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⑴ 學會本課生字。
⑵ 結合句子理解詞語,學習用“暫時”“雪中送炭”造句。
2、能力目標:
⑴ 培養學生逐步養成閱讀課文時能透過內容體會文章表達思想的能力。
⑵ 培養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3、情意目標:
激發學生對美帝國主義的恨,珍惜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句子理解詞語。
2、培養學生逐步養成閱讀課文時能透過內容體會文章表達思想的能力。
3、培養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由時代背景導入
戰場上,我們中國志愿軍浴血奮戰,在著名的松鼓峰戰斗中,烈士們的尸體,留著各種各樣的姿勢,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抱住敵人頭的,有卡住敵人脖子把敵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敵人倒在一起、燒在一起。還有一個戰士,他手里還緊握著一個手榴彈,彈體上沾滿腦漿,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國鬼子,腦漿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個戰士,他的嘴里還銜著敵人的半塊耳朵。
我們的戰士,對敵人這樣狠,而對朝鮮人民卻是那樣的仁義,充滿國際主義的深厚熱情。
為了贏得朝鮮的解放,我們的志愿軍寧愿放棄國內的安逸生活,在朝鮮挖野菜,吃白雪,鉆防空洞;寧愿舍棄自己的家人,而在朝鮮國土上護衛著那里的人民,一去就是三年啊!就這樣,我們的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今天,最后一批志愿軍就要離開朝鮮國土回國了,(出示課件)這就是朝鮮人民送志愿軍的場面,如果你是志愿軍,或是朝鮮人民,你會說些什么呢?
我們今天即將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就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開朝鮮回國時,在車站上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齊讀課題。
看到這個題目,你急切地想知道什么問題?
1、親人指誰?
師:通過預習,你們知道這親人指的是誰嗎?
生:指朝鮮人民。
師:到車站為志愿軍送行,與志愿軍話別的朝鮮人民有許許多多,作者選擇了哪幾個代表?
2、還有問題嗎?
我到有個極為嚴重的問題,一提到“親人”一詞,我們會想到誰?
生:爸爸媽媽。
師:對,和我們有血緣關系的直系親屬,那這里的朝鮮人民與志愿軍有血緣關系嗎?
生:沒有。
師:所以我說他們不是親人,(板書:不是親人)你們反對嗎?
出現爭議。
師:好,那我們就分成兩派,同意我們的觀點(即中國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不是親人)的同學為反方,不同意我的觀點(即:他們是親人)的同學是正方。接下來我們就分成兩大組,自由朗讀課文,到文中去找出論據來證明你的觀點,好么?你可以找出具體的事例來說服我們,也可以通過你的朗讀來說服我。開始。
二、辯論理解課文內容
1、反方:志愿軍稱朝鮮人民為親人,為什么?
正方:大娘為志愿 軍洗補衣服,而且是幾夜沒合眼可以體會到他們是親人。
師:你能不能通過朗讀來說服我?
生讀。
師:反方的同學服氣嗎?我不服氣。
2、正方:通過大娘送打糕一事,可以體會到這份親情。
師:其他同學體會到了么?我們一起把這一部分讀一讀,邊讀邊畫出讓你感動的地方,一個詞語,一句話都可以。想想能不能讓你體會到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那份獨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