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教學 案例(精選13篇)
《白楊》教學 案例 篇1
案例背景:
《白楊》被安排在九年義務(wù)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北京版普通)教材中,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希望。其中,我把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的思想感情作為教學重點。體會爸爸對下一代的希望作為教學難點。本篇課文典型的寫作特點就是借物喻人,以神態(tài)描寫為主線,結(jié)構(gòu)全篇,在課文中幾次出現(xiàn)描寫人物神態(tài)的句子。為了突破重難點,我設(shè)計了讓學生扎住不同人物對白楊樹的特點的理解,從而發(fā)現(xiàn)幾個人對白楊樹認識的不同,進一步了解“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從而抓住課文的重點。與此同時,讓學生劃出爸爸神態(tài)的變化,重點體會兩個“沉思”,從而突破難點。
課程片段:
生:齊讀下列詞語
戈壁、撫摸、介紹、表白、敘說、昏黃一體、高大挺秀、
師:高大挺秀什么意思?
生:高又大。
生:應(yīng)該是向上的。
師:在本篇課文中“高大挺秀”是用來形容什么的?
生:讀文中句子“每隔幾秒鐘,從窗口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作者對白楊樹的描寫。
師:我們能把高大挺秀換一個詞語嗎?
生:高大挺拔。
師:非常好!大家一起讀一讀這兩個詞語,體會這兩個詞語的不同。
生:高大挺秀有秀氣的意思,應(yīng)該是說白楊樹長得比較細又高。
生:高大挺拔更強調(diào)向上。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不同的詞語所描寫的特點各有不同,那你們見過白楊樹嗎?白楊樹留給你們怎樣的印象?你覺得這兩個詞語那個更貼切,或者用別的詞語來形容。
生:……
師:同學們,這是白楊樹留給你們的印象。那文中的主人公分別對白楊樹有怎樣的印象呢?請你拿筆用“——”劃出白楊樹的特點。
生:(默讀課文,動筆劃。)
匯報:作者: 高大挺秀
兒子和小女兒: 高 大 直
爸爸: 直、高 生命力強、適應(yīng)能力強 堅強
師:分別讀一讀這四個人對白楊樹特點的不同理解,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兒子和女兒說的是白楊的外表,而爸爸不是。
師:那爸爸說的是白楊的哪些方面呢?
生:(讀第十三自然段)體會爸爸說的話。
……
(結(jié)合第1、15、16自然段理解爸爸的話。)
……
(讀第十七自然段,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說法。)
……
(找到文中兩次出現(xiàn)的“沉思”,進一步體會爸爸兩次沉思的不同,加深對文中重難點的理解。)
分析:
為了讓學生從抓住白楊的特點來理解課文,我從兩個詞語的區(qū)別,引出對白楊樹的特點的描寫。然后從不同人的不同角度歸納白楊樹的特點,包括學生對白楊樹的印象,從而體會爸爸的描述的不同,了解爸爸話語中的深刻含義,從而讓孩子們體會到爸爸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希望。這樣的設(shè)計輕松的把學生帶入課文情景中來,開始探索白楊樹的特點,體會父親的話。
《白楊》教學 案例 篇2
感受字里行間的深情
師:請同學們找出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句話讀一讀,體會一下句子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師出示展現(xiàn)“茫茫大戈壁”景象的投影片,引導學生觀察
生:“沒有山,沒有水,也沒人煙,天與地都是渾黃一體”。
師:自然環(huán)境如此惡劣,白楊卻頑強地生長著,而且從來就這么直,這么高大,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白楊樹不向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低頭,生命力強。
生:說明白楊樹具有堅強不屈的優(yōu)秀品質(zhì)。
師:“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條”這說明了什么?
生:哪兒是說無論氣候是好是壞,在城市還是在農(nóng)村土地肥沃還是貧瘠,白楊樹都頑強地生長著。
生:我覺得“哪兒”說明了白楊不向有的植物,只適應(yīng)于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生長,而是適應(yīng)于所有需要它的地方,這正是白楊頑強生命力的體現(xiàn),也是它的品格。
生:這是說無論把白楊樹載到那里,它就在那里扎下根來,為人類造福。
師:說的很好。對“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一句怎么理解?
生:這是說白揚不怕風沙,不怕干旱還是洪水,不管遇到怎樣的氣候條件,自然災害,它都能茁壯成長。
生:文章開頭說:“一位旅客正望著戈壁灘上的衛(wèi)士出神”,這句中的衛(wèi)士指的就是白楊樹。白楊對風暴洪沙“不軟弱”、“也不動搖”,表現(xiàn)了它的確是一位抗暴防沙的衛(wèi)士。
師:誰能用上比喻詞,把白楊比作什么事物說一說。
生:在風沙面前,白楊像城墻一樣巍然屹立;
生:在雨水面前,白楊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
生:在洪水面前,白楊樹向中流砥柱一樣牢固堅定。師:這就是白楊的——
生:頑強不屈、傲然挺立的可貴品質(zhì)。
[分析:教師緊緊抓住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句話,逐步引導學生深刻體會句子包含的意思。教師不是停留在對白揚樹高、直、大的外型分析上,而是聯(lián)系上文,并創(chuàng)設(shè)情景,啟發(fā)誘導,從而使學生對白揚高大挺秀、堅強不屈的形象產(chǎn)生了由衷的敬意,受到深刻的教育。]
師:爸爸表白的是一顆什么“心”呢?(分小組學習討論)
(教師出示投影片,展現(xiàn)背景資料:五六十年代,一大批知識青年響應(yīng)黨的號召,到邊遠的地方參加生產(chǎn)建設(shè),現(xiàn)在很多知識青年已經(jīng)回到城市,而“爸爸”不但沒有從邊疆調(diào)回城市,而且還把兒女接去讀書。)
生:爸爸看到戈壁灘上的衛(wèi)士——高大挺拔的白楊樹而觸景生情,以白楊樹勉勵自己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
生:課文中說孩子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爸爸是根據(jù)祖國的需要,遠離家鄉(xiāng)去新疆參加建設(shè)工作的,他也像白楊那樣,哪兒需要就在哪兒生根。
生:爸爸是借贊揚白楊,來表達自己一輩子扎根邊疆的心愿。
生:爸爸無怨無悔,建設(shè)邊疆的熱情不但沒有減退,而且已經(jīng)深深愛上邊疆,決心扎根邊疆。
師:你們明白爸爸的心愿嗎?
生:爸爸的心愿是不僅自己要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還希望孩子們也能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所以爸爸的三句話既回答了兒子的問題;又是在借白楊勉勵自己,教育孩子。(齊答)
師:爸爸不僅贊揚了白楊樹,還贊揚了誰?
生:千千萬萬獻身邊疆,建設(shè)邊疆的人們。
師:爸爸工作的地方雖然邊遠、艱苦、落后,但他沒有逃避艱苦的環(huán)境,而是樂于扎根邊疆,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
[分析: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把爸爸贊揚白楊樹的品格和表白自己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的崇高志向緊密聯(lián)系起來,學生理解了爸爸表白自己建設(shè)祖國邊疆的心愿,就蘊含在贊頌白楊崇高品格之中,這樣從“白楊樹的高尚品格”和“扎根邊疆的建設(shè)者們的崇高品質(zhì)”的聯(lián)系中,學生的思想認識有了質(zhì)的飛躍,建設(shè)者們高大的形象仿佛就屹立在學生面前。]
師:這段話用了那些關(guān)聯(lián)詞語,請畫出來。(學生畫后交流)
生:這里用了“哪兒…… 哪兒 …… ”
生:還有“不管……不管……總是……”。
師:這兩組關(guān)聯(lián)詞語用的恰當,有力地突出了白楊的品格。請分別用上這兩組關(guān)聯(lián)詞語,說說邊疆的建設(shè)者。
生:哪兒最艱苦,哪兒就有建設(shè)者的足跡。
生:祖國哪兒需要,建設(shè)者們就在哪兒安家。
生:不管困難多大,不管條件多艱苦,邊疆建設(shè)者總是那么堅強,那么樂觀。
生:不管風餐露宿,還是生活習慣不同,邊疆建設(shè)者總是不軟弱,不動搖,毅然扎根那里。
[分析:造句的練習是一種很好的反饋形式。既能看出學生應(yīng)用關(guān)聯(lián)詞語的能力,又能看出學生認識事物和表達感情的程度,利用教師抓住矛盾,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白楊》教學 案例 篇3
一、由情景導入,適時展示目標
出示課題后,師:預習了課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講什么嗎
生:主要講一位邊疆建設(shè)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
師邊出示課件——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邊說:同學們,這就是白楊樹,在新疆處處都可以見到它沒有柳樹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樹那樣濃蔭蔽日,只是筆直筆直地向上長。一排排,一行行倔強地挺立著。作者為什么要寫白楊呢?難道只是為了介紹它嗎?讓我們一起讀書,解決這個問題。
[這一情景的創(chuàng)設(shè)將白楊與他的生長環(huán)境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比,既讓學生對白楊有個初步的認識,更主要的是引出了課文的重點,適時的展示教學目標,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wù)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
二、前后巧妙聯(lián)系,學生讀中領(lǐng)悟
了解白楊特點后,爸爸要表白怎樣的心愿孩子們現(xiàn)在還不知道。看課文,(引讀)他們只知道——。他們只知道——。他們只知道——。孩子們不知道什么請同桌討論,用問句提出來。
(生同桌展開討論;師巡視,掌握情況。)
師:請停一下。我發(fā)現(xiàn)有些同學有困難,不知道怎么問,哪對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們討論的成果跟大家匯報一下
生甲: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怎么工作的
師:就像他們這樣,繼續(xù)討論后兩句。
(生繼續(xù)討論)
生甲: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
生乙:他們不知道爸爸為什么這么做。
生丙: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生丁:他們不知道這么遠,為什么爸爸、媽媽還要來。
[匯報閱讀收獲,老師恰當、適時的點撥,這兒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的好時機,學生在閱讀中思考與表達,這正是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
交流后生逐句讀,師逐句問,然后師:就帶著這三個問題,看畫面思考。
(電腦屏幕顯示三組圖片:荒涼的戈壁灘,當年建設(shè)大軍墾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榮的景象。)
生觀察、思考、交流后,把15、16自然段連起來讀,想想爸爸和白楊有什么聯(lián)系,體會爸爸的心理解課文內(nèi)容,想想建設(shè)者和白楊有什么聯(lián)系,作者為什么要介紹白楊,體會課文借物喻人的寫法。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是本文的又一個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看三組畫面,思考其中聯(lián)系,讀課文有關(guān)段落,注意其中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不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領(lǐng)悟了。]
《白楊》教學 案例 篇4
一、爸爸的話介紹了白楊的什么精神呢?請同學們認真品讀爸爸說的三句話,運用我們學過的各種感悟方法(聯(lián)系上下文,抓重點詞句,聯(lián)系生活實際)去體會,然后在小組內(nèi)交流一下。
二、(生合作學習8分鐘后)匯報。
1、我們組從“白楊樹從來就這樣直。”這一句中的“從來”體會到白楊樹堅強不屈的品質(zhì)。聯(lián)系下文中這句“不管遇到……”在任何艱難困苦面前,它“從不”低頭,筆直向上地生長,是多么頑強。
2、我們從“不管……還是……不管……還是……總是……不……也不……”這幾個重點詞體會到了它的堅強品質(zhì)。我想給大家讀一下這句。
師:讓我們把這句話拆開讀一讀,體會它的堅強。每行同學讀一句。
遇到風沙,它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遇到雨雪,它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遇到干旱,它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遇到洪水,它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齊讀: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師渲染情感:是的,在風沙面前,白楊像城墻一樣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楊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在干旱前,白楊像駱駝一樣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楊像中流磔柱一樣牢固堅定。這就是白楊堅強不屈的品格。請同學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3、我們組對“哪兒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兒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感受很深。哪里需要就為哪兒奉獻自己的根、枝干,葉,或者說全部,這是一種多么可貴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啊。
4、我來補充。這里的“哪兒”可以是沙漠戈壁,可以是懸崖峭壁,也可以是城市鄉(xiāng)村,這說明白楊是從不嫌棄每一片土地,它的奉獻是無私的。
5、聯(lián)系第一自然段,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這兒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為戈壁守衛(wèi)鐵路線,增添生機,獻出自己的力量。
師:那么誰能有感情地讀一下第一自然段,同學們閉上眼睛認真聽,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景象。
生:我仿佛看到茫茫大戈壁一眼望不到邊,什么植物都沒有,非常荒涼。
生:地上除了黃沙就是石子,大風刮著,遮天蔽日。
生:沒有山,沒有水,沒有動物,更沒有房子,連天都是灰蒙蒙的。
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生存,無私地做出自己的貢獻,這就是不講條件,不畏艱苦無私奉獻的白楊樹,讓我們再齊讀這句話,讀出你的感情。
三、讀到這里你對白楊產(chǎn)生了怎樣的感情?那就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朗讀14小節(jié)。
四、多么堅強的白楊樹,傲然聳立在大戈壁上,給茫茫的大戈壁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和希望。能背下來嗎?我們試試。背不熟的可以看書。
點評:
這一重點段的教學,教師的目標不是定在總結(jié)白楊作為植物的自身特點上,而是從中體會作者要表現(xiàn)的白楊精神,這就為后文理解邊疆建設(shè)者的品質(zhì)做了鋪墊,使“借物喻人”這一寫法的特點——“相似之處”更清晰,更利于學生對文章深層含義的理解。
這一片段教師發(fā)揮了“組織、引導”的主導作用,把詞句的理解感悟還給學生,讓他們有一個學語習文的舞臺——綜合運用各種感悟方法,去思考,去表達,既有個人的靜思默想,又有同學間的思維碰撞,既有讀中的感悟,又有悟后的朗讀,“主體”落得比較扎實。
《白楊》教學 案例 篇5
教學目標
1.會寫“晰 傘”等五個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分辯、介紹、撫摸、表白、沉思”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抓住重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邊疆建設(shè)者哪兒需要就在哪兒扎根作貢獻的好品質(zhì)。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體會爸爸說的話的深刻含義,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學準備
1.課件:有關(guān)大戈壁的錄像片。理解白楊特點及體會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樂朗讀錄音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檢查預習
1.出示彩圖,揭示課題,釋題。
2.檢查預習情況,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3.聽配樂朗讀錄音帶
二、 默讀課文,初曉大意
三、 學生自學課文,出示自學思考題 :
1.大戈壁是什么樣的?白楊樹是什么樣的?
2.爸爸是怎樣向孩子介紹白楊樹的?
3.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四、再讀課文,理清結(jié)構(gòu)
1. 學生試著給文章分段,用鉛筆標示。
2. 學生討論,說出自己的分段并說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討論。
第一段, 從開頭到“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講列車在茫茫的大戈壁運行,不時有高大挺秀的白楊樹閃過。
第二段, 從“一位旅客”到“也不動搖”,講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特點。
第三段, 從“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到“那么高大”,講爸爸的話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個自然段,講孩子們也會像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茁壯成長。+
五、自由朗讀課文,學生質(zhì)疑問難
六、練習用段意歸并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學生有分歧,再讀再討論 。
第二課時
一、激情導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圖片,師:你們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進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現(xiàn)在假想我們也坐上了開往新疆的火車,火車把我們帶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樣的呢?齊讀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環(huán)境惡劣,抓住“茫茫”、“渾黃一體”、“沒有……沒有……也沒有”等詞語
2.出示大戈壁的錄象,教師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只有滿地的沙石。大風一起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涼呀。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點,從而進一步認識白楊,最后升華到對在那里生活的建設(shè)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寫白楊樹,為什么開篇寫這荒涼的大戈壁?
請學生發(fā)表看法:(告訴我們白楊樹所生長的環(huán)境很惡劣。這里用惡劣的環(huán)境烘托白楊樹的高大形象。)
齊讀第3自然段,讀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楊樹長得怎樣呢?
(高大挺秀)
師:在滿目荒蕪單調(diào)的大戈壁,看到這清秀挺拔的白楊樹,那碧綠向上的葉子,銀白泛青的樹干,給茫茫的戈壁帶來了生機和希望,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這白楊樹,爸爸的神情是怎樣的?兄妹倆又是怎樣爭論的呢?
大戈壁這么荒涼,環(huán)境這么惡劣,白楊卻長得那么高大挺秀,像衛(wèi)士一樣守衛(wèi)著鐵路。讀到這里,你覺得白楊怎樣?應(yīng)該用怎樣的語氣朗讀爸爸說的話?(贊美)
分角色朗讀4-12自然段。
二、課件出示爸爸介紹白楊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讀講
1.“這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這么高大。”
“從來”是什么意思,這句話講了白楊的什么特點?(高、直)
2.“哪兒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兒生根、發(fā)牙、長了粗壯的枝干。”
3.“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師:這段話用了哪些關(guān)聯(lián)詞語,請畫出來。
師:這段話用了哪些關(guān)聯(lián)詞語,請畫出來。(學生畫后交流)
生:這里用了“哪兒……哪兒……”。
生:還有“不管……不管……總是……”
師:同學們,學到這里,你對白楊產(chǎn)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們帶著這種感情來讀讀這幾句話。指導朗讀(自由讀、指名、齊讀)
師:白楊樹不擇環(huán)境,不講條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發(fā)芽。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就是白楊的品格。
(設(shè)計意圖:朗讀體味爸爸的一番話不僅回答了兒子的問題,而且熱情贊揚了白楊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課文是文章的中心內(nèi)容,提煉出“高”“直”這一白楊樹的外形特征 )
過渡: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讀討論14自然段:
1.“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
2”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
3.“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問:孩子們不知道新疆那么荒涼,爸爸媽媽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們不知道爸爸為什么要帶他們?nèi)バ陆x書?到底是為什么呢?
同學再讀第14小節(jié),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句話,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答案。
(設(shè)計意圖:抓住課文中的三個“只知道,”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經(jīng)過一連串的引疑讀、思活動,學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的決心、信心和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的赤誠之心。)
過渡:爸爸介紹的這一點知識就像一粒種子播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里,這種子能不能生根、發(fā)芽、成長呢?
四、學習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體會含著的意思
質(zhì)疑。小組討論提出的問題。
1.一棵高大的白楊樹指誰?幾棵小樹指誰?
2.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嘴角會浮起一絲微笑?
請學生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白楊:哪兒需要,哪兒生根,不管風沙雨雪干旱洪水(堅強)。
爸爸:邊疆需要,扎根邊疆,不怕任何艱難困苦(堅強)。
(設(shè)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夠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
五、總結(jié)課文,升華中心
請學生用文中的重點詞語連成一段通順的話:
“哪兒……哪兒……”。
“不管……不管……總是……”
堅強 白楊 邊疆建設(shè)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讀全文
七、作業(yè)
1.抄寫課后詞語。
2.練習背誦課文。
《白楊》教學 案例 篇6
《白楊》教學案例
教學要求:
1、 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lǐng)悟新疆建設(shè)者無私奉獻的精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體會白楊的品質(zhì)和爸爸借白楊表白自己心的有關(guān)句子。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媒體: 課件、投影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本案為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同學們課前你們查閱了我國大西北的有關(guān)資料,能把你了解到的情況簡單的介紹一下嗎?
生:作簡單介紹
師:就在這沒有山?jīng)]有水沒有人煙的戈壁灘上卻到處可以看到一個個高大挺拔的身影,那是什么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五課《白楊》。
二、放課件欣賞《白楊》這篇課文
同學們邊欣賞課文,邊思考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三、理解內(nèi)容體會感情
生:一位邊疆建設(shè)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隔壁灘上的白楊。
師:一棵棵平凡的白楊樹為什么會如此打動父子們的心,請自由1-14自然段,并且畫出爸爸向子女介紹白楊的那個自然段。
(學生邊自讀邊勾畫思考)
自己再把爸爸的話讀一讀。說說你讀出了什么?
師:指名匯報。(出示投影:爸爸說的三句話)
生1(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直 高大 ) 追問:還從哪看出白楊樹的直、高大這個特點?請讀一讀有關(guān)句子。(體會兄妹倆的對話,指名讀兄妹的對話)
(師追問:第二句的“哪兒”可以是哪些地方?請你換成地方說一說。(出示投影:需要它,他就很快地在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沙漠、草原、河邊、城市、高山、戈壁……)
第三句學生體會、讀句子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
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師: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白楊又是怎樣的表現(xiàn)呢?投影:風沙四起,白楊;大雪紛飛, ;數(shù)月干旱,白楊 ;洪水浸泡,白楊 。你體會出白楊有哪些可貴的品質(zhì)?(板書:堅強不屈或頑強不屈)此時此刻,如果你是文中的爸爸,你會怎樣介紹白楊樹呢?再讓我們有感情的朗讀爸爸介紹白楊這段話。讀出白楊的這種精神品質(zhì)來。指名學生讀。同學們試著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這段話。指名學生背誦。
師: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還不理解?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呢?
師:引讀第16,17,自然段。
師:同學們就帶著這些問題,看畫面思考。(看課件:反映大戈壁惡劣環(huán)境的課件)這就是白楊生長的環(huán)境,
師:這僅僅是白楊樹生長的環(huán)境嗎?(這也是爸爸及千千萬萬像爸爸一樣的建設(shè)者們生活和工作的環(huán)境。)(出示當年建設(shè)者墾荒的照片)師:這張照片是當年墾荒時建設(shè)者的合影,他們就是憑著一把鐵鍬和一把鋤頭在大荒漠中開荒種地,建設(shè)邊疆。兩個孩子還小,他們還沒有完全理解爸爸表白自己的心。可是學到這里你們是否理解了了爸爸的心思呢?學生討論。再展示課件——新疆今日繁榮的景象。
師:經(jīng)過建設(shè)者們的建設(shè),如今的新疆已成為一座花園式的城市。此時你想對建設(shè)者說些什么?
師:經(jīng)過爸爸的介紹,孩子們多了一點知識,我們也多了些知識,教師接著讀完這段話(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白楊樹。這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生根了。而它們不管在哪里,總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師:這些建設(shè)者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是什么精神?
板書:無私奉獻
再讓我們高聲贊美白楊樹,贊美像白楊一樣的新疆建設(shè)者們,師領(lǐng)讀最后一段。師:我們確實要高聲贊美白楊樹,贊美具有白楊品質(zhì)的人,讓我們再齊背爸爸的話
四、1、同學們我們國家正在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黨中央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我國的西部地區(qū),資源豐富,地域遼闊需要千千萬萬顆小白楊在那里扎根成長,建設(shè)邊疆,再過十幾年,你們將成為國家的大白楊,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想法,拿起筆來寫一句自己心里的話,或?qū)懸痪湓姡c大家交流一下,一定會很開心的。學生在激動地氛圍中寫出自己心中的詩。
2、學生朗讀自己寫的心里話、或詩文。
在小白楊的歌曲聲中結(jié)束這節(jié)課
板書設(shè)計: 白楊(建設(shè)者)
直、高大
堅強不屈
適應(yīng)性強
無私奉獻
《白楊》教學案例及反思
謝上小學 樊秀春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父親說的話,學習邊疆建設(shè)者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的高尚品質(zhì)。
【過程與方法】通過了解白楊的特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爸爸的話。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初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獻身祖國建設(shè)的崇高理想。
【重點】閱讀能有自己的見解,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難點】體會爸爸說的話,體會父親崇高的品質(zhì)。
【課時劃分】2課時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白楊的特點
2、這樣高大的白楊樹生長在怎樣的環(huán)境里?
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指導朗讀)
相機板書
外形 內(nèi)在
高 堅強
大 不軟弱
挺 也不動搖
秀
環(huán)境 惡劣
評析:通過復習,將白楊與它生長的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鮮明對比,讓學生對白楊的特點、品質(zhì)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新授
1、是啊,在那荒涼的沙漠中,白楊依然長得那樣高大挺秀,他就像衛(wèi)士一樣為鐵路擋風雨、遮風沙,把自己的根扎在邊疆,它在邊疆建設(shè)者的心中形象更為高大,它是這樣形容白楊的:白楊樹從來都是這么直……(爸爸的話)
(1)學生齊讀父親說的話;
(2)指導學生讀出敬佩之情;
(3)這位父親的職業(yè)是什么?他工作的環(huán)境又如何?
學生匯報結(jié)果
2、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話
(1)再次朗讀父親說的話。
(2)從父親和白楊的比較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評析:父親的工作環(huán)境和白楊的生長環(huán)境是一樣的,但父親和白楊一樣,沒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退縮,這樣學生就更容易明白其實父親對白楊的贊美,實際是對邊疆工作者的敬佩。
引導學生回答:父親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嗎?不是的,其實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相機板書
3、是啊,多么偉大的一位邊疆建設(shè)者啊!真為他感到驕傲,同學們,他的孩子們能不能感受到父親對邊疆的這種熱忱?不,他們還小,引導學生讀出(他們只知道……只知道……只知道……)
(1)學生齊讀這段話
(2)談?wù)勀銓@段話的理解
(3)孩子們不知道什么呢?
評析:通過學生的思考,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對課文所蘊含的哲理有更深的理解,從學生的角度去感悟父親的心,孩子們不知道的,這個問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4、是啊,孩子們不知道的太多了,不知道新疆的荒涼、環(huán)境的惡劣,也不知道父親的偉大,同學們想一想,父親為什么要帶他的孩子去邊疆呢?引導學生回答:扎根邊疆。
評析:這一問題設(shè)計,一是幫助學生理解父親的心愿。二是讓學生再次感悟這位父親的偉大與無私。
5、學生分小組朗讀13—16自然段,思考:
這位父親的心愿,能實現(xiàn)嗎?為什么?
在列車前進的方向的右邊,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的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1)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
(2)再次朗讀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父親在沉思什么
三、小結(jié)
通過學習課文,我想同學們心中有不少的感慨,把你想說的話說給大家聽
四、根據(jù)板書,理解借物喻人
借 物 喻 人
建設(shè)邊疆
扎根邊疆
表白
板書設(shè)計
外在 內(nèi)在
高 堅強
大 不軟弱
挺 也不動搖
秀
環(huán) 境 惡劣
評析:板書設(shè)計簡單明了,讓學生對白楊的特點一目了然,全文緊緊圍繞白楊的特點進行描寫,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事實上是在寫像白楊一樣的邊疆建設(shè)者,學生對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也就理解了。
【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到內(nèi)地接將要上小學的兩個孩子。在邊疆的火車上,向孩子們講戈壁灘上的白楊,以樹喻人,歌頌了扎根西部的建設(shè)者博大的胸懷。文章含蓄攜詠,耐人尋味,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結(jié)合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鼓勵學生自己自主學習,動手讓他們自己思考,同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對學生的回答,我沒有統(tǒng)一答案,只要他們能結(jié)合實際講出自己的見解,我都予以肯定,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讓學生讀中感悟和思考。例如:孩子們不知道什么,學生又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說出自己的見解,有人說:孩子們不知道邊疆的環(huán)境惡劣,有人說孩子們不知道父親為什么像白楊一樣堅守邊疆,有人說孩子們不知道父親帶他們?nèi)ミ吔x書的真正目的……我對他們的答案及時肯定,及時表揚了他們,學生的積極性也提高了。這樣,和本單元的訓練重點,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
教學時,我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質(zhì)疑邊讀邊思。答案要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從質(zhì)疑開始,創(chuàng)新的過程要經(jīng)歷積極思維。例如:父親的愿望能實現(xiàn)嗎?為什么?有的學生說能,因為一棵高大的白楊樹的右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有人說,能,因為孩子們已經(jīng)了解了白楊的精神,會向白楊學習。有人說,能,因為他們有一位偉大無私的父親……學生各抒己見,答案也層出不窮,讓我感到特別的欣慰。在井井有條的教學程序,在老師的引導,學生的積極思考下,教學任務(wù)圓滿完成,通過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收獲。
1、積極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以表揚、鼓勵為主,肯定學生獨特的見解。課堂氣氛活躍。
2、問題設(shè)計緊密,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每個問題的設(shè)計都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
3、結(jié)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展開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4、板書設(shè)計巧妙合理,讓學生對借物喻人這種寫作手法有初步的了解。
5、抓住了核心問題,突出問題,突破難點。
教學是一件不完美的藝術(shù),在這次教學中,我存在以下幾個遺憾:
1、整個教學設(shè)計較為零散,缺乏整體性。
2、教學時對學生牽得太緊,沒有完全放手讓學生積極思考。
3、文中有一個句式練說,“不管……不管……總是……”我忽視了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4、對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太少,沒有脫離文本,根據(jù)學生現(xiàn)在的實際展開拓展,例如:可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實現(xiàn)它?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5、在課堂上,朗讀訓練的力度不夠,沒有讓學生讀出韻味,對學生的朗讀缺少評價。
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做到完美,精心設(shè)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白楊》教學 案例 篇7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紹白楊的特點,歌頌了邊疆建設(shè)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學習邊疆建設(shè)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2.理解重點詞語與句子,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體會邊疆建設(shè)者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見幾棵小白楊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嘴角浮起微笑,實際上是為建設(shè)邊疆后繼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投影儀、膠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
當代著名作家楊朔曾寫過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楊禮贊》,文中贊美了白楊力爭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楊歌頌了有著白楊一樣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位當代作家袁鷹的文章《白楊》。(板書課題)。大家打開書預習內(nèi)容,看插圖,認識白楊樹。
二、范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
三、學生自學課文
1.借助字典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通讀課文:①聯(lián)系課文中語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樣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劃下來,想想這些話的意思。
四、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認讀。
清晰介紹新疆
注意: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結(jié)合課文理解詞義。字音易錯的:清晰(x9),不讀(x@);字形易錯的:新疆。“疆”字不要丟“土”,與“僵”區(qū)別。
2.讀課后題4“讀讀寫寫”中的詞語,并對詞義加以理解。
3.指名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標點自然段。
4.默讀課文,回答思考題。
①把書上內(nèi)容與自己已有知識相結(jié)合,說說大戈壁是什么樣子的?
②讀一讀你剛才所畫的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想想其中的含義。
五、練習讀熟課文,朗讀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
1.抄寫詞語;
2.朗讀全文并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課前談話,引發(fā)興趣
楊朔的《白楊禮贊》贊美了白楊力爭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楊一樣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鷹的《白楊》要歌頌白楊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們就學習《白楊》這篇文章,(板書課題:白楊)
二、指名朗讀全文
1.思考:從爸爸介紹白楊樹的話中,可以看出白楊有哪些特點?
2.討論得出答案,老師板書:(①外表:挺直、粗壯;②內(nèi)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堅強、不軟弱、不動搖。)
3.結(jié)合課文前后內(nèi)容談?wù)勀銓Π讞畹奶攸c的理解。
4.朗讀這段話,體會白楊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讀)
5.練習背誦此自然段。
三、細讀課文,理解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1.默讀課文,自學。(投影出示)
讀句子,聯(lián)系上下文回答括號里的問題:
(1)一位旅客正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wèi)士出神。(“衛(wèi)士”是什么意思?本課指的是什么?這位旅客為什么“出神”?)[討論后板書:邊疆建設(shè)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著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樣的心愿?)[討論后板書: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
(3)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課文第一處講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組討論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讀這幾句話,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
四、老師:望著窗外的衛(wèi)士,爸爸想著、想著,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這是為什么呢?學生接著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讀課文最后一句話,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義。
2.“微笑”又說明了什么?(板書:無私奉獻的精神。)
3.朗讀訓練,體會邊疆建設(shè)者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4.練習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五、朗讀全文,想想課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確定中心思想,完成課后練習三(選擇中心)
說明:課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書:借物喻人)
七、總結(jié)深化
本文作者袁鷹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熱情贊美了具有白楊一樣品格的邊疆建設(shè)者,他們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學們,也感染了老師。希望我們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祖國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八、布置作業(yè)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熟課文
《白楊》教學 案例 篇8
1、有條件的可讓學生在課前了解新疆建設(shè)者,如,屯墾戍邊的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戰(zhàn)士、支邊人員以及參加建設(shè)新疆的其他人員。還可讓學生查閱有關(guān)資料、文藝作品,觀看有關(guān)影視資料、圖片等,了解當時的艱苦生活和勞動環(huán)境,感受建設(shè)者們開發(fā)西部時的豪情壯志。
2、在閱讀時,要引導學生首先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線索。可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并畫一畫文中直接描寫和談?wù)摪讞畹木渥樱雷髡咭园讞顬榫索,從開始西行列車上看見窗外的白楊,到討論白楊的特點和爸爸借白楊言志,最后畫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楊。從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并初步感知白楊的象征意義。
3、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設(shè)者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可讓學生先自讀,畫出自己認為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并反復研讀;然后在小組和全班交流,體會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為一的。
如這些語句:“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對這些句子,要聯(lián)系上下文,前后貫通地反復研讀,理解后抄寫下來。在討論和朗讀中,逐步清晰地認識到,在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的茫茫戈壁上,白楊樹在此生根,并長得高大挺秀,成為毫不動搖的“戈壁衛(wèi)士”;在經(jīng)濟、文化落后,生活條件艱苦,自然環(huán)境惡劣的西部某些地區(qū),建設(shè)者們放棄各方面條件相對優(yōu)越的家鄉(xiāng),代代扎根于此,奉獻青春,是堅強不屈的“新疆戰(zhàn)士”。他們同樣不擇環(huán)境、不講條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樹似人,人如樹,二者的形象疊印在一起,借此體會到文章在表達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點。
4、本文在人物描寫上也很有特色。對兄妹二人通過幾句簡短的對話,就凸顯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對爸爸的描寫則抓住了神情的變化,來暗寫他心理的變化、志向與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車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楊樹觸景生情,想到環(huán)境,想到了自己和戰(zhàn)友,浮想聯(lián)翩;第二次是“微笑”,因為聽到孩子關(guān)于白楊樹的爭論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嚴肅”,因為他與孩子們談白楊特點,盡管孩子們還不懂,而實質(zhì)是在借樹喻人,抒懷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樹想到了子女,從自己想到孩子的未來;最后一次是“浮起一絲微笑”,是想到孩子們也將扎根邊疆,為事業(yè)后繼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強朗讀指導和評價,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人物的精神。對重點段落要多讀,把體會到的感情讀出來。可采取分角色朗讀,讀時要把人物心理活動揭示出來,如,孩子的天真稚氣,爸爸神情與心理的變化和嚴肅親切中的循循善誘。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人物形象鮮活起來。
對爸爸談?wù)摪讞顦涞囊欢卧挘笇W生抓住關(guān)聯(lián)詞語,體會到對白楊樹的贊美和邊疆建設(shè)者的豪情壯志。在多次有感情朗讀的基礎(chǔ)上背誦下來,然后用這些詞說一說其他的樹,如,青松、白樺、銀杏樹;最后再讓學生用這些詞寫幾句話,夸一夸像課文中的爸爸那樣的祖國建設(shè)者或保衛(wèi)者,如,筑路工人、地質(zhì)隊員、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軍人。
6、在字詞教學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丟“土”,與“僵”在字形字義上進行區(qū)別;“陷”字右下的筆順是撇、豎、橫、橫折、橫、橫。
7、閱讀鏈接的詩歌《帳篷》,是著名詩人艾青的作品。這首詩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是對課文學習的拓展。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思考以帳篷為家的“我們”指的是誰,這些人身上有怎樣的品質(zhì),從而體會到地質(zhì)隊員、建筑工人們與邊疆建設(shè)者一樣,具有服從需要、建設(shè)祖國的奉獻精神。要練習有感情的朗讀。
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推薦閱讀篇目,如,茅盾的《白楊禮贊》,楊朔的《荔枝蜜》,陶鑄的《松樹的風格》等文章,讓學生在課下閱讀,進一步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白楊》教學 案例 篇9
教材導讀:小學語文《白楊》寫了列車上的父親與他的孩子們的對話,課文借助白楊,熱情謳歌了像父親一樣服從祖國需要扎根和建設(shè)邊疆的無私的建設(shè)者。為方便教師更好的教學,今天語文網(wǎng)小編為大家收集到了白楊導學案,目前,“學案導學”的模式已經(jīng)廣泛運用于實際教學中,下面,跟語文小編一起來學習這篇白楊導學案是怎樣做到教與學有機結(jié)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
2、理清課文脈絡(luò),分段、概括段意。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教學重點:初讀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清課文脈絡(luò),概括段意。
課前準備:學生收集白楊和有關(guān)西部邊疆的資料,預習課文
學習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在祖國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輝煌的絲綢之路……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茫茫的戈壁灘,看看戈壁灘上生長著的白楊。(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課文。
1.出示自學思考題。學生自學:
(1)查字典或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戈壁 茫茫 清晰 渾黃一體 高大挺秀
撫摸 表白 沉思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3)大戈壁是什么樣的?白楊樹是什么樣的?
(4)爸爸是怎樣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的?
(5)試著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2.老師檢查自學效果。
三、課內(nèi)測評:
1.寫近義詞:介紹( )撫摸( )分辨( )高大挺秀( )
2.寫反義詞:清晰( )動搖( )軟弱( )消失( )
3.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三個問句,讀一讀,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嗎?
四、小結(jié):老師點撥白楊三特點——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頑強。
五、學生談收獲。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白楊有了哪些認識呢?請談一談。
板書設(shè)計:
3、白楊
高大挺秀 繁茂 生命力強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課文借物喻人的表現(xiàn)方法。
2、體會邊疆建設(shè)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3、培養(yǎng)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重點難點: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課前準備:老師熟知課文,學生課前充分預習課文。
學習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了解到課文講的是一位旅客帶自己的兩個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車上向孩子們介紹了白楊樹,并借白楊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樣借白楊來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這是這節(jié)課學習重點。
1、先請同學們找出課文中的三個問句。
2、出示: ①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②“為什么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
這節(jié)課我們就順著這三個問句來學習課文。
二、學習互動
(一)學習第一部分。
1、齊讀第一小節(jié),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樣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掛圖。教師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有的只是滿地的黃沙。大風一起,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涼呀!
3.小組討論:在這樣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車,大戈壁上的白楊樹長得怎樣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麗。的白楊有35米高,相當于十層樓房那么高。)
4.看到這白楊樹,爸爸的神情是怎樣的?兄妹倆又是怎樣的呢?分角色朗讀4—13小節(jié)。
5.過渡:兄妹只知道白楊很高很直,不知道它為什么這么直,長得這么高,當哥哥提出這問題時,爸爸的臉色有什么變化?他是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的?
(二)學習第二部分。
1.自由朗讀14小節(jié)。
2、出示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句話,師生逐句講讀。
第一句:“這白楊從來就這么直,這么高大。”
(1)“從來”是什么意思?這句話講了白楊的什么特點?
(2)朗讀比較,體會感情。
第二句:“哪兒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兒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1)這句話講出了白楊的什么特點?
(2)指導有感情朗讀。
第三句:“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1)這句話贊揚了白楊什么特點?
(2)幻燈再現(xiàn)白楊與風沙、雨雪、干旱、洪水抗爭的情景。
(3)老師描述:
在風沙面前,白楊像城墻一樣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楊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在干旱面前,白楊像駱駝一樣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楊像中流砥柱一樣牢固堅定。這就是白楊的品格!
(三)學習第三部分。
1.啟發(fā)過渡:爸爸介紹白楊樹時為什么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了呢?他為什么要想一會兒才告訴兒子和女兒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從下面的一段話中看出?
3.引讀16小節(jié)。讀后討論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僅自己要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還希望孩子們也能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話既回答了兒子的問題,又是在借白楊勉勵自己,教育孩子。)
4.引讀17小節(jié)。過渡:爸爸介紹的這一點白楊的知識和做人的知識就像一粒種子播在了孩子們幼小的心田里。這種子能不能生根、發(fā)芽、成長呢?
5.老師讀18小節(jié)。
讀后討論:
(1)爸爸為什么又陷入沉思?
(2)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絲微笑?
(3)“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作者僅僅就是寫小白楊嗎?
三、總結(jié)課文
1.中心思想: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己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發(fā)芽、成長。
2.抓住三個問句,總結(jié)文章的結(jié)構(gòu)特點。
3.交流感受、升華中心。
四、達標檢測。
寫幾句話,夸夸像課文中的爸爸那樣的祖國建設(shè)者和保衛(wèi)者,可以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等詞語。(課后小練筆)
五、總結(jié)收獲。
學生激情談?wù)摫竟?jié)課的收獲,老師可以適時升華課文中心,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
板書設(shè)計:
借物 喻人
外形 高達挺秀 扎根邊疆
白楊 正直高大 爸爸
特性 生命力強....... 建設(shè)邊疆
堅強不屈
小白楊 茁壯成長 ....... 小孩子
《白楊》教學 案例 篇10
默讀課文,討論:
問題(1):從爸爸介紹白楊的話里可以看出白楊有哪些特點?從哪些地方可以體會爸爸“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
問題(2):課文在表達上有著什么樣的特點?
回答(1):白楊樹直、不軟弱、不動搖就是白楊樹的特點。從“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臉色變得嚴肅起來。”可以體會到爸爸“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
回答(2):課文主要是使用的對話的形式寫的。用對話引入主題。
問題:文中有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如:“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把它們找出來,仔細體會,再抄下來。
回答:1.“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臉色變得嚴肅起來。”
2.“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雪雨,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3.一位旅客正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wèi)士出神。
《白楊》教學 案例 篇11
【教學片斷】
火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渾黃珍一體。
師:一齊讀準這個詞,念渾(hún)黃一體。
師:渾黃一體是什么意思?
生:天和地都只有一種顏色了。
師:是綠色嗎?
(眾笑。)
生:天和地的界限都是黃顏色了。
師:是界限嗎?
生:天和地只有一種顏色,都是黃顏色了。
師:是的。(出示插圖)看插圖,誰能說得更具體些?
生:地上是茫茫沙漠,一片黃色,望不到邊。風沙很大,揚起的黃沙彌漫在空中,天也被染黃了,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只覺得黃渾渾的一片。
師:是的,這就是渾黃一體。喜歡渾黃一體嗎?(生齊答不喜歡。)該怎么辦?
生:植樹造林,綠化沙漠。
生:退耕還林,重建西部。
【評析】
要注重創(chuàng)設(shè)詞語教學的情境──一張插圖、一段錄音、一個表演都可以成為教學時的“情境”。此教例以畫為境,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為揭示主題做好鋪墊,使詞語教學既形象又生動。
《白楊》教學 案例 篇12
一、出示圖片,引生入境
上課前,出示有關(guān)課文背景的戈壁圖片。
師:這里常年干旱,草木難生,清一色的粗砂,清一色的碎石,清一色的丘陵,清一色像被水泥澆注過的荒漠,清一色的不知多少年未見過水滴的河床,真是滿目荒涼,荒不忍睹,這里就是被人們稱為生命禁區(qū)的茫茫大戈壁,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里的話,你會送一個什么詞給它?(荒涼、茫茫、渾黃一體)可以說這里的環(huán)境相當惡劣。(板書:環(huán)境惡劣)
師:咱們今天要學習的白楊就生活在這樣艱難的環(huán)境當中,請大家齊讀課題----《白楊》。
師:翻開課本第10頁,回顧一下,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都寫下了自己對白楊樹的看法,誰來說一說你寫的內(nèi)容。(點生談感受)
師:你們的描寫讓我們仿佛看到了高大挺秀的白楊像衛(wèi)士一樣守衛(wèi)著邊疆。
二、通過對話,了解白楊
師:文章究竟是怎樣具體描寫白楊的呢?請同學們先自由組合讀讀父子三人的對話。(點人讀)提出要求:其他的同學一邊聽一邊想,從父子三人的對話中你了解了白楊樹的哪些特點,可以畫畫有關(guān)的句子。
師:從孩子們的對話中,你了解了白楊樹的哪些特點?(高、直、像大傘)
師:多么高大挺拔的樹!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唯有一排白楊從眼前閃過,給旅客們帶來意外的驚喜,難怪兄妹倆會展開爭辯。
師:看著可愛的小兒女在爭論,文中的父親又是怎樣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呢?自由讀一讀爸爸的話。(出示小黑板)(點人讀)
師:我聽出來你剛才強調(diào)了“哪兒”這個詞,想象一下,白楊樹可能生長在哪兒?
師:那請你試著把它填進去,讀給大家聽。(白楊樹還可能生長在哪些地方?請你用相同的方法填進去讀一讀)
eg: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茫茫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那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我們的校園需要它,它就在那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城市綠化需要它,它就在那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師:的確,不管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不管是山區(qū)還是戈壁,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它的生命力實在是太頑強了,請同學們再讀讀這段話,除此之外,爸爸的話讓大家對白楊還有哪些認識?(生談到白楊不懼任何自然災害,不怕任何困難的環(huán)境。板書:不畏困境)
師:同學們:
遮天蔽日的風沙來了,它恨不得將白楊連根拔起,以顯示它有多么大的威力,而咱們的白楊總是(引讀: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滔滔不絕的洪水來了,它想將白楊沖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可白楊總是(引讀: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持續(xù)數(shù)月的干旱來了,它那裂開的大口想吞噬掉白楊,可白楊總是(引讀: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拳頭大小的冰雹來了,砸在白楊身上可疼了,可我們的白楊總是(引讀: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師:在這茫茫的大戈壁上,大風起時,飛沙走石,遮天蔽日,連大沙丘也會移動位置,而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里,白楊樹卻毫不畏懼地守衛(wèi)著千里邊疆,讓我們再一次讀讀爸爸的話。(大家試著背一背,點人背)
三、尋找共性,理解手法
師:爸爸僅僅是在介紹白楊樹嗎?不,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xiàn)在還不能理解,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可是,他們不知道什么呢?誰來替他們說說?(新疆究竟是什么樣的?爸媽為什么要到新疆去?爸媽為什么要把他們接到新疆去?)
師:大家能不能結(jié)合課文的內(nèi)容和搜集到的有關(guān)資料來回答這幾個問題呢?
介紹新疆-----板書:環(huán)境惡劣
為什么去新疆-----板書:建設(shè)邊疆
師:大家把這部分內(nèi)容和爸爸的話聯(lián)系起來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白楊樹和新疆工作者之間有相似的地方)
師:是的,我們的邊疆工作者和挺拔的白楊樹之間多像啊!他們不就是一棵棵扎根邊疆的白楊嗎?像這種借一種事物來寫和它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的手法,就叫借物喻人。
師:同學們,再看看課文,除了爸爸說的話運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文章還有哪里運用了借物喻人?(最后一自然段,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師:是的,曾經(jīng)在邊疆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大家可別小瞧這句話,它曾鼓舞著許多人扎根在邊疆,他們當中,有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也有身強力壯的小伙子,有年輕貌美的姑娘,也有牙牙學語的孩童,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獻身西部的建設(shè)者,咱們的新疆才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茫茫戈壁變良田,吐魯番的葡萄比蜜甜,祖國的西部如聚寶盆蘊藏著豐富的資源,等待著我們繼續(xù)去開發(fā)。(出示新疆現(xiàn)在的圖片,讓學生感受變化,從而對扎根邊疆的建設(shè)者有更深的了解)
四、進行練筆,情感升華
師:此時此刻,你想對白楊樹以及像白楊樹一樣的祖國建設(shè)者說些什么?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寫下來吧。可以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等詞語。
《白楊》教學 案例 篇13
● 重點生字
戈:gē
古代的一種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制成,裝有長柄:干(g乶)戈。倒(d僶)戈。枕戈待旦。姓。
筆畫數(shù):4;部首:戈;
造句:他從小就向往戈壁灘的風光。
晰:xī
明白,清楚:清晰。明晰。
筆畫數(shù):12;部首:日;
造句:她依然清晰得記得事情的經(jīng)過。
介:jiè
在兩者中間:介于兩者之間。介詞(用在名詞、代詞之前,合起來表示地點、時間、方向、方式等關(guān)系的詞,如“從”、“向”、“在”、“以”、“對于”等)。介入。這樣,這么: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樣,好像有什么了不起)。放在心里:介意。介懷。耿直:耿介。甲:介胄。介殼。個(用于人):一介書生。大:介圭(大玉)。傳統(tǒng)戲曲腳本里表示情態(tài)動作的詞:笑介。飲酒介。助:介壽。姓。古同“芥”,芥菜。
筆畫數(shù):4;部首:人;
造句:事情過去這么久,他早就不介意了。
疆:jiāng
地域,領(lǐng)域,邊界:疆土。疆宇(國土)。疆界。疆場(戰(zhàn)場)。疆陲(邊境)。邊疆。海疆。極限:萬壽無疆。劃分界限:“楚子疆之”。疆qiáng 古同“彊(強)”,強大。
筆畫數(shù):19;部首:田;
造句:祖國的疆土幅員遼闊。
● 重點詞語
渾黃一體:全是黃色,分不清界限。指導學生在想象中體會。
表白:對人解釋,說明自己的意思。
清晰:聯(lián)系課文理解詞義,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
● 學習目標
1、理解生字新詞。
2、能讀通課文,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爸爸”建設(shè)邊疆,扎根邊疆的崇高品質(zhì)。
4、學會自主學習的一些方法,養(yǎng)成自于學習的習慣。
● 課文重點
《白楊》這篇課文運用借物喻人的寫法,先寫白楊高大挺秀,適應(yīng)性強、生命力強的特點,借以表達爸爸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的宏偉志向。同時也表達了爸爸對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們一定會像小白楊一樣,迎著風沙茁壯成長,成為建設(shè)邊疆的生力軍。
● 文章概述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一位邊疆建設(shè)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己服從祖國需要;為建設(shè)邊疆作貢獻的志向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邊疆的心愿。
● 文章結(jié)構(gòu)
第一段:這一段從開頭到“每隔幾秒鐘”,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講的是列車在茫茫戈壁運行,窗外不時閃過白楊的身影。
第二段:這一段從“一位旅客正望著戈壁灘上的衛(wèi)士出神”到“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講的是爸爸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特點。
第三段:這一段從“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到“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講的是爸爸在借白楊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這一段即最后一自然段,主要講的是爸爸看到白楊樹的身邊有幾棵小樹成長起來了,嘴角浮起了一絲微笑。
● 分析理解
課文首先講被蒙古人民稱為戈壁,顧名思義全是沙子和石塊,干旱缺水,植物稀少。“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是說大戈壁非常荒涼,人跡罕至。特別是沙漠刮起風沙時,地是黃的,天也是黃的,天地一片黃色,所以說“渾黃一體”。課文開始的這兩句概括了大戈壁的特點:大、荒涼、氣候惡劣。這時,課文用一個設(shè)問句引出白楊——在茫茫戈壁,只有從白楊樹上才能“看得出列車在前進”也就是說,白楊是列車行進的唯一標志。“每隔幾秒鐘,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這說明鐵路沿線有許多白楊樹,它們像列隊的衛(wèi)士,挺立在沙漠中,抵擋著風沙的襲擊,護衛(wèi)著鐵路。“高大挺秀”就是又高大,又直立秀麗。形容白楊樹又高、又直、又秀麗。這是白楊樹的外形特點給人們留下的初步印象。
課文接著講白楊的內(nèi)在特點,是在兩個孩子爭論的過程中通過爸爸的口講出來的。爸爸介紹白楊樹共有三句話,分別講了白楊的三個特點。第一句是從外形上講白楊直立高大。
第二句講“哪兒需要……就在哪兒……”這是講白楊頑強生存的精神。第三句講它不怕風沙雨雪、干旱洪澇,這是在歌頌它堅強不屈的品質(zhì)。
課文的重點在第三段,講爸爸在借白楊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是點明中心的句子。“也”后面的意思是敘述的重點。“表白”即對人解釋,說明自己。在本課顯然應(yīng)理解為表達自己的心愿。爸爸要表達什么心愿呢?從這段講的爸爸的經(jīng)歷和對子女的安排看,爸爸媽媽都在新疆工作,說明他們在年輕時就服從祖國需要,遠離家鄉(xiāng)去新疆工作,像白楊一樣,哪兒需要就哪兒扎根。他們接子女來新疆念小學,念中學……含著的意思是希望子女和他們一樣,學好本領(lǐng),建設(shè)邊疆。聯(lián)系上一段爸爸介紹白楊樹的三句話來看,特別是“哪兒需要……就在哪兒……”“總是那么……不……也不……”等句子,表面上介紹白楊,實際上是贊美具有白楊品格的人,是表明他自己要做這樣的人。
課文最后一段的描寫意味深長,“一棵高大的白楊樹”暗指爸爸;“幾棵小樹”暗指孩子。看見“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爸爸嘴角“浮起一絲微笑”。含著的意思是,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輩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扎根邊疆,成長為建設(shè)祖國的有用之材。他為此感到欣慰。爸爸的微笑正表達了邊疆建設(shè)者愿為祖國建設(shè)作出無私奉獻的志向和理想。
本文的重點有二:一是體會爸爸借白楊表白自己心愿的有關(guān)句子。本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樣才能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呢?可抓住重點詞、句、段,特別是表中心的重點句,從理解內(nèi)容再體會所表達的思想。如由白楊的特點體會邊疆建設(shè)者的品格;由小白楊迎著風沙成長,體會孩子們一定在父輩的影響教育下扎根邊疆、茁壯成長。要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的訓練課,要抓住重點詞來理解重點句,方法很多比如朗讀、比較、分析、換詞、刪讀……二是初步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這也是本冊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可抓住“爸爸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啟發(fā)學生思考:爸爸表白了什么心?他要頌揚什么?先鼓勵學生自己試著概括中心思想,再相互訂正、補充,最后再結(jié)合課后練習思考題,準確地掌握本課的中心思想。
課文的難點是了解課文的借物喻人的寫法,這也是在為中心思想服務(wù)的,同時也是這篇課文的特點之一。在當前提倡推崇訓練教學的形勢下,應(yīng)由詞句段的訓練引出這個寫法,從而加深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本文的特點之二是多處描寫了爸爸的神情。見到白楊樹,先“出神”,繼而,“沉思”,可見由樹想到人,想到自己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想到和自己一樣的千千萬萬邊疆建設(shè)者,等爸爸講到白楊的特點時,“微笑消失了,臉色變得嚴肅起來,”說明爸爸在借物喻人,談?wù)撨吔ㄔO(shè)者的品格,表達自己的志向。最后講到爸爸望著窗外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如果第一次“沉思”是思自己、思過去,那么第二次“沉思”主要是思子女,思未來——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在邊疆落戶,建設(shè)邊疆的事業(yè)后繼有人,感到欣慰。
● 相關(guān)知識
《白楊》一文,在描述了白楊的特點之后寫道:“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xiàn)在還不能理解。”
那么,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意?這又是用的什么寫作方法呢?
爸爸的心意,就是希望孩子們也像小白楊一樣,堅強、不軟弱,迎著風沙成長。
文章結(jié)尾寫爸爸摟著孩子,望著窗外沉思,看到白楊樹,他又微笑了。這是又一次由樹聯(lián)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我們在作文時,也可以學習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寫《植樹》,我們就可由小樹聯(lián)想到人(包括自己),聯(lián)想到一代人的成材。
寫借物喻人的作文,首先要像《白楊》一樣,寫出物的特點,再由物的特點聯(lián)想到人的性格品質(zhì)。要注意物與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比喻要恰當、得體。有人在文章中把解放軍戰(zhàn)士比作掃帚、抹布等,只注意到了他們普通平常的一面,而沒有注意他們的主要品格。這就抓了芝麻而丟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