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教學設計(精選12篇)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矗、凹”等九個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說出這條路被稱為“絲綢之路”的原因,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讓學生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會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從網上查閱關于絲綢之路的其他知識,能用簡潔的話介紹,從而培養他們的信息素養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
絲綢之路的價值。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掛圖。
2、學生準備:
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導語:
有一條路,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羅馬。這條路,承載了無數的駱駝與商旅;這條路,傳播了東方的古老文化;這條路,傳承了東西方的友誼與文明。它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一座古樸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時空的阻隔,一起走近──絲綢之路。
2、齊讀課題。
3、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W生自由提問,板書比較主要的問題。如:為什么稱作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有什么價值或意義?對于比較簡單的問題可由學生互相解答。)
4、帶著同學們的問題,讀一讀課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檢查預習情況
1、選擇一種你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你特別喜歡的地方,或者讀得不太通順的地方多讀一讀。
2、和同學交流一下你最喜歡的部分,讀給他聽一聽,如果能說說理由,就更好了。
三、閱讀課文,交流體會
1、體會絲綢之路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的價值:
⑴ 出示句子:
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
⑵ 讀讀這個句子,你體會到了什么?
、恰∧闶窃鯓永斫狻奥撓怠边@一詞語的。文中描寫“我們”是怎樣“聯系”的?
、取≡僮x文章,用筆勾一勾你認為有價值的地方。
、伞〖w交流:
預設:學生會找出中國使者和安息國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國使者為安息國帶去了“綾羅綢緞”,而安息國則將自已國家的”駝鳥蛋”,以及特色文化“魔術”、“雜技”等獻給了中國。如果個人學生沒有找到,可以再討論。
2、體會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拧“蚕c中國在進行交流的時候,兩國人民都是怎樣的心情呢?小組內進行分角色朗讀,注意模仿一些動作與表情,體會一下兩國人民的心情。
⑵ 小組匯報表演,再讀文章。
、恰⊥ㄟ^分角色朗讀,你體會到了兩國人民怎樣的心情?學生充分交流:
預設:學生通過文章對兩國人民一些動作表情的描寫,例如:安息國臣民等待時的“浩浩蕩蕩的大軍在邊境迎候”,剛出現駱駝隊時人們的“歡呼”“奏樂”“歡騰”。中國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滿面笑容”;安息國將軍的“翻身下馬”“高興得連連點頭”等地方可以看出兩國的友好與融洽。
⑷ 引讀:
這一場景的實現,多虧了一條道路呀!──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
3、結合資料,深入理解:
、拧∑鋵,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一幕,只是通過絲綢之路發生的一個小小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還有好多好多。你還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資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啤〗涣餍〗M內搜集到的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⑶ 老師也有一個小小的資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執政官愷撒,穿著中國絲袍進入劇場,轟動一時,從而,出現了中國的絲綢熱效應。從此以后羅馬城內的豪華市區,就設有專售中國絲綢的店鋪。而當時中國的絲綢,全部都是經過這一條道路進入羅馬城內的,而這絲綢之路的開辟者就是著名的──張騫。
、取↓R讀課文13自然段。
⑸ 你有什么體會?
、省≡僮x13自然段。
、恕』卮鹫n前兩個問題
、佟槭裁捶Q作絲綢之路?
因為在這條道路上,主要的貿易物品是絲綢。
② 絲綢之路有什么價值或意義?
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時板書。
四、小結
古代的絲綢貿易,駱駝與商旅的情形,我們沒有機會再看到。而現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給我們講述著絲綢之路上那古老而美麗的故事。(出示掛圖)讓我們再來看看這一幕古老的風景,重溫那動人的一幕幕。齊讀第一自然段與最后一自然段。
【板書設計】
絲綢之路
東西方友誼交流之路
東西方經濟交流之路
東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以及開辟的意義.
2.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辛,感受他的堅韌,勇氣,智慧,執著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
3.運用"金鑰匙"中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體會并批注.
教學重點: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苦過程,了解絲綢之路的價值和意義
教學難點: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苦過程及其愛國情懷,激發民族自豪感和向往古代文明,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準備:
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對絲綢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引入情境
二,略讀課文,整體感知
課文講了誰的什么事 這究竟是一條怎樣的路
【設計意圖:以路為切入,符合閱讀心理.】
三,精讀課文,潛心感悟
你從哪里感受到張騫歷盡了千難萬險呢 請同學們自己從書中找到答案.
(一) 條件艱苦
1."羅馬位于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隔著茫無邊際的沙漠,冰雪覆蓋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
2."他帶著一百多人出發,渡過黃河,進入浩瀚的沙漠."
3."張騫等人馬不停蹄,專揀人跡罕至的荒原前進.他們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穿過沙漠戈壁,翻過帕米爾高原白雪皚皚的山嶺,終于到達了西域各國.
(二)人為阻撓
1."他們依靠太陽和星星辨別方向,日夜兼程,想躲開剽悍的匈奴騎兵.但還是不幸被匈奴騎兵發現了.戰斗中,張騫一行人寡不敵眾,死的死,傷的傷,活下來的都當了俘虜."
2."張騫被軟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舉一動都受人暗中監視"
(三) 時間長
"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雁陣向南方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眼,就是十一年過去了."
【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進行閱讀實踐,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四,課外延伸,感受人物
1,看錄像《漢武大帝》中的片段.
2,評價張騫.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感官上體現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辛,從而感受他的堅韌,勇氣,智慧,執著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
五,了解意義,心生自豪
萬里絕域,黃沙背后富饒的絲綢之路就此打開.打通了這條路,到底意義何在,它的價值是什么 從原文中找到,自己讀一讀.
六,總結全文,回到整體
板書:
絲綢之路
千難萬險 ↑ 毅力 不辱使命 智慧
張騫
作業:
1.學習了《絲綢之路》,請你當一當導游,把絲綢之路的故事介紹給周圍的人.
2.查找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文化,人物.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做一個關于"絲綢之路"的調查小報告或者搜集資料做一份關于"絲綢之路"的介紹.
附課文:
絲綢之路
歷史上曾經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古羅馬的愷撒大帝去劇場看戲.他身上那件絢麗奪目的長袍使所有的觀眾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轉睛地盯著皇帝的新裝贊不絕口,連看戲都沒有心思了.一打聽,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長袍是用中國絲綢制作的.
從那以后,華麗的中國絲綢在歐洲各國出了名;用中國絲綢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時髦,最講究的服裝;華麗的絲綢被譽為最珍貴的衣料,甚至和黃金等價.人們把中國叫做"賽里斯",就是"絲綢之國"的意思.
那時候,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鐵路,沒有汽車和飛機.羅馬位于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隔著茫無邊際的沙漠,冰雪覆蓋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那么,中國絲綢究竟是怎么運到歐洲去的呢
原來,有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古代商路.這條道路以我國當時的首都長安為起點,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東海岸,輾轉到達羅馬各地.歷史學家稱之為"絲綢之路".為了開辟這條道路,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把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的地方籠統地稱為"西域".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的命令使西域,想聯合西域的國家共同抗擊匈奴.他帶著一百多人出發,渡過黃河,進入浩瀚的沙漠.他們依靠太陽和星星辨別方向,日夜兼程,想躲開剽悍的匈奴騎兵.但還是不幸被匈奴騎兵發現了.戰斗中,張騫一行人寡不敵眾,死的死,傷的傷,活下來的都當了俘虜.
張騫被軟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舉一動都受人暗中監視.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雁陣向南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眼,就是十一年過去了.張騫學會了匈奴話,和匈奴牧人融洽相處;同時默記地形,道路,牧場,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況.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終于等到了一個機會,他們在一個黑夜里逃走了.張騫等人馬不停蹄,專揀人跡罕至的荒原前進.他們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穿過沙漠戈壁,翻過帕米爾高原白雪皚皚的山嶺,終于到過了富饒的西域各國.
公元前126年,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張騫回到了長安.當初出發時的隨從只剩下了一個人.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度等情況.聽了他的陳述,人們才知道,西域并不是王母娘娘和眾神居住的瓊瑤仙境,也不是傳聞中的流沙千里,草木不生的恐怖世界,那里有許多希望和漢朝友好通商的國家.于是漢武帝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聯合烏孫等國共同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后來,漢朝政府在張騫走過的路上設置了四個郡,這條以長安為起點,經過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亞乃至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主暢通無阻了.中國的絲綢,鐵器以及灌溉技術,煉鋼技術和四大發明開始陸續西傳.西域的胡蘿卜,葡萄,汗血馬以及樂器,佛教,繪畫藝術也傳到了中國."絲綢之路"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3
前言:同學們還記得我么 打個招呼吧.(王老師早上好.)四年二班可愛的同學們早上好!覺得今天我漂亮嗎 還行,挺漂亮的,謝謝你們的夸獎,我真高興.那么你們覺得今天的自己精神嗎 (再確定一點告訴我.)對,我們班的孩子就是這樣生龍活虎朝氣蓬勃的.準備好了嗎 那我們開始上課.
樂文生情,直入主題
師:(點擊音樂, 圖片)今天,我們要踏上一條路.它綿延千里,山水迢迢,蒼涼而又壯美;它歷史悠久,征途漫漫,繁華又歸沉寂.棄筆從戎,出使西域的班超走的是它;不辭辛苦,天竺取經的唐僧玄奘走的是它;暢游山水的大詩人耶律楚才,道教教主邱處機尋訪的是它;由意大利入大都寫下《馬可.波羅游記》的作者走的依舊是它.它有一個詩意而又形象的名字——絲綢之路.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指出重點,明確作用
師:關于絲綢之路你知道什么
(出示地圖,隨著語言點擊)起點:長安;終點:羅馬;全長:七千多公里.
評價:很好,你不但認真預習,而且還查找了相關的課外資料.日積月累,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博學的人.
絲綢之路是一條怎樣的路 快速閱讀課文,找到答案用筆劃下來.
(1)四段:原來,有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古代商路.這條道路以我國當時的首都長安為起點,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東海岸,輾轉到達羅馬各地.歷史學家稱之為"絲綢之路".
評價:非常好,你找到了課文對于絲綢之路的具體用途以及位置的介紹.絲綢之路是一條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古代商路.(引導學生跟讀"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商路".)板書:古代商路
(2)(課件出示該段課文)八段:后來,漢政府在張騫走過的路上設置了四個郡,這條以長安為起點,經過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亞乃至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就暢通無阻了.中國的絲綢,鐵器以及灌溉技術,煉鋼技術和四大發明開始陸續西傳.西域的胡蘿卜,葡萄,汗血馬以及樂器,佛教,繪畫藝術也傳到了中國."絲綢之路"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
評價:多么敏銳的觀察力,多么迅速的思維.能把最后一句話再讀一讀嗎 (點擊課件)
師:能不能說說紐帶是什么意思 那么可以找一個詞語替換它嗎 (橋梁,彩虹)
評價:你換的這個詞太恰當啦!放到原來的句子當中讀一讀.還可以說是臂膀,綢帶,傳送帶.板書:文明紐帶
師:就在絲綢之路這條紐帶上,中國的(絲綢,鐵器以及灌溉技術,煉鋼技術和四大發明)傳到了亞歐,課文中提到的那個凱撒大帝才會有機會穿上讓眾人目瞪口呆的那件用中國絲綢做成的絢麗奪目的長袍,成為最講究,最時髦的人,所以說(絲綢之路"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指讀
師:就在絲綢之路這雙臂膀上西域的(胡蘿卜,葡萄,汗血馬以及樂器,佛教,繪畫藝術 )傳到了中國,所以說(絲綢之路"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指讀
師:就在絲綢之路這條傳送帶上,友誼,文明從中國傳到亞歐,又從亞歐傳到中國.所以說(絲綢之路"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齊讀
精讀開辟過程,感受張騫精神.
過渡語:這條了不起的絲綢之路是誰開拓的 讓我們大聲喊出他的名字.(張騫)
張騫是怎樣開辟這條道路的呢 用課文的一個詞語或者一句話來概括一下張騫出示西域的情形.(公元前126年,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張騫回到了長安.)(千難萬險)(點擊課件)
評價:非常好,一語中的
怎樣是千難萬險 (困難重重,遇到的危險和困難很多很多.
2.文中有哪些地方寫了張騫遇到困難和危險 請一位同學來朗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劃出相應的句子
五段:(課件出示)他們依靠太陽和星星辨別方向,日夜兼程,想躲開剽悍的匈奴騎兵.但還是不幸被匈奴騎兵發現了.戰斗中,張騫一行人寡不敵眾,死的死,傷的傷,活下來的都當了俘虜.
(點擊課件:日夜兼程,寡不敵眾變色)
日夜兼程說明張騫(不辭辛勞,匆忙趕路,一刻也不停的樣子)
寡不敵眾說明了匈奴非常(兇猛善戰),課文當中的詞語是(剽悍).
張騫一行人千辛萬苦想躲開匈奴,結果還是被他們發現了,戰斗的結果是:張騫一行人寡不敵眾,死的死,傷的傷,活下來的都當了俘虜,這說明了張騫出使西域的(千難萬險)指讀
六段:(1)張騫當了俘虜,他的遭遇怎樣 (張騫被軟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舉一動都受人暗中監視.)一轉眼,就是(十一年過去了)
渲染:十一年啊,在座的同學從出生到現在也不過就度過了這些歲月,而這十一年張騫在受人監視的蠻荒之地,放牧牛羊,被人驅使.這十一年是有家不能回,有國不能歸的十一年;這十一年是處處小心,事事謹慎,戰戰兢兢的十一年.這樣的十一年,張騫過得真是(千難萬險)
(2)在這樣的情況下,張騫的反應如何呢
(課件出示)張騫學會了匈奴話,和匈奴牧人融洽相處,同時默記地形,道路,牧場,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況.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終于等到了一個機會,在一個黑夜里逃走了.
由此你可以感受到什么 (張騫的信念非常堅定,他懷著一顆愛國之心,以頑強的毅力,高超的智慧與匈奴周旋著)
(3)教師朗讀前半部分,全班朗讀后半段課文
(4)這一段,你還找到了哪些寫張騫遇到困難的句子
(課件出示)張騫等人馬不停蹄,專揀人跡罕至的荒原前進.他們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穿過沙漠戈壁,翻過帕米爾高原白雪皚皚的山嶺,終于到達了富饒的西域各國.
(5)從哪些詞語你感受到了張騫經歷了"千難萬險"
(6)為什么專揀(重讀強調)人跡罕至的路來走 (為了避開匈奴,完成使命)可見張騫這條路走得是"千難萬險".
請你用朗讀將這樣的困難和危險表現出來.
評價:對于重點詞語的重讀強調,讓你的朗讀抑揚頓挫,讓聽的人如身臨其境,非常精彩.
七段:公元前126年,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張騫回到了長安.
當初出發時的隨從只剩下了一人.
你從這句話怎么知道張騫經歷了千難萬險呢 (提示聯系上下文)(課見出示對比,強調)
評價:你是一個眼界寬廣的孩子,能夠注意用聯系上下文的方式來理解課文,這是一個好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學會使用它.
四,渲染氣氛,升華主題
師:1.世界上有無數條路,卻沒有一條像絲綢之路一樣承載著千年古史,編織著四方文明;它讓中國的漢唐盛世煥發出絲綢般耀眼的光彩,并延續至今.(放課件影片)
(公元前139年,西漢使者,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亞探險家長遷就以長安為起點,開始向西方未知的世界邁出了腳步.今天,當人們俯瞰絲綢之路的時候,這一瞬間便是2143年.)
師:而今,過了2143年的絲綢之路上(說一個詞,出現一幅畫面)都市繁華,公路交錯,人聲鼎沸.如果沒有張騫的開創之舉,恐怕那些城市還是一片蠻荒的不毛之地.
2.(點擊課件)張騫回國后,被封為博望侯,意為"廣博瞻望".
博望侯,多好的封號,廣博瞻望,不正是探險家的經歷與功勛最好的概括嗎.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探險家,獲得過如此之高之好的稱呼.
(點擊課件)司馬遷以"張騫鑿空(探險,打通孔道)"四字,高度概括了他通西域的貢獻和傳奇的一生.
3.讓我們記住這個偉大的名字——(課件點圖)張騫
讓我們記住這條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絲綢之路"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課件出示)
課后請同學們試著按照上課時的分析復述課文.推薦閱讀:《馬可波羅游記》,課后我們找一個時間一起來看一看紀錄片《新絲綢之路》.
學習著并進步著——《絲綢之路》課堂教學反思
重點提前,重組教材.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先以一個小故事點出了中國絲綢在世界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接著講了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盡千難萬險,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開辟絲綢之路的歷史過程;最后點明了絲綢之路發揮的巨大作用——"絲綢之路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考慮到課時和教學重點的因素,我將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講授提前,引發學生對于開辟過程的好奇心,在分析感受開辟絲綢之路"千難萬險"的過程中插入小故事,以求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學生也從潛移默化中明白了這則小故事講述的原因,并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二,書聲朗朗,情意深深.
《課程標準》總目標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對本課進行教學時我就注意了突出這一點,重在引導學生朗讀,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自讀,默讀,師生合作讀,齊讀,配樂朗讀等多種方式,教師講解為輔助,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內涵,,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有效拓展,興趣學習.
興趣是學習的內部驅動力,只有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文教學應以使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為基本追求,所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結合具體步驟適時適當的插入課外拓展資料——綿延千里的荒漠古道圖片,氣勢磅礴的絲綢之路影像,簡明可感的起始路線地圖……從孩子們緊緊追隨的目光中,輕輕驚呼的嘆氣聲中,我知道這些資料成功地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和興趣.學生對于絲路開辟艱難的感受,對于那條古道的向往,崇敬便由此一絲一縷地延展開來,教和學也就自然而然地事半功倍了.
重視評價,指導方法.
平白的說教容易引起聽者的厭煩,即使是全心求學的孩子們也不例外.如何在教學中將讀書方法無聲無息地滲透給學生,是我設計評價語言時主要考慮的問題.在預先設計學生們可能出現的回答后,我準備了類似"很好,你不但認真預習,而且還查找了相關的課外資料,日積月累,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博學的人","對于重點詞語的重讀強調,讓你的朗讀抑揚頓挫,讓聽的人如身臨其境,非常精彩","你能邊讀書邊用筆畫出重點句子,并且寫上感受,這種方法太好了,一舉數得,而且我們理解課文更容易更快速了!"這樣的評價,讓學生受到極大鼓勵的同時,也明確了自己應該怎樣去讀書,去學習;同時,四年級語文的訓練重點——重視學生的預習,寫批注筆記輔助讀書理解課文和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等項目也得到了訓練和強化.
在《"宗璞散文小說選"佚序》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個教師講一本教科書,最好的教師對這門課的知識,必須比教科書多許多倍,才能講得頭頭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來,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識只和教科書一樣多,講來就難免結結巴巴,看來好像是不能暢所欲言,實際是沒有什么可以言.如果他的知識少于教科書,他就只好照本宣科,在學生面前唱催眠曲了."這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教師要具有豐富的知識和遼闊的視野.
通過本次教學實踐,我真時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以及與優秀教師之間的差距:對于教材的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點從最初的教學設計重點不夠突出就可以知道;在聽到學生的不同于預想的回答時,出現了評價不夠到位,反應不夠靈活的情況.如學生在反復讀錯張騫的"騫"字時,我沒有抓住這個校正機會予以強調,以后一定要多做準備,沉著應對課堂上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會認 9 個生字,正確讀寫“古樸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飄忽、戎裝、不計其數、浩浩蕩蕩、高擎節杖、五彩繽紛、助興、美輪美奐、遐想”等詞語。
2.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
3.指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從古絲綢之路的故事中體會當年東西方商貿、文化的交往和繁榮景象。
4.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古絲綢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東西方文化、商貿交流的繁榮。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大家搜集了關于絲綢之路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現在請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對“絲綢之路”的了解。(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學生交流,教師及時點撥引導。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生字,把文章讀通順。
2.默讀課文,思考:“絲綢之路”是一條怎么樣的路?在課文中尋找一句合適的話來說明。
預設:學生可能會找到這些句子:
。1)“商人們在這個東方大都市開了眼界,正滿載貨物返回故鄉!暴ぉ 這是一條運送貨物的路。
。2)“望著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這是一條繁忙的路。
(3)“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這是一條偉大的路。
。4)“從那以后,一隊隊駱駝商隊在這漫長的商貿大道上行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這是一條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進“絲綢之路”1.走進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繁忙之路。
。1)播放課件(由課文中的插圖和教師自己搜集的圖片組合而成),學生邊觀察,邊與同桌敘述。
。2)指名學生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情景。
教師:在漫漫黃沙中,一條絲綢古道從古都長安向遠處延伸,一直延伸到羅馬。商旅的頻繁往來促進了亞歐各國與中國的友好往來。這巨型石雕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教師用簡筆畫表示絲綢古道的大致線路,幫助學生理解和想象。)
(3)學生自讀課文第一及最后兩個自然段。
(4)交流:
、 這些駱駝背上馱著的是些什么?你還有什么補充?
教師適時板書:科學技術 文化藝術 動物植物 友好往來 共同發展
、 絲綢之路對東西方的文化和商貿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在歷史上有什么深遠的意義?
。5)一條絲綢之路,譜寫了華夏燦爛文明的新篇。這條路是商貿路,也是友誼路,更是發展路,繁榮路。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仍然會沉浸在那些遙遠的往事中……
四、學習重點事例,走進友誼之路
1.瀏覽課文第二至第十二自然段。思考:課文描寫了一個怎樣的場景?用一兩句話概括。
2.學生交流這部分的主要內容。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交流適時板書:迎接 ── 見面 ── 贈禮 ── 表演
3.再讀課文,思考:文章哪些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把自己的體會寫在課文的旁邊。
4.全班交流。
。1)“將軍騎在高頭大馬上,身后兵馬不計其數。這浩浩蕩蕩的大軍奉安息國國王的命令,正在迎候遠道而來的友好使節!薄膀T兵迅疾分列兩隊,一左一右,擺成夾道歡迎的陣勢。樂隊奏起了軍樂,人群一片歡騰! “將軍翻身下馬,立正高呼:‘本將軍奉命率官兵歡迎大漢國使者!’”
從這些描寫安息國軍民的隆重歡迎儀式的句子中,感受他們對漢朝使節的尊重,體會兩國的友好往來。
(2)“打開包袱,各色綾羅綢緞,五彩繽紛。”“打開一看,里面裝著許多特別大的鳥蛋,每個足有斤把重。這是當時中國沒有的鴕鳥蛋。”
從這些描寫中了解當時兩國交流的物品。
。3)“魔術師的精彩表演,讓在場的人們都看得驚呆了!备惺芪饔颡毺氐奈幕囆g,以及他們對漢朝來使的尊重。
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及時把自己體會到的感情通過朗讀傳遞出來,可采用個人讀、全班齊讀或有相同感悟的學生一起讀的方式。
五、延伸“絲綢之路”
1.學完了課文《絲綢之路》,你有什么想說的嗎?把你想說的寫下來。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做一個關于“絲綢之路”的調查小報告,或者搜集資料做一份關于“絲綢之路”的介紹。
六、課后作業
1.朗讀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 2.摘抄文中的好詞佳句。
3.繼續閱讀了解歷史上與絲綢之路有關的著名人物的故事,并準備講給同學和父母聽。
4.閱讀教師推薦的段萬翰等編著的《世界五千年》及《中國通史故事》中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七、板書設計
2* 絲綢之路
西域—————————————— 中國
。ㄉ藤Q、文化交流)
科學技術 文化藝術 動物植物 ……
友好往來——————————————共同發展
迎接 ── 見面 ── 贈禮 ── 表演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會認九個生字,正確讀寫"古樸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飄忽、戎裝、不計其數、浩浩蕩蕩、高擎節杖、五彩繽紛、助興、美輪美奐、遐想"等詞語。
2.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
3.讀懂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從古絲綢之路的故事中體會當年東西方商貿、文化的交往和繁榮景象。
4.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1.師生各自搜集古絲綢之路的圖片文字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
2.了解絲綢古道上的風土人情。
3.閱讀段萬翰等編著的《世界五千年》。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古絲綢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東西方文化、商貿交流的繁榮。
2.了解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發展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交流談話,激發興趣。
1.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2.課前大家搜集了關于絲綢之路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現在請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對"絲綢之路"的了解。
學生交流 教師及時點撥引導: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圖書館、報刊雜志等途徑來搜集自己學習所需要的資料,另外課文后邊的資料袋里也為我們介紹了很多知識,我們在預習課文時要充分利用它。
3.是啊,我國的西部這條絲綢之路不僅享譽世界,而且它的沿途有著美好的自然風光,更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
二、 欣賞石雕,激發想象。
1.在絲綢古道上,經商的駝隊絡繹不絕,悠揚的駝鈴聲在大漠中響起,你想看看當年那繁華的情景嗎?
2.播放課件(由課文中的插圖和教師自己搜集的圖片組合而成),生邊觀察,邊與同桌敘述。
3.指名學生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情景。
4.今天,這座古樸典雅的巨型石雕就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門外,作者也對它們進行了簡單的描寫。請你打開書,自己讀一讀。
5.生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6.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栩栩如生、矗立、飄忽"的理解。
三、深入了解,明確意義。
1.在漫漫黃沙中,一條絲綢古道從古都長安向遠處延伸,一直延伸到羅馬。商旅的頻繁往來促進了亞歐各國與中國的友好往來。這巨型石雕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師板地圖促進理解)
2.你可知道這些駱駝背上馱著的是些什么嗎?哪些人的故事與這條絲綢之路緊密相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4.小組交流:
。1)這些駱駝背上馱著的是些什么?你還有什么補充?
教師適時板書:科學技術 文化藝術 動物植物 友好往來 共同發展
。2)絲綢之路對東西方的文化和商貿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在歷史上有什么深遠的意義?
(3)哪些人和這條絲綢之路有關?結合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談一談他們的故事。
5.全班交流。
6.教師可補充講述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所經歷的故事,讓學生感受絲綢之路形成的艱難,以及張騫所做出的貢獻。
7.一條絲綢之路,譜寫了華夏燦爛文明的新篇。這條路是商貿路也是友誼路,更是發展路,繁榮路。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仍然會沉浸在那遙遠的往事中……
四、回顧往事,追憶歷史。
1.瀏覽課文第2至12自然段。思考課文介紹了些什么?再用簡潔的語言敘述一下這部分的主要內容。
2.學生交流這部分的主要內容。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交流適時板書:迎接--見面--贈禮--表演
建議:小標題也可由學生自己擬定。如:這部分課文講了哪些具草原風情畫體的內容?你能用簡單的語言概括出來嗎?然后根據學生的概括板書。
3.再讀課文,思考:文章哪些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把自己的體會寫在課文的旁邊。
4.全班交流。
。1) "將軍騎在高頭大馬上,身后兵馬不計其數。這浩浩蕩蕩的大軍奉安息國國王的命令,正在迎候遠道而來的友好使節。騎兵迅疾分列兩隊,一左一右,擺成夾道歡迎的陣勢。樂隊奏起了軍樂,人群一片歡騰。" "將軍翻身下馬,立正高呼:'本將軍奉命率官兵歡迎大漢國使者!'"
從這些描寫安息國軍民隆重的歡迎儀式的句子中感受他們對漢朝使節的尊重,體會到兩國的友好往來。
。2)"打開包袱,各色綾羅綢緞,五彩繽紛。打開一看,里面裝著許多特別大的鳥蛋,每個足有斤把重。這是當時中國沒有的鴕鳥蛋。"
從這些描寫中了解當時彼此交流的物品。
(3)"魔術師的精彩表演,讓在場的人們看得驚呆了。"感受西域獨特的文化藝術,以及他們對漢朝來使的尊重。
……
建議: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要及時把自己體會到的感情通過朗讀傳遞出來?刹捎脗人讀、有相同感悟的學生一起讀和全班齊讀的方式。
五、總結全文,暢談感受。
1.得到安息國軍民的盛情接待,中國使者發出怎樣的感慨?學生齊讀。
2.我們穿越時空,看到兩千多年前那熱烈的場面。往日商貿、文化的繁榮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此時此刻,你想說點兒什么呢?
3.學生自由談感受或體會。
板書設計:
2、絲綢之路
西域-------------------------- 中國
。ㄉ藤Q、文化交流)
科學技術 文化藝術 動物植物 ……
友好往來---------------共同發展
迎接--見面--贈禮--表演
課后作業:
1.朗讀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
2.摘抄文中好詞佳句。
3.繼續閱讀了解歷史上與絲綢之路有關的著名人物的故事,并準備講給同學和父母聽。
4、閱讀教師推薦的《中國通史故事》中的《張騫通西域》。
教學提示: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而且跨越時空、內容豐富。本課時教學是在學生充分預習課文的基礎上來設計的。因此本課學習之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建議課前預習從以下方面著手:1.廣泛地查閱資料,了解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如:絲綢之路的歷史,曾經的文化、貿易,絲綢之路的地圖,絲綢之路上的名人佚事等。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2.熟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寫作順序:現實--回憶--現實。尤其要多讀課文中跨越時空的漢代往事,了解歷史,讀通課文。這一過程重在培養學生的瀏覽文章和概括內容的能力。
教學中以資料交流引入,以看圖說話激qing,再以讀課文后部分為線索,讓學生從書和資料上深入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最后在閱讀歷史故事中思想得到升華,并暢談自己的感悟。對于文中多處場面描寫,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并配合想象來理解。
針對略讀課文這一特點,教師應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和交流,盡力當好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促進者。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為復述課文做準備。
3、通過理解,體會過渡段的運用。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意義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準備:教師:課件、相關資料;學生:收集資料
一、談話導入
1、 你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些什么路?在2000多年前,一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就為我們開辟了一條千古不朽、享譽世界的路——絲綢之路。(板書課題)
2、 釋題,讀“金鑰匙”,用金鑰匙的方法說說你想了解絲綢之路的哪些問題?
。ɡ蠋煱鍟菏裁唇薪z綢之路?為什么要開辟絲綢之路?是怎樣開辟的?有什么意義?)
3、瀏覽課文,看看這些內容都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在講。
二、 學習課文
1、課文中哪一個自然段在告訴我們絲綢之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默讀。
(學生交流,課件出示第4自然段。)
2、你對絲綢了解多少?學生談收集的資料。(可結合學生帶來的絲綢直觀感受)
課件展示(看到這么華麗的絲綢,你想說些什么?,瞧,羅馬帝王身著絲綢的高貴)
3、絲綢不僅在中國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瀏覽課文,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在寫絲綢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4、默讀1、2自然段,找出能體現中國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詞語和句子。
。ń涣鳎“目瞪口呆”“贊不絕口”……“最時髦”“最講究”“最珍貴”“和黃金等價”……)
5、此時,作為絲綢發源地的中國子孫,你的心情是怎樣的?讀出這種驕傲的語氣。
。ǘ⿲W習第3自然段。
1、歐洲的羅馬帝國在我們國家的什么位置?(課件展示地圖)
2、去羅馬帝國的路到底是一條什么樣的路?文中哪一個自然段在講?
。ㄅx,男同學思考:找出一個詞語概括路的特點,你是如何體會到的?
課件展示地圖,段落,理解這條路環境惡劣,充滿艱辛與危險。)
3、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那這樣一條危險的、遠隔萬里的道路是誰開辟的呢?(板書:張騫)哪句話在寫?哪些段落又在詳細寫?
4、再讀第四自然段,看看第四自然段的內容與前后的內容有何聯系?是如何聯接的?
(像這樣把前后的自然段連接起來的段落叫做過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ㄈ⿲W習5---7自然段
1、張騫開辟這條道路的過程容易嗎?同學們在品德課上對這個故事已有所了解,誰能說一說?
2、課文中都是怎么介紹的?默讀5----7自然段,思考:張騫在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面對的?你是如何體會到的?用——勾畫出來。
3、學生交流:
。1)“他渡黃河、過沙漠……日夜兼程……當了俘虜。”體會剛開始的條件的惡劣都不是真正的困難,遇到匈奴才是真正的困難。板書:日夜兼程當了俘虜
(2)“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他的意志堅定,時刻都想著未完成的事業。板書:等待準備
。3) “……逃走……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板書:逃走
。4) “終于到達……”板書:到達
。5)哪一個詞語最能概括他的這一路歷程?板書:“歷盡千難萬險……”
。6)面對這長達13年的困難,張騫為什么還是那么堅定?是什么在支持著他?學習到這兒,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7) 一趟,張騫除了收獲面對困難的信心,還收獲了什么?
。ㄋ模⿲W習第8自然段。
1、默讀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找一句能概括它作用的話,用——畫出來。
。“絲綢之路”成為促進東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讀,“絲綢之路”是什么的紐帶?板書:交流與發展)
2、自由讀:交流與發展在這一段中是如何體現的?交流的什么?(物產與文化)
3、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交流嗎?如果沒有交流社會會怎么樣?(不會發展、停滯不前)因此,有了交流才有發展,才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情感升華
1、絲綢的出名源于“絲綢之路”,中國在世界上舉世聞名也源于“絲綢之路”。在古代,它是傳播友誼的道路,在今天,人們把絲綢之路看作是連結東西方文明的紐帶。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絲綢之路研究計劃”,把絲綢之路稱作“對話之路”,以促進東西方的對話與交流。對于中國人民來講,今天的絲綢之路,是開放之路,是奮進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紀的光明之路。
2、 你還知道哪些與絲綢之路有關的知識,向同學們說一說?
3、學習了《絲綢之路》,請你當一當導游,把絲綢之路的故事介紹給周圍的人聽。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7
【教材簡析】
《絲綢之路》是走進西部系列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這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的、溝通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體現了絲綢之路在中西方國家的經濟、貿易、文化的偉大的歷史意義。
整篇文章結構清晰,語言生動,敘述情節具體,容易激起讀者對西部繁榮歷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寫了矗立在陜西西安市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兩千多年前的情形,由點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點描寫了漢代張騫的副使與安息國將軍在邊境上互贈禮品的場面。展現了兩國不同的禮節、文化及經濟發展。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一是讓學生了解絲綢之路對歷史上東西方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所作的重大貢獻;二是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敘述順序和表達特點。三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提高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
【教學建議】
1、導入新課時,可以在世界版圖上畫出絲綢之路所經路線路線,讓學生了解當時有一條橫貫中亞、聯系歐亞兩洲的交通大道。他對一些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起了重大作用。介紹這些資料的目的是使絲綢之路學生對絲綢之路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本文為略讀文章,應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讓學生結合自學提示,了解課文內容,在感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教學時可以從文題入手,也可以從文章的主要內容入手,學生可以自行提出一些問題,然后教師借機引導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交流中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3、本文語言生動,史實與想象互相印證,敘述與明理相得益彰,要結合課文適時指導朗讀。通過感情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特點,感受絲綢之路的歷史作用,感受場景描寫的具體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詞語的清新自然。
【設計理念】
這是一篇自學文章,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突出自主學習的獨立性,是獨立閱讀文章所要達到的訓練目的,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平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收集資料,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查閱課外資料的本領,另一方面,也鍛煉學生的動手整理能力。本節課的教學,應該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開,學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絲綢之路,由抽象變具體,在通過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完成學習內容。
本文語言生動,史實與想象互相印證,敘述與明理相得益彰,要結合課文適時指導朗讀。搭建資料平臺,創設自主空間,感悟文章所寫,激發熱愛之情,可以作為本課的教學設計線索。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達方法,激發了解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興趣。
【教學難點】
1、學習過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應的寫作手法。
2、激發學生熱愛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張騫與絲綢之路》資料。
2、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讀讀記記“矗立、戎裝、守侯、鴕鳥、匕首、貿易、芝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抓住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燦爛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發學生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你們知道了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以交流。
⑴ 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啤∪嘟涣,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并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系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
2、這篇文章的題目《絲綢之路》,那么看了這個文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呢?
預測:
、拧∈裁词墙z綢之路?
、啤∧鞘且粭l怎樣的路?
⑶ 圍繞絲綢之路發生過哪些故事?
。ㄕn外與課內結合,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問題。這些都體現了新課程的要求。)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想,此時同學們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絲綢之路上看看,好,現在我們就一同進入課文之中。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系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這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供感性的認識。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1、自讀課文,要求: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后交流:
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寫了陜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闡明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最后遐想不同兩國互贈禮品的友好場面。)
三、感悟課文,積累語言
1、學習第1自然段:
⑴ 學生默讀課文第1自然段,思考:
你從這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⑵ 全班交流:
① 絲綢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門外。
② 由這幅巨雕,聯想到當年絲綢之路的商旅不絕的場面。
、邸∽プ【耧枬M、栩栩如生、滿載貨物、商旅不絕等詞語想象當年絲綢之路的絡繹繁華的場面。
、堋≈该x這一自然段。
2、學習2~13自然段:
⑴ 默讀課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問題:
作者在遐想古絲綢之路上與安息國互贈禮品的那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絲綢之路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從哪里感受到的,劃一劃,讀一讀。
⑵ 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恰∪嘟涣,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① 從“不計其數”“浩浩蕩蕩”“夾道歡迎”“一片歡騰”等詞中,體會安息國歡迎場面的隆重。
、凇膬蓢拐叩幕ベ浂Y品的場面描寫,體現了這條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來之路。也體現了這是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之路。
、邸堯q的兩次出使西域,奠定了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使他們能夠互通有無,贊揚了絲綢之路,真是一條偉大的路。
。ㄍㄟ^這一部分的教學,要讓學生想象到絲綢之路的熱鬧與繁華的場面,感受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取≈笇W生朗讀這一部分內容,邊讀邊想象當時那種熱鬧繁華的場景。體會絲綢之路的偉大意義。
⑸ 同學們在課前收集資料的時候,已經了解到張騫在開發絲綢之路是歷盡了千辛萬苦,但可以說他創造的是一條偉大的路,那么,此時的你,面對這偉大的創舉,最想說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學交流一下,并說出來。
3、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
讀最后一個自然段,體會省略的內容會是什么?
這不盡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來想象一下,說一說,并寫下來。
四、體會寫法感讀課文
1、讀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你體會到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在體會一下文章的首尾與中間一部分的聯系。
3、再一次品讀全篇,感受絲綢之路的偉大歷史意義。
五、師生總結,明確文章主旨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是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人民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
六、置留作業,激起熱愛西部之情
絲綢之路給我國的經濟帶來許多好處,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回家問問爸爸、媽媽,他們對絲綢之路了解多少,把他們不知道的講一講,他們會夸獎你的。
七、練習設計
1、請你仿寫文中這樣的詞語:
如栩栩如生、( )( 。ā 。ā 。
( 。ā 。ā 。ā 。ā 。。
2、望著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拧‘嫵鼍渥又械挠嘘P聯想的內容。用 標出。
、啤∧懢渥樱
望著高高的五星紅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3、如果你是導游,你能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絲綢之路嗎?現在你就帶著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們介紹一下。把你的導游詞寫下來。
【資料補充】
張騫與絲綢之路
在古城西安玉祥門外的大慶路上,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與漢人帶著滿載絲綢的駱駝商隊,正緩緩西行。這是對張騫開辟絲綢之路,建立豐功偉績的紀念和歌頌。
公元前1世紀,羅馬共和國首腦人物凱撒穿著一件絲綢長袍到劇院看演出。誰料,他比演員更引人注目,滿劇場的人都把眼光盯在這件從來未見過的絲袍上。當大家知道這是中國生產的絲織品后,又是高興,又是羨慕。此后,身著中國絲綢錦繡,成了羅馬上層人物高貴和權力的象征。中國的絲織品是怎樣到了歐洲的?這要從張騫出使西域說起(漢代西域指今日河西走廊以西的天山南北及巴爾喀什湖地區)。
張騫(公元前?~前114年),陜西漢中成固(今城固)人,西漢杰出的外交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公元前138年到11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兩通西域,開辟了我國和西方的國際陸路交通道路,從此,一條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內,到達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的“絲綢之路”也正式開通。通過這條橫貫亞洲大陸古代東西貿易通道,從公元前2世紀到9世紀以絲綢為主的中外貿易往來非常頻繁,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經濟繁榮,特別是對中國蠶桑絲綢技術的西傳起了巨大作用。19世紀末,德國地理學家希特霍芬首先使用了“絲綢之路”這一名稱。后來在這條通道上陸續出土了中國漢唐各朝的大量絲織品和其它文物。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生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提出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并且學會與同學共同交流解決。
3、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通過反復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并學習運用這一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復述課文。
2、讓學生體會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課前準備】
1、學生搜集絲綢之路的相關資料。
2、有關絲綢之路的地圖(示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我們的生活、學習都離不開路。說說你們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這么多路之中,有一條有名的絲綢之路。對絲綢之路,你們了解多少?
3、學生交流對絲綢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組交流,個別介紹。
。c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良好習慣。)
4、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絲綢之路。
板書課題:
絲綢之路
二、質疑課題,自主閱讀
1、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可能會提出:
絲綢之路是從哪里到哪里的?絲綢之路是什么樣的?為什么叫絲綢之路?張騫是怎么開辟絲綢之路的?……
。ń處熞罁䦟W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簡要板書。)
2、學生提問后,同位輕聲讀課文,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并初步了解課文大意,引導他們從剛才的提問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
3、同座位、小組交流篩選后的問題。
。ú灰笸耆y一,確保學生個性化地閱讀。)
4、帶著問題學生自讀自悟,一邊讀課文,一邊根據自己的體會做批注。
。c評:疑是思考的開始,問題是產生學習的起點。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進行閱讀實踐,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5、小組內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寫了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又寫了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這兩部分?找出來,讀一讀。
7、巧妙地把兩部分內容銜接起來,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們叫它過渡段。請同學們再讀一讀,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細讀課文,深入探究
1、獨立閱讀:
理出文章層次,找出重點部分。默讀3~12自然段,仔細品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對難以理解的內容要多讀、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學生解決不了的,教師做指點和講解。如:“張騫學會了匈奴話,和匈奴融洽相處,同時默記地形……”
、拧е鴨栴}反復讀有關段落。
⑵ 同位說一說絲綢之路是在什么樣的環境和歷史條件下開辟出來的?
、恰槭裁丛谶@種特定環境中張騫能開辟出絲綢之路?
、取¢_辟絲綢之路說明了什么?
2、小組討論,回答。
3、交流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經過。
(點評:珍視學生的獨特的閱讀感受、體驗和理解,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給每一個孩子展示自己的機會。)
四、重點品讀,體會作用
1、默讀第13自然段,思考:
絲綢之路發揮了怎樣的巨大作用?
2、學了這篇課文,你的收獲是什么?
五、自主學習,書寫生字
1、自己學習生字,放手自主識字。
2、學生獨立書寫,獨立檢查。
3、同位互查生字書寫。
。c評:要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就要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給學生創造主動參與和表現自己的機會。放手讓學生獨立識字,寫字,調動學生主動、合作學習的熱情。)
六、作業
把絲綢之路的故事講給家里的人聽。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9
[設計理念]
1.從興趣出發,引導學生感悟。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只有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所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設計了由欣賞絲綢的風采導入,并引起學生思考“絲綢是怎樣被世界認識的”。
2.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因勢利導。采用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進行閱讀實踐,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教師只給以適當點撥、引導。
3.發散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學生搜集、整理、運用資料,讓學生宏觀地看絲綢之路。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欲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反復讀課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3.體會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4.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體會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準備]課前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和開辟絲綢之路的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直入課文
1.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禮物,你們看——
學生(齊說):絲綢(板書“絲綢”)
(播放課件,展示各種華美的絲綢面料,過渡到絲綢面料的衣服)
2.積累運用詞語。
看了這些禮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一下。
預設學生會說出:贊嘆不已、贊不絕口、瞠目結舌、目瞪口呆……
。墼O計目的:讓學生用成語形容自己的感受,一來培養學生積累、運用成語的能力;二來幫助學生理解文中新詞“贊不絕口”、“目瞪口呆”;三來可以由此引入課文。可謂一舉三得]
3.引入課文。
中國的絲綢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睞,早在古代就贏得了眾多的喝彩!歷史上就曾經記載過這樣一件事:……請同學們讀文。
4.學生讀課文第1、2自然段,了解絲綢在國外知名度很高。
二、發現矛盾,產生疑問
1.課件出示地圖,顯示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有七千多公里。
2.學生介紹當時的交通條件:沒有公路鐵路,沒有汽車飛機。羅馬位于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還隔著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
。墼O計目的:讓學生結合地圖和課文感受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遠,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為學生產生疑問作鋪墊,同時也為后面體會張騫出使西域的艱難作鋪墊]
3.學生自發產生疑問。
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遠,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那么中國的絲綢究竟是怎么運到歐洲去的呢?
[設計目的:雖然文中也有這個問題,但讓學生直接看到問題,遠不如讓他們親自發現問題感受深刻,這樣解決問題的欲望也更加強烈,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4.引出“路”,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學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來有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古代商路。(板書“路”)
。2)為了開辟這條路,漢代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精力。
(3)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問題,后半部分則和下面的自然段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后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三、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課中質疑,直指重點。
課文學到這里,你還想提出哪些問題?
預設:開辟絲綢之路為什么會獻出了畢生精力?
張騫是怎樣開辟絲綢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墼O計目的:課中質疑,問題質量較高。問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2.默讀課文,結合課前所查資料思考問題,邊讀邊作批注。
[設計目的:鍛煉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讓孩子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安排學生結合資料回答問題,鍛煉他們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還能豐富課文的內容]
3.小組交流。
張騫是怎樣開辟絲綢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4.全班交流。
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指導朗讀,并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1)從“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和飛機……”能看出絲綢之路上困難重重。
(2)從“依靠太陽和星星辨別方向”、“日夜兼程”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燕陣向南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眼就是十一年過去了。”“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引導大家想象:在這十一年中,張騫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難和誘惑,他是怎么想的。
。墼O計目的:通過想象,體會張騫的內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愛國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4)從“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愛國情懷。
(5)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不辱使命、收獲頗豐。
四、情感升華
1.絲綢之路的開辟對于中國乃至全世界來說有著重大的作用。
學生結合資料和課文最后一段談絲綢之路的作用。
2.談自張騫出使西域后絲綢之路的發展。
。ㄕn件出示:①張騫出使西域地圖。②絲綢之路的發展圖)
。墼O計目的:激發學生了解絲綢之路、探索絲綢之路的欲望。一節語文課的結束,正是新的學習的開始]
3.總結:絲綢之路是連接古代東方與西方文明的紐帶和文化走廊,將四大文明古國串聯起來,組成一個橫亙亞非歐三大洲的歷史文化大舞臺;絲綢之路有恢弘壯麗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瀾壯闊的宗教民族融合,給后人留下了無數激動人心的歷史畫卷和不盡的歷史之謎。
絲綢之路在等待著我們去了解,去探索……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矗 凹”等九個生字,理解相關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理解絲綢之路的偉大意義,激發民族自豪感,從而產生為祖國騰飛而努力奮斗的信念。
4、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培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運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及思想感情,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
絲綢之路的價值。
【教具準備】
古絲綢之路的路線圖、表現當年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的圖畫或影像。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
2、鼓勵學生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導語:
有一條路,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羅馬。這條路,承載了無數的駱駝與商旅;這條路,傳播了東方的古老文化;這條路,傳承了東西方的友誼與文明。它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一座古樸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時空的阻隔,一起走近──絲綢之路。
2、出示“絲綢之路”路線圖,大致了解“絲綢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同桌檢查生字詞。
2、和同學交流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讀給他聽一聽,最好能說說理由。
三、閱讀課文,交流體會
師:古代的絲綢貿易,駱駝與商旅的情形,我們沒有機會再看到。而現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給我們講述著絲綢之路上那古老而美麗的故事。(出示掛圖)讓我們再來看看這一幕古老的風景,重溫那動人的一幕幕。
1、體會絲綢之路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的價值:
、拧〕鍪颈憩F“絲綢之路”繁榮景象的圖畫或影像。
⑵ 重點抓住“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這句話。
。撓2~10自然段,或聯系生活中的影視作品、課外閱讀中所獲得的信息進一步理解、體會絲綢之路為促進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貢獻。)
2、體會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安息國與中國進行交流的時候,兩國人民都是怎樣的心情呢?
小組內進行分角色朗讀,注意模仿一些動作與表情,體會一下兩國人民的心情。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如安息國臣民等待時的“浩浩蕩蕩的大軍在邊境迎候”,剛出現駱駝隊時人們的“歡呼”“奏樂”“歡騰”。中國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滿面笑容”;安息國將軍的“翻身下馬”“高興得連連點頭”等,從以上地方可以看出兩國的友好與融洽。)
3、交流資料,深入理解:
、拧〗涣餍〗M內搜集到的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啤∠鄼C介紹:
張騫、班超、玄奘與絲綢之路。
、恰∽杂勺x13自然段,討論:
、佟槭裁捶Q作絲綢之路?
、凇〗z綢之路有什么價值或意義?
③ 再讀全文,談感受。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及設計理念: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先以一個小故事點出了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接著講了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盡千辛萬苦,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開辟絲綢之路的歷史過程;最后點明了絲綢之路發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我在教學中讓學生以一位導游的身份介紹絲綢之路、交流資料等,以此來創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人人參與,讓學生在有效的參與中自主閱讀,不斷探究;在感興趣的具體語言實踐活動中,感受課文意境、積累課文語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要求會寫、會認的16個生字。
3、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復述課文。
5、通過反復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并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張騫與絲綢之路》資料。
2、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故事、常識性知識等)。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并提問:讀了課題你有哪些疑問?
。ㄊ裁词墙z綢之路?那是一條怎樣的路?圍繞絲綢之路發生過哪些故事?……)
2、交流有關絲綢之路資料。知道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一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檢查學生讀文情況。指名逐自然段朗讀:要求字音準確、聲音洪亮。(其余學生認真傾聽,聽后根據要求評議。)
三、感悟課文內容,積累課文語言。
學習第1、2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兩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隨機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3)從“目瞪口呆”、“贊不絕口”等人們的神態表情中能體會到中國的絲綢是多么的絢麗奪目,使人驚訝、贊嘆……
。4)齊讀這兩個自然段,再次體會我國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學習3―7自然段:
1、默讀課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問題:張騫在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你從哪兒能體會到?
2、學習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1)從“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和飛機……”能看出張騫開辟絲綢之路困難重重;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并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系緊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系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并解釋了這個問題。
。3)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講了什么?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么關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后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辟的過程。
教師小結: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后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后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并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華
教師出示資料《張騫與絲綢之路》。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張騫是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完成聯絡大月氏打擊匈奴的使命,但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的地理、物產、軍事的情況,了解了匈奴的許多內情讓漢武帝知道和中亞、西亞各國如何打交道。正因為如此,在后來的戰事中張騫才能以他對匈奴的廣博知識節節獲勝……)
五、復述課文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象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作為一名甘肅人,我們更應該感到自豪,因為甘肅的武威、酒泉、張掖、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F在就讓我們來當一名小導游,給到甘肅旅游的海內外游客介紹這令我們驕傲的絲綢之路。
1、小組內互相練習說。
2、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提醒學生要抓住關鍵詞句來復述課文。
課后反思:
通過教學效果我覺得本堂課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從問題入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問題是學習的先導,在起始環節我設計了讓學生看課題質疑。由于同一課題具有多義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質,既可以這樣考慮,也可以那樣考慮,學生經過思考后,就圍繞課題提出了如下問題:什么是絲綢之路?那是一條怎樣的路?圍繞絲綢之路發生過哪些故事?……
2、從興趣出發,引導學生感悟。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只有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文教學應以使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為基本追求,所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設計了課前搜集資料、以一位導游的身份給大家介紹絲綢之路等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感悟課文內容,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學生在反復復述課文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了張騫的愛國情懷,與此同時也激發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12
教材分析(認為是難課的理由):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先以一個小故事點出了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接著講了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盡千辛萬苦,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開辟絲綢之路的歷史過程;最后點明了絲綢之路發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 全文涉及的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知識復雜,在教學時難以把握。對于語文學習又應該有語文的味道在其中,如何復述課文,如何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并學習運用這一寫法是本課的重點?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統一,在這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很難。
設計理念:
讓學生以一位導游的身份介紹絲綢之路、交流資料等,以此來創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人人參與,讓學生在有效的參與中自主閱讀,不斷探究;在感興趣的具體語言實踐活動中,感受課文意境、積累課文語言,積累和文章有關的詩句等。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要求會寫、會認的7個生字。
3、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復述課文。
5、通過反復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并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張騫與絲綢之路》資料;選用詩句的投影;推薦閱讀的文章《茶馬古道》等。
2、學生搜集和絲綢之路的相關資料(故事、常識性知識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話說絲綢之路
引入新課,交流資料。
1、師板書課題提問:讀了課題你有哪些疑問?生質疑。
2、交流有關絲綢之路資料。知道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評價、篩選有用信息;教師補充信息:海上絲綢之路)
走近絲綢之路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自讀課文交流所獲。
2、檢查自學情況:生字詞語的朗讀和書寫;重點段落的朗讀。
第二課時
走進絲綢之路
古詩引入,積累語言。
學生讀背描寫西域的詩句:“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羌笛無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感悟內容,解決問題。
問題一:這是一條怎樣的路?
問題二:張騫在開辟絲綢之路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從哪兒能體會到?
情感升華,體會艱辛。
1、教師出示資料《張騫與絲綢之路》。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張騫是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
2、做小導游,復述課文。(小組內互相練習說 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提醒學生要抓住關鍵詞句來復述課文。)
延伸絲綢之路
1、學完了課文《絲綢之路》,你有什么想說的嗎?把你想說的寫下來。
2、想想:現在的我們能為“絲綢之路”做些什么?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做一個關于“絲綢之路”的調查小報告或者搜集資料做一份關于“絲綢之路”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