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
鼓勵求知、大膽想象《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鼓勵求知、鼓勵大膽想象、鼓勵探究發現的課文,通過作者回憶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這件趣事,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先概述了“我”九歲時發現了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卻在后來因此受到懲罰。然后具體敘述“我”發現有關胚胎發育規律的前后經過。最后,寫這個發現在幾年后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聲,結果被老師誤解受到處罰,但“我”從中獲得感悟。本文故事情節充滿童真童趣,語言風趣幽默,并有多處內心活動的描寫,真實展現了孩子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和對自然知識的渴求。
教學目標
1.通過聯系上下文和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胚胎、癡迷、絞盡腦汁”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默讀、想象、概括小標題等方式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物特點。
3.通過入情入景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4.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物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聯系有關科學家的例子,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危險”等含義深刻的句子。
第一課時
一、揭題。
1.今天我們先來認識一位俄國作家,他的名字叫:費奧多羅夫。板書:費奧多羅夫。指讀。
費奧多羅夫的童年天真爛漫、多姿多彩。在他童年的時候,發生了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課文《童年的發現》。
板書:童年的發現。齊讀。
2.看著課題,你最想了解什么?(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小結板書:發現了什么?怎樣發現的?)
二、初讀。學習“我發現了什么”。
1.打開課文,你會發現這篇文章挺長的,快速標上自然段序號,共19自然段。
2.這么長的文章怎么讀好呢?可以采用默讀,也可以輕聲地、快速朗讀課文,讀準字詞,讀通句子后,想想:
(1)我發現了什么?用“——”畫出來。
(2)課文哪些自然段寫了我發現的過程?做上記號。
3.交流:
(1)我發現了什么?(指讀第一句,板書:胚胎發育的規律。)
讀詞:胚胎。
你知道什么是胚胎嗎?(指讀注釋)
誰能講得簡單明白些?(其實我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就是從一個小小的胚胎發育成胎兒的。胎兒在媽媽肚子里的成長過程就是胚胎發育的過程。)
(2)課文中有一段話比較具體地描述了我所發現的胚胎發育的規律,你能找到嗎?
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從細胞變成小魚,經過了很長的時間。現在,這一段時間就折合成一個月。從小魚變成青蛙又得經過很長時間,又折合成一個月。這樣推算下來,到變化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指名讀。這就是我的發現。那年我才九歲,所以我為此感到——格外高興,自豪。——帶著這份高興和自豪讀讀我的發現。
(3)關于我發現的胚胎發育的規律,其實有位叫達爾文的科學家專門進行過研究,還得出了一個觀點,你能找到這句話嗎?
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