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通用5篇)
18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積累詞匯。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
對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重點句子的相關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比較,激趣引入
1.師談話:同學們,我們許多家庭養過花,你們都把花擺放在哪里?跟大家說一說。同時也想一想,我們家里栽種花草的目的是什么。
2.學生說自己或身邊的人養花的目的。
3.師小結過渡:從同學們的發言中,老師知道我們養花常常是等花開了,就把花擺放到廳堂里、案桌上、陽臺上……養花的目的主要是自家欣賞。現在,請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圖片,說一說這里的人把花養在哪里?
4.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學生讀圖,知道這里的人喜歡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悟到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5.師談話引入: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這是多么奇麗的景色呀!這里的人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學習了《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篇課文后,大家就會明白的。
6.揭示板書課題,學生讀課題。
導入環節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先是讓學生說自己或身邊的人養花的目的,而后老師小結過渡,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讀圖中感知德國人喜歡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出現了奇麗的景色,最后提出“為什么要這樣做”這一話題,引入新課。這樣的導入,從學生的生活出發,直接切入課文內容,容易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談話過渡: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遍,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1)課件出示課文生字詞,指名讀,齊讀,糾正讀音,重點引導學生識記好“暇、頗”等生字。
(2)檢查課文朗讀,注意正音,了解學生對課文蘊含情感的把握情況。
4.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的奇麗的景色?找出課文有關語段讀一讀,初步感知這種奇麗的景色。
本環節的教學先是讓學生通過自學掃清字詞障礙,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這是閱讀教學的最基本要求,再讓學生根據課后思考練習1—2的要求,初步感知課文所描述的奇麗的景色,這是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前提。
三、抓住重點,細讀感悟
1.抓住“家家戶戶”,讀出“德國人愛花之真切”的情感。
(1)師談話過渡:課文說“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文中有一個多次出現的詞最能說明德國人愛花,讀讀課文,找一找這個詞,并把相關的語段畫下來。
(2)學生讀課文,找相關語段,談自己的體會。
(3)課件隨機出示下面句子,教師作相應指導。
①“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這句話的指導一要抓住語段中的三個“都”字,讓學生明白家家戶戶都養著花,都這樣做,為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做鋪墊;二要注意朗讀時聲調的上揚要有層次。
②“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句話的指導一要注意讓學生說說為什么會“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從而理解“家家戶戶、任何一條街、花的海洋”之間的聯系;二在讀這個語段時,要注意對“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的提示:可提醒學生聯系春游、秋游的體驗來朗讀,“應接不暇”可提示學生朗讀的語速可稍快,有“應接不暇”之感。
③“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堵滿了鮮花。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句話的指導一要抓住“又”字讓學生聯系上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從而明白“我”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會感到吃驚的原因;二要抓住兩個“多么”讓學生聯系上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明白使“我”感到耐人尋味的是什么;三要提醒學生注意在朗讀時情感要高昂些。
2.抓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走進“頗耐人尋味”的境界。
(1)師談話過渡:前面,我們知道德國的確是個愛花的民族,那么他們為什么要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呢?找出文中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的一個句子,并把句子反復讀一讀,說說自己的理解。
(2)學生讀句子,說自己的理解。
(3)課件出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教學時要注意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
①理解“我為人人”,要與第二自然段的“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這句話聯系起來。
②理解“人人為我”,要與第三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句話聯系起來。
③理解“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要與第四自然段的“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句話聯系起來。
④要讓學生把上面三點連起來說說對句子的理解,從整體上進行把握。
⑤要指導學生在朗讀時語速放慢些,有一個回味無窮的感覺。
3.抓住“沒有改變”,讀懂“美麗并沒有改變”的含義。
(1)師談話過渡:四五十年以前作者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到家家戶戶都把花養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四五十年后,作者又看到這一景象,這時他又有什么樣的感受呢?讀讀第四自然段,也就明白了。
(2)學生齊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3)課件出示:“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學生讀句子,讀懂“美麗并沒有改變”的含義。教學時要抓住“沒有改變”來指導:
①“花養在臨街窗戶的外面”的習慣沒變;
②“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景象沒變;
③“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沒變;
④這句話的朗讀要注意在“美麗”后稍有停頓,“沒有改變”要讀得肯定,要讀出重音。
本環節的教學抓住文中的三個關鍵句段,讓學生在讀書中揣摩文本內涵,體會課文情感,感悟人間真情。
四、回讀全文,升華情感
1.學生回讀全文,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的贊美。
該環節的教學,通過有感情朗讀,旨在讓學生讀出情感,積累語言。
五、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1.說說讀了課文你想到了些什么?也可說說生活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
2.集體交流。在學生聯系實際談感想時,教師要側重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引導:一要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來說;二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事例。
3.教師談話總結: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走進德國,認識了一個愛花的民族,知道養花要給別人看,才能看到別人的花,明白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美麗。
4.布置作業
(1)把課文中描寫花美的句子抄下來。
(2)鼓勵學生寫一寫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
該環節的教學,先是讓學生談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再說說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事例,而后教師總結談話,把學習向課外延伸,鼓勵學生真誠地去幫助別人。作業的設計意圖主要是:抄寫句子是積累語言的需要;小練筆,是本堂課教學的延伸,是聯系和溝通課內外知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憑借。
18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脊梁、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讀通,讀懂課文,讀出感情。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從中受教育。
【教學準備】:
利用課件媒體的輔助功能,使學生更直觀地感知課文內容,為品味課文內涵而服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世界是五彩繽紛的,既有讓我們引以為榮的中華文化,也有我們還不太了解的外國風光、異域文化。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學習第八組課文。打開書149頁,我們一起來看單元導語。誰來讀一下?這一單元的專題是什么呢,誰能說一下?(異域文化)導語中對我們學習本組課文提出了哪些要求呢?誰來說一說?(要學生理出1、2、3條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異域文化”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齊讀課題。文章是誰寫的?對季羨林你了解多少?課件(師簡介季羨林)
同學們看課題,自己的花是誰的花?為什么又讓別人看?相信隨著課文的學習,大家就會明白的。
二、檢查預習:
課前都預習了吧,老師先檢查一下預習情況。看屏幕:
1.讀詞語:
脊梁 莞爾一笑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應接不暇 耐人尋味
指生讀(及時糾錯、正音)
誰再讀?
師強調:莞在本課中讀wǎn,如莞爾一笑;當表示地名時讀guǎn,以后大家會學到。
(4)理解詞語:
看劃線的詞語,你是怎么理解的。
莞爾一笑是形容微笑的樣子。那怎樣是莞爾一笑呢?同桌之間互相做一下。
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又是什么意思?課件這就是“花團錦簇” ; “姹紫嫣紅”呢?課件這就是“姹紫嫣紅”。
師:課件像這樣的詞語誰還能說幾個。
師:同學們掌握的詞語真多。
(5)我們再來讀詞語(齊)
看本課的生字。
2.讀生字:莞 姹 嫣
(1)誰讀,其他同學及時糾正。
(2) 這3個字在讀音和字形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齊讀。
3.生字詞語大家掌握得非常好,課文你們讀得怎么樣呢?打開書第150頁,提讀課文。注意讀得正確、流利;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師:誰來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生:主要寫德國景色奇麗、民族奇特。(板書:奇麗)
師:奇麗是什么意思?
三、感知課文內容:
1.作者在德國到底看到了怎樣的奇麗景色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到文中找一找,并用波浪線畫出來,體會體會。
(1)生:課文第2段中“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是作者看到的奇麗景色。(找出來了,一起看大屏幕)課件
師:誰再讀一遍?看這段話,奇在哪里?
生:德國家家戶戶都在養花,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朝外開、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生邊說師邊板書:都在養花 栽在外面 花朵朝外)
師:為什么花朵都朝外,(他們養花是給別人看的,還有花本身具有向光性。)
師:德國人把花種在外面,讓花朝外開,這種現象讓季羨林先生很吃驚、不理解!能試著把這種吃驚的語氣讀出來嗎?
師:評價一下。
過渡師:德國奇麗景色還體現在哪里呢?找出來了嗎?談談你又體會到了什么?
(2)課文第3段中“走過任何一條街------應接不暇。”
走在街上,我看到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擺滿了花,顏色也特別鮮艷,非常美麗。
師:課件看大屏幕,從那幾個詞感受出來的?(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生答師板。課件
師:結合課文說說“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一種怎樣的景象?
生:就是每一家窗子前都有花,一簇連著一簇-------------------------------。
師:從這兩個詞中我們除了感受到花的多,還感受到了花的美!這么多美的花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課件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老師想問一下,“山陰道”是什么意思?
生:-------------
師:為什么說像走上了山陰道?
生:---------------------------------
師: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美美地讀這部分,課件邊聽邊展開想象,然后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師配樂朗讀)
生1:我仿佛看到每一家的窗子外面都栽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
生2:我仿佛看到德國的人們每天都更換新花------------------------。
生3:我好像聞到------------------------------------------------。
生4:我好像-------------------------------------------。
師:同學們的想象太豐富了!整條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樣,前不見頭、后不見尾,讓我們看的人如入-------應接不暇。
師:怪不得作者會發出這樣的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誰來有滋有味地讀一讀。(你試試)
他讀得怎么樣?我們來評一評。
生1: ----------------------------------------------------。
生2:我覺得他-------------------------------。
師:那你愿意像他那樣讀給大家聽嗎?
誰能讀得更好。(誰還想來!)那么多同學都想讀,那我們就一齊走進這美麗的畫卷中吧。(齊讀)
師:德國每一家都把花種在外面,養花給別人看;走在街上又能欣賞到別人的花。這充分體現了德國人的一種什么思想?(生答師板: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3)過渡師:正是德國人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境界鑄就了德國這個奇特的民族。所以作者說課件引導齊讀(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其實這種高尚的思想境界不但德國人有,我們中國人也有。同學們,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嗎?
生1:我想到了咱班學生------------------------------------------------
生2:同樣,------------------------------------------------------------
生3:我也想到了--------------------------------------------
生4:我還想到了----------------------------------------------------
生5:我想到了---------------------------------
--------------------------------------------------------
師:是啊,我們每個人心中都要有他人,都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每個人都能做到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相信我們居住的地球就會成為一個美麗的家園、人類的樂園!這種境界那該是多么地“耐人尋味”呀!
2.師:四五十年后季羨林先生再次踏上德國,這奇麗的景象變了嗎?課文是怎樣說的?(生讀后談)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師:聯系課文二、三段,說說你的理解。
生:我想--------------------,但是有些東西是始終沒變的。
師:什么沒變?
生:花還種在外面;家家戶戶都養花;--------------------------------。
師:原來在美麗的花背后,隱藏著這么多美麗的東西,難怪作者說課件──(齊讀。)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師:所以,作者才能在第一段這樣深情地寫道課件(齊讀)。
四、總結深化中心:
師:這樣奇麗的景色,這樣奇特的民族,使季羨林先生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做了一個--------的夢。(教師引讀出來-------)
師:為什么作者做了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呢?課件
生1:
生2:
生3:
師:季羨林先生是一位愛國人士,曾在德國留學十多年,在留學期間時常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思念祖國。現在時隔四五十年又來到德國,他看到家家戶戶窗口上的鮮花,不由得觸景生情,仿佛進入了夢鄉,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學生活時代,他陶醉在鮮花艷麗之中,沉浸于思鄉情緒之中。所以作者說自己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回過頭來我們看課題,自己的花是誰的花?(德國人的花)自己的花為什么要讓別人看?(因為德國人有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思想。)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跟隨季老先生欣賞了德國(奇麗的景色),品味了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獨特的民族風情,最后,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齊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這節課就上到這兒。謝謝大家!
18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篇3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學習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課時安排
1~2課時
a案
課前準備
1.德國風光片
2.“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畫面。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在這色彩斑斕的世界,有許多美的東西。例如我們的祖國,有讓我們引以為豪的錦繡山河;有遠遠流傳的中華文化。當然,還有許多我們還不太了解的外國風光,異域文化。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同作者一道到國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國(板書)
1.播放錄像:德國風光片
2.談談觀后感受。
3.揭題:德國,有迷人的藍色多瑙河,有夢幻般的萊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總之,德國是一個極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僅風光無限美好,這個民族還有一道十分奇麗的景色。(板書:奇麗)打開書本,讀一讀,你就明白了。
(1)生自由讀課文。
(2)交流,補充板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二、再讀課文,質疑批注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完成:
(1)質疑。(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對不理解的內容質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動,請將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匯報交流
交流批注閱讀后的感想與收獲。(最讓自己感動的地方)
1.詞語質疑:文中較難理解的詞語有:脊梁、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耐人尋味、應接不暇。
2.學生可能會提出的主要問題:
(1)愛花的民族有很多,為什么德國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3)為什么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四、以學定教,品讀課文
1.導語:是呀!愛花的民族很多,為什么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國人種花有何獨到之處?請快速瀏覽全文,用“──”畫出相關的答案。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當學生從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時,教師可相機展示重點句: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請生個別讀。正音:“脊梁”讀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國人種花有何特別之處?(從“家家戶戶”一詞可見德國人人愛花;而他們將花栽種在臨街窗戶外面,將最美的花給別人看,這種做法實在令人感到驚嘆。)
(3)理解“莞爾一笑”的意思。
(愛花如此真切的德國人卻將最美的鮮花給別人欣賞,這在我們看來是多么不可思議,而在德國人看來是如此的平常。你從文中哪個詞看出來了?──“莞爾一笑”(輕輕一笑)
2.學習第三自然段。
當學生從第三段中找到相關答案時,教師相機展示重點句: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1)自由朗讀。
(2)談談讀后的感受。(花多,花美,愛花之真切。)
(3) 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課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許許多多鮮花竟相開放的畫面,理解“花團錦簇”;課件展示五顏六色鮮花竟相開放的畫面,理解“姹紫嫣紅”。)
(4)有感情朗讀,并背誦。
(5)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當你來到德國,漫步在這花的海洋,你一定會驚奇地發現: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在街上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練筆,用自己的語言,也可以適當運用課文語言:
假如我們來到德國,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頗耐人尋味”。
人們走在這樣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種的鮮花被別人欣賞,不由地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想法。像這種引起人們思考、值得人們回味的情形,我們可以稱它為“耐人尋味”。
3.學習第四自然段。
(1)德國人愛花,還有哪些地方與眾不同?
完成小練筆,用自己的語言,也可以適當運用課文的語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國,我發現很多東西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當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終沒有變。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異鄉,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這個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動了,此時,作者心中有一個美好的夢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可以是,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優秀文化,各國人民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可以是,希望祖國人民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可以是,希望祖國人民也能像德國人民那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五、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身邊也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舉例談談。
(人永遠不可能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總是與別人一起構成這樣那樣的關系。一個人總是經常為別人做事,為他人服務,別人也在經常為這個人做事,為這個人服務。在一個家庭里,爸爸工作掙錢,養活全家;媽媽為爸爸洗衣做飯;我們有時也為爸爸媽媽端茶捶背。在社會上,無論從事什么行業,你總是在某一方面,為別人服務,而在許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別人為你服務。)
六、書寫生字,聽寫詞語,運用詞語
1.重點指導“脊”的筆順。上半部的筆順是先兩邊后中間。
2.聽寫的詞語有:脊梁、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頗耐人尋味
3.寫幾句話,用上上面的部分詞語。
(福建省廈門市英才學校 呂云萍)
b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外引入,揭題質疑
1.出示一張德國哥廷根的照片:
這是德國的城市哥廷根。這個城市因一座大學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學。這個大學已經孕育了三十位諾貝爾獎的得主。早在職1935年,我們中國也有兩位有志青年帶著祖國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學于歌廷根大學。其中一位就是我們今天所學課文的作者──季羨林──當時他才二十五歲,滿懷雄心壯志在哥廷根大學留學十載,1945年才回歸祖國。1980年,三十五年后,當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鄉,感慨萬千。后來,季老先生寫下了今天我們所學的這篇課文。
2.讀課題,質疑問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為什么要寫這樣一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2.指名讀通課文,對學生讀得不準,或沒有讀通的地方進行指導。
3.想一想: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的景色?
4.聯系第二、三兩段句子進行交流。
三、細讀課文,感悟“美麗”
1.1980年,當季老先生在闊別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們的主人問他:“你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么變化沒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說的話:“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3.自由讀,季老先生說的“美麗”并沒有改變指什么?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花之美?
4.讀第二自然段。從哪里看出德國人愛花?他們愛花的獨特之處是什么?請讀這一段,好好體味體味。
5.交流指導:“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為說明德國人愛花之“真切”?
當你和季老先生一樣看到這奇異的異國風情時,會怎么說?會怎么想?
引出描寫女房東的話:“莞爾一笑”是怎么樣一種笑?
6.補充材料:當時,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東姓歐樸爾。女主人歐樸爾太太大約五十多歲,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家庭主婦,善良得像慈母一樣。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在外地上大學。季先生就住在他們兒子的房間,就像一位家庭成員一樣,一住就是十年。
聽了這個介紹,你覺得女房東是怎么一個人?簡簡單單的“正是這樣”說明了什么?
德國人愛花,愛花就把花的美麗全部展示給大家一起享用,他們內斂而不張揚,淳樸簡單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兒一樣美麗。
7.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8.讀了這一段,你覺得哥廷根之美,還美在什么?
第二課時
一、復習課文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說說哥廷根的美麗指什么?
二、品讀課文,再感“美麗”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
這句話前后半句都指什么?這樣反復寫的目的是為什么?請用肯定的語氣讀一讀。
2.讓我們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國人愛花之“真切”吧!再讀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體會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看著花語。身處異國他鄉的青年季先生,會有怎樣的感受?
(懷念祖國和故鄉,思念親人)
4.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讀出花之美。
5.僅僅是花美嗎?出示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6.理解:耐人尋味。這種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當我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別人也在為我付出;互幫互利,互相贈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麗。這就是一種人生境界。
花,使季羨林想到如何做人,這本身也是一種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7.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這一段。
三、前后呼應,三感“美麗”: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一句。讀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對這句話又有怎樣的理解?
2.當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經留下生活的痕跡和情感的哥廷根,他會想起什么呢?
3.補充閱讀《季羨林先生》一書中《再返哥廷根》一文。
4.你從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這樣的情緒,使得季羨林在文中這樣寫道:“多么奇異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5.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話。
四、總結全文,激發閱讀興趣
1.配樂朗讀全文,說說讀了文章的感受。
2.推薦讀書:《季羨林散文》、《季羨林先生》等。
(杭州市濱江區長河小學 華麗)
18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異國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的美,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育學生時刻為他人著想,培養學生無私奉獻的高尚情超。
重點:
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難點:
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具:
幻燈 錄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外引入,揭題質疑
1.幻燈.出示一張德國哥廷根的照片:
這是德國的城市哥廷根。這個城市因一座大學而成名,那就是的哥廷根大學。這個大學已經孕育了三十位諾貝爾獎的得主。早在職1935年,我們中國也有兩位有志青年帶著祖國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學于歌廷根大學。其中一位就是我們今天所學課文的作者──季羨林──當時他才二十五歲,滿懷雄心壯志在哥廷根大學留學十載,1945年才回歸祖國。1980年,三十五年后,當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鄉,感慨萬千。后來,季老先生寫下了今天我們所學的這篇課文。
2.讀課題,質疑問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為什么要寫這樣一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2.指名讀通課文,對學生讀得不準,或沒有讀通的地方進行指導。
3.想一想: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的景色?
4.聯系第二、三兩段句子進行交流。
三、細讀課文,感悟“美麗”
1.1980年,當季老先生在闊別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們的主人問他:“你離開德國
這樣久,有什么變化沒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說的話:“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3.自由讀,季老先生說的“美麗”并沒有改變指什么?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花之美?
4.讀第二自然段。從哪里看出德國人愛花?他們愛花的獨特之處是什么?請讀這一段,
好好體味體味。
5.交流指導:“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為說明德國人愛花之“真切”?
當你和季老先生一樣看到這奇異的異國風情時,會怎么說?會怎么想?引出描寫女房
東的話:“莞爾一笑”是怎么樣一種笑?
6.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7.讀了這一段,你覺得哥廷根之美,還美在什么?
第二課時
一、復習課文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說說哥廷根的美麗指什么?
二、品讀課文,再感“美麗”
1.引出第三自然段:出示: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這句話前后半句都指什么?這樣反
復寫的目的是為什么?請用肯定的語氣讀一讀。
2.讓我們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國人愛花之“真切”吧!再讀第三自然段:理解: “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體會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看著花語。身處異國他鄉的青年季先生,會
有怎樣的感受?(懷念祖國和故鄉,思念親人)
4.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讀出花之美。
5.僅僅是花美嗎?出示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
的。”
6.理解:耐人尋味。這種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這句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當我
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別人也在為我付出;互幫互利,互相贈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麗。
這就是一種人生境界。花,使季羨林想到如何做人,這本身也是一種境界。花很美,
人也美。
7.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這一段。
三、前后呼應,三感“美麗”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一句。讀了第二、三自然
段后,你對這句話又有怎樣的理解?
2.當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經留下生活的痕跡和情感的哥廷
根,他會想起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話。
四、總結全文,激發閱讀興趣
1.配樂朗讀全文,說說讀了文章的感受。
2.推薦讀書:《季羨林散文》、《季羨林先生》等。
18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篇5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學習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1.德國風光片
2.“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畫面。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在這色彩斑斕的世界,有許多美的東西。例如我們的祖國,有讓我們引以為豪的錦繡山河;有遠遠流傳的中華文化。當然,還有許多我們還不太了解的外國風光,異域文化。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同作者一道到國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國(板書)
1.播放錄像:德國風光片
2.談談觀后感受。
3.揭題:德國,有迷人的藍色多瑙河,有夢幻般的萊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總之,德國是一個極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僅風光無限美好,這個民族還有一道十分奇麗的景色。(板書:奇麗)打開書本,讀一讀,你就明白了。
⑴生自由讀課文。
⑵交流,補充板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二、再讀課文,感知美麗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完成:
⑴正確讀文,自學生字。
⑵質疑。(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對不理解的內容質疑。)
⑶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動,請將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檢查自學、匯報交流
1.同桌互讀課文,正音。
2.指名讀。
3.交流閱讀后的感想與收獲,結合理解重點詞語。
重點交流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感受當學生談到”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時,教師可相機展示重點句: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⑴請生個別讀。正音:“脊梁”讀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⑵德國人種花有何特別之處?(從“家家戶戶”一詞可見德國人人愛花;而他們將花栽種在臨街窗戶外面,將最美的花給別人看,這種做法實在令人感到驚嘆。)
⑶理解“莞爾一笑”的意思。
(愛花如此真切的德國人卻將最美的鮮花給別人欣賞,這在我們看來是多么不可思議,而在德國人看來是如此的平常。你從文中哪個詞看出來了?──“莞爾一笑”(輕輕一笑)
四、指導書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導語:讓我們繼續跟隨語言大師季羨林走進異國的風情畫卷,在欣賞他語言藝術的同時去體會做人哲理。
二、過上節課的學習,誰能用一個詞概括德國給你的印象?(板書奇麗)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⑴自主閱讀、感悟美麗
自學要求: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的?邊讀邊批注。
⑵小組交流、欣賞美麗,教師巡視指導。
⑶全班交流、共享美麗,教師相機展示重點句
運用聯系上下文、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
⑷多形式朗讀,品位美麗
自由朗讀、看課件聽配樂范讀、想像讀、匯報讀、背誦。
⑸聯系實際,遷移美麗
a.如果你漫步在這樣的街頭,你有怎樣的感覺?會說什么呢?
b.這份奇麗的美景不僅是花之美,更是種花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這種心境讓人贊嘆!我們的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前后呼應,再感“美麗”
過渡:四五十年后,景還依然,情還依舊嗎?快速讀第四自然段,找出能說明問題的一句話。
⑴出示第四自然段中“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一句。讀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對這句話又有怎樣的理解?“美麗”還包含什么?
⑵季老先生被這個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動了,使得他在文中不由得贊道: “多么奇異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⑶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話。
五、總結全文,激發閱讀興趣
⑴朗讀全文,說說讀了文章的感受。
⑵季羨林不愧為一位語言大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多普通又精煉的語言,卻又如此的讓人回味無窮!讓我們都擁有一雙與人玫瑰的手!想繼續深入地了解季老藝術魅力的不妨多去閱讀他的作品。
推薦讀書:《季羨林散文》、《季羨林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