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望月》得失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18教學《望月》得失
江蘇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學 王軍(225231)
作者郵箱:
一、 回歸本原
語文是交際的工具,語文課必須承載著讓學生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重大職責。教材就是承載這一任務的一種憑借,一種寄托。在這節課中,我抓住第二自然段對月景描寫的段落和對外甥形象刻畫的段落。通過圖片,質疑,演示等方法對文本的語言進行悉心的揣摩和深入領會,可以說是雪落無痕地對語言文字進行了訓練。
二、 趨向簡潔
崔巒說:“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的、樸實的、扎實的。所以,我們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回歸常態的語文教學。”這一節,我一開始就直接出示“詩和月光一起,沐浴著我們,讓我們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中”。我讓學生兵分兩路:作者眼中的月光,詩人眼中的月光,讓學生感受詩和月留給我們的優美意境。那么,在此基礎上體會外甥愛幻想的特點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縱觀整個教學環節,主線清晰,抓住了一條綱領,起到了“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
三、 適度拓展
之所以加上“適度”,這么注意用詞的嚴謹,我是有用心的。在學習“詩人眼中月亮”這一段時,我提供了一些學習材料。就是這些個學習材料的發放,使我產生一種不必要的擔心。因為我怕背上脫離文本、天馬行空的嫌疑。但靜靜一想,確實沒有必要,因為:
1、 我沒有脫離文本,提供的材料是和文章有著密切聯系的;
2、 這里的補充和拓展是有必要的:在文中的這六首古詩中,有的詩學生已經相當熟悉了,但有些古詩還不是很了解。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到詩人情感與月光的聯系,體會詩中月的多情,對這些不為學生所熟知的詩做適當的補充是有必要的。
失
四、 關注學情不夠
古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是不斷變化的,在今天的課堂中,教師為搶時間趕教案,淡化了學生的主題地位,學生只能跟隨著教師亦步亦趨,所以造成了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的學生還不夠廣。不少的情況下,教師是主角,優等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更多數情況則是聽眾和觀眾。教師在教學冊操作過程中,只是想下一步的教學環節和自身的語言,犯下了“胸中無本,目中無人”的錯誤。
五、 關注細節不夠
一節成功的課堂必須做到“主線鮮明,細節飽滿”。沒有主線的課堂是散亂的,失序的。沒有細節的課堂則是平庸的,膚淺的,粗糙的。細節看似平常,卻蘊含著智慧;看似簡單卻孕育著深刻。這節課,不是沒有細節,而是教師對細節的處理得蒼白無力。甚至是錯誤的。細節就象是審視教師教學理念的放大鏡。我的教學理念就經不起放大和審視。歸根到底,還是教師調控課堂能力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