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獻璧(精選13篇)
和氏獻璧 篇1
預習目標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
認識本課的生字,包括九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搜集關于和氏璧的資料和故事。
教學目標
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討論重點體會“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做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
學會本課的生字。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關于和氏璧的故事。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發生在我國楚國時期的一個歷史故事。
板書課題:和氏獻璧
提問:通過課前預習,你能說說對課題的理解嗎?(重點引導學生說說“獻“璧”的意思)
交流自己在課前搜集的關于和氏璧的故事。
問題質疑。
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讓學生自由小聲讀課文,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識生字。
四人學習小組相互交流自己的識字方法。
教師檢查學生生字的掌握情況。
學生合作朗讀課文。
讀后組織學生評價(朗讀的聲音、生字讀音的把握等)
整體感知
提問:和氏獻了幾次碧玉,獻給誰,結果怎么樣?
課件出示表格:
____次 獻給誰 結果
學生讀課文后,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寫。
課堂檢測
抄寫生字。
完成表格。
第 二 課 時
導入新課
直接導入,揭示課題:《和氏獻璧》。(齊讀課題兩遍)
理解“獻”、“璧”的意思。
指名說說:“獻”、“璧”兩個字的意思。
教師小結。
新課講授
回顧課文,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并指名說說:讀了課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匯報。
指名說說:和氏獻了幾次璧玉?(三次)
熟讀課文、理解課文。
學習第一次獻璧。(第1自然段)
自愿起立讀第1自然段。
指名說說:卞和第一次獻璧,結果如何?
指名回答。(欺君之罪,砍去左腳)
學習第二次獻璧。(第2自然段)
自愿起立讀第2自然段。
指名說說:卞和第二次獻璧,結果如何?
指名回答。(欺君之罪,砍去右腳)
齊讀第1、2自然段。
學習第三次獻璧。(3—5自然段)
指名接讀3—5自然段。
第三次與前兩次有什么不同?
小組討論:
選擇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畫出描寫和氏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
a、互相交流,讀一讀。
b、指名匯報。
c、出示句子,學生齊讀。
* 卞和捧著那塊石頭,哭了三天三夜,
直哭得眼淚流盡,血都流了出來。
理解“捧”在這句話中的含義。
a、將“捧”字換成“抱”字理解。
* 卞和捧著那塊石頭,哭了三天三夜,
直哭得眼淚流盡,血都流了出來。
* 卞和抱著那塊石頭,哭了三天三夜,
直哭得眼淚流盡,血都流了出來。
b、指名說說:用哪個字好?為什么?
* 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
理解卞和說的話“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
a、談談你怎樣理解他說的話。
b、指名匯報。
齊讀第3—5自然段。
討論:“和氏獻璧”他獻出的是什么?
并指名說說。
齊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
拓展活動
指名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互相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作業布置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板書設計
和氏獻璧
第一次 砍去左腳
和氏獻璧 第二次 砍去右腳 忠誠
第三次 命名“和氏璧”
做人最寶貴的品質流
和氏獻璧 篇2
教學目標:
1、重點學習第三次獻璧的內容,理解“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的含義,懂得忠誠是做人最寶貴的品質。
2、總結全文,拓展延伸,說說和氏璧的故事。
3、有感情朗讀全文。
教學重點:理解卞和第三次獻璧的過程,體會描寫卞和語言、動作的詞語。
教學難點:體會“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的含義,懂得忠誠是做人最寶貴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和氏獻璧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為什么卞和三次獻璧卻得到不同的結果,卞和為什么要這樣做?讓我們一起回到課文中找答案吧。
請同學翻開書59頁,自由小聲地讀課文,思考卞和三次獻璧的經過。
二、學習第一次獻璧的經過
誰愿意讀第一段?
卞和向厲王獻璧卻被砍了左腳,是什么原因呢?
體會玉匠是如何“鑒別”石頭。
體會卞和獻璧失敗,此刻悲痛的心情。
三、學習第二次獻璧的經過
卞和第二次向武王獻上那塊石頭,卻被砍了右腳,是什么原因?
體會玉匠的動作語言。
卞和又一次失敗了,此刻的心情更加悲痛欲絕。
四、學習卞和第三次獻璧的經過
1、默讀課文3-5段,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讀一讀,體會。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哪句話讓你感受最深?
出示句子:卞和捧著那塊石頭在楚山腳下一連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淚流進,血竇流出來了。
體會詞語“一連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血都流了出來”的那種悲傷。
知道感情朗讀。
4、卞和痛哭的原因。
出示句子: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
體會:是誰將寶玉看成石頭,是誰將堅貞之士當作騙子。卞和為什么說我是堅貞之士?你從哪里知道的?
體會卞和忠誠祖國的心。
指導感情朗讀。
5、文王會想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引讀第5段
6、體會“價值連城”的意思。
7、介紹和氏璧。
8、文王為什么將價值連城的石頭命名為“和氏璧”?
五、拓展:關于“和氏璧”你還知道哪些故事?
板書:
厲王被砍左腳痛哭和氏獻璧
武王被砍右腳悲痛欲絕忠誠于祖國的心
文王被命名“和氏璧”
課后反思:
《和氏獻璧》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奇妙的石頭"主題中的一篇主體課文。在教學中,要注意從課本內容到生活實際,從課內知識到課外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和氏獻璧》這篇主體課文是一貫在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的故事。
我所教學的是《和氏獻璧》這篇課文的第2課時。它的教學目標是:學習《和氏獻璧》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告訴我們什么是真正的寶石--忠誠是做人最寶貴的品質;結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這句話的含義。
反思教學過程,我抓住了教學的重點難點,通過對語句“一連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淚流進,血都流出來了”體會卞和的難過以及"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的原因。讓學生明白了卞和之所以三次獻壁是因為有著一顆忠誠愛國的心。
但是在教學中,我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如課堂上沒有能夠全面地關注學生,對于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進行深入挖掘,生成更有價值的內容,只是根據自己的預設進行教學。這說明教師的教學機智還有待進一步錘煉!同時,關于自己本身對課文的理解,也只停留在以教參為本的階段,還沒有深層挖掘文本內容。如本文對于卞和的塑造,不僅僅突出他一顆忠誠愛國的心,同時還可以發掘卞和的“智慧”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和氏獻璧 篇3
《和氏獻璧》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從卞和的動作神態以及語言入手,用“卞和捧著那塊石頭,在楚山腳下一連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淚流盡,血都流了出來。”和“‘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石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這兩句話統領教學,使課堂教學的思路清晰。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描寫卞和動作神態的句子(“卞和捧著那塊石頭,在楚山腳下一連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淚流盡,血都流了出來。”),因為整篇課文就那么一句描寫卞和神態動作的句子,所以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然后我讓學生理解這句話,并結合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反復練讀這句話,體會卞和的痛苦之心。學生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后,問學生:卞和如此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引出卞和說的話(“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石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然后我讓學生自由匯報,抓住對“堅貞之士”這個詞的理解回到課文的前兩段,看看卞和前兩次獻璧的結果,讓他們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搞清楚卞和痛苦的真正原因,從而深刻地感受卞和的忠誠。這么設計,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中,我注重指導學生讀文章,在讀的過程中,讀出人物的不同心理來。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在獨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平等對話,以讀悟情,培養讓學生主動領略和體會語言文字,在體會語言文字中積累語言,陶冶情操,實現用人物的神態、語言來體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點,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卞和的忠誠。
人們常說“教學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通過這次教學活動,我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在這次教學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進一步改進:
對學生的評價還不夠及時,評價的語言還不夠豐富。評價學生,是對學生現階段學習方法的一個小結,也是調動其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手段,因此做為老師一定要關注并評價每一次學生的發言,用真心的鼓勵換取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沒有適當的點睛之筆。當學生體會到人物的品質時,做為教師要有梳理、概括學生的零亂的發言的能力,把學生語言中提到的閃光點做一下恰當的結語,這樣對文章的內容學生就會產生整體的認識。我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
抓主線 明中心 透析人物內心——《和氏獻璧》之教學反思
記得,2005年在觀摩竇桂梅、孫雙金等名師的現場教學后,我有種熱血沸騰的感覺,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課堂教學一定要主線明確,而這條主線必須是自己對教材的深讀熟思、精心琢磨后的成果,這條主線就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就是教材的精髓。此后,我在自己的語文教學中開始這種嘗試、摸索,或許有時做的很粗糙,但確實對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今天,我就以《和氏獻璧》為例談談自己的成長與進步。
初讀《和氏獻璧》覺得這故事如此精短,一讀就通,怎么用、怎么講?當十幾遍讀下來,感覺這文章有嚼頭,最終我確立了以 “獻”字為主線,以關鍵詞句為突破口,理清人物內心世界的教學思路。課堂上我從課題入手,先理解“獻、璧”的意思,指導孩子們查字典、聯系生活中的實例理解何為“獻”,它同給是否一樣,使孩子們初步感知到卞和對國家的忠心、對楚王畢恭畢敬的誠心,為后面的學習鋪路搭橋。再以“卞和抱著這塊石頭,連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血都留了下來”拋磚引玉,引導孩子們反復朗讀體會之后比較抱字的表達效果,從而與“獻”字融為一體,再次感受卞和的忠心耿耿;接著,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想象空間,假如你是卞和,在接連兩次獻璧之后痛失雙腿,是否會第三次獻璧?為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暢談,“如果我是卞和,我還會第三次獻璧,如果不去獻璧,那人們就認為我真的是個騙子,為證明自己不是騙子,必須獻璧。”“如果我是卞和,我還會第三次獻璧,這樣才能讓無價之寶的說法得到證實。”“ 如果我是卞和,我不會第三次獻璧,因為我不想再讓自己的身體遭受痛苦,不值得。”……學生的爭議在我的意料之中,課堂上每個學生有所想、有所表達,這不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嗎?最后,回歸整體,回味全文,結合自己的想法再次探討卞和的“獻”的價值、意義,從而讓學生的學與個性體驗巧妙結合。
這堂課我上的激情飛揚,學生熱情洋溢,我想正是有了課堂主線的捕捉,才讓課堂活起來,今后我想在教材主線的捕捉上繼續努力!
《和氏獻璧》教學反思
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了三個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一是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課的開始,我從課題入手,請學生質疑解疑.在 3-5段的理解中,我抓住三次獻璧的不同,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感受,同時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注意學法的指導.復述故事這一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積累運用語言.二是在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氣氛中學習,能從初讀,細讀,擴展延伸這三方面進行有層次有梯度的設計,激發閱讀的興趣.通過比較第三次獻璧和前兩次獻璧的不同,找出描寫卞和動作,語言的詞語,達到積累語言,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三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記生字使學生的個性得到解放,又培養了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學習權力還給學生,使不同學生都有收獲.注重評價在課堂上的作用,讓學生成為評價的發言人,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和氏獻璧》教學反思
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在《和氏獻璧》這課的教學中,我就采用了對比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怎樣抓住重點詞句來體會課文。從學生的反饋來看,效果不錯。
師:請孩子們齊讀5-7自然段,思考:第三次獻璧時,卞和是否直接將璧獻給文王?而是怎么做的?
生:卞和沒有直接將璧獻給文王,而是捧著那塊石頭,在楚山腳下一連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雙眼淚盡,血都流了出來。
師:讀了這個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的?
生:讀了這個句子我感覺卞和很傷心。
師追問: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的?
生沉默。
師相機出示對比句式:“卞和捧著那塊石頭,在楚山腳下一連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雙眼淚盡,血都流了出來。”和“卞和拿著那塊石頭,在楚山腳下痛苦了三天三夜,哭得眼淚都流完了。”
師:仔細讀這兩個句子,體會它們有什么不同?你認為哪個好?為什么?
生一:第一個句子是“捧著”,而第二個句子是“拿著”;
生二:第一個句子是“一連痛哭了三天三夜”,第二個句子只是“痛苦了三天三夜”。
師:相比,多了哪個詞語?
生二:多了“一連”這個詞。
生三:第一個句子是“直哭得雙眼淚盡,血都流了出來”,第二個句子只是“哭得眼淚都流完了”。
師:你認為哪個好?請你結合一處不同說出自己的理由。
生一:我認為第一個句子好。因為捧著說明卞和很小心,而“拿著”覺得很隨便。
師追問:為什么卞和會這么小心呢?
生一:因為和氏璧很珍貴,他怕把璧弄壞了。
師:說得非常好,希望下一個同學也能像他一樣抓住重點詞來談體會。
生二:我也認為第一個句子好。因為“一連”這個詞語說明卞和一直在哭,中間沒有停過。由此可以看出他非常傷心。
生三:我覺得第一個句子好。因為第一個句子說明了卞和哭的程度,不僅眼淚流完了,而且血都哭出來了,更體會出他的難過。
在這個小片段中,我就通過對比的方法,降低理解的難度,讓學生學會在對比中找準關鍵詞,從而通過關鍵詞體會人物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學中還可以多運用這種教學方法。
和氏獻璧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掌握本課詞語。
2、理解課文所講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結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做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做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這句話的含義。
課時劃分::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會認本課的詞語。
2、初讀課文,聯系課文,理解詞語意思,了解課文大意。
3、體會玉的珍貴和卞和忠誠之心。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提出問題
今天我們學習課文《和氏獻璧》。理解“獻”、“璧”。
引導學生看題質疑。
二、1、自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自己先解決。
2、檢測字詞。
3、同學們字詞掌握的不錯,那通過讀課文,你們讀懂了什么?
4、學生回答,了解課文大意。
再讀課文,說說:
和氏獻了幾次璧玉,第三次與前兩次有什么不同?
畫出描寫和氏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讀一讀,體會卞和的忠誠。
討論:卞和為什么把寶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淚流盡?
引導學生讀讀上下文,從而理解“捧”在這里的含義及如此悲傷的原因,最后體會卞和說的話,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不識真誠、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
談一談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三、作業:把和氏獻璧的故事請給家長聽,和家長交流交流你的感受。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掌握本課的詞語。
2、細讀課文,了解《完璧歸趙》的故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玉的珍貴卞和的忠實之心。
3、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和氏獻璧》。
全班一起課文。
二、學生小組討論:和氏為什么哭的那么傷心呢?
討論之后,學生在全班交流,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為失去雙腳而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石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這句話的含義。
三、拓展
學生交流資料,《和氏獻璧》,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結合語文天地,讀一讀,背一背。
《石灰吟》
和氏獻璧 篇5
以前看過幾篇中學課堂的教學實錄,特別是李鎮西和韓軍的,有點觸動。我的感覺是與我們的小學課堂有著較大的區別,他們的課堂量大、度寬、思深,跳躍性強。比如我們常說:舉一反三,而韓軍卻提出舉三反一(《新語文學習》上有介紹),想想他的話不無道理。今天,在溧陽實小聽到一位中學教師來上小學的課堂,很好奇,想看看與小學教師的區別到底在哪里。
干老師課堂上追求的是深度語文,聽他說是第二次上小學的課,但從這節課上,干老師的深度語文體現得非常明顯,給人的是一種震憾性的觸動,可能從一位中學老師來把握小學課堂,度上可能太深了一些,學生與聽課老師一時還適應不了,但干老師對教材研究的深度,教師對文本的深層次的解讀,卻是令人折服的。
感受一:對“璞”字的處理
干老師首先由一句諺語入手:玉不琢 , 不知理,當老師出示這句時,我在下面想,干老師出示這句必有他的道理,可能課中還會用到,在課結束時,干老師果然又回到此處。然后教師大約花了十分鐘的時間圍繞“璞”來深挖,現在回顧干老師的課,這個字的深挖含義很深,如果不把這個問題解決,干老師課堂上的濃度語文也就無從下手。干老師課堂上通過多種途徑來闡述“璞”字:1、課文中是怎樣寫出來的?2、媒體出示“璞”的樣子,讓學生談談看后的感受,3、把“璞”拆字,“王”字旁表示什么?大膽猜想,4、想想“王”字旁不帶玉和意思,教師再講解這些詞在過去也和玉有關,比如“環”字,這些知識,說實話,我也是第一次知道。5、再看“璞”字,大膽地猜讀后,出示“蹼”、“鏷”等字讓學生讀。
此環節,信息量非常大,這個“璞”字與教師要帶領學生對文本的深刻解讀非常緊密,所以干老師不會放松,也花了大量的時間,并且帶給學生有關“玉”方面的信息量也非常大。
感受二:對姓氏的把握
課中干老師問學生:“氏”是什么意思?“和氏”姓什么?課文中姓“卞”課題為什么叫“和氏”?學生弄不清了,教師讓學生再看課題:和氏獻給誰?獻的什么?為了幫助學生,教師媒體出示“璞”打造成璧、環、琮后的各種樣子,問學生:如果獻璧會是怎樣的結果?教師小結:課題是不是有問題?
如果是我來上,對姓氏我是不會注意的,所以當干老師課堂上說到姓氏時,我瞪大了眼,不知干老師要干什么。但隨著課的進行,干老師對姓氏的巧抓,真是神來之筆,此處大有學問,“和氏”為皇帝所封,皇帝為什么要封為“和氏”?與文章立意是否有暗合之理?此處,干老師課文開始時對“璞”字的狠抓到這兒有了顯示。并且干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敢于提出疑問,可以不能解決,但如果學生能把這個問題一直記住,以后或許能有機會解決,那對學生以后的閱讀、閱讀的批判、閱讀的反思會有大的好處。
感受三:和氏到底獻了幾次
有的學生說獻了三次,有的學生說兩次,最后一次不是獻,是文王感動后來取的,不是獻。
佩服的是干老師對第三次獻的處理。在學生討論出和氏獻璧是用忠誠和無私的心打動文王后,干老師出示一個小知識:國王的謚號:厲王、威王、文王都是后人根據生前的性格和政績在后追加的。
干老師在此處出示這個小知識點,既幫助了學生對課文人物性格的把握,又擴大了知識面,所以說,課堂上,應該教師講的,就應該大量地講,應該教師灌輸的,一定要灌輸,深度,要教師去把握,去引領。
感受四:對文章主題深度的挖掘
師:如果是你,你會獻玉嗎?生說不會的多,會的少。很遺憾,此處,干老師打斷了學生的話,可能是時間不夠了。教師再引:中國這長的歷史,人們為什么會喜歡和氏獻璧(因為忠誠和無私)?教師再進一步:“玉”代表了什么(周朝前是權力的象征,周朝后是美德的象征)?那你的才華和美德你會不會獻?再出示課文開始時出現的那句話。
此環節,干老師進一步升華了主題,將玉和人的美德聯系在一起,玉人合一。如果通過獻玉讓學生體會到無私與忠誠,那么,你會獻玉嗎?你怎樣獻玉?則達到了更高的高度。
干老師的這節課上,為了追求一種語文的高度,教師輸送多了一些,課堂上的情趣少了一些,深度語文,度如何把握?如何與課堂上的情趣結合得緊一些,畢竟他們還只是孩子。
和氏獻璧 篇6
教材分析:
這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楚國人卞和把一塊含有美玉的石頭先獻給國君楚厲王,卻被誣為欺君被砍去左腳;又獻給楚武王,被砍去右腳。待到文王即位,卞和才得以平反,美玉才得以重見天日。卞和雖歷盡磨難,仍堅持信念,他的堅貞、執著、勇敢令人感動。作為歷史故事,對我們現代人的教益也很大。
教學目的:
一、會用多種識字方法認10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理解“鑒別、急切、無價之寶、堅貞、價值連城”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二、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復述“和氏獻璧”的故事。
三、能夠對文中的四個人物做簡單的評價。懂得“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的含義,理解卞和悲痛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一、卞和為什么哭得那么悲傷?
二、理解句子“寶玉,卻被說成是普通的石頭;堅貞之士卻被說成是騙子,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學生分析:
故事精煉,情節曲折,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對故事蘊含的道理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也許有人會贊揚卞和的忠貞,也許有人會說他很傻。這時老師就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恰當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保護好自己。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能夠認讀生字,勾畫生詞,讀通課文,熟悉內容,復述故事。,
第二課時:學習第三次獻璧,結合卞和獻璧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體會卞和的忠誠。對卞和、文王、厲王、武王、能做出自己的評價。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學們,老師要送給你們一份特別的禮物。看屏幕,這是一本書,名字叫《韓非子》。韓非子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好聽的故事。讀一讀故事的名字叫——《和氏獻璧》。
二、整體感知:
打開書,聽老師讀課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課件: 主要內容)
三、走進卞和,感悟堅貞。
1、卞和為了向君王獻璧,而失去了雙腳,被砍去雙腳的卞和會想些什么呢?用直線勾畫出來。找到的請舉手。是第幾段?誰愿讀讀這一段。(幻燈:第四段)
2、從卞和的心理活動你能體會到卞和內心的痛苦嗎?這一段還有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他的痛苦?他對寶石的珍愛從哪個動詞可以看出來?圈出這段描寫卞和動作、表情的詞語,再讀讀,讀出卞和內心的痛苦?
3、卞和的耳畔仿佛又想起玉匠說的話。男女生對比讀。(幻燈:“這只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這不過是塊普通的石頭。”)
4、“卞和一想起玉匠就火冒三丈;玉匠,厲王叫你鑒別這塊石頭的真假好壞,玉匠,你是怎么做的呢?第二段用了哪個動詞寫玉匠的動作?
5、什么叫“端詳”?(就是仔細地看。)(老師配以動作)
6、僅憑肉眼就能夠鑒別玉石的真假嗎?(幻燈:玉石)玉匠,這個君王身邊的權威人士,玉石專家隨隨便便就做出了鑒定。“普通”是什么意思?(“平常”,“平凡”的意思。反義詞是“特殊”,“獨特”)
7、卞和多么希望璧玉重見天日啊!他淚流滿面又記起當時對厲王說的話。大聲地讀。(課件)
8、你讀出卞和“急切”的心情了嗎?從“急切”這個詞你體會到卞和的個性了嗎?
9、他尊重事實,對君忠心,堅持真理,結果卻被厲王砍去左腳。再讀卞和急切解釋的話,體會卞和急于獻璧的忠誠之心。
10、卞和怎么甘心無價之寶被埋沒,待到厲王死去,武王登位,他又把石頭獻給武王,換來的又是什么呢?讀——(課件:武王也認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腳。)
12、忠心耿耿的人卻被定為“欺君之罪”。這無價之寶難道真的要永遠被埋沒嗎?再齊讀第四段,讀出卞和心中的憤怒。
13、武王死后,文王登位。文王的做法和前兩代君王相比進步多啦?他派人前去“查詢”。女生讀一讀調查者說的話。(課件:天下被砍去腳的人很多,為什么唯獨你哭得這么悲傷呢?)男生來回答。(課件:寶玉,卻被說成是普通的石頭;堅貞之士卻被說成是騙子,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卞和是怎樣說出這番話的?設想他當時的動作、神情、模樣。
雖歷經三代君王,卞和忠誠堅貞的品質依然沒改變?
(課件: “卞和捧著那塊石頭,在楚山腳下,一連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淚流盡,血都流了出來。”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卞和的忠誠堅貞?卞和如此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請讀出對卞和命運的憐惜以及他堅貞不渝的精神的感嘆。
14、卞和獻出的僅僅是一塊美玉嗎?還有他忠于君王的心哪!讓你感動的人僅僅是卞和嗎?文王還了卞和一個公道,價值連城的美玉終于破璞而出。卞和的一顆忠心也終于得到君王認可。你們想對文中的人物說些什么話嗎?請選擇其中的一個來問問。
四、介紹作者韓非子
卞和的坎坷經歷讓人感嘆,這個故事的作者韓非子同樣身世坎坷。(幻燈:韓非子簡介)把這兩個人聯系起來,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卞和和韓非子可不就是兩塊美玉?但卞和的忠貞最后得到文王的認可,而韓非子卻被誣陷致死,至死不被認可,不是更令人悲哀嗎?
如果你是卞和,你會怎樣獻璧?同學們下課后繼續討論,把你的感受寫下來。題目《讀<和氏獻璧>有感》
四、 作業、(任選一題)
1、《讀<和氏獻璧>有感》
2、請以“感動”為話題,寫一寫令你感動的堅貞之士。板書:
厲王 砍左腳
卞和 獻璧 武王 砍右腳
文王 命名“和氏璧”
和氏獻璧 篇7
《和氏獻璧》課后反思
在教學《和氏獻璧》這篇課文時,我和很多老師一樣有過這樣的困惑:大家都討論過這篇課文表現的汴和的愚忠不應該被推崇。我也持相同意見。那么,在教這篇課文時,我該教給學生什么呢?
突然,我想到了哥白尼為證明“日心說”而被火燒的經歷。對!卞和他一再堅持為什么呢?不僅僅是愚忠,更是為了證明自己、證明事實、證明真理!
教學課文時,為了讓學生能理解卞和這看似愚蠢的行為,我找來了哥白尼、伽利略為證明真理而奮不顧身的事跡,同學們終于能有所感悟,有所同感了。
《和氏獻璧》教學反思
我們教師應當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從課題入手,請學生自己質疑,學生們提出了許多問題,作為教師我幫助學生從中篩選出三個有關文章的精髓,“卞河為什么獻璧?”“卞和是怎樣獻璧的?”“獻璧的結果怎樣?”圍繞著這三個問題,學生自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在3—5段的理解中,我抓住三次獻璧的不同,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感受,同時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注重學法的指導。總之,這種自主質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氣氛中學習,能從初讀、細讀、擴展延伸這三方面進行有層次有梯度的設計,激發閱讀的興趣。
和氏獻璧 篇8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的故事。楚國時期,一個叫卞和的人,得到一塊含有珍貴玉石的石頭,便去獻給厲王,玉匠鑒別后,說是假的,厲王遂下令砍去他的左腳。厲王死后,他又把那塊石頭獻給武王,武王也認為它是故意欺騙,下令砍去他的右腳。文王登位后,卞和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問清原因后,仔細研究,確認那是塊寶玉,隨即命名“和氏璧”。
本課所在的第六單元,以“奇妙的石頭”為主題,編排了三篇主體課文和一個語文天地,分別從不同的側面講述了石頭的知識和故事,表現了不同石頭的奇妙所在。這篇課文作為本單元的第二篇主體課文,承上啟下,旨在使學生能夠通過一塊石頭,結合重點詞句,體會到文章中所蘊含的道理,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
課文中所講的故事雖然離學生的實際比較遠,但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感人,其中“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堅貞之士當做騙子,這才使我悲傷的原因呀”是全文的中心,告訴我們忠誠是做人最寶貴的品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本課的11個生字,會寫10個要求寫的生字,借助音節讀準字音,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識記,理解詞語意思,能靈活運用。
2、能力目標:
①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②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堅貞之士當做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呀”這句話的含義。能夠從課文中明白忠誠是做人最寶貴的品質。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能從課文中受到啟發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教學重點、難點
①了解“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堅貞之士當做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呀”這句話的含義。
②從課文中受到啟發,明白做人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如果你得到一件很名貴的寶物,你會怎么做?
2、在楚國時期,有個叫卞和的人得到了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你知道他是如何做的嗎?
(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課文中的人物所面臨的問題,既可以調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拉近了學生與書中主人公的距離,使學生容易與課文產生共鳴。)
3、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掌握字詞:
1、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容易讀錯的地方多讀幾遍。
2、課件出示字詞,用“找朋友”的游戲檢查識字情況。
3、進行“生字闖關”游戲,對字詞進行隨機指導。
(通過這兩個游戲幫助學生讀準字音,鞏固了生字的字形,靈活運用詞語。)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交流和氏璧的資料。
拿出筆來默讀課文,邊讀邊想卞和一共獻了幾次璧?結果分別是怎樣的?在書中劃出相關的語句。
2、學生交流讀書結果。
出示表格,根據學生的回答將表格補充完整:
(通過再讀課文,使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從課文中提煉出的語言,對于有的學生來說未必會形成清晰的脈絡,如果用表格形式加以提示就清楚多了,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3、你對和氏哪次獻璧的印象最深?
(四)重點讀文,深入學習
根據學生談到的印象深刻的地方進行學習。
(學生談到哪次獻璧印象深刻,就先學習哪一次獻璧,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起到引導作用。)
1.學習第一次獻璧。
(1)自由朗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卞和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去獻璧的?
(2)你能不能想象一下第一次獻璧的場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面對卞和被砍去左腳的結果,你有什么感受?
(4)指導感情朗讀。
2.學習第二次獻璧。
(1)指名朗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卞和,面對這樣的結局,你的心里會想些什么?
(2)如果你現在是武王身邊的一位大臣,你想對武王說些什么?
(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在場的一名大臣,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課文所描寫的情境中,并暢所欲言的發表出自己的看法,營造和諧的課堂學習情感氛圍)
3.學習第三次獻璧。
(1)分角色朗讀3—5自然段。
(2)小組討論:和氏為什么哭得那么悲傷?
(3)全班交流討論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發言進行總結。
(4)出示學習方法:
①練習分角色朗讀或把文中的情景用課本劇的方式進行表演。
②文章中什么使你感受最深,抓住重點的詞句,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寫出來。
③辯論:有了前兩次的經歷,卞和第三次該不該去獻璧?
(5)學生自由分組,選擇一種學法各自進行學習,老師巡視點撥。
(這樣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并根據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讓學生在編、說、讀、演、議等實踐活動中完成對語言文字先領悟內化,再積累外化的過程。體會到不識真誠、忠心的人,才是令人最心痛的。)
(6)全班展示小組學習結果。(7)教師點評,學生互評。
(五)美讀課文,品味含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寶石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的含義。
(理解課文后再美讀課文,更能體會出文章的內涵,讀出主人公的情緒變化,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升華。)
五、作業設置
1、同學間互相推薦有關和氏璧的故事讀一讀。
2、將學習了這篇文章的你的感想寫到練筆本上,寫完后與同學們進行交流。
(通過實踐作業的布置,鞏固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并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拋磚引玉,使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和氏獻璧 篇9
讓心靈在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中徜徉——《和氏獻璧》教學實錄
《和氏獻璧》是一則歷史故事,故事情節簡單明了。但是作為一篇從濃重的歷史背景中走來的一篇文章,在學習時,如果單從文字訓練的角度去設計,就無法借助此文本去喚醒學生沉睡已久的民族情結,就無法打通學生與民族文化的千絲萬縷的血肉聯系。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查閱了大量資料,期待通過資料的閱讀與整理,能從一個比較獨特的角度去審視文本,去個性化的解讀文本。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他們認知水平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使課堂既有因學生的積極參與而帶來的溫度,又有深刻把握文本和適當拓寬學習領域而帶來的廣度與深度。努力讓這節課能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與豐滿學生的情懷有機的結合,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設計思路:
1.以在古代社會中占據重要位置的“玉”引入新課的學習,使學生能在閱讀、教師的講述中感受具有傳奇色彩的中國“玉文化”。
2.讀文質疑,了解學生的認知缺口,確定教學的重點。
3.略講一二自然段,每一段以一個核心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習活動力求趣味性與知識性的和諧統一,對學生既能進行規范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又能借助對玉匠和武王性格特點、工作作風的挖掘,為后文引領學生深入體會卞和驚天地泣鬼神的“哭”做好情感鋪墊,也為學生嘗試著把人物的命運放入所處的時代進行理解、分析打下基礎。
4.充分挖掘卞和的“哭”的內涵,還原作為“堅貞之士”的卞和較為豐滿的形象。借助反復地有感情朗讀,體會卞和的心碎、期望、無奈能揉雜在一起的矛盾而復雜的情緒。
5.以他到底哭什么引出“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學生反復讀,借助語感的作用,嘗試著從表面上理解意思,并引導他們到文中去尋找與它意思的句子,使得“古文”能以一種比較自然的狀態走進學生的眼睛。同時也借助這一開放度很大問題,引導學生對卞和“獻的是什么”多元解讀,鼓勵學生結合問題,談出自己對事件或問題的獨特看法,反對貼標簽與說空話。(努力使貢獻的是什么,不再是一句口號,一個標準的答案。)
6.以和氏璧的珍貴凸現卞和的貢獻。
7.以國王的“謚號”為引子,,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內容,去書中尋找灑落在字里行間的證據,來探究“厲王”“武王”“文王”不同的統治風格。最后在回歸文本,把卞和的命運投放到歷史中,感受小人物的卑微與偉大。
教學時間:兩課時
一、由學生熟識的字引入教學
教學實錄:
觸摸玉的神韻
師:聽說咱們班的同學識字量很大,我很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戰嗎?
生:愿意!
師板書“王”字
生:王!
師:這個字對你們來說真是——(教師做“易如反掌”的動作)
生:易如反掌。
師板書珍、珠等字。
學生很快就讀出來。
師板書“琳”字,問:知道“琳”指的是什么嗎?
生茫然地搖搖頭。
師:“琳”在古代是一種美玉。張老師這里還有一個你們沒有學過的字,板書“玥”字。
大多數學生搖頭表示不認識。
師:我可以告訴你們,這個字是一個形聲字。
生:玥!
師:我們的祖先在造字時,表現出接觸的創造力,他們發明了象形字、會意字,還有這種形聲字。因為我們掌握了一些造字的規律,所以在讀書時,遇到我們不認識的字或不懂得詞語,就可以猜出它的讀音和意思。為了更準確,我們借助字典來驗證一下。查查字典我們就來驗證一下。
生:就是讀“yuè”,意思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珠。
師:看看黑板上老師剛剛寫下的字,你能發現其中的規律嗎?
生:這幾個字都是“王”字旁。
生:這幾個字還都是形聲字。
師:“王”也是嗎?
生:不是,是基本字。
師:你們知道嗎?這個 “王”在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中,與一個字寫法相同,你知道是哪個字嗎?
生:不知道。
師板書“玉”字并提問:到底這是為什么呢,如果讀了這段資料,你也許能明白點什么?
大屏幕出示:春秋戰國以前,先民認為玉是上天留在人間的神靈,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到了春秋末期,玉大量流行起來,它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變成了美德、才能、情操、信義、忠誠的標志。
學生讀。讀完后遂介紹:在甲骨文中,從“玉”字旁的漢字就有500多個。這充分體現當時玉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國古代,祭祀祖先的時候,使用的是玉器,男人們佩戴著玉,女人們頸上、發辮上垂掛著玲瓏剔透的美玉。很多的大貴族死后,還要穿上金縷玉衣,以顯示無邊的權利和高貴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玉有關文章和氏獻璧,讓我們繽紛的歷史,去感受古人的情懷。
和氏獻璧 篇10
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得到一塊含有珍貴玉石的石頭,便去獻給楚厲王。厲王命令玉匠鑒別。玉匠看了看,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認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大怒,就下令砍了卞和的左腳。
待到厲王死去,武王登位,卞和又把那塊石頭獻給武王。武王又讓玉匠鑒別,玉匠又說:“這不過是塊石頭。”武王也認為卞和是故意欺騙,又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腳。
后來,武王死去,文王登位了。卞和捧著那塊石頭,在楚山腳下一連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淚流盡,血都流了出來。
文王聽到這件事后,派人前去查詢。那人問卞和:“天下被砍去腳的人很多,為什么獨有你哭得這么悲傷呢?”卞和回答:“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石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做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
文王聽到回報,便叫玉匠整治那塊石頭。玉匠仔細研究了石頭紋理,確認那是塊璞。經過仔細打磨,果然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隨即命名為“和氏壁”。
和氏獻璧 篇11
一、直接導入 (交代課題)
1、師:誰能用一句話概括本課的主要內容?(生1:復述,生2:稍減,生3:更簡練。)
2、師板書“獻”,理解意思、板書課題:《和氏獻璧》,生齊讀課題。
二、學習課文
1、帶問題默讀:卞和一共獻了幾次璧?
2、指生交流:生1:兩次, 生2:三次。
師:意見不同,我們在學習課文中找答案。
3、師:自讀第一次獻璧。(生讀)
師:第一次獻壁成功了嗎?玉匠怎樣處理的?
生:沒仔細看,卞和被定為欺君之罪。
板書:一次 厲王 欺君之罪 砍去左腳
4、出示玉匠句,指導有語氣的讀。
5、生帶問題讀第二次獻璧:獻給誰?成功了嗎?結果怎樣?
生:獻給武王,沒有成功,又被砍去了右腳。
師板書: 二次 武王 故意欺騙 砍去右腳
師:此時卞和怎麼想的?
生:生玉匠的氣、遺憾。
師:卞和還想不想獻璧?(不想)
師:那麼讀4—6段,有疑問說出來。
6、解疑明確:卞和獻了三次璧。
7、質疑:武王、厲王都死了,為甚麼卞和還沒有死?(出示資料解疑)
8、指生讀卞和哭句(屏幕出示)。
師:你感受到甚麼?
生:可憐。
師;卞和為甚麼哭?
生:沒有人認識玉璧。
師:帶著卞和此時的心情讀。(指導感情朗讀)
三、解決課文重點
屏幕出示:“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做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 (指生讀)
出示有關“玉”的資料(師讀)
師:看了資料你認為卞和怎樣?
生:對君王忠心。
師:為什么卞和哭的那麼傷心?
生:卞和心痛的是寶玉沒有得到承認,他要為寶玉討回公道。
師:豈知寶玉!堅貞如卞和,同樣被人誤解,慘遭酷刑,他難過啊!他憤怒啊!于是他捧著寶玉連哭了三天三夜,直把血也哭出來了!你能再讀讀卞和在山下的句子嗎?
生:感情朗讀……
師總結過度:這是不是第三次獻璧呢?
板書: 三次 文王
屏幕出示:玉匠第三次的表現(生說第三次獻璧成功的原因:文王賢明)。
師總結: 文王被卞和感動所以命名“和氏壁”。
出示:“和氏壁”的資料(師讀)。
師:這麼珍貴的寶物,卞和僅僅獻出的是寶嗎?(是忠誠)
師板書:忠誠 命名“和氏壁”
四、擴展延伸
師建議:課下多讀歷史書籍,豐富歷史知識。
和氏獻璧 篇12
在教學《和氏獻璧》這篇課文時,我按照教學參考書上的教學建議,先在課前組織學生收集有關何氏璧的故事,如為學生講《完璧歸趙》的故事,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做準備。接著,我從課題入手,先理解“獻、璧”的意思,再引導學生質疑,激起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興趣。“和氏為什么哭得那么傷心”是學生理解討論的重點,弄明白了這個問題,也就了解了和氏獻璧的原因。學生討論得很熱烈,但在匯報討論結果時卻讓我感到意外:一學生說:“連汴和都知道是一塊含有寶玉的石頭,為什么玉匠卻看不出來?”一學生說:“我覺得這個汴和很笨,他為什么不自己去找一個玉匠把這塊石頭雕琢以后才去獻給厲王呢?”一學生說:“如果文王請的玉匠也不識貨,那么汴和不是要把頭也失去了?”一學生說:“如果他真是忠誠于他的祖國,他可以自己把這塊寶玉換成錢財去救助那些老百姓。這樣做也是愛國的表現”“為什么厲王把汴和的腳都砍去了,那么殘忍,他還是要獻璧呢?”……最后,我們得出結論,像汴和這樣獻出忠誠的方法,是一種愚忠。要表達自己的真誠和忠心,是有很多種途徑和方法的,不一定要付出那么慘重的代價。還有,厲王和武王那么兇殘,值得汴和去為他獻出真誠和忠心嗎?討論的結果完全和教學參考書中編者的意圖背道而馳了。
課后我認真地進行了反思,其實,我覺得學生們能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了他們對課文已經進行了深入的探究,而且學生不唯書,不唯權,只唯實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我們新時代的教育就是需要這樣的學生,這樣的學習精神。同時,我也在想,編者把《和氏獻璧》這篇課文安排在“奇妙的石頭”這個單元里,而且還要從這篇課文中向學生進行一種“做人要真誠、忠心”的思想教育,也太過于牽強了。社會文明已經進入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都提倡以人為本,關愛生命,厲王和武王那么輕易就把汴和的腳砍掉,汴和卻還要對他們忠心耿耿,這種愚忠根本不值得提倡,因此,我們認為教材這樣安排這篇課文不太妥當
和氏獻璧 篇13
教學目標
1、重點學習第三次獻璧的內容,理解“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做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的含義,懂得忠誠是做人最寶貴的品質。
2、總結全文,拓展延伸,說說和氏璧的故事。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堅貞之士當做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呀!”這句話的含義。
2、從課文中受到啟發,忠誠是做人最寶貴的品質。
教具準備課件,有關和氏璧的資料和故事。
教學過程
一、看課件,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這一節課,我們來學習一個關于石頭的故事。 [(出示:課件)你覺得這塊石頭跟普通的石頭一樣嗎?為什么?(生:不一樣)師:對,這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是一塊含有珍貴玉石的石頭。我們叫它“璞”。 這塊石頭里蘊含著一個凄美的故事。你們想學習嗎?
二、學習第一部分:
師:下面,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自由朗讀讀第一、二自然段,等一下告訴老師你讀懂了什么?(生自由讀書)
師:誰能告訴我,你讀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卞和第一次向厲王獻璧,結果被砍去了左腳; 第二次向武王獻璧,結果又被砍去了右腳。
師過渡:同學們,卞和兩次獻璧,一次給厲王砍去了左腳,一次給武王砍去右腳,假如你是卞和,你還會去第三次獻璧嗎?卞和又是怎樣做的呢?
三、學習第二部分
1、師:請你用“-”在文中畫出來。提問并幻燈出示句子。(出示第三自然段)
2、認真品味句子
卞和捧著那塊石頭,在楚山腳下一連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淚流盡,血都流了出來。
(1) 請用“△”標出表示卞和動作的詞語。
師:誰找到?你來。
生答:“捧”
師:真棒。
出示句子:
1、卞和捧著那塊石頭,
2、卞和拿著那塊石頭,
師:現在老師讀一讀這兩個句子。你聽聽哪一句讀得更好。(第一句)下面,我們來比一比這兩個句子,看哪一句好。
師:好在哪里?請大家做做“捧”的動作。從這個動作中,你想到了卞和對這一塊石頭的態度是怎樣的?(生:他認為它是一塊寶石,十分珍惜,把它奉為至寶)
師:那么我們讀的時候應該怎么讀?(把“捧”讀重音,生讀)
師:還有那些動作神態的詞語?(痛哭)
師:痛哭說明卞和哭得怎樣?(哭得十分傷心)還有哪些詞句表現了他傷心到極點的?(生答:從“一連”“ 直”“ 三天三夜”)
師:誰想讀讀這個句子。(指名讀)誰再想讀。你們認為哪一個同學讀得好?師:對,讀這一句話的時候,一定要讀得非常傷心。誰再想讀。(指名讀)齊讀。
過渡:請大家想想 “卞和為什么哭得那么悲傷?”
3、學習第四自然段。
出示: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a齊讀。理解:誑
師:你能告訴我這一句話是什么意思嗎?不要緊,老師給你一點提示:你可以在課文中找到相應的句子。/這是卞和說的。
(出示第四自然段。)
品重點句子。
卞和回答:“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面石頭,把堅貞之士當做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
a、從“并非”“而是”中你知道卞和痛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生回答后,在課件劃出句子)
師:句子當中“有人”指的是誰呢?(指名生回答:厲王、武王和玉匠們。)
師:真聰明。那堅貞之士指的又是誰呢?(生齊答:卞和。)
b、同學們,你們認為,這句話該用什么語氣來讀呢?(傷心,悲憤)同桌互相讀讀這句話。問:誰想讀這個句子。(指名讀)你們還想讀嗎?(指名讀)男女生分讀。
c、師:為什么卞和被砍掉了雙腳,還要冒著危險去獻璧呢?(證明自己的清白,向君王表達自己的忠誠)下面,進行小組討論,假如讓你用一些四字詞語來贊揚卞和這種可貴的精神,你會用哪個詞語呢?(小組討論)
誰來說說?
生答:永不放棄,堅貞不渝,忠心耿耿,堅持不懈……
師過渡:對于這樣一個忠誠的卞和,文王聽到回報后又是怎樣做的呢?
4、出示:第五自然中
文王聽到回報,便叫玉匠整治那塊石頭。玉匠仔細研究了石頭紋理,確認那是塊璞。經過仔細打磨,果然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隨即命名為“和氏璧”。
(生齊讀)
師:句子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在這里說明了什么?(卞和不是一個騙子。厲王和武王的判訣是錯誤的等)
(展示課件“石頭”——“美玉”)
5、練習朗讀。
師:同學們,卞和一共獻了三次璧,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呢?(第三次)下面我們來以小組為單位表演一下卞和第三次獻璧的過程。(學生表演,老師巡視)選一組表現出色的小組進行表演。
師:請給予掌聲。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 回歸課題:“和氏獻璧”,他獻的是什么呢?(他獻和不僅是和氏璧,還是一顆忠誠之心。因此,文王把這塊璧命名為“和氏璧”)看題目
2、小練筆:
假如你是卞和,現在厲王和武王就在你的前面,你想對他們說什么?
我想對厲王和武王說:“ ”
3、指名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指導學生通過證價,學習認真傾聽和表達清楚。
(這個環節讓學生匯報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并且說明搜集渠道,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體現了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3、教師總結:同學們,中國不知出了多少像卞和一樣的忠誠之士,他們的故事可歌可泣,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希望你們也能做一個忠誠之士,以保社會之正氣。
四、作業布置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爸爸媽媽聽
2、互相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總結全文,
附:
千年國寶“和氏璧”的故事
故事1——完璧歸趙
和氏獻璧之后,過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廣為人知,并落入趙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聞訊,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進行交換。當藺(lìn)相如將璧送到秦宮,秦昭(zhāo)襄(xiāng)王卻食言反約;藺相如機智地奪回璧,設法帶歸趙國。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故事2——“和氏璧”成為玉璽
在公元前222年,秦王嬴(yíng)政滅掉趙國,獲取“和氏璧”。第二年,他建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玉璽(xǐ)。并在玉璽(xǐ)上刻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從此這一塊璧便成了權力的象征——御璽。
故事3——“有眼不識金鑲玉”
公元前1年,漢哀帝劉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氣得將它擲于地,說:“你們兄弟逆悖(bèi)天理,不會有好下場!”當王莽拿著“和氏璧”,發現它被砸掉一角,連忙命玉匠用黃金鑲飾。新莽(mǎng)政權垮臺時,“和氏璧”一度掛在赤眉義軍首領的頭頸上。東漢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宮內。
最后一個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從珂(kē),公元936年后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他和后妃在宮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從此,“和氏璧”神秘失蹤,關于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