?若無肅、亮、瑜 對孫權(quán)的說服,又哪有孫權(quán)抗曹的決斷?沒有孫權(quán)的最后決斷,何來赤壁之戰(zhàn)這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 戰(zhàn)例?那又怎么會出現(xiàn)后來三國鼎立的局面呢?從縱橫全方位觀之,司馬光在《赤壁之戰(zhàn)》一文中走筆的軌跡 圖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猶如孫劉雙方為了共同利益,經(jīng)過主觀努力而暫為一體 的態(tài)勢;其下“┃”,形似鋒利無比的寶劍,勢不可擋地直插曹軍大本營。我們說這一“甲”字,恰好是《赤 壁之戰(zhàn)》的結(jié)構(gòu)內(nèi)涵和作者思路絕妙無比的圖解。 

  (二)對話——各求理正、據(jù)足,言辭——盡透情態(tài)、性格 

  文章開篇寫的是魯肅得知形勢有變而向?qū)O權(quán)提出應(yīng)變之計。他切盼得到孫權(quán)的準允,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 決定性意義的外交活動。可魯肅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孫權(quán)急欲擴大“帝王之資”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 安的心理狀態(tài)說話,其應(yīng)變之計與要求,邊說理邊擺出。最后還以“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句結(jié)束談話。這 末一句強調(diào)了形勢的嚴峻,反映出魯肅心情的焦慮急迫,同時也激發(fā)了孫權(quán),使其不能輕視怠慢。結(jié)果真的如 此,“權(quán)即遣肅行”,魯肅終于如愿以償。整個一席話說得孫權(quán)口服心服,言聽計從,充分顯示出魯肅的政治 才能。 

  接下寫的是魯肅與劉備的一段對話。魯肅本想與劉備會談取得最佳效果——“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事業(yè)”, 然而老成持重的魯肅含而不露,摸清對方意欲如何,再作計較。當?shù)弥獎渌胫螅懔⒓搓愂鰱|吳優(yōu)勢, 點出吳巨“豈足托乎”根由。一優(yōu)一劣,對比鮮明,作何選擇,不言而喻。文章用“備甚悅”三字表明劉備透 徹理解魯肅話意。若魯肅不這樣與劉備會談,那效果當作別論了。魯肅主動創(chuàng)造和諧氛圍,平等地與劉備商討 ,體現(xiàn)了魯肅友善和坦誠性格,同時也反映出他過人的外交智慧。 

  這之后寫的是諸葛亮與孫權(quán)的會談。劉備“新敗”,“遁逃至此”,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處在什么地位。 為了這次“奉命求救于孫將軍”的外交活動的成功,他必須不卑不亢,始終占據(jù)主動。于是他先發(fā)制人,與權(quán) 相見后,就總論天下局勢,客觀分析孫、劉、曹三方面情況,緊接著連續(xù)兩次反激孫權(quán),使得孫權(quán)從根本上斷 絕與曹操的關(guān)系,這就取得了會談的初步勝利。但聯(lián)劉問題還未解決,于是諸葛亮趁回答孫權(quán)提問之機,將劉 、曹對比,說明劉備軍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著兵力(“遠來疲散”)、戰(zhàn)術(shù)(“不習水戰(zhàn)”)、軍心(“ 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點,不僅保住了劉備的尊嚴,更重要的是徹底消除了孫權(quán)在聯(lián)合問題上的疑慮。 接著推測建立孫劉聯(lián)盟必然產(chǎn)生一個接一個的美好前景,從而使孫權(quán)在主動斷曹后又樹立了主動聯(lián)劉的思想, 取得了會談的徹底勝利。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話語重理性分析,重事實證實。孫權(quán)能發(fā)“吾不能舉全吳之地 ,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的誓愿,最后又有“大悅”的反應(yīng),全是諸葛亮言辭所具強大的征 服力作用的結(jié)果。 

  曹操的話語是在“遺權(quán)書”中。雖然只有三十個字,卻顯其殺氣騰騰,驕橫狂妄,氣焰囂張。即使人物的 言辭很短,作者也不放過寫理由寫事實。在短短的兩句里,寫有一“理”(“奉辭伐罪”)“二事”(“劉琮 束手”與“今治水軍八十萬眾”),將曹操的狡詐性格反映出來了。寫張昭的言論,也是重視寫理由寫事實。 張昭先說明曹操的本性與為人,作為提出“拒之,事更不順”的依據(jù),為后面提出“不如迎之”墊底。接著, 指出孫權(quán)優(yōu)勢已失,而曹操優(yōu)勢明顯,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自己的政見。這樣寫理擺事,使張昭言論更具迷惑力 。這從孫權(quán)“獨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舉止完全可以看出來。 

  聽了張昭的講話,孫權(quán)很不痛快,借故走出議事廳。魯肅唯恐孫權(quán)改變主意,立即“追于宇下”,對孫權(quán) 講了一段話。在情急之時講話,他也是理據(jù)在前,結(jié)論隨后。他直言“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點出了要害 ,作為“不足與圖大事”的因由,使得孫權(quán)的心情稍稍安定。接下又向?qū)O權(quán)對比分析“可迎操”與“不可”的 兩種人絕然不同的前途,設(shè)身處地,推心置腹,進一步勸權(quán)“莫用眾人之議”,達到堅定孫權(quán)抗曹決心的目的 。言辭懇切,充溢著對孫權(quán)無限忠貞之情。 

  最后寫的是周瑜對孫權(quán)講的兩段話。白天(公開),周瑜講的也是“不可迎”。不過,所談與魯肅不同。 周瑜是在分析了曹操在政治上的不利(“托名漢相,其實漢賊”)和分析了孫權(quán)在環(huán)境、威望、兵力、人才方 面的優(yōu)勢的基礎(chǔ)上得出“不可迎”的結(jié)論。這之后,他又分析指出曹操“冒行”“數(shù)者用兵之患”,同時向?qū)O 權(quán)作出破曹許諾。從而激勵了孫權(quán)的雄心,使他毅然擯斥了迎降的主張。夜里(私下)“復見孫權(quán)”,針對曹 操“遺權(quán)書”中所言,分析曹操來犯的實際軍力(“不過十五六萬”)及其弱點(“疲病之卒”、“狐疑之眾 ”),并再次擔保破曹,從而消除了孫權(quán)在抗曹問題上最大的疑慮。《赤壁之戰(zhàn)》中周瑜的話,點點在情合理 ,句句擲地有聲。作者在我們面前展示出一個生龍活虎,雄姿英發(fā)、氣勢非凡而又有遠見卓識的人物形象。 

  《赤壁之戰(zhàn)》,以寫對話取勝。作者用人物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把人物放到內(nèi)外部矛盾斗爭的焦點上來 刻畫人物的語言。綜觀全部對話,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在對方面前,極盡所能,為了各自目的利益,力求所 言理正據(jù)足。正因為這樣,客觀上他們的言辭盡透出自己的情態(tài)與性格。從文中的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看,司馬 光也是匠心獨具,設(shè)計精巧的。 

  六、課堂練習:

  1、比較加點詞的詞性和詞義。

  當  誰以當曹操者(動詞,抵擋)

  當橫行天下   (動詞,應(yīng)該)

  孤當與孟德決之(副詞,當即)

  將  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  (名詞,將領(lǐng))

  求救于孫將軍     (名詞,高級軍官)

  彼所將中國人      (動詞,率領(lǐng))

  將順江東下        (副詞,將要)

  治  共治曹操      (動詞,對付)

  劉表治水軍     (動詞,管理)

  卒  疲病之卒      (名詞,士兵)

  魯肅聞劉表卒   (動詞,死亡)

  五萬兵難卒合    (形容詞,同“猝”,匆猝)

  次  引次并北      (動詞,臨時駐扎)

  余船以次俱進    (名詞,次序)

  方  助畫方略       (名詞,次序)

  地方千里       (名詞,方圓)

  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副詞,正在、將要)

  方連船艦        (副詞,正,或并)

  乃  此乃天也        (判斷動詞,是)

  蒙沖斗艦?zāi)艘郧?shù)  (副詞,竟,居然)

  乃罷會            (副詞,于是,就)

  騎乃得過          (副詞,才)

  2、辨析下列加點虛詞的用法(詞性、作用或意義)

  為  為孫權(quán)長史    (wéi  動詞,是)

  為操后患       (wéi  動詞,成為)

  動以朝廷為辭    (wéi  動詞,做)

  保為將軍破之    (wèi  介詞,替)

  安能復為之下乎   (wéi  介詞,在)

  恐為操所先       (wéi  介詞,與“所”連用,表被動)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wèi  動詞,通“謂”)

  于  求救于孫將軍    (介詞,向)

  見權(quán)于柴桑       (介詞,在)

  肅追于宇下      (介詞,到)

  受制于人        (表被動,被)

  七、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題。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篇12

  教學目標 :

  1.學會按照提示語簡要地復述課文。

  2.初步學會根據(jù)要求縮寫課文的有關(guān)段落。

  3.學會10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4.懂得戰(zhàn)爭的勝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5.引導課外延伸,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

  重點難點:

  1.按提示要求簡要地復述課文。

  2.領(lǐng)悟戰(zhàn)爭留給我們的啟示,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簡介時代背景,初讀課文,學習1-4自然段,初步掌握單元提示的要求進行簡要地復述。

  第二課時:再現(xiàn)黃蓋計策,并作簡要復述,對照讀懂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領(lǐng)悟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第三課時:進行單元重點項目的訓練,能簡要地復全文,并縮寫部分課文。

  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主動探索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 引導創(chuàng)設(shè)─→探索討論─→激勵參與─→求異探新

  探索問題 目標指向 適時點撥 拓展延伸

  學生: 引發(fā)思考─→探索討論─→自主學習─→自我評價

  質(zhì)疑問難 明確指向 解決問題 鞏固延伸

  教學過程 :

  一、學習回顧,質(zhì)疑導入

  二、讀關(guān)鍵句,目標定位

  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么打,還得想個計策。黃蓋說計策已經(jīng)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就這么辦。

  (讀了這段話后你有什么問題?)

  三、學習5—11自然段,探究計策內(nèi)容

  1、 自讀課文5—11自然段

  要求:邊讀邊想,有必要還可以動筆劃劃,做做記號

  形式:個人─→小組

  2、 交流計策的具體內(nèi)容(要點略)

  3、 再讀關(guān)鍵句,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巧妙

  四、再讀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之周到

  1、 從實戰(zhàn)效果的角度,你對黃蓋的計策作怎樣的評價?

  2、 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511自然段,找找有關(guān)語句,說說計策中

  的哪一點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

  (自讀、小組討論)

  3、 交流,結(jié)合朗讀(要點略)

  五、總結(jié),探究啟示

  1、 東吳3萬人為什么能打敗曹軍80 萬人?

  2、 擁有80萬大軍的曹軍為什么會遭到如此的慘敗?

  六、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研究性學習

  附板書:

  19、赤壁之戰(zhàn)

  曹(驕傲)(80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已知彼 寫詐降信

  揚長避短 智 東南風

  利用天利地利 備引火材料(遮)

  小船

  大軍隨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東吳(3萬)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篇13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正確讀寫“率領(lǐng)、調(diào)兵遣將、計策、波浪滔天、眺望、纜繩、硫磺、不計其數(shù)、丟盔棄甲”等詞語。

  2、初步讀懂課文的內(nèi)容,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的內(nèi)容,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

  17赤壁之戰(zhàn)

  二、學生交流背景,解題

  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赤壁的戰(zhàn)斗。

  背景:東漢末年,曹操率軍南下,攻打東吳,想奪取東吳的廣大地方。“孫、劉”聯(lián)合,又有東吳老將黃蓋施苦肉計,東吳大將周瑜乘勢火攻曹軍,以弱勝強,大獲全勝。本文記敘的就是這個故事。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讀文,思考:交戰(zhàn)雙方都是哪些人,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經(jīng)過怎樣,結(jié)果如何?

  邊讀邊思考邊在書上勾劃。

  2、簡要匯報自己的收獲。(曹操率兵攻打東吳,因為士兵坐不貫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曹軍的戰(zhàn)船、軍營,曹軍大敗而逃。或簡要的評價人物也可以)

  3、檢查預習生字、新詞的情況。

  ①讀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葦、硫、磺、纜、盔(組詞)

  ②注意字形

  眺:右邊筆順丿兆

  纜:右上部的筆順

  ③詞語

  相持:兩方堅持對立,各不相讓。

  計策:對付某個人或者某種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視線。

  不計其數(shù):沒法計算它的數(shù)量。形容很多。計,計算。

  調(diào)兵遣將:調(diào)動兵力,派遣將領(lǐng)。泛指調(diào)動安排人力。

  丟盔棄甲: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時用來保護頭部的帽子,多用金屬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

  無心應(yīng)戰(zhàn):沒有心思跟進攻的敵人打仗。

  四、理清順序,劃分段落

  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講曹操南下攻打東吳,兩軍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鐵索連起來,準備渡江。

  事情經(jīng)過。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將黃蓋分析敵我情況,針對曹軍用鐵索連船的錯誤,提出火攻的辦法,得到周瑜的贊同。

  事情結(jié)果。

  第三段(5自然段~結(jié)束)黃蓋寫信給曹操,說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為真,結(jié)果黃蓋駕船火燒曹營,大敗曹軍。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詞語

  2、朗讀課文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篇14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課文,懂得以弱勝強的道理,培養(yǎng)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多謀善斷的品德作風。

  2、學習本文詳略得當?shù)募舨眉记珊陀脤υ挶憩F(xiàn)人物性格的寫法。

  3、重點掌握“方”、“卒”、“將”、“數(shù)”等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實”、“可以”、“初一”等古今詞義的區(qū)別,整理“于”“乃”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常用文言詞和容易誤解的語言現(xiàn)象——二字相連卻并非雙音詞。

  2、解釋重點詞語與疑難句子

  教學時數(shù):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要求學生說出《史記》的體裁特點(紀傳體通史,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

  讀“自讀提示”,指出《資治通鑒》是編年體通史。《赤壁之戰(zhàn)》的材料則來自紀傳體斷代史《三國志》。

  (說明:在談到本文的選材和布局時將對此作比較詳細的介紹。)

  二、介紹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朝政紊亂,宦官和外戚斗爭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發(fā)了歷的農(nóng)民起義——黃巾軍起義。各地軍閥乘勢而起,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爭奪地盤,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檢查預習作業(yè)。

  1.先查第二題,由學生敘述,教師可根據(jù)下表作適當補充。

  以下均208年事,只標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劉表卒,劉琮屯襄陽,劉備屯樊城。

  九月曹軍抵新野、襄陽,劉琮降曹。劉備南走,與魯肅會于當陽,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曹軍大敗劉備于當陽長坂。

  十至十一月曹軍自江陵東下。孫劉聯(lián)盟形成。周瑜從柴桑出軍,與操遇于赤壁。黃蓋火攻成功,操敗走,經(jīng)華容道至江陵,引軍北還。

  2.檢查預習第一題:劃分第一部分層次。

  第一層(1、2段):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魯肅、諸葛亮策動孫劉聯(lián)盟。

  ①魯肅向?qū)O權(quán)獻策并勸說劉備聯(lián)吳抗曹(第1段);

  ②諸葛亮使吳,勸說孫權(quán)聯(lián)劉抗曹(第2段)。

  第二層(3、4、5段):孫權(quán)接受周瑜、魯肅的主張,決心抗曹,計劃出兵。

  ①東吳內(nèi)部“和”“戰(zhàn)”兩派意見分歧,魯肅再次說服孫權(quán),堅定抗曹決心(第3段);

  ②孫權(quán)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敵我力量對比,促使孫權(quán)決策抗曹(第4段);

  ③周瑜進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孫權(quán)出兵與劉備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師根據(jù)上述各段大意及學生回答作一口頭小結(jié)即可,不必將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講讀第1段第一層次(開頭——權(quán)即遣肅行)

  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試譯,教師糾正、補充,然后師生共同研討問題。

  1、是誰最先提出聯(lián)劉抗曹的?他是怎樣分析形勢的?

  明確:是孫權(quán)的謀士魯肅。他首先分析荊州的地位:“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要求學生解釋:險固——險要堅固;士民——老百姓;殷富——豐厚富足。)“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解釋:有——占有;資——資本、憑借。)這段話既分析了荊州之重要,又符合孫權(quán)南面稱孤的心意。魯肅此話,從側(cè)面揭示了赤壁之戰(zhàn)的起因和性質(zhì),成為全文提綱挈領(lǐng)之筆。魯肅接著分析了各派的情況:①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合作),軍中諸將,各有彼此。(有的向著那邊,有的向著這邊。)②劉備與操有仇恨,寄寓于劉表,表惡(wu)其能而不能用。這種形勢,當然對孫權(quán)有利。

  2、魯肅根據(jù)這種情況又提出了哪些對付的辦法?

  明確:兩種可能、兩種準備。一種可能是如果劉備與劉表同心,則宜“撫安”(撫慰拉攏);另一種可能是劉備與劉表“違離”(矛盾、背離),則宜別圖之(想辦法),以濟(成就)大事(指南面稱孤之事)。

  3、上面的兩種可能、兩種準備,是從戰(zhàn)略著眼,若從眼前來看,魯肅又認為應(yīng)采取什么行動呢?

  明確:魯肅主動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問居喪的人),并慰問軍中掌權(quán)的人;②說服劉備撫表眾,共治曹操。

  4、魯肅勸說孫權(quán)采取這些行動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與劉備、劉表結(jié)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對付曹操,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天下可定也”。“恐為操所先”、“權(quán)即遣肅行”,一“恐”一“即”,可見這一行動的急切性和達到目的必然性。

  五、講讀第1段第二層次(到夏口——樊口)。

  1、指名朗讀第1段第二層次,并要求學生試譯,教師點撥,疏通文意,然后研討問題。

  2、在孫權(quán)派出魯肅時,局勢發(fā)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變化?

  明確:①操已向荊州;②琮(劉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備南走(逃跑)。所以,魯肅盡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趕路),也難以趕在曹操之先,可見形勢嚴重。

  3、在這種嚴峻形勢下,魯肅怎樣勸說劉備與孫權(quán)結(jié)好?

  明確:①宣權(quán)旨(傳達君命),致殷勤(懇切慰問)之意,以誠打動劉備;②宣傳孫權(quán)的“聰明仁惠”(聰繁明智、仁愛慈惠),敬賢禮(動詞)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為中心,江南為表,故稱“江表”。這是一個古代文化常識,學生應(yīng)記住。)英豪,咸(都)歸(使動)附(依附)之。上面講的是孫權(quán)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條件。接著又從地利和實力方面來說明:“已據(jù)六郡(地廣),兵精糧多”(實力雄厚)。③說明吳巨是平庸的人,且地點偏遠,不宜依靠。從三方面來看,劉備何去何從已經(jīng)十分清楚,故結(jié)果必定是“備甚悅”。

  4、既然“備甚悅”,為什么魯肅還要與諸葛亮拉關(guān)系?

  明確:因為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決策人物,對劉備有左右作用。故魯肅又以“我,子瑜(諸葛亮的哥哥)友也”來使諸葛亮放心。故結(jié)果必然是“備用肅計”。(在這里提到諸葛亮,為下文他的出場伏筆。)

  5、第1段第二層小結(jié):這一層寫魯肅會見劉備,初步奠定聯(lián)合抗曹的基礎(chǔ)。

  六、講讀第2段。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chǔ)上要求學生試譯這一段,教師補充,然后師生共同研讀課文。

  1、第1段重點寫魯肅,這一段重點寫諸葛亮。諸葛亮是在什么樣的形勢下出使東吳的?

  明確:操軍占荊州,乘勝東下,孫劉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學生講解“曹操自江陵順江東下”和“事急矣,請奉命救于(向)孫將軍”兩句。

  2、諸葛亮怎樣游說孫權(quán)的?

  明確:①縱談形勢,閉口不談“求救”。他把孫權(quán)、劉備、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來談,突出敵軍強大(“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要學生翻譯這幾句。)并用“英雄無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劉備“遁逃于此”的尊嚴。②采用攻心戰(zhàn)術(shù),反激孫權(quán)。諸葛亮指出了孫權(quán)的兩條出路,一條是率領(lǐng)“吳越之眾”與曹操“抗衡”(指定學生講解“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句。“以”:率領(lǐng),動詞。“中國”:曹操占據(jù)的中原地區(qū))。另一條是投降(要求學生翻譯:“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鎧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這里指投降)。接著抓住孫權(quán)的矛盾心理“外托服從之名而內(nèi)懷猶豫之計”,警告他“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最后,把劉備比作“守義不辱”的壯士田橫,不愿處在曹操之下,從而使孫權(quán)勃然大怒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指名學生講解這一句。)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激將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3、諸葛亮怎樣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的?

  明確:①劉備雖敗但實力猶存。(“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②曹有三大弱點;一、遠來疲敝,強弩之末,必蹶(挫敗)上將軍。(要求學生講解“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三、荊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學生翻譯:“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4、諸葛亮預見的戰(zhàn)爭結(jié)局是什么?

  明確:孫權(quán)與劉備“協(xié)規(guī)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講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諸葛亮游說的結(jié)果是什么?

  明確:“權(quán)大悅,與其群下謀之。”(這一句承上啟下,為下文波瀾突起的事態(tài)過渡。)

  6、小結(jié):這一節(jié)寫諸葛亮出使東吳,精辟地分析了形勢,針對孫權(quán)的猶豫心理采用激將法攻心,堅定了孫權(quán)聯(lián)劉抗曹的決心,使孫劉聯(lián)盟得到進一步的醞釀。這一段表現(xiàn)了諸葛亮出色的外交、軍事才能。

  七、講讀第3段。

  學生朗讀并試譯這一段,教師糾正、補充,然后研討問題。

  1、曹操遺(wei)權(quán)書的內(nèi)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確:一、強調(diào)自己奉天子之命討伐有罪的人(“奉辭伐罪”);二、強調(diào)聲勢浩大,勢不可擋(“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麾,旗幟,代軍隊;束手,捆起手來,意即投降。);三、威脅挑戰(zhàn)(“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正要和將軍在東吳會戰(zhàn)。)這是一封帶有恫嚇、威脅的戰(zhàn)書,其用意是給東吳施加壓力,威脅其投降。這種信也暴露了曹操驕橫不可一世的態(tài)度。古人云:“驕兵必敗。”由此伏下了曹操必敗的根源。

  2、曹操的戰(zhàn)書在孫權(quán)部下產(chǎn)生了哪些反應(yīng)?

  明確:“權(quán)以(之)示群下,莫不響震(震動)失色。”反應(yīng)極其強烈,由此可見。主和派的首領(lǐng)長史張昭認為“勢力眾寡”,極力主張“迎之”(投降)。主戰(zhàn)的魯肅卻“獨不言”,一個“獨”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戰(zhàn)態(tài)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會場情況。

  3、魯肅怎樣說服孫權(quán)主戰(zhàn)的?

  明確:一是選擇適當?shù)臅r機,待“權(quán)起更衣”時,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qū)O權(quán)進言,這樣既可以避開主和派的圍攻,又能顯示自己的誠心。二是站在孫權(quán)的立場上,為孫權(quán)著想,使孫權(quán)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見。(要求學生講析魯肅的一段話,這段話采用對比手法,設(shè)身處地,情辭十分懇切。)結(jié)果是使孫權(quán)嘆息“諸人持議,甚失孤望”,而稱贊魯肅能“廓開(闡明)大計,正與孤同”。

  4、小結(jié):這一節(jié)寫孫權(quán)內(nèi)部主降派和主戰(zhàn)派的斗爭,孫權(quán)經(jīng)魯肅的說服,同意主戰(zhàn)。這一段寫得富于戲劇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個性特點,如曹操的驕橫;張昭的投降嘴臉,因“曹公”一詞而顯;魯肅的誠摯;孫權(quán)能虛心聽取正確意見。

  八、布置作業(yè)

  1、整理判斷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譯

  ①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第二課時:

  一、講讀第4段。

  學生齊讀這一段,讓學生質(zhì)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討問題。

  1、周瑜怎樣分析已方的有利條件的?

  明確:①孫權(quán)“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孫堅、兄孫策)之烈(功業(yè))”②“割據(jù)江東,地方(方圓)數(shù)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資充足)。①講門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視這一點),②講幅員遼闊,③講實力。

  2、周瑜怎樣分析敵方的不利條件的?

  明確:①操有后患:馬超、韓遂在關(guān)西割據(jù)。②操揚短避長:舍鞍馬,仗舟楫。③天時不利:盛寒,馬無槁草。④北方士兵不習水戰(zhàn),必生疾病。

  3、周瑜對敵我雙方的客觀分析產(chǎn)生了怎樣的效果?

  明確:使孫權(quán)堅定了抗曹的決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比上文講的“正與孤同”的口氣強硬多了,由此可見孫權(quán)決計抗曹。

  4、周瑜與魯肅同屬主戰(zhàn)派,但一為武將,一為文官,一為謀士,一為將領(lǐng),掌握軍權(quán),兩人的性格有何不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周瑜直言不諱,開口就罵曹操是“漢賊”,而魯肅只稱其名,比較平和;周瑜說曹操是“送死”,魯肅只說:“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氣完全不同。周瑜開朗真率,魯肅機智沉著,個性各異。

  二、講讀第五段。

  學生齊讀這一段,并提出重點詞句進行翻譯,在初步掌握詞句的基礎(chǔ)上共同研討問題。

  1、孫權(quán)既然已決計抗曹了,周瑜為何還要寫信給孫權(quán)?

  明確:為了報告軍情,進一步消除孫權(quán)的擔心。從“愿將軍勿慮”句可以看出周瑜上書的用意。

  2、曹操的軍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確:曹操號稱水步八十萬,其實只有十五六萬中原軍和七八萬劉表的降卒,而周瑜卻只需“兵五萬”,“自足制之”。

  3、孫權(quán)怎樣部署兵力的?

  明確:①選兵三萬,令周瑜、魯肅、程普為前鋒;②孫權(quán)親自帶兵續(xù)發(fā),作后盾。

  三、小結(jié)第2-5段。

  這五段為第一部分,寫孫、劉聯(lián)盟形成的經(jīng)過——戰(zhàn)前決策。是作者詳寫部分。“赤壁之戰(zhàn)”完成準備階段,勝負大局,已可預見。

  四、講讀第二部分(6-7段)

  1、第6段只用七個字概述孫、劉聯(lián)軍向西挺進的過程。

  明確:一個“進”字省卻了無限文字。因本文重點在于寫戰(zhàn)前準備(孫劉聯(lián)盟的形成過程),故進軍過程寫得十分簡略)。

  2、指名學生解釋重點詞語與疑難句子

  ①可燒而走也。

  可以用火攻(的辦法)來把他們趕跑呀。“燒”,指用火燒的辦法攻擊。“走”,使動用法,使……逃跑。“走”后面省略一個“之”字。

  ②蓋以十艦最著前。

  黃蓋把十只船排在最前頭。“著”,居于。

  ③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被燒死或被淹死的人馬很多。

  “人馬燒溺死者”即“燒溺死之人馬”,定語后置。“燒溺”,或燒或溺,是選擇關(guān)系。

  ④操行軍多華容道步走。

  曹操率領(lǐng)軍隊從陸路上逃跑。

  3、赤壁之戰(zhàn)是弱軍戰(zhàn)勝強軍的典范戰(zhàn)例。處于優(yōu)勢的曹軍失敗的原因是什么?處于劣勢的孫劉聯(lián)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聯(lián)系全文作答)

  明確:曹軍失敗的原因是:①勞師遠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zhàn);③降卒心懷狐疑,內(nèi)部不穩(wěn);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寧;⑤戰(zhàn)線過長,糧草不濟;⑥軍紀不整,驕傲輕敵。第6條是最根本的原因。

  孫劉聯(lián)軍勝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觀分析敵我形勢;②團結(jié)一致,共同對敵;③部署有方,準備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戰(zhàn)機,正確采用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條。

  五、寫作特點

  (一)結(jié)構(gòu)——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戰(zhàn)》這一長文,所寫事件紛繁,人物眾多。細細閱讀,掩卷沉思,則其結(jié)構(gòu)形式、思路線索,全部呈現(xiàn)在眼底,了然于心頭。

  就大事而言,寫了這么三件:先是寫了孫權(quán)、劉備聯(lián)合,繼而寫了孫權(quán)內(nèi)部主戰(zhàn)主和兩派斗爭,最后寫了赤壁會戰(zhàn)。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寫了謀臣魯肅和諸葛亮為建立孫劉聯(lián)盟而進行的外交活動;在第二件大事里寫了文臣武將為使孫權(quán)確立聯(lián)劉抗曹方略所進行的公開與隱蔽的較量,其中著重寫了儒將周瑜的所作所為;在第三件大事里寫了戰(zhàn)略相持——南北對峙、戰(zhàn)略反攻——火燒赤壁、乘勝追擊——水陸并進等。

  就人物活動而言,主要寫了“七說”(“說”音shuì,勸意)。其中,在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guān)系——孫劉聯(lián)盟事上寫了“三說”:開頭寫了魯肅說吳主孫權(quán),原因是“恐為操所先”,以求得孫權(quán)能準允自己去了解形勢并為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guān)系奔走;接著寫魯肅說蜀主劉備,以使他能主動同孫權(quán)聯(lián)合抗曹;三寫諸葛亮受命出使吳地,說孫權(quán)聯(lián)劉抗曹。在促使孫權(quán)定下抗曹決心并早作決斷之事上,寫了“四說”:先是寫長史張昭說孫權(quán),企圖讓孫權(quán)放棄聯(lián)劉抗曹打算,認為對曹“不如迎之”;緊接著寫魯肅趁“權(quán)起更衣”之機,“追于宇下”,“擴開大計”,提醒孫權(quán)不要被主降派言論所惑,使其聯(lián)劉抗曹決心不致動搖;最后“兩說”是寫周瑜日夜連說孫權(quán),力排“眾人之議”,揭穿曹操詐言,從而使得說服孫權(quán)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赤壁之戰(zhàn)》無論是敘寫發(fā)生的事件,還是記述人物的活動,都有如鏈條銜接,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且又一氣呵成;又都有如影視上的特寫鏡頭,一幕緊接一幕地顯示在閱讀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賞人的腦際。文章以事件為經(jīng),以人物活動為緯來構(gòu)建框架,并按照時間先后和空間位置變化來安排,以邏輯順序來布局。在一系列事件的發(fā)展進程中,或交替、或連續(xù)融入人物的活動。一個又一個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連的人物活動,除有不可挪動的外在時空關(guān)系外,還有其緊密聯(lián)系的內(nèi)在因果關(guān)系。而這些因果關(guān)系正好體現(xiàn)出令人信服的邏輯力量。若不得到孫權(quán)的認可與贊同,豈有后來一系列戲劇性事件的發(fā)生?若無魯肅說服劉備,哪有諸葛亮前往吳地說服孫權(quán)之舉?沒有魯肅、諸葛亮苦口婆心地說服孫權(quán),何來孫劉聯(lián)盟的建立?若無肅、亮、瑜對孫權(quán)的說服,又哪有孫權(quán)抗曹的決斷?沒有孫權(quán)的最后決斷,何來赤壁之戰(zhàn)這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那又怎么會出現(xiàn)后來三國鼎立的局面呢?從縱橫全方位觀之,司馬光在《赤壁之戰(zhàn)》一文中走筆的軌跡圖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猶如孫劉雙方為了共同利益,經(jīng)過主觀努力而暫為一體的態(tài)勢;其下“┃”,形似鋒利無比的寶劍,勢不可擋地直插曹軍大本營。我們說這一“甲”字,恰好是《赤壁之戰(zhàn)》的結(jié)構(gòu)內(nèi)涵和作者思路絕妙無比的圖解。

  (二)對話——各求理正、據(jù)足,言辭——盡透情態(tài)、性格

  文章開篇寫的是魯肅得知形勢有變而向?qū)O權(quán)提出應(yīng)變之計。他切盼得到孫權(quán)的準允,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決定性意義的外交活動。可魯肅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孫權(quán)急欲擴大“帝王之資”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安的心理狀態(tài)說話,其應(yīng)變之計與要求,邊說理邊擺出。最后還以“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句結(jié)束談話。這末一句強調(diào)了形勢的嚴峻,反映出魯肅心情的焦慮急迫,同時也激發(fā)了孫權(quán),使其不能輕視怠慢。結(jié)果真的如此,“權(quán)即遣肅行”,魯肅終于如愿以償。整個一席話說得孫權(quán)口服心服,言聽計從,充分顯示出魯肅的政治才能。

  接下寫的是魯肅與劉備的一段對話。魯肅本想與劉備會談取得效果——“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事業(yè)”,然而老成持重的魯肅含而不露,摸清對方意欲如何,再作計較。當?shù)弥獎渌胫螅懔⒓搓愂鰱|吳優(yōu)勢,點出吳巨“豈足托乎”根由。一優(yōu)一劣,對比鮮明,作何選擇,不言而喻。文章用“備甚悅”三字表明劉備透徹理解魯肅話意。若魯肅不這樣與劉備會談,那效果當作別論了。魯肅主動創(chuàng)造和諧氛圍,平等地與劉備商討,體現(xiàn)了魯肅友善和坦誠性格,同時也反映出他過人的外交智慧。

  這之后寫的是諸葛亮與孫權(quán)的會談。劉備“新敗”,“遁逃至此”,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處在什么地位。為了這次“奉命求救于孫將軍”的外交活動的成功,他必須不卑不亢,始終占據(jù)主動。于是他先發(fā)制人,與權(quán)相見后,就總論天下局勢,客觀分析孫、劉、曹三方面情況,緊接著連續(xù)兩次反激孫權(quán),使得孫權(quán)從根本上斷絕與曹操的關(guān)系,這就取得了會談的初步勝利。但聯(lián)劉問題還未解決,于是諸葛亮趁回答孫權(quán)提問之機,將劉、曹對比,說明劉備軍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著兵力(“遠來疲散”)、戰(zhàn)術(shù)(“不習水戰(zhàn)”)、軍心(“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點,不僅保住了劉備的尊嚴,更重要的是徹底消除了孫權(quán)在聯(lián)合問題上的疑慮。接著推測建立孫劉聯(lián)盟必然產(chǎn)生一個接一個的美好前景,從而使孫權(quán)在主動斷曹后又樹立了主動聯(lián)劉的思想,取得了會談的徹底勝利。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話語重理性分析,重事實證實。孫權(quán)能發(fā)“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的誓愿,最后又有“大悅”的反應(yīng),全是諸葛亮言辭所具強大的征服力作用的結(jié)果。

  曹操的話語是在“遺權(quán)書”中。雖然只有三十個字,卻顯其殺氣騰騰,驕橫狂妄,氣焰囂張。即使人物的言辭很短,作者也不放過寫理由寫事實。在短短的兩句里,寫有一“理”(“奉辭伐罪”)“二事”(“劉琮束手”與“今治水軍八十萬眾”),將曹操的狡詐性格反映出來了。寫張昭的言論,也是重視寫理由寫事實。張昭先說明曹操的本性與為人,作為提出“拒之,事更不順”的依據(jù),為后面提出“不如迎之”墊底。接著,指出孫權(quán)優(yōu)勢已失,而曹操優(yōu)勢明顯,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自己的政見。這樣寫理擺事,使張昭言論更具迷惑力。這從孫權(quán)“獨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舉止完全可以看出來。

  聽了張昭的講話,孫權(quán)很不痛快,借故走出議事廳。魯肅唯恐孫權(quán)改變主意,立即“追于宇下”,對孫權(quán)講了一段話。在情急之時講話,他也是理據(jù)在前,結(jié)論隨后。他直言“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點出了要害,作為“不足與圖大事”的因由,使得孫權(quán)的心情稍稍安定。接下又向?qū)O權(quán)對比分析“可迎操”與“不可”的兩種人絕然不同的前途,設(shè)身處地,推心置腹,進一步勸權(quán)“莫用眾人之議”,達到堅定孫權(quán)抗曹決心的目的。言辭懇切,充溢著對孫權(quán)無限忠貞之情。

  最后寫的是周瑜對孫權(quán)講的兩段話。白天(公開),周瑜講的也是“不可迎”。不過,所談與魯肅不同。周瑜是在分析了曹操在政治上的不利(“托名漢相,其實漢賊”)和分析了孫權(quán)在環(huán)境、威望、兵力、人才方面的優(yōu)勢的基礎(chǔ)上得出“不可迎”的結(jié)論。這之后,他又分析指出曹操“冒行”“數(shù)者用兵之患”,同時向?qū)O權(quán)作出破曹許諾。從而激勵了孫權(quán)的雄心,使他毅然擯斥了迎降的主張。夜里(私下)“復見孫權(quán)”,針對曹操“遺權(quán)書”中所言,分析曹操來犯的實際軍力(“不過十五六萬”)及其弱點(“疲病之卒”、“狐疑之眾”),并再次擔保破曹,從而消除了孫權(quán)在抗曹問題上的'疑慮。《赤壁之戰(zhàn)》中周瑜的話,點點在情合理,句句擲地有聲。作者在我們面前展示出一個生龍活虎,雄姿英發(fā)、氣勢非凡而又有遠見卓識的人物形象。

  《赤壁之戰(zhàn)》,以寫對話取勝。作者用人物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把人物放到內(nèi)外部矛盾斗爭的焦點上來刻畫人物的語言。綜觀全部對話,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在對方面前,極盡所能,為了各自目的利益,力求所言理正據(jù)足。正因為這樣,客觀上他們的言辭盡透出自己的情態(tài)與性格。從文中的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看,司馬光也是匠心獨具,設(shè)計精巧的。

  六、課堂練習

  1、比較加點詞的詞性和詞義。

  當:

  誰以當曹操者(動詞,抵擋)

  當橫行天下(動詞,應(yīng)該)

  孤當與孟德決之(副詞,當即)

  將:

  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名詞,將領(lǐng))

  求救于孫將軍(名詞,高級軍官)

  彼所將中國人(動詞,率領(lǐng))

  將順江東下(副詞,將要)

  治:

  共治曹操(動詞,對付)

  劉表治水軍(動詞,管理)

  卒:

  疲病之卒(名詞,士兵)

  魯肅聞劉表卒(動詞,死亡)

  五萬兵難卒合(形容詞,同“猝”,匆猝)

  次:

  引次并北(動詞,臨時駐扎)

  余船以次俱進(名詞,次序)

  方:

  助畫方略(名詞,次序)

  地方千里(名詞,方圓)

  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副詞,正在、將要)

  方連船艦(副詞,正,或并)

  乃:

  此乃天也(判斷動詞,是)

  蒙沖斗艦?zāi)艘郧?shù)(副詞,竟,居然)

  乃罷會(副詞,于是,就)

  騎乃得過(副詞,才)

  2、辨析下列加點虛詞的用法(詞性、作用或意義)

  為:

  為孫權(quán)長史(wéi動詞,是)

  為操后患(wéi動詞,成為)

  動以朝廷為辭(wéi動詞,做)

  保為將軍破之(wèi介詞,替)

  安能復為之下乎(wéi介詞,在)

  恐為操所先(wéi介詞,與“所”連用,表被動)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wèi動詞,通“謂”)

  于:

  求救于孫將軍(介詞,向)

  見權(quán)于柴桑(介詞,在)

  肅追于宇下(介詞,到)

  受制于人(表被動,被)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篇15

  教學目標 :

  1. 學會按照提示語簡要地復述課文。

  2. 初步學會根據(jù)要求縮寫課文的有關(guān)段落。

  3. 學會10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4. 懂得戰(zhàn)爭的勝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5. 引導課外延伸,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

  重點難點:

  1. 按提示要求簡要地復述課文。

  2. 領(lǐng)悟戰(zhàn)爭留給我們的啟示,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簡介時代背景,初讀課文,學習1-4自然段,初步掌握單元提示的要求進行簡要地復述。

  第二課時:再現(xiàn)黃蓋計策,并作簡要復述,對照讀懂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領(lǐng)悟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第三課時:進行單元重點項目的訓練,能簡要地復全文,并縮寫部分課文。

  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主動探索”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 引導創(chuàng)設(shè)─→探索討論─→激勵參與─→求異探新

  探索問題 目標指向 適時點撥 拓展延伸

  學生: 引發(fā)思考─→探索討論─→自主學習─→自我評價

  質(zhì)疑問難 明確指向 解決問題 鞏固延伸

  教學過程 :

  一、學習回顧,質(zhì)疑導入  

  二、讀關(guān)鍵句,目標定位

  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么打,還得想個計策。黃蓋說計策已經(jīng)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就這么辦。

  (讀了這段話后你有什么問題?)

  三、學習5—11自然段,探究計策內(nèi)容

  1、 自讀課文5—11自然段

  要求:邊讀邊想,有必要還可以動筆劃劃,做做記號

  形式:個人─→小組

  2、 交流“計策的具體內(nèi)容”(要點略)

  3、 再讀關(guān)鍵句,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巧妙

  四、再讀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之“周到”

  1、 從實戰(zhàn)效果的角度,你對黃蓋的計策作怎樣的評價?

  2、 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5—11自然段,找找有關(guān)語句,說說計策中

  的哪一點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

  (自讀、小組討論)

  3、 交流,結(jié)合朗讀(要點略)

  五、總結(jié),探究啟示

  1、 東吳3萬人為什么能打敗曹軍80 萬人?

  2、 擁有80萬大軍的曹軍為什么會遭到如此的慘敗?

  六、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研究性學習

  附板書:

  19、赤壁之戰(zhàn)

  曹(驕傲)(80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已知彼 寫詐降信

  揚長避短 智 東南風

  利用天利地利 備引火材料(遮)

  小船

  大軍隨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東吳(3萬)

  (嘉興市教育學會實驗分會研究活動開課教案)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精選15篇) 相關(guān)內(nèi)容:
  • 赤壁之戰(zhàn)(精選15篇)

    教學要求1.使學生懂得,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2.練習按事物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非…不可”、“果然”造句。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赤壁之戰(zhàn)》教師教案(精選17篇)

    一、教學目標(一)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時代背景。(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三)理清課文條理,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二、教學重點(一)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時代背景。(二)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 《赤壁之戰(zhàn)》譯文(精選16篇)

    赤 壁 之 戰(zhàn) 作者:司馬光文 本譯 文原 文文 本[1/6]當初,魯肅聽說劉表已死,(便)對孫權(quán)說:“荊州與我國鄰接,地理形勢險要、堅固,土地肥沃、廣闊,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為已有,這是開創(chuàng)帝王之業(yè)的憑借。...

  • 語文S版六那就上《赤壁之戰(zhàn)》教學設(shè)計(精選14篇)

    1、教學目標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2、理清課文脈絡(luò),給課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計策等詞語的意思。3、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課文主要意思。4、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習慣。2、教學重點了解課文內(nèi)容,改課文分段。...

  • 赤壁之戰(zhàn)教學設(shè)計(精選16篇)

    之二執(zhí)教:馬橋鎮(zhèn)中心小學 蔣亞明 一、教學目的:1、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zhàn)經(jīng)過的方法。...

  • 《赤壁之戰(zhàn)》一文教學設(shè)想及教后隨感(精選17篇)

    佚名 借用魯迅先生的話,作為我本次說課的開始。——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樣,課是人上出來得,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點。教書5年,聽過將近10位老師上這一節(jié),其中的感受林林總總、各有千秋。...

  • 人教第十冊《赤壁之戰(zhàn)》教學設(shè)計(精選16篇)

    一、教學目的:1、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zhàn)經(jīng)過的方法。...

  • 《赤壁之戰(zhàn)》教案(精選16篇)

    教師:同學們,中外戰(zhàn)爭史上這場聞名的赤壁之戰(zhàn)就在兩節(jié)課的時空內(nèi)留在了我們的心里,相信這場戰(zhàn)役一定深深地震撼了大家,每個人的內(nèi)心肯定有許多話要說。...

  • 《赤壁之戰(zhàn)》第一課時(精選12篇)

    一、教學目標:(1)、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2)、 理清課文脈絡(luò),給課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計策等詞語的意思。(3)、 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課文主要意思。(4)、 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習慣。...

  •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 學會按照提示語簡要地復述課文。2. 初步學會根據(jù)要求縮寫課文的有關(guān)段落。3. 學會10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4. 懂得戰(zhàn)爭的勝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5. 引導課外延伸,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

  • 《赤壁之戰(zhàn)》第一課時教學設(shè)計(通用16篇)

    之二王麗萍 教學目標:1、查閱資料,對課文的時代背景有個了解,學會自學。2、 初步學會10個生字,理解26個新詞語的意思。3、 初步讀懂課文,理清思路。4、 分段,學懂一、二兩段。...

  • 赤壁之戰(zhàn)教案(通用12篇)

    一、教學目的:1、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zhàn)經(jīng)過的方法。...

  • 《赤壁之戰(zhàn)》第一課時(通用15篇)

    一、教學目標:(1)、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2)、 理清課文脈絡(luò),給課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計策等詞語的意思。(3)、 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課文主要意思。(4)、 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習慣。...

  • 《赤壁之戰(zhàn)》第二課時(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 學會按照提示語簡要地復述課文。2. 初步學會根據(jù)要求縮寫課文的有關(guān)段落。3. 學會10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4. 懂得戰(zhàn)爭的勝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5. 引導課外延伸,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

  • 《赤壁之戰(zhàn)》(精選17篇)

    初,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quán)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山区| 江山市| 晋中市| 中宁县| 施秉县| 常山县| 湄潭县| 广平县| 喀喇沁旗| 桂阳县| 铜山县| 西平县| 平塘县| 襄垣县| 宿迁市| 东兰县| 宣汉县| 嵩明县| 革吉县| 广水市| 麟游县| 云阳县| 石阡县| 永修县| 海伦市| 巴里| 渭南市| 东莞市| 贵港市| 中江县| 盖州市| 浮梁县| 交城县| 青铜峡市| 汉寿县| 唐河县| 淮南市| 都安| 怀集县| 石门县|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