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反思(精選2篇)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反思 篇1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反思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是一篇介紹火星知識的說明文,大多科普類的文章會讓人讀了感覺枯燥、乏味,而這篇課文卻沒有給我們這種感覺。相反,單從題目我們就能看出這一定是一篇充滿“人情味”的課文。的確,課文將火星與我們所熟悉的地球相比較,以“孿生兄弟”的名義使我們感到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是那樣親切。
科普說明文這類課文一不小心就可能會上成科學課,因此我力求在課堂上把課上出“語文味”來。
一、抓住設問
課文第一自然段連用四個“同樣”,列舉了火星和地球的相似之處,告訴我們把火星和地球稱為“孿生兄弟”的原因。隨后,課文重點寫了火星上的水的來源和散失的原因。為了引起我們的注意,課文兩次運用設問,將兩大主要內容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抓住兩個問題,弄清楚課文的主要內容,隨后分別在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來讀懂課文。我讓學生體會到課文正是運用了設問的方法,才使我們讀起課文來感到綱目分明,我們以后寫作文時也可以運用設問,讓自己的作文顯得更加有條理。
二、品味語言
課文語言有兩大特色,一是準確性,二是形象性。在引導學生讀悟課文時,我不忘引導學生品味課文語言。課文多處運用“也許”、“可能”等表示不確定性的詞語,這是因為在還沒有完全確定的情況下所作的一種推測,如果用了“一定”、“肯定”等詞反而違反了科學性,所以課文用詞非常準確、科學。這一點,我讓學生多次反復朗讀體會。
除此之外,課后第2題中也提示我們有兩個很明顯的地方體現了課文語言的特色——非常形象生動,一處是把“太陽系內無數大大小小的碎片四處游蕩,彼此碰撞”的行為說成是“家常便飯”,還有一處是把大量的火星氣體離開火星的樣子說成是“集體大逃亡”,非常形象,讀來感到情趣盎然。學生通過朗讀后不難理解這兩處的含義,為了讓學生更能體會到這種語言的特色,我讓學生通過比較來加深體會。比如把“太陽系內無數大大小小的碎片四處游蕩,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飯”這一句改成“太陽系內無數大大小小的碎片四處游蕩,彼此碰撞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學生通過朗讀便能很快地體會到課文語言的形象性、情趣性。
當然,還有一些語言也是值得我們去積累的。比如第五自然段中寫火星上的水的另一種來源,我設計了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反復練習,盡量能不看書講出來,從而將課本語言吸收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三、課堂拓展
一篇課文的容量畢竟是有限的,光憑課堂上的時間、教材上的內容是無法滿足我們對知識的渴求的。在課前我就布置學生去閱讀《新補充讀本》及自己的課外書中對火星的介紹,在學習完這篇課文之后,我就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自己對火星的認識。學生們準備得還是比較充分的,有的介紹了火星上的山脈——比珠穆朗瑪峰高三倍的奧林匹斯山脈,有的介紹了火星上的氣溫——和“火星”這個名字給人的感覺正好相反,火星上的溫度極低,最低達到零下123攝氏度……通過相互交流介紹,我讓學生明白,經過課外閱讀能夠了解到好多平時不知道的知識,如果只看語文書而不看課外書,那我們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閱讀課外書,同樣是學習語文,就如我們語文書開頭的“習慣篇”中所講的那樣——多種渠道學語文。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后反思
基本完成了引導學生關注科學知識樹立科學意識。初步了解地球與火星的異同點,初步理解其間的相互關系,及其發展和變化的過程。知道地球、火星、乃至宇宙間的個體都是存在差異性的。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健全的思考體系,對科學的認知體系有個了解,讓同學們知道科學中也存在許多未知和科學的海洋是遼闊和有趣的。讓同學們透過課本在以后的為人處事中都有這樣一個辨證的思想。
以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自我積累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性。讓同學們更加了解地球,并讓其知道地球上現在印發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告訴同學們要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地理方面知識的豐富,在學習中得到快樂。
不足之處在于沒能有形象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形象的了解。
乘"文體特色""語言魅力"之翅開始"火星之旅"吧!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后反思
這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通過火星和地球之間的比較,大膽推測,提出假設:火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并且通過實驗驗證了這一假設。符合科學研究的一般思維過程:(提出問題、實踐驗證、解決問題)。同時生動有趣的語言又是其一大特色。于是我們緊緊抓住:“文體特色”“語言魅力”開始了“火星之旅”。
第一板塊:提出問題
課文的第一段,圍繞“孿生兄弟”展開。說兩者的相似:“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同樣有南極、北極,同樣有高山、峽谷,同樣有白云、塵暴和龍卷風,同樣是四季分明,甚至連一天的時間都差不多。”四個“同樣”難怪,人們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并由此推測,“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這是全文的核心問題。
這里讓學生感知兩點:1、有根據的猜測是科學研究最重要的一個步驟。2、總分式的結構使文章很清昕;排比句式的使用又令表達很有氣勢。
效果:在默讀中在品味中學生初步感知了其玄妙;在誦讀中他們對這樣的表達方式有了更深的體會。
第二板塊:實踐驗證
文章的二到八段分兩個方面展開具體驗證。一方面是水。首先是證明火星曾經有水。根據有二:一是火星照片,二是巖石鉆孔分析。接著證明火星上水是從哪里來的呢?這是一個設問句,下面寫水的來源,這里也提出了兩種可能:一、“也許是持續了數億年的彗星和隕石風暴,給兄弟倆送去了最初的水。”二、可能“在兄弟倆誕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經潛藏在一些礦物中了。當火山爆發時,這些礦物便分離出水,隨著熔巖釋放出來。”設問的使用使得文章的條理更加得清晰,綱目分明。
這里的學習目標是:1、理解文本:火星上的水從哪里來?為什么留不住?2、體會作者采用怎樣的辦法把文體表達清楚表達生動的?
效果:在默讀批注中學社個初步解決兩個理解性的問題;在交流中對其理解更深;習得了設問等方法對說明清楚事物能起有效作用。
第三板塊:體會科學嚴謹的生動的遣詞造句
本文最精妙的地方還在于遣詞造句的科學嚴謹,這兩個水的來源都用了比較模糊的詞語“也許”“可能”來推斷,因為我們并沒有真正地踏上火星,所有的這些都是據理推測,并沒有絕對的把握。再寫火星上留不住水的原因:火星本身的缺陷導致了這個結果——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對物體的吸引力也小得多。使得火星表面的水“集體大逃亡”。“大逃亡”這個比擬放在這里也很貼切,使得原本嚴肅的科普短文多了一些隨和、溫暖。這一點從課題“孿生兄弟”上也可以看出。這些都讓這一類的說明文多了一定的可讀性,文章也更生動有趣了。
這個板塊的教學在實際的操作中已經融合在第一第二板塊中進行了。實際上,學生對于這樣生動的科學嚴謹的遣詞造句只要稍加點撥就心領神會了。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反思 篇2
一直以來我總在思索著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方法,尤其是農村小學。每一次上到這一類科普說明文時,總是覺得自己胸無點墨,學生更是蒼白如紙。想要學生在課外搜集資料,在農村還是比較困難。家中有電腦的不多,家里有相關科學類書籍的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我布置了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估計也不可能有人完成。就算找到了相關資料,學生也不會分類整理,只是將網上的不加選擇的全搬而下,有時,資料里的話可能他們都讀不懂。該如何有效的完成這樣的課外作業呢?
今天這一課的教學,是我這兩星期以來效果最好的一堂課,自我的認為我也已經進入了課堂,學生也進入了課堂。整個第二課時的教學,我圍繞著課文中的兩個設問進行展開。學生學得也是饒有興趣。在一個個問題解開的同時,我突然發現我的板書有了一定的規律。有時上課特別隨意的我,發覺了其中的奧妙,把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更為實際些,更加與課文內容聯系緊密些。于是一張研究表格誕生了。
主題課內需要解決的問題課外搜集1、相同點同樣……
還有其它相同之處么?
2、不同點有生命 3、水從何而來?
1、 隕石或彗星帶去
2、潛藏在礦物中。
彗星是什么樣的?…… 4、為何留不住?1、散失
2、吸引力小
整個散失的過程是怎么樣的?…… 5、生命之謎未知現在?…… 6、其它…………
為了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完成自己的親自搜集,我與信息課的老師商量,讓學生進行上網查詢。整整用了一個多小時的查詢與記錄,學生們才有了許多收獲,看到更為詳盡的火星資料,更多精美的相關圖片。收獲的喜悅溢于言表,又用一節課,我讓他們認真地完成自己的這份表格。
寫到這里,我也不知道,我這么做對孩子們有多少好處,或者說是老師在玩花樣,跟人學樣。只是覺得能夠在眾多的資料中學會選擇,學會取舍,也是一種本領,我想,慢慢地這樣的研究與整理,我又可以放些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