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6篇)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課文的生字詞,理解“審”、“懊惱”的意思;
(2)培養學生的概況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繼續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質疑─讀─合作─解疑”,深入理解;
(2)表演課本劇,培養表達能力;
(3)概況故事內容和列小標題,鍛煉概況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讓我們來猜一個謎語吧!“火盡爐冷平添心猿意馬”,猜一字。(板書:驢)
我國宋代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廬州人,執法嚴明,善于斷案。(板書:包公),出示課件。
2、今天我們要讀的故事就發生在包公身上,還與驢有關。(板書:審)
學生齊讀課文。
3、前面我們學習另外這篇課文,誰來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生概況,師引導)
王五在賣木炭時,自己的好驢被人調換掉了,于是,王五把這頭瘦驢告上了法庭,經過包公的審理,最終王五找到了自己的好驢并且抓住了那個換驢的小偷。
4、看來“驢”在這個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給課文加三個小標題。(板書:調換驢─告驢─審驢─找到驢)課件。
二、品讀課文
1、根據這個線索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故事的起因,引讀故事的起因。
(1)課文哪幾段寫了調換驢和告驢?
(2)學生自由讀課文一、二自然段,劃出描寫毛驢的句子。仔細讀一讀,找出他們的不同之處。
(3)學生交流回答,教師出示句子,對的朗讀。(課件)
王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他不但把這頭驢喂的毛色發亮,還親手給毛驢做了一個漂亮的的轡頭。
毛驢還拴在書上,驢背上鞍子還是那鞍子,套在驢嘴上的轡頭也還是自己親手做的那個漂亮的轡頭,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子!
(4)指導朗讀。指名讀。讀出王五對那頭驢的喜愛,讀出瘦驢的難看。這是王五用來掙錢養家糊口的唯一的財產呀,如果你是王五,發現自己唯一的財產被調換了,你的心情怎么樣?你會怎么想?
(5)過渡:王五有氣有恨,一怒之下,把這頭瘦驢告上了公堂。面對這樣以為特殊的被告,報告如何審案的呢?
2、細讀故事經過。
(1)帶著問題小組合作朗讀課文3—9自然段。
要求:邊讀邊劃出描寫包大人語言、神態、動作的語句,提出不懂的問題。
(2)學習匯報學習所得。要求:包公是這樣審驢的..........從這句話中我感受到了............指導朗讀,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
a、“包公了解的案情,皺著眉頭,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辦案的方法,很聰明)
b、“不要給他吃,不要給它喝,......”,“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
(包公知道驢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謀來源于他淵博的知識)
c、“現在把它放了........”(包公胸有成竹)
(3)問題解答場: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答。
(4)過渡:瘦驢在包公的審訊下飛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換毛驢的賊被抓住了嗎?
3、學習故事的結果。
(1)生齊讀課文10、11自然段。
(2)生談體會。
三、深化主題
出示課件,指導學生討論解決。
想一想,這個故事里都有誰使用了計謀?結果如何?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包公使用了計謀,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偷偷調換,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害人害己。
四、表演課本劇
1、過渡:既然同學們都覺得這個故事非常有趣,不如我們把這個故事編成課本劇來演一演,怎么樣?
2、課件出示要求。
(1)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
(2)想一想自己的對白,表演時該用怎樣的語氣? 3、同學點評,教師總結。
五、課堂拓展
歷史上還有許多的智謀故事,你還知道哪些?
六、板書設計
包公 遇事冷靜 足智多謀
審 調換驢 告驢 審驢 找到驢
驢 起因 經過 結果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智謀》中的一篇主題課文。本文講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斷案故事,即劉五用以養家糊口的、漂亮的驢被人在市鎮上掉包,他無奈將驢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驢能夠認路的特點,通過巧妙“審”驢,捉住了小偷。
整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換驢——審驢——找到驢”三個部分。而包公審驢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在包公審驢的過程中,包公巧用計謀,對于疑難案件從容應對,凸顯了包公的足智多謀。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最終證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行的。
二、學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國藝術舞臺上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形象,他黑臉如木炭,一身正氣,孩子們在影視作品中對他有所知曉。本課基于孩子們對包公的這一點認識,通過神奇的“審驢”案使孩子們加深對包公的了解,并從中受到教育。
三、設計理念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設計正是依據此理念,通過三次閱讀讓學生掌握自主閱讀的方法。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熟知故事大概意思。從而體會包公斷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謀。
四、教學目標(第一課時)
1.自學課文的生字新詞,重點理解“驚慌失措”、“懊惱”、“聞所未聞”、“冒名頂替”的意思。
2.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通過概括故事內容和列小標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五、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通過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六、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六個環節展開。
(一)、音樂導入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重點理解詞意
(四)、再讀課文概括大意,列小標題
(五)、觀看短片,深入回顧
(六)、拓展訓練
(七)、課堂小結及作業布置
七、板書設計:
包公審驢
換驢(小偷)告驢(劉五)
審驢(包公:餓驢三天,痛打四十大板,放驢,跟蹤驢) 找到驢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包公審驢》教學反思
《包公審驢》這篇課文故事性很強,通俗易懂。在設計本課時,我拋棄了以往的“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分析課文,我用“文中都有誰運用了計謀?”貫穿了始終。一開課,我便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質疑:為什么要審問這頭驢?怎樣審驢?結果怎樣?激發他們想讀的欲望。在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包公審驢時,我讓同學們自己去找審驢的過程,思考給你怎樣的感受?并且讓學生找出能夠表現包大人足智多謀的詞句,再體會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妙處,從而明白包大人在人們心中的位置與形象,突出其正面性格特征,理解包公的胸有成竹和足智多謀。
但我發覺整節課下來重點并不是很突出,在前面的朗讀上花的時間太多,以致后來講到包公審驢的過程時有些草率,有些匆忙。
《包公審驢》教學反思
開學不久,我們幾位青年教師就在學校領導的精心組織與安排下來到了外實校進行跟班學習。通過整整一個星期的學習,大家都有所收獲。昨天是我們上匯報課的日子,領導還專程請來了教研室的老師對我們進行指導,同時也邀請來了我的師傅——姚老師。說實話,這給了我很大的壓力,想到領導對我們都如此的關心,如果自己不用心的話怎么說得過去呢!
翻遍了課本,發現里面的文章都不是那么好上,正猶豫的時候領導的一句話點醒了我:“這就是一節隨堂課。”我想也是,這樣其實還減輕我的負擔。于是我還是照往常一樣備課,只是更關注了一些細節問題。
這篇課文故事性很強,通俗易懂。在本課中我采取了這樣的教學思路:激發學生質疑——想讀;引領學生自主釋疑——要讀;指導學生會讀。
1、想讀:一開課,我便以課題中的“審”字入手,讓學生產生疑問:為什么要審問這頭驢子?激發他們想讀的欲望。
2、要讀:在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包公審驢時,我讓同學們自己去找審驢的過程,并且思考從中可以看出包公怎么樣。在反饋時大家都找的很好,并且在概括的時候能準確的說出其過程。
3、會讀:首先是要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其充分的思考時間。但在這過程中并不是漫無目的的,我會讓孩子們動筆去找重點詞句去理解。
但我發覺整節課下來重點并不是很突出,在前面的朗讀上花的時間太多,以致后來講到包公審驢的過程時有些草率,有些匆忙。
課后,教研室的呂老師、王老師和姚老師都分別對我這節課作了指導。首先是板書不規范,可能這跟我平時上課也不注意這點有很大的關系。還有些環節顯得是多余,比如說查字典、換人稱朗讀,這顯得浪費時間而且用意不明白。其次在處理一些問題時完全可以聯系生活,這樣學生的印象可能更深刻。還有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要完全相信書本,有時應大膽的去質疑。其中呂老師就講到在這篇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開頭一句話就有些問題,仔細讀了之后發覺確實不夠通順,如果加上幾個字意思就清楚多了。真的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啊!......
這節課結束了,有進步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前方的路還很長,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進,希望能通過平時的積累能快速地讓自己成長起來。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一. 復習導入
1.板書課題,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這個斷案故事——《包公審驢》。
2.誰能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故事的主要內容?
3.我們還學習了什么?
(1) 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分為換驢——審驢——找驢三段。(板書:換驢——審驢——找驢)
(2) 我們還提出了兩個問題:a,包公為什么審驢?b,包公怎樣審驢的?
二. 品讀課文
1. 引讀故事的起因(包公為什么審驢?)。
包公為什么審驢呢?請你快速瀏覽換驢的部分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請你劃出分別描寫兩頭驢的句子。
(1) 學生自由讀課文一、二自然段,劃記出描寫毛驢的句子,仔細讀一讀,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
好驢:這頭驢是王五唯一的財產,因此,王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他不但把這頭驢喂得毛色發亮,還親手給驢做了一個漂亮轡頭。由于他的悉心照料,不管誰見到這頭驢,都要夸獎一番:“這簡直是一頭四條腿的寶貝啊!” (課件)
這頭驢好在哪?王五喜愛這頭驢嗎?從哪個詞看出來的?(窮人,唯一,親手,悉心照料。)想像王五還會為這頭驢做些什么?
所以,無論誰見到這頭驢,都要夸獎一番:“這簡直是一頭四條腿的寶貝啊!”(課件)
是呀,王五的驢是多么漂亮,王五為擁有這么一頭驢是多么自豪呀。可是,驢被換走了,代替它的卻是什么樣的驢呢?誰來讀一讀文章。
壞驢:驢還拴在樹上,驢背上的鞍子還是那個鞍子,套在驢嘴上的轡頭也是自己親手做的那個漂亮轡頭,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了!(課件)
王五曾經__________,但是現在_______________.
直接說驢被換走了就行唄,為什么還要花這么多筆墨寫這頭難看的驢的樣子?
這種對比描寫是為了使好與不好兩個方面的特點更加突出,為下文審驢做鋪墊。
(2) 過渡:就這樣,王五帶著滿腔憤怒和希望來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對著這樣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審案的呢?
2. 細讀審驢部分。
(1) 指名讀3——9自然段。
(2) 你覺得文中的包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足智多謀)
(3) 做批注:勾畫出能表現出包公足智多謀的語句,寫下自己的認識,記下自己的感受與疑問。
(4) 集體交流,匯報自學所得。
咱們按順序來說一說,你畫出了哪些句子。
對包公語言、動作、表情的描寫:
a.“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這是對包公表情的描寫,他想了些什么?
包公此時已經有了主意,所以他把驚堂木一拍,( )地大聲喊道:“王朝,馬漢!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別給它吃,別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地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
誰還能找到文中包公的語言描寫讀一讀。(課件出示)
b.文中除了對包公的正面描寫能夠突出包公的足智多謀,對其它人的側面描寫更加精彩,誰找到了?
“衙役們差點兒沒笑出聲來。站在‘法官’旁邊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當然不敢笑了……”衙役們和圍觀的人心里想了些什么?體會衙役們和群眾的癡笑與包公的區別。
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從側面描寫了包公的足智多謀?
“包大人在上,這畜牲不知來自何方,竟敢冒名頂替!”王五的急和惱反趁出包大人的鎮定自若與足智多謀。
c.側面描寫:“與此同時,這個消息向四面八方傳開來了,人們都十分吃驚,這真是有生以來聞所未聞的奇案……”理解聞所未聞的詞義,反映人們對這場官司很感興趣,包公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很高。
(5) 我們通過對包公表情、語言和心理的描寫以及對周圍其它人的側面描寫感受到了他的足智多謀、遇事冷靜。希望我們在自己的習作中也能夠用這樣的描寫方法,使文章能夠更加精彩。齊讀故事結果。
最終包公通過審一頭驢抓到了小偷,孩子們,你們知道他是怎么抓到小偷的嗎?
3. 找驢的啟示
(1) 這個故事里都有誰使用了計謀?結果如何?
(2) 想一想那個小偷被抓以后見到了包大人會說些什么?
(3) 看來有聰明的頭腦和超人的智慧是不錯的,但要把它用在正途上,用在為別人謀福利上,這樣才不會使自己的聰明變成罪惡。
(4) 我覺得審驢與找驢的過程十分有趣,我們來把它排成課本劇好嗎?
送大家一把金鑰匙“你也可以成為優秀的小演員”
① 小組里協商一下,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
② 找到自己的對白,畫下來,讀通順。可以根據劇情需要添加語言。
③ 聯系上下文和人物的心情,想一想該用怎樣的語氣。
④ 可以加一些動作和道具嗎?那就錦上添花了!
表演課本劇,同學評議。
四.拓展延伸:
推薦閱讀:《草船借箭》、《司馬光砸缸》等用智慧解決問題的小故事。
《包公審驢》教學反思
雷鋒小學 王宇
《包公審驢》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通俗易懂。在備課時,我就不想把過多的時間放在分析課文上,而是把更多時間去琢磨這節課我究竟要教給學生什么。我將目標初步定為三項:1.體會對比描寫的妙處。2.體會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的妙處。3.培養學生的朗讀\表演和思辯能力。在本節課后,我覺得這三個目標均很好地完成了。
1. 尊重文本,注重生成。
語文不能脫離開文本,我帶領學生緊緊抓住文中的詞、句進行深入的探究,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僅僅局限于讀懂的層面,而是在讀懂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與質疑。比如:比如我在讓學生體會王五的好驢有多好時,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能夠表現王五很喜歡這頭驢的詞語,孩子們找到了“唯一”“親手”“珍寶”等詞語并說明了理由。有這樣的鋪墊就不怕學生理解不了王五為什么把驢當做寶貝一樣愛護了,也順水推舟地訓練了學生的朗讀。
2.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
什么叫語文味?我也說不太好,這是一種感覺。語文課不是思品課,不能只注重情感目標而忽視了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本節課,我的教學重點落在了知識目標上,在掌握知識目標后,再指導學生悟情朗讀。如:我在講解審驢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找出能夠表現包大人足智多謀的句子再體會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妙處,從而明白包大人在人們心中的位置與形象,突出其正面性格特征,并將包公的公正嚴明與王五和小偷相比較。使學生在對比中即明辨了是非也學會了這樣的描寫方法。
3. 我的遺憾
如果說我也什么遺憾的話,那就是我在“課本劇”與“小練筆”中選擇了課本劇。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小練筆”的實在。開始在設計此課時,我設計了當包大人找到小偷后,小偷會對包大人說些什么?然后讓學生運用本節課接觸的不同的描寫方法來把當時的情境再現一下。但和“課本劇”相比較,學生更喜歡這樣的形式,所以,我把這個環節放在了課后的作業布置。
我的語文教學生涯還很長,做課與否我都是在給學生上課,也是在給自己上課,每一堂課都是我夢想實現的一個堅實臺階。我要穩穩地踏上這一級級臺階,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一見到山頂美麗的景色。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智謀》中的一篇主題課文。本文講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斷案故事,即劉五用以養家糊口的、漂亮的驢被人在市鎮上掉包,他無奈將驢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驢能夠認路的特點,通過巧妙“審”驢,捉住了小偷。
整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換驢——審驢——找到驢”三個部分。而包公審驢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在包公審驢的過程中,包公巧用計謀,對于疑難案件從容應對,凸顯了包公的足智多謀。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最終證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行的。
二、學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國藝術舞臺上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形象,他黑臉如木炭,一身正氣,孩子們在影視作品中對他有所知曉。本課基于孩子們對包公的這一點認識,通過神奇的“審驢”案使孩子們加深對包公的了解,并從中受到教育。
三、設計理念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設計正是依據此理念,通過三次閱讀讓學生掌握自主閱讀的方法。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熟知故事大概意思。從而體會包公斷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謀。
四、教學目標(第一課時)
1.自學課文的生字新詞,重點理解“驚慌失措”、“懊惱”、“聞所未聞”、“冒名頂替”的意思。
2.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通過概括故事內容和列小標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五、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通過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六、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六個環節展開。
(一)、音樂導入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重點理解詞意
(四)、再讀課文概括大意,列小標題
(五)、觀看短片,深入回顧
(六)、拓展訓練
(七)、課堂小結及作業布置
七、板書設計:
包公審驢
換驢(小偷)告驢(劉五)
審驢(包公:餓驢三天,痛打四十大板,放驢,跟蹤驢) 找到驢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一、 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斷案故事,整個故事可以概括為:
“調換驢——告驢——審驢——找到驢”四個部分:王五借以養家糊口的、漂亮的驢被人在市鎮上掉包;他無奈將驢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驢能夠認路的特點,通過巧妙“審”驢捉住了小偷。審驢的過程中,包公的巧用計謀、對于窮人的一視同仁,對于疑難案件的從容應對都讓我們嘆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最終證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這篇課文屬記敘文,記敘順序非常清晰,故事情節不復雜,易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審驢”這一重點部分。
二、學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國藝術舞臺上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形象,他黑臉如木炭,一身正氣,孩子們在影視作品中對他有所知曉。本課基于孩子們對包公的這一點認識,通過神奇的“審驢”案使孩子們加深對包公的了解,并從中受到教育。
三、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探究、品評審驢中包公的智謀,體會其相關描寫的妙處。
2、比較感受文中人物使用計謀的不同之處,編排課本劇。
3、通過“激趣質疑——細讀課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深入理解。
4、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深入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
四、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本課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課文本身的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故事不難,但是要深入體會和領悟包公的足智多謀,則需要學生從課文的細節描寫去看去想。與此同時,“聰明應該用在正地方”,文中的小偷偷驢也使了一招“偷梁換柱”,這個計謀是否用得好用得對呢?故事中的是與非也需引導學生去加以辨別。因此,我明確了以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品評包公審驢中的足智多謀,采用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比較使用不同的計謀所得到的不同結果。
五、 教學環節
俗話說:“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語文課要姓“語”,要在互動的教學過程中突出語文的味道。在設計教學時,我重視的是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寫結合。因此,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較為簡練,分為了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因此,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圍繞“為什么審驢?怎樣審驢?結果怎么樣?)”分組認真讀課文,在充分的閱讀中整體感知,并對所提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
第三環節:重點感悟,學生匯報
鼓勵學生發表獨立的見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對其中問題做以點撥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第四環節:讀中感悟,領會含義,課件出示幾個重點的句子。
重點讀“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 (“驢”被告的案子很奇,開始也犯難,但馬上找到了解決辦法。體會到包公很聰明。)
“不要給它吃,不要給他喝,把它嚴嚴實實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 (了解包公十分熟悉驢的本性,體會他胸有成竹,明確他的足智多謀來源于他淵博的知識。)
“喂,當差的!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打四十大板,要用勁打!” “現在把它放了,隨它愛上哪就上哪。” (說明包公知道毛驢會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換毛驢的賊。)從這些句子中能體會到包公的遇事冷靜、足智多謀。 第五環節:夸獎包公,升華主題。
1、靜下心來想一想,這個故事里都有誰使用了計謀?結果如何?
2、比較之后,學生肯定都想夸夸包公,所以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讓學生把想法寫出來,讀給同學和老師聽,升華了人物形象, 深入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包公名叫包拯,人稱“包青天”,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他為官清廉、替民做主的故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王五的好毛驢在市鎮被人偷換成一頭瘦驢后,氣憤地到官府報了案。包公運用智慧,從毛驢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贊揚了包公辦案足智多謀、出神入化。
全文按事情發展先后順序,講述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寫王五的驢被人偷換成了一頭病驢。先寫了王五的毛驢。“毛色發亮”,戴著“漂亮的轡頭”,被人稱作“四條腿的寶貝”。這是他“惟一的財產”,他“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悉心照料”說明王五用盡所有心思照顧它,為后面丟驢后王五懊惱做了鋪墊。接著寫了毛驢在王五賣木炭時被人換成了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最后寫王五到處尋找未果,王五只好拉著瘦驢,到官府告它。通過兩頭毛驢的對比描寫,不僅可以了解王五為什么如此喜愛他的毛驢,而且也清楚盜賊換驢的原因。
第二段(第3―9自然段)寫包公審驢的過程。表現了包公斷案與眾不同,出神入化。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首先,寫包公在了解案情后,既不去發案地點采集證物,也不找證人說說證詞。采取的第一個措施居然是針對毛驢的: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不要給它吃,不要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地關上三天!”這一驚人的措施,弄得“衙役們差點沒笑出聲來。”至于站在法官旁邊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當然不敢笑了。” 雖然嘴上沒有笑,可是內心的想法卻已經通過人們的反應表現出來了。是呵,哪有這么斷案的啊?包公的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啊?從第三天“到庭聽審的不只是幾百號人,而是有好幾千人了”,大家都想“看看熱鬧”,更加充分地反映了人們對包公這一舉措的好奇。
接著,寫了包公是怎樣審驢的。毛驢受審,這更是一個出乎意料之舉。從驢被牽上堂來的時候,“這驢的嘴已經陷下去了,腦袋低著,看上去怪可憐的”,到包公卻命“當差的”“打四十大板,要用勁打”。一頓棍棒下去,驢哪里受得了啊,又蹦又跳,放聲大叫”。以至于趁此時機,包公下令“把它放了,隨它愛上哪上哪”。最后“這頭瘦驢三天沒吃沒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了驚嚇”,能去哪兒啊?肯定是回到自己的“老家”。這一系列的舉措連在一起,才使混沌之人茅塞頓開,原來包公正是抓住了動物的本能,輕而易舉地查出了換驢人,實在是高明。
第三段(10―11自然段)寫病驢回到了自己原來的家,也就把王五的驢找到了,小偷也被捉住了。包公辦案果真料事如神啊!
要點提示
1.包公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了解包公審驢的過程中的深思熟慮,從而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
2.小組合作交流。邊讀書邊勾畫自己最感興趣的語句。然后,和小組里的同學議一議,在這個故事中,都有誰使用了計謀。
3.本文運用了大量的語言、動作、表情描寫,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這些描寫的妙處。
4.故事情節起伏,作者在敘述故事的時候,并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制造了一個又一個疑團,讓你不禁跟隨作者的筆觸去閱讀,在讀中發現問題,獲得答案。小組同學討論一下,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編排課本劇。
教學建議
1.課前,可組織學生查閱資料,介紹包拯的情況以及包拯的一些故事,為學習課文創設學習的情趣。
2.由于課題比較新穎,教學時,可以從課題入手進行質疑,激起學生讀書的熱情,使學生帶著“在什么情況下審驢?”為什么審驢?”怎樣審驢?”為什么不審人?”等問題主動讀書,提高讀書的質量。
3.學習前兩個自然段時,引導學生結合描寫兩頭毛驢的語句,說說從中讀懂了什么?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從而明確對比的方法的妙用,以及理解文章內容,懂得王五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到衙門狀告毛驢的。
4.面對這樣一頭牲口,包公是怎樣審驢的呢?這是學習本課的重點。包公為了公正,依然像審通常犯人那樣:問話、動刑,形象地再現了北宋年間公堂審案的流程。對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不必細究,但要求學生能夠在朗讀中,讀出包公語言的威嚴,從中體會包公的秉公辦事,一絲不茍的辦案態度。
包公怎樣通過毛驢,找到王五的好驢,懲治竊賊的呢?教師可讓學生分組學習,匯報交流包公采取的措施,從中體會包公為什么這樣做。使學生明白包公了解動物習性,懂得毛驢一旦遇到危難,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這一生活特點,因此采取了最為有效的手段。
包公在審驢的過程中,觀看審問的人的反應,對于襯托故事情節,烘托氣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讓學生畫出有關語句,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么,從而懂得人們對包公獨特的審案方法的興趣,以及包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學習這種側面描寫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也能更加精彩。
5.回顧全文,讓學生體會一下,本文除了包公使用了計謀,還有誰也使用了呢?他的結果怎樣?從而使學生更加明確,偷驢的賊雖然也使用了計謀,他以為驢不會說話,自己做得天衣無縫,實質是他不懂得動物學,從而鬧出笑話。邪惡終究是要受到懲治的,從中教育學生要將智慧用到正確的地方。
6.學生閱讀課文時,要注重朗讀指導。從全文看,開頭部分介紹王五的驢的部分可用贊美的語氣來讀;中間王五丟驢的部分可讀出氣憤、懊惱的語氣;第三部分包公審驢的部分可讀出輕松、好奇、高興的語氣。在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各小組編排課本劇,再次體會文章的內容。
7.課后,可布置學生將本課的好詞佳句積累起來,抄寫在本子上。
認寫5個生字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記字方法來學習。可以用形聲字方法記字,也可以與形近字比較記字,如:審(審問)―伸(伸展)、吭(吭氣)―杭(杭州)、役(衙役)―沒(出沒)、衙(衙門)―街(街道)。注意“衙”的字形。
思考交流
1.這個故事里都有誰使用了計謀?結果如何?
回顧全文,讓學生體會,本文故事中包公運用智慧,使用了計謀,從毛驢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頭好驢,也捉住了那個小偷。”而那個偷驢的賊也使用了計謀,他以為驢不會說話,自己做得天衣無縫,實際上他使用的卻是愚蠢的計謀,結果只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2.表演課本劇。
這項活動在課堂上小組內合作完成。在合作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怎樣表演好課本劇,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最后明確小組同學必須分工合作。有演員,有導演,重點是演員如何把當時的情景再現出來,就需要演員不僅有語言的表達(包括心理活動),還要有動作的表演(包括神態)。學生們很喜歡這樣的語文活動,所以要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表演后還可以互相提出好的建議。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包公審驢》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中曾有這樣一段經歷。上學期,領導要求我上一堂公開課,我選擇的是《包公審驢》。這篇課文是北師大第九冊第五單元的主體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智謀,這篇課文的編排意圖就是讓學生體會人物對智謀的運用。
文中直接描寫包公的地方實在不多,學生很難領會包公的智謀。于是,我抓住這三處描寫包公言行的語句引導學生去想象包公的內心活動,也就是體會包公施計的過程,這非常符合編者的意圖。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你從文中找出直接描寫包公的語句,從這些句子中你能推測出他當時的一些想法嗎?以下是課堂實錄的一個片斷:
師:文中找出直接描寫包公語句有哪些?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這些句子。
生1: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王朝,馬漢!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不要給它吃,不要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地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
生2、包公一拍驚堂木,大聲叫道:“喂,當差的!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打四十大板,要用勁打!”
生3、“現在把它放了,隨它愛上哪就上哪。”
(學生交流出這些句子后,我首先請學生朗讀,然后我指導學生朗讀,特別是讀生1交流的句子用了京腔“王朝,馬漢”,讀生2的句子則繪聲繪色的一拍講桌大喊一聲“喂”這樣就把包公威嚴、胸有成竹、沉著的語氣讀出,為學生體會包公的遇事冷靜,足智多謀做下很好的鋪墊。)
找句子,讀句子都是為了凸顯包公的智謀做準備工作,下面需要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師:從這些描寫包公的句子中你有什么疑問?
(學生在小組討論后交流)
生1:這頭驢很可憐,包公為什么要打它?
生2:為什么打了以后就放了?
……
師:包公在大堂上命人把驢打了后又是怎樣做的呢?王五的驢到底找到了沒有呢?請同學們接著快速瀏覽課文。
生:交流
師:想一想,課文中包公使用了計謀了嗎?你怎樣評價包公?
生1:包公先是餓了瘦驢3天,又打了瘦驢,就是為了讓瘦驢回家。
生2:包公利用動物的本性找到換驢的人,太聰明了
生3:包公太高明了。
生4:包公足智多謀。
師:咱們的包大人確實是足智多謀(用京腔說出足智多謀)啊。包公審驢被稱為千古奇案確實不為過。
可見,把握編者的編排意圖,科學設立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質疑,精讀與粗讀相結合,對學生的閱讀教學有著很大的幫助。而把握教材的能力是教師的基本功,尤其是新課改以來,新的教材需要我們進一步下功夫去把握。
《包公審驢》教學反思
《包公審驢》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通俗易懂。在教學設計時,教師的問題預設注重了激發學生的課堂生成,為他們的生成打下了鋪墊。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環節中:
1.小組合作學習故事的經過部分,將自己遇到的問題提出來由小組討論。在后來的學習成果匯報和班級交流中還有“問題解答場”環節,讓學生自由交流小組中沒有解決的問題,保護并培養學生自主質疑、解疑的能力,促進課堂生成新的情況。而后通過師生共議,幫助學生篩選問題、解答問題。如:學生在課堂中就提出了一個很有探討意義的問題:“課文第四段好像與故事無關,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當時就為提問的學生鼓起了掌,因為這一段是典型的側面描寫,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襯出包公的機智、遇事冷靜的品格。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把這個教學點淡化了,只在朗讀中帶過。學生在自主的閱讀中關注到了這一點,并生成了這樣的新問題來研究,彌補了我教學設計中的不足。
2.在學完課文以后,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想一想,這個故事里都有誰使用了計謀?結果如何?”意欲引導學生發現課文要贊揚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謀。但是在課堂上學生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不愿跟著我備課設定的思路走。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學生提到了偷驢賊、王五都用了計謀,并分析出偷驢賊的計謀用錯了地方,而王五則用計謀幫助了自己。
在課堂實施中學生還生成了很多的新情況:自主提問時提出與課文相去甚遠的問題;再讀完課文結局后,還要小組合作表演包公審偷驢賊的過程。如果一味的遷就學生,很可能無法完成計劃的教學任務,如果著重完成教學預設,課堂將會死氣沉沉。我們如何跳出備課預設的思路,靈活應變,既尊重學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學任務,一舉雙得呢?這是我要探索的問題,也是值得與同行們共同探討的問題。
第五單元《包公審驢》教學反思
《包公審驢》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通俗易懂。在備課時,我就不想把過多的時間放在分析課文上,而是把更多時間去琢磨這節課我究竟要教給學生什么。
一、從課題入手,質疑問難。
本課課題比較新穎,教學時,我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質疑,激起學生讀書的熱情。從 “審字”入手,讓學生就課題提問,進行質疑,這樣,不僅僅是讓學生主動地學習語文,更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使學生帶著 “ 在什么情況下審驢?為什么審驢,不審人?怎樣審驢?”等問題主動讀書才真正觀察和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提高讀書的質量。
二、尊重文本,注重生成。
語文不能脫離開文本,我帶領學生緊緊抓住文中的詞、句進行深入的探究,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僅僅局限于讀懂的層面,而是在讀懂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與質疑。比如:比如我在讓學生體會王五的好驢被換時的心情,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能夠表現王五好驢的詞語,并說明了理由。有這樣的鋪墊就不怕學生理解不了王五為什么把驢當做寶貝一樣愛護了,也順水推舟地讓學生體會出了他當時的心情。
三、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
在設計本課時,我拋棄了以往的“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分析課文,我用一個環節“文中都有誰運用了計謀?”貫穿了始終。并且我在講解審驢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找出能夠表現包大人足智多謀的句子再體會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妙處,從而明白包大人在人們心中的位置與形象,突出其正面性格特征,理解包公的胸有成竹和足智多謀。
如果說我也什么遺憾的話,那就是我在“課本劇”環節時間略顯得倉促了些,如果在前文導入過程再緊湊一些,這處學生就會更有時間發揮出他們的表演欲望。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斷案故事,整個故事可以概括為“調換驢——告驢——審驢——找到驢”四個部分:王五借以養家糊口的、漂亮的驢被人在市鎮上掉包,他無奈將驢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驢能夠認路的特點,通過巧妙“審”驢捉住了小偷。審驢的過程中,包公的巧用計謀、對于窮人的一視同仁,對于疑難案件的從容應對都讓我們嘆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最終證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認識課文的生字新詞。理解“審”、“懊惱”、“聞所未聞”、“冒名頂替”的意思。
2.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繼續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激趣質疑——細讀課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深入理解。
2.通過“表演課本劇”的方式,為學生創設情境,培養表達能力。
3.通過概括故事內容和列小標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猜猜我是誰”
每個小組請兩位同學上臺,一人來說,一人來猜!說的同學可以加上表情和動作,但不要說出所猜的人的名字里所含的字。(出示:“福爾摩斯(柯南)”、“包公”、“馬”、“驢”)猜完學生板書。
隨即采訪:
1.“包公”他性包名公?就像“關公”一樣,這是古人的尊稱。你對他有哪些了解?(一學生談、小組可以旁邊補充。唱歌也可。)
2.“馬”和”驢”有相同點嗎?(識途)
一、 導入新課
1.擦掉“福爾摩斯(柯南)”、“馬”。今天,我們要講的小故事,就是和“包公”、和“驢”有關。
2.那“包公”和“驢”又有什么聯系呢?(先寫“申”,一起案件里都有申訴人,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原告”,當然也要有“被告”了。在一間屋子里,也就是過去的衙門里,解決原告和被告的糾紛,也就是“審案”了。把字補充完整。)
3.讀著這個題目,你有什么感覺?(奇怪、有趣,包公為什么要審驢呢……)那好,我們就一起來讀讀這個小故事。
二、 初讀概括
1.在預習中有沒有遇到影響大家閱讀的字?可以互相提醒一下。
2.那我們就一起讀讀這個故事,看到底講了個什么事。(師生讀)
3.誰來說說講了個什么事?(學生概括,師指導)
4.看來“驢”在這個故事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再精練一些,能不能給經過加一個小標題。(調換驢〈如果說“丟驢”就加以引導〉——告驢——審驢——找到驢)
5.質疑:這個故事中有哪些你覺得奇怪,或者感興趣的地方,可以說一說!(隨機板書)
三、 細讀探究
(一)引導略讀“調換驢“部分
1.在學習上即使有一點疑惑,咱們也千萬不能放過,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好嗎?剛才,為什么說“丟驢”不準確呢?
2.既然沒丟,好壞還有一頭驢,干嘛要去“告驢”呢?(兩頭驢相差太大、唯一的財產)
⑴差別有多大?(學生讀書比較)
⑵差別再大不就是一頭驢嘛,萬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丟人呀?(理解“唯一“的財產)
3.順勢引導、朗讀:難怪王五會有那樣的反映……誰想讀讀王五的表現?想想王五當時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讀。
小結:原本荒唐的事,細細分析起來,有時倒也順理成章。就這樣,一樁不大不小的案子擺在了包大人面前。
(二)學習“審驢“部分
1. 剛才,大家對“審驢”的部分也頗感興趣,有的還有疑惑。咱們像小偵探一樣也仔細分析分析好不好?
提出要求:包大人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你不懂的問題,發現了先自己想想能不能解決,能解決的話一會兒可以考考組里的同學;不明白也不要緊,小組里其他同學思考完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討論,看看集思廣義能不能解決。最后還可以拿問題考考全班同學,考考老師好嗎?
2. 小組合作研究討論。
3. 交流匯報提問
(1)有沒有挺難解決但你們小組齊心協力解決的很精彩的問題,和大家匯報一下。(以小組為單位匯報)
(2)誰來提個問題考考大家?(一生問,其他思考、回答)
學生匯報中抓住包公的表現:
“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驢”被告的案子很奇,開始也犯難,但馬上找到了解決辦法。
“關上三天、痛打四十大板”——驢的本性慢、比較遲鈍,為了讓驢“受夠了驚嚇”,才能飛奔回家。
“消息向四面八方傳開……到庭聽審的不只是幾十號人……個個都想來看看熱鬧。”①這么多人來看,萬一審不好怎么辦?——了解驢的本性、胸有成竹。②不怕罪犯知道,把驢藏起來?——制造“審驢”的假象,可以讓小偷放松警惕。
小結:看來,我們的包大人確實是遇事冷靜、足智多謀呀!
4. 同學們,你們覺得審驢部分有趣嗎?咱們把它排成小課本劇怎么樣?
課件提出要求:送大家一把金鑰匙“你也可以成為優秀的小演員”
① 小組里協商一下,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
② 找到自己的對白,畫下來,讀通順。
③ 聯系上下文和人物的心情,想一想該用怎樣的語氣。
④ 可以加一些動作和道具嗎?那就錦上添花了!
“大膽上臺吧,你是最棒的!”
5.學生排練、表演,隨機總結。
四、 總結全文
1.靜下心來想一想,這個故事里都有誰使用了計謀?結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計謀,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最終證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2.其實,包公不僅審過“驢”,還審過“石頭”,還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讀一些包公審案的小故事嗎?提供網站、書籍。
板書:
包公 遇事冷靜、足智多謀
審
驢 調換驢——告驢——審驢——找到驢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斷案故事,整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換驢——審驢——得驢”三個部分:王五借以養家糊口的、漂亮的驢被人在市鎮上掉包;他無奈將驢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驢能夠認路的特點,通過巧妙“審”驢捉住了小偷。審驢的過程中,包公的巧用計謀、對于窮人的一視同仁,對于疑難案件的從容應對都讓我們嘆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最終證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這篇課文屬記敘文,記敘順序非常清晰,故事情節不復雜,易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審驢”這一重點部分。
學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國藝術舞臺上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形象,他黑臉如木炭,一身正氣,孩子們在影視作品中對他有所知曉。本課基于孩子們對包公的這一點認識,通過神奇的“審驢”案使孩子們加深對包公的了解,并從中受到教育。
設計理念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設計正是依據此理念,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自讀質疑,自讀釋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與文本充分對話,獲得閱讀體驗。教師珍視學生獨特的發現、感受、理解與體驗。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2.認識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審”、“懊悔”、“聞所未聞”、“冒名頂替”的意思。
3.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精讀課文中“審驢”部分,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并品味對人物語氣、動作、表情描寫的妙處,學習側面描寫的作用。
4.通過表演課本劇加深理解與認識,并培養表達能力。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包公審驢。
通過昨天的初讀課文,你能用一兩句話評價這個案子給你的感受嗎?
(有意思,很吸引人,是個奇怪的案子,猛一看覺得無法破案。我也覺得這案子很奇特。書上有一句話也從側面表達了這個意思。能找到是哪一句嗎?)
就是這一句:多媒體呈現
與此同時,這個消息向四面八方傳開了,人們都十分吃驚,這真是有生以來聞所未聞的奇案。
 2、這是老百姓的反映,大家的感覺,你覺得這句話應該怎么讀,哪些詞語需要讀好?
你強調了那一個詞語?你怎么想的?
(有生以來:從出生到現在。就是活多大歲數的人也沒經歷過;希罕少見程度為歷史之最)
聞所未聞:聽到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形容事件極其罕見。
奇案:奇當離奇講,指極為離奇特別的案件。
四面八方:范圍之廣、數度之快。)
是的,這個案子從發生、發展、到結果處處呈現著一種與眾不同,可以稱之為――――。
板書 奇案一件
讓我們首先去了解一下這件奇案案發時的與眾不同吧。 5分
二、自學釋疑
1.讓我們首先學習1-2兩節。
(1)請自由讀1-2節,考慮這奇案案發之初,一下與平日聽說過的小偷做案相比,這個案子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沒丟東西;難找失主。)一般小偷都是直接偷走財物,這個小偷卻是用一頭瘦驢調換了王五的好驢。
小偷為什么這樣做?
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小偷這樣做是動了一番心思的。他實際上采用了一個比較高明的計謀。為什么說他比較高明呢?
(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脫罪責。即使失主告到官府,官員們也難以相信會有這樣的事發生。真是機關算盡、煞費苦心啊。)好偷一點;迷惑一下失主;搞暈官府。
小偷動了一番心思,用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來概括就是―――偷梁換柱計
板書:偷梁換柱
可他這個計謀,我們該給他怎樣的一個評價?
(可他這個計謀雖然高明卻是損人利己的行為,可把一個人給整苦了。他是誰呀?)
王五痛苦在哪里呢?作者很巧妙的通過鮮明的對比描寫形象地呈現給我們看了,你們能找到嗎?
(2)請把你找的語句讀一讀 多媒體呈現:
(這頭驢是王五唯一的財產,因此,王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 他不但把這頭驢喂得毛色發亮,還親自給驢做了一個漂亮的轡頭。由于他的悉心照料,無論誰見到這頭驢,都要夸獎一番:“這簡直是一頭四條腿的寶貝啊!”)
(驢還栓在樹上,驢背上的鞍子還是那個鞍子,套在驢嘴上的轡頭也還是自己親手做的那個漂亮轡頭,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了!)
(2)請兩位同學來對比讀一下。
(3)你們聽出來什么沒有?(這兩頭驢相差太大了)
(4)我聽到你剛才好像還強調了兩個詞語“唯一”“悉心照料”這兩個詞語你怎么理解?
(唯一:只有一個,僅有。悉心照料:用盡所有精力去照料。原來的驢是那樣的,現在的驢是這樣的。你們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王五當時的心情嗎?
(是的!王五此刻的心情是震驚的、沮喪的、痛苦的、以致于心亂如麻,仿佛天都要塌下來了一般。你看他驚慌失措,東奔西走,到處尋找……)讓我們帶著對好驢的贊嘆和對王五的同情拿起書再讀1-2兩節。15分
(5)驢被人調換了,王五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滿腔的怒火只能撒在替換自己珍寶般好驢的瘦驢身上了,于是他做出一個無奈的舉動,最后決定告這頭瘦弱的驢。于是奇案被報官,包拯大人也就是包公就要審理這件案子了。
2.包公又是以怎樣奇特的辦法審理這件奇案的呢?
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的3-9節。我請三個同學為我們大家把這部分課文讀一讀。請誰來讀第3節,請誰來讀第4節,請誰來讀第5-9節。
(1)指名學生讀3~9自然段。
(2)余下同學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畫出自己感到包公審案時與眾不同的地方,他是怎樣奇怪的手段來處理這件奇怪的案件的,運用抓住描寫人物神態、動作、語言的重點語句體會人物內心的方法進行探究,寫下自己的認識,記下自己的理解。20分
(3)集體交流,匯報自學所得把你剛才畫的寫的讀給我們聽聽。學生在匯報過程中抓住包公的神態、動作、語言:
①第一個奇怪的措施是什么?――-餓驢三天。 多媒體呈現
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王朝,馬漢!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不要給它吃,不要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
——包公的舉動是很奇怪的,可以依據包公的神態、動作、語言的細微之處談談自己的看法嗎?
神態:皺著眉頭想了想 說明包公經過思考,已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動作:一拍,大聲喊 干脆利索,胸有成竹
語言:嘴套套上!不給吃,不給喝!嚴嚴實實關三天!
這一段話中有四個要求,并且使用了多達五個的感嘆號。我們還需不需要為老包擔心了?怎么讀出這種奇招破奇案的沉著與瀟灑呢?誰來試試?你現在就是包大人。誰再來試試?誰來評價一下?我們一起來讀。
②第二個奇怪的措施是什么?――-痛打餓驢。 多媒體呈現
包公一拍驚堂木,大聲叫道:“喂,當差的!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打四十大板,要使勁打!”……愛上哪就上哪。”
包公這個舉動仍然很奇怪的,請你們繼續運用抓住描寫人物神態、動作、語言的重點語句體會人物內心的方法進行探究,談談理解。
大家再利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多想一步。你們能明白包公的良苦用心嗎?
請你用包公之所以 并且 是因為他想 。來說說 多媒體呈現
包公之所以 是因為他想 。
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將偷梁換柱的幕后小偷抓住,包公運用聰慧的頭腦將計就計,對瘦驢采用受渴挨餓又橫加暴打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起瘦驢對過去生活過的地方的無限思念,最終達到歸心似箭的強烈程度,悲哀的瘦驢以行動供出了小偷行蹤。 板書:哀驢供主
同學們,在深入體會到包大人實際上是胸有成竹,才智過人,安排周密之后,我想我們一定能把3-9節讀好。下面我們就分角色來讀一下。誰讀包公比較有把握?我們大家一起讀旁白和衙役的應答。
同學們讀得真有感情。
3.至此故事的結局已昭然若揭,這個故事的結局也很奇妙。
好驢和小偷同時歸案。英明聰慧包大人的計謀獲得很大的成功。以致于千百年來,百姓依然眾口傳誦,而包公審驢的故事也為天下人所共知。而小偷機關算盡,仍難逃法網,邪惡的智謀敗于正義的智謀之下。
板書 正義智謀戰勝邪惡智謀
(4)學完“包公審驢”這一篇課文。同學們來說一說包公給自己留下了什么影響,假如你要能見到他,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三、總結全文
這節課,我們開始部分運用對比探究的方法,體會到兩頭驢的巨大差別,進而運用抓住描寫人物神態、動作、語言的重點語句體會人物內心的方法進行探究包公的運籌帷幄,安排周到,最后通過兩種智謀,一個伸張正義,一個終招嚴懲,感悟到智謀人人都希望擁有,但更重要的是要用到正道上。為老百姓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人民就會記住你。
四、作業布置 多媒體呈現
課余活動(任選其一)
1、聽:小組內開個“智謀故事會”,認真傾聽抓住主要的信息。
2、說:結合小偷用計謀“偷梁換柱”落得身敗名裂下場,包公用計謀“哀驢供主”為民作主贏得美名傳的不同,與父母交流自己對今后使用智謀的看法。
3、讀:讀一讀古今中外與智謀有關的書。
4、寫:給包大人或小偷寫一封信。
附板書:
包公審驢
偷梁換柱
奇案一件 正義戰勝邪惡
哀驢供主
教后小結:
前半部分再壓縮百分之十,將包公審案第二個舉措再展開,課會更扎實。
安徽省蚌埠實驗學校 施廣勝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第一課時:
交流資料,了解包公的情況及有關故事;
學習生字詞,初讀課文,知道課文講了一件包公用計策巧妙破案找到驢和小偷的故事。
第二課時:
1、創設情境,深入閱讀課文、走進文本,了解包公審驢的過程中的深思熟慮,從而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
2、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懂得智慧的作用,從小養成認真觀察、勤于動腦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走進文本,了解包公審驢的過程,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懂得智慧的作用,從小養成在學習、生活中認真觀察、勤于動腦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課文,你認為這是一位( )的包公。
2、我也認為包公是位足智多謀的斷案高手,我們也來學學包公,運用我們的智慧從這些句子中找出藏逆其中的成語。
(你最感興趣課文中的哪個句子?為什么?)
看來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就能成為學習上的包公。
二、創設情境
1、在古代有一種官叫“提刑官”,專門負責檢查各縣所辦案件。今天,老師就來當一回提刑官,準備去查查開封府的包公所辦的案件,各位是否一起前往?那我們就出發吧!
2、各位,我們日夜兼程式,終于到了開封府。(課件:開封府的圖片)一路上不知各位是否聽到沿途百姓稱包公為“包青天”?我聽說這位包青天最近辦了一件離奇的案子,叫什么什么——審驢?!還聽說通過一頭驢找到了小偷?這可真讓本官好奇不已,我真想知道包公這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本官決定聘請你們專案調查員,(舉起手中的書)深入這個最好的現場去調查本案的來龍去脈,不知各位是否同意?
3、非常感謝各位的配合,請各位專案調查員從以下幾點進行調查:
(課件:)①包公審的是一頭什么樣的驢?
②包公是怎樣通過驢找到小偷?
③旁人是怎樣看待此事的?
4、在這里本官先謝謝各位了,不過本官還有一些特別提示:
在深入現場調查時,要尊重事實、多聽多問。建議從當事人、衙役、圍觀群眾等方面調查這案件始末,還要特別注意要了解他們當時的感受。(如:丟驢的人心情如何?衙役及圍觀群眾做何感想?)你們可以單獨進行調查,當然也可以幾個人合作調查。希望各位都有收獲!
5、各專案調查員深入“現場”進行調查。(各自讀文,從文中尋找答案。)
三、反饋調查情況
1、各位辛苦了!本官對此案有頗大的興趣,更好奇當時在場的人的反應,如當事人、衙役、圍觀群眾等。誰先來說說從這些人身上調查到的情況?
2、各專案調查員進行反饋。
3、結合學生反饋情況,進行以下點撥:
王五方面:
①你調查得真細致,不僅調查到事情的真相,還詢問了當事人的感受。
②你剛才說那個當事人叫什么名字?
那你是否調查了王五丟失的驢長什么樣子?現在的驢又是什么樣子的?
你是否詢問了王五他發現驢丟時的感受?
一頭毛色光亮的好驢,卻換來了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也難怪王五又氣又恨,懊惱極了。
衙役方面:
①有哪位是從衙役方面進行調查的?
你是否詢問了衙役為何發笑?
②哈哈!如果我當時在場,肯定也會笑出來的,哪有這樣審案的呀!還有誰調查到了其它信息?
圍觀群眾方面:
①那么圍觀群眾又是怎樣看待此事?誰從這方面進行了調查?
②“審問驢子”這種驢子不用說老百姓了,連你我都很少聽說,也難怪他們好奇了。
4、從各位反映的情況看,大家調查得都很認真,這點本官非常高興。那么,現在誰能來總結一下包公到底是怎樣審驢的?
①說得是很詳細,但可能是本官年紀大了,聽起來有點亂。能否用表示順序的的詞來說說。(比如:先……然后……最后……)
②還有什么辦法更直觀明了?(比如:畫示意圖)
5、這位包公辦案還真有一套。但令本官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包公為什么要審驢,不審人?(包公怎么知道通過審驢能找到小偷的呢?)哪位愿意解解我心中的疑問?
(看來各位調查還不夠全面,沒關系,再次進入這一現場,相信有更多的收獲。趕快再去調查吧!)
6、原來包公了解動物習性,懂得毛驢一旦遇到危難,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這樣一來就能抓到小偷了。唉!這一點老夫也自嘆不如呀!不知各位還從包公身上學到了什么?
7、本官非常認同大家的觀點。這位“包青天”認真觀察事物、辦案足智多謀,這些可都值得我們學習呀!
四、智慧延伸
1、本官還聽說過包公審石頭的故事呢!各位剛才都親耳目睹了包公的破案機智,為官就考考你們,若是你們會如何破此案?
2、課件出示案情前半部分。
3、若時間充足就當場說說,若來不及就另找時間。
(本官很高興看到各位也能夠發揮智慧解決問題了,請記住:智慧是一把金鑰匙,能幫我們解決各種問題!)
(本官很高興看到各位也能夠發揮智慧解決問題了,可惜時間有限,本官得前往另外一知州調查案件,不過請記住:智慧是一把金鑰匙,能幫我們解決各種問題!)
(本官相信各位一定能破此案,時間不早了,我們先作歇息,再來說說怎樣破案,不過請記住:智慧是一把金鑰匙,能幫我們解決各種問題!)
五、總結全課
今天非常感謝各位與老夫一起對包公審驢這一案件進行調查,讓我們對包公的智慧、謀略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東西,希望各位在將來的日子里也能用智慧去解決問題。后會有期!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2.認識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審”、“懊悔”、“聞所未聞”、“冒名頂替”的意思。
3.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精讀課文中“審驢”部分,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并品味對人物語氣、動作、表情描寫的妙處,學習側面描寫的作用。
4.通過表演課本劇加深理解與認識,并培養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認識包公,導入新課
幾百年來,在我國的戲曲舞臺上,曾塑造過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他的臉像木炭一樣黑,額頭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氣,秉公斷案,人稱他是——包公。
“包公”姓包名公嗎?(包拯) “公”是古時對人的尊稱。
你們對包公有哪些了解?
(生交流有關“包公”的資料,一學生談,其他學生可以補充。)
(出示課件)這就是影視中包青天的形象。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包公審驢》的故事,去了解他是如何斷案的。請看老師寫課題。注意“審”字的寫法,了解驢能識途的特點?。)
二、依題質疑,初步感知
師:一起讀課題。讀了題目之后,你們頭腦當中有什么疑問?
(包公到底是怎么審的驢?包公為什么要審驢?結果如何?)
師:這幾個問題提得很有價值,在閱讀的過程中都能夠解決。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故事,看看包公審驢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咱們就比一比看誰讀得又快又準。開始吧!
師:讀完的同學請找一找有沒有難讀的地方,難讀的字,找出來多讀幾遍。在學習的過程中善于發現難點,也是學習的方法。你在讀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生質疑,并引導學生釋疑。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看來在讀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不多。那么在這個故事里有哪些角色呢?
(包公、劉五、瘦驢、王朝、馬漢、小偷、熱鬧的人、衙役們。)
隨機理解“衙役”及其寫法。
2、看一看這個故事發生的地點,是不是在一個地方?
(市鎮門口 公堂 田莊)
3、按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給課文分段,并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劉五的好驢被偷換成一頭瘦驢,他氣憤地到官府報了案,包公運用智慧,巧妙地抓住了小偷,找回了好驢。)
師:看來這“驢”在故事中舉足輕重啊,請圍繞驢,給故事的各部分加上小標題。(換驢、告驢、審驢、得驢。)
同桌合作朗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
四、課堂小結,巧設懸念:
今天我們有幸認識了面無私的包青天,還初步了解了他審驢的故事。這位包大人居然能通過審一頭不會說話的驢抓住小偷,真是太神奇了!下一節課我們就好好去研究研究其中的高明之處。
板書設計
包公審驢
為什么審 怎么審 結果如何
起因 經過 結果
換驢、告驢 審驢 得驢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10分)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包公審驢》——出示課題。
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你們已經初步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在你們看來《包公審驢》是一樁怎樣的案子?
(請用一個詞概括。板書 奇案)
2、課文中有一句話直接點明這是一樁奇案,請找到讀出來。
(出示課件:與此同時……有生以來聞所未聞的奇案。)抽讀。
這樁案子不僅離奇,還是人們有生以來聞所未聞的。
什么叫“聞所未聞”?請齊讀這句話,紅色的字稍加強調。
寫法:作者寫人們對案子的反應,從側面突出了案子的離奇,這就是側面描寫。
3、這一案子究竟奇在何處呢?可以結合題目思考。
(審的不是人而是驢。本案的被告是不會說話的驢。齊讀課題。)
師:驢怎么就成了被告呢?瀏覽故事的起因后用自己的話說說。
4、那是兩頭怎樣的驢?請默讀換驢部分,并用橫線勾出描寫兩頭驢的句子,勾好后自己小聲讀讀。
(出示課件)抽讀:
a.這頭驢是劉五唯一的財產,因此,劉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他不但把這頭驢喂得毛色發亮,還親手給毛驢做了一個漂亮轡頭。由于他的悉心照料,無論誰見到這頭驢,都要夸獎一番:“這簡直是一頭四條腿的寶貝啊!”
b.驢還拴在樹上,驢背上鞍子還是那個鞍子,套在驢嘴上的轡頭也是自己親手做的那個漂亮轡頭,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了!
師:請用上文中的關鍵詞說說劉五什么樣驢被換成了怎樣的驢?
(劉五那頭毛色發亮的驢被換成了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
寫法:為了突出兩頭驢的差別,作者采用了對比描寫的手法,如果我們在作文中也用上這種手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師:課文中著重描寫的是劉五那頭好驢,請看屏幕再讀這段話,想想怎樣才能讀出對驢的喜愛之情。(抽讀,點評并點出關鍵詞,齊讀。)
(出示課件)這頭驢是劉五唯一的財產,因此,劉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他不但把這頭驢喂得毛色發亮,還親手給毛驢做了一個漂亮轡頭。由于他的悉心照料,無論誰見到這頭驢,都要夸獎一番: “這簡直是一頭四條腿的寶貝啊!”
寫法:作者在這里不僅從正面描寫了劉五的驢,還通過寫旁人對毛驢的夸獎來襯托出驢的好,這也是側面描寫,值得我們借鑒。
過渡:家里唯一的財產——寶貝似的驢被換了,劉五沒法找到小偷,無奈之下便把瘦驢告上公堂。他當時心情如何?
師:請想想,劉五狀告瘦驢的話該怎么讀才能突出他當時的心情。
引讀:a、驚慌失措的劉五來到大堂上,向包公訴起苦來:……
b、看著這頭毛色難看的瘦驢,劉五又氣又恨,他憤怒地說到:……
c、想到自己的寶貝驢被換了,劉五十分懊惱,看到包大人如同看到了救星,他不禁向包大人傾訴道:……
過渡:審奇案就要有奇招,下面我們就深入課文去分析分析:在這樁奇案中,都有誰使用了怎樣的計謀?結果如何?(出示課件)
二、品讀探究(20分)
師:請帶著這兩個問題認真默讀課文,并做簡單批注。
1、你認為故事中誰用了計? (包公用了計。)
師:面對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在審案的過程中怎樣使用計謀的?是本文的重點內容,請再默讀3—11自然段,并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包公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從中細細品味包公審案的高明之處。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標注出來。
交流探究:⑴(抽讀)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王朝,馬漢!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不要給它吃,不要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地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
師:讀了這幾句話,你能說說包公一審瘦驢用了什么方法嗎?
(板書 餓驢)
對這一情節,誰有不明白的地方?
啟發:①斷案如神的包青天審案時為何也要皺眉?
(包公審案也面臨著困難。此案并不復雜,但很棘手。所以他要好好想辦法。)
“想了想”他想到了什么?(請聯系下文回答)
(驢和馬一樣能識路,我先餓餓驢,再關它幾天,打他一頓,然后把它放了,它準會去找自己的主人。)
師:可見包公是怎樣的人?(明察秋毫,胸有成竹,足智多謀。)
現在你就是包公,請讀這幾句話。
(點擊課件)指導:短短幾句話,連用了五個感嘆號,可見包大人的威嚴,讀時不僅要強點幾個重點詞,語速也不能太快。再請男生讀。
②包公是“眉頭一皺就計上心來”,可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出包公心里的想法?(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讓故事富有戲劇性。)
⑵包大人二審瘦驢又用了什么方法?
(抽讀說后)(二審驢時打驢。板書 打驢)
包公命令打驢毫不手軟,說明他辦案怎樣?(果斷)
請你再讀這幾句話,要讀出包公的英明果斷。
包公一拍驚堂木,大聲叫道:“喂,當差的!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打四十大板,要使勁打!”
誰聽出他強調了哪幾個詞,(點出課件)請齊讀一遍。
⑶打完之后呢?(放驢。板書放驢)
(抽讀)包公下令道:“現在把它放了,隨他愛上哪兒就上哪兒。”
2、包公用這種奇招來審驢,結果怎樣?請齊讀最后一段 (結果抓到了小偷,換回了好驢。) (板書破案)
為了抓住小偷,包公故意把驢給放了,這就是三十六計中的——
欲擒故縱計。板書 欲擒故縱)
師:讀到這兒,你們還有疑問嗎?
點撥:包公盡可以餓驢、打驢,放驢,驢自然會跑回家去,可他為什么一定要威風凜凜的升堂、拍驚堂木、并大聲喊呢?
(既然在審案,就要有審的架勢和過程;況且這消息一傳開,就有許多人圍觀——這不,到了第三天升堂時,到庭聽審的不只是——幾十號人,而是——好幾百人。包公虛漲張聲勢,就是要向大家宣告法律的威嚴和斷案的公正;也為了迷惑小偷。)
小結:孩子們,這就是包公審案的高明之處,也是他用計的妙之所在:明明想到了辦法卻不說出來,還煞有介事地升堂,威風凜凜地審理,最后欲擒故縱,輕松破案。
師:了解了包公審案的高明之處,能用一兩句話來夸夸包公嗎?
(板書 足智多謀 斷案如神或神機妙算)
師:我想請最能干的男生來扮演包大人,把包公說的話連起來讀讀。
(出示課件):試讀,看怎么才能讀出包公用奇招破奇案的威風嚴正、胸有成竹和沉著果斷。
抽讀,指導讀,再抽讀。
寫法:文中作者抓住包公的神態、動作和語言來描寫,一個秉公辦案的包大人形象就躍然紙上了,還讓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在寫人、記事的文章中,我們也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和語言進行描寫。
3、故事中還有誰用了計謀?
生:我認為小偷也用了計謀——追問:他怎樣用計的?
(他用自己的瘦驢換劉五的好驢。板書:小偷 換驢)
師:誰知道小偷用的是三十六計中的哪一計?
(偷梁換柱。板書 偷梁換柱)。
師:請大家揣測一下:小偷自認為他這一計妙在何處?
(掩人耳目,失主有一頭驢,就不會告自己,自己便可逃脫罪責。)
可結果呢?(板書被抓)——這可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3分)
1、通過對課文的探究,我們知道了故事中小偷和包公都使用了計謀,小偷把計謀用在歪門邪道上,機關算盡,仍難逃法網;而包公用計謀是為了伸張正義,所以美名傳天下。)
2、包公不僅審驢、也審過牛,還審過石頭呢,大家想進一步了解包公審案的故事,可讀《包青天》一書,相信讀后你會對包公有更深的認識。
四、課后作業:(7分)
師:包公審驢的過程可謂懸念迭起,妙趣橫生,現在咱們分角色朗讀審驢部分,再現當時的情景,好嗎?
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審驢”部分)練讀、抽讀。
排演課本劇:(要求:每個同學要投入角色,聯系故事情節,體會角色說話時的神態、動作和心情;角色的語言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適當改動。)
附板書: 包公審驢(奇案)
小偷: 換驢(偷梁換柱)——被抓
餓驢
包公{ 打驢 (欲擒故縱)——破案
↓ 放驢
足智多謀 神機妙算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一.設計理念: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設計正是依據此理念,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珍視學生獨特的發現、感受、理解與體驗,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走進文本,與文本充分對話,獲得閱讀體驗。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創設情境,深入閱讀課文、走進文本,了解包公審驢的過程中的深思熟慮,從而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
3.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創設情境,深入閱讀課文、走進文本,了解包公審驢的過程中的深思熟慮,從而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
2.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懂得智慧的作用,從小養成認真觀察、勤于動腦的習慣。
4.走進文本,了解包公審驢的過程,引導學生體會包公辦案的深思熟慮和足智多謀,懂得智慧的作用。
四.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受;
1.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包公審驢。這個案子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呢?
(有意思,很吸引人,是個奇怪的案子,猛一看覺得無法破案。我也覺得這案子很奇特。)
2.書上有一句話也從側面表達了這個意思。找出來,劃上 “____” 。
多媒體呈現:
3.這是老百姓的反映,大家的感覺,你體會到什么?
這句話應該怎么讀,哪些詞語需要強調?(抽讀)
有生以來:從出生到現在。 就是活多大歲數的人也沒經歷過。 希罕少見程度為歷史之最。
聞所未聞:聽到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形容事件極其罕見。
奇案:奇當離奇講,指極為離奇特別的案件。
四面八方:范圍之廣、數度之快。
4.是的,這個案子的確與眾不同,可以稱之為――――奇案一件。
讓我們首先去了解一下這件奇案案發時的與眾不同吧。
二.三自學釋疑
1.學習1-2兩節。
(1)請自由讀1-2節,
a.這個案子中的小偷,與平日聽說過的小偷相比,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一般小偷都是直接偷走財物,這個小偷卻是用一頭瘦驢調換了王五的好驢。
b.小偷為什么這樣做?
小偷這樣做是動了一番心思的。他實際上采用了一個比較高明的計謀。
c.為什么說他比較高明呢?小偷動了一番心思,用了什么計策?用四字詞語概括。(偷天換日 瞞天過海 偷梁換柱)
d.小偷這個計謀,我們該給他怎樣的一個評價?
他這個計謀雖然高明,卻是耍小聰明,損人利己。
(2)這可害苦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呀?
王五為什么痛苦呢?王五自己的驢和換后的驢各是什么樣的?找出書上的語句讀一讀 。
多媒體呈現:
這頭驢是王五唯一的財產,因此,王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 他不但把這頭驢喂得毛色發亮,還親自給驢做了一個漂亮的轡頭。由于他的悉心照料,無論誰見到這頭驢,都要夸獎一番:“這簡直是一頭四條腿的寶貝啊!
驢還栓在樹上,驢背上的鞍子還是那個鞍子,套在驢嘴上的轡頭也還是自己親手做的那個漂亮轡頭,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了!
①請兩位同學來對比讀一下。
②)你們聽后有什么感受?(這兩頭驢相差太大了)
是呀,差別就是大。
③這么好的驢,不僅王五喜歡,每一個人都喜歡。大家是怎么夸獎它的?
④人人夸獎的好驢被換掉了,王五的心情怎么樣?用一個詞語來概括。
(震驚的、沮喪的、痛苦的、以致于心亂如麻,仿佛天都要塌下來了一般。你看他驚慌失措,東奔西走,到處尋找……)
(3)驢被人調換了,王五驚慌失措、沮喪的、痛苦的之余,他做出一個無奈的舉動,最后決定告這頭瘦弱的驢。
2.3——9自然段
(1)包公又是以怎樣奇特的辦法審理這件奇案的呢?接著學習。
自讀3——9自然段,
思考:包公是怎樣奇怪的手段來處理這件奇怪的案件的?
批注:勾畫出自己最感興趣的語句,自己感受較深的詞句,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
①第一個奇怪的做法是什么?――-餓驢三天。
多媒體呈現:
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王朝,馬漢!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不要給它吃,不要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
這一段話中有四個要求,并且使用了多達五個的感嘆號。怎么讀出這種奇招破奇案的沉著與瀟灑呢?誰來試試?你現在就是包大人。誰再來試試?誰來評價一下?我們一起來讀。
當學生交流到這時,順勢指導學生讀出包公威嚴、胸有成竹、沉著的語氣,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靜,足智多謀的品質。
②第二個奇怪的做法是什么?――-痛打餓驢。
包公一拍驚堂木,大聲叫道:“喂,當差的!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打四十大板,要使勁打!”
現在把它放了,隨他愛上哪兒就上哪兒。—狠狠打驢,可見包公做事果斷,成竹在胸。指導朗讀。
3.故事的結局已昭然若揭,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小偷被捉,好驢物歸原主。
包公為什么能順利破案呢?你知道這其中的玄機嗎?
請用“之所以……是因為……”的句式來說說。
包公之所以 是因為他想 。
4.小偷自以自己做得很聰明,天衣無縫,沒想到為公堂之上,小偷被捉后,包公和小偷一定有一番精彩的對話。抽生表演。
5.英明聰慧包大人的計謀獲得很大的成功。而小偷機關算盡,仍難逃法網,邪惡的計謀敗于正義的智謀之下。
板書 正義智謀戰勝邪惡智謀
4.小偷和包公都使用了計謀,小偷用計謀“偷梁換柱”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包公用計謀伸張正義,為民作主,贏得美名傳天下。你有什么體會?
5..學完“包公審驢”這一篇課文。同學們想對包公或小偷說些什么?
板書:
包公審驢
偷梁換柱
奇案一件 正義戰勝邪惡
智捉小偷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4
《包公審驢》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斷案故事,整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換驢—審驢—得驢”三個部分:劉五借以養家糊口的、漂亮的驢被人在市鎮上掉包;無奈之下他將驢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驢能夠認路的特點,通過巧妙“審”驢捉住了小偷。審驢的過程中,包公的巧用計謀、對于窮人的一視同仁,對于疑難案件的從容應對令人嘆服。當然,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但這樣的計謀是害人又害已的。這篇課文屬記敘文,記敘順序非常清晰,故事情節不復雜,容易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審驢”這一重點部分的內容。
二、學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國藝術舞臺上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形象,他黑臉如木炭,一身正氣,孩子們在影視作品中對他有所知曉。本課基于孩子們對包公的這一點認識,通過神奇的“審驢”案使孩子們加深對包公的了解,并從中受到教育。
三、設計理念: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設計正是依據這一理念,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自讀質疑,自讀釋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與文本充分對話,獲得閱讀體驗。教師珍視學生獨特的發現、感受、理解與體驗。
四、實施結果:
本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激發學生質疑——想讀;引領學生釋疑——要讀;指導學生探究——會讀”這一特色。
1.初讀質疑,以學定教。
本課課題比較新穎,第一課時,我從“審”字入手,讓學生就課題質疑,這樣不僅是讓學生主動地學習語文,更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使學生帶著 “在什么情況下審驢?為什么審驢,不審人?怎樣審驢?結果如何?等問題主動讀書,這才真正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才能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2.自讀概括,理清思路。
閱讀是理解、體驗、感悟的過程,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章,找出文中的主人公和必不可少的線索,根據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課文的小標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細讀探究,提高能力。
包公怎樣審驢的?是教學的重點。今天這節課,我沒有按常用的以“事情發展順序”來分析課文,而是以課后的問題“故事中都有誰使用了計謀?結果如何?”統領全文,學生在自學與老師指導的過程中,圍繞主要問題,結合文中的關鍵詞句理解內容,了解小偷和包公各自使用了怎樣的計謀,結果怎樣,從中領略包青天的破案謀略,明白“計謀”應該用在正道上。
4、讀寫結合,滲透方法。
“文質兼美的文章”是學生學習寫作的絕好范本,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猶如春雨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定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慢慢積累起習作的方法,提高表達能力。本課教學中,我這種意識較強,曾四次小結寫作方法,讓學生意識到什么是側面描寫及其作用,用對比描寫的好處在哪兒,為何要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和語言來描寫。
5、不足之處:
⑴教學中,老師的語言有時不夠嚴密。如提問 “都有說是用了怎樣的計謀?”,講解中,總是說成“他是怎樣使用計謀的。”這樣容易將學生的思維攪混。
⑵時間把握不夠準,以至于小結“包公和小偷分別是為什么使用計謀”從而提升認識:計謀應用在正道上,都未能說到。
⑶教育機智欠缺。課堂上,因為觸摸屏顯示課件非常靈敏,在“夸獎包公”環節時,學生尚未回答,答案就已經跳出來了,我應該巧妙地告訴學生“這就是老師對包公的評價,你們能用不同的詞來評價他嗎?”這樣就可避免尷尬。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5
一、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斷案故事,整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換驢——審驢——得驢”三個部分:王五借以養家糊口的、漂亮的驢被人在市鎮上掉包;他無奈將驢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驢能夠認路的特點,通過巧妙“審”驢捉住了小偷。審驢的過程中,包公的巧用計謀、對于窮人的一視同仁,對于疑難案件的從容應對都讓我們嘆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最終證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這篇課文屬記敘文,記敘順序非常清晰,故事情節不復雜,易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審驢”這一重點部分。
二、學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國藝術舞臺上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形象,他黑臉如木炭,一身正氣,孩子們在影視作品中對他有所知曉。本課基于孩子們對包公的這一點認識,通過神奇的“審驢”案使孩子們加深對包公的了解,并從中受到教育。
三、設計理念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設計正是依據此理念,通過三次閱讀讓學生掌握自主閱讀的方法。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熟知故事大概意思。從而體會包公斷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謀。
四、教學目標(第一課時)
1、大聲快速讀課文。
2、找出文中生字和新詞語,做上標記。
3、用-----畫出描寫主人公包公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
4、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五、教學流程(分六個環節開展)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知文大意。
(三、師生共學,積詞學句。
(四、整體感知,細知文義。
(五、課堂檢測,鞏固新知。
(六、課后練習,深化學習。
1、摘抄生字新詞,比一比看誰記得快。
2、你來當導演:
把課文編成課本劇,小組演一演。
3、包公用的計謀是三十六計中的哪一計?
六、設計思想。
這堂課我基本上是按照“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模式”設計的。
這次教學我選擇的是第一課時,主要想完成兩項重點目標:一、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二、讓學生掌握熟練地閱讀方法。從課堂教學一開始我就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促使他們去自學。因為自從給五二班代課以來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的孩子心理太壓抑了。長期的老師代辦教學讓學生形成了課堂等待。致使課堂教學過程學生的沉默。這種狀況讓我時常發慌,但卻不能發火。孩子們已經被太多的要求下的惜語如金,我們只有慢慢的去引導,師生共同去實踐。加之學生作業中錯字別字,語言不通等等問題,都給我們指出學生的語文基礎能力嚴重的有問題。因此我從一開始就將注重基礎,培養自學放在重要的位置。
學習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方法,讓我真切的看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魅力。更加堅信了我“重基礎,養自學”教學思路。
在對課文的理解方面,這節課我注重的是對課文的整體感受,我認為只要學生能大體知道文章的故事梗概就已經成功了。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一環節基本上使學生完成的。從學生的回答來看70%學生掌握了課文大意。
七、課后反思。
示課活動已結束,但是那一課的教學情境仍然歷歷在目。我覺得在四方面有所進步:1、能相信學生,敢于給學生放手學習的機會。2、基本掌握了魏書生六步教學的過程。3、導學比較自然輕松,教學過程流暢。4、掌握了制作課件的相關方法,能獨立完成課件的制作。但也發現了許多問題:1、形式過重,實效不強。2、由于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差,課堂閱讀不夠深入。3、朗讀指導力度和方法比較欠缺。4、導課環節過于費時,效果不佳。5、注重了課件的應用,忽視了板書的設計。
《包公審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6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包公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體會包公的智謀。
2、 熟讀課文,并能試著背誦描寫包公語言、動作、神態的重點語句。
3、 體會作者寫作方法,并試著運用寫一個小偷落網的片斷。
一、 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包公審驢》一課,請大家認真看老師板書。齊讀課題。
通過學習課文,咱們知道了這是一個什么案子?
生:奇案
師:是啊,這件案子從發生、發展到結果處處呈現著一種與眾不同,真可謂是一件奇案。師板書:奇案
二、 深入學習,自主探究
師:這件奇案奇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寫的,你從中又能體會到什么?請同學們一邊仔細讀書一邊思考并在相應句子的旁邊做好批注。
生自主學習
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三、 學生匯報,教師點撥引導解決重難點
奇在哪里?
預設1:審的是驢而不是人
預設2:小偷沒有偷走而是換走驢子 讓學生讀讀相關句子
預設3:小偷審驢(或者說審案)的方法很特別
按照順序具體讓學生找,說,讀
第一處:教師概括板書:餓驢三天
第二處:學生概括 痛打餓驢
第三處:放驢尋偷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真好,從包公審驢的方法上你能體會到什么呢?
說不出來就討論,生:包公很有智慧
生:小偷最終落網了………
師:同學們提到最多的是包公多么有智謀,對他充滿了敬佩之情。你想不想來演一演包公,審審這個千古奇案呢?先自己練一練描寫包公的句子。出示重點句子
指名2到3名小包公上臺,評選最佳小包公
全體同學試著背誦
三、拓展運用:體會寫作方法,并試著寫作
那么如此足智多謀的包公作者是怎樣來刻畫這個人物的呢?
小組討論
匯報:語言、動作、神態
這些細節描寫把包公的指揮形象淋漓盡致地的表達了出來,咱們能不能運用這種方法來寫一寫呢?寫什么呢?
文章結尾怎么寫的?一起讀讀。
小偷最后抓住了,可作者卻沒有詳細描寫抓賊的場面,咱們能不能運用剛才學到的寫作方法---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再現“黃朝、馬漢”抓小偷的情景?
寫,指名朗讀
四、 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今天我們學習了《包公審驢》一文,作者運用了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描寫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栩栩如生、足智多謀的包公形象。其實智慧人人都有,只是看用在何處。這節課我們學到這里,感興趣的小組可以把這篇課文編演成課本劇,也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有關包公的故事。
板書設計:
包公審驢
一件 餓驢三天 包公 語言
奇案 痛打餓驢 智慧 動作
放驢尋偷 神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