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教學設計及設計意圖
(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角色換位,激發(fā)了學生興趣,與文本進行對話,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體悟文章內(nèi)容。)
3、研讀“抬棺出征”:
(1)自讀有關段落 ,找出令你感動的句子,抓住重點字詞圈點評劃,并說一說為什么讓你感動?
(2)學生匯報:
a、“那是一個令人神傷的夜晚、仍信心百倍。”(左宗棠面對重重困難,仍信心百倍,足見他的剛毅堅韌。)
b、“左宗棠的隊伍一路西行,浩浩蕩蕩、”
播放“抬棺出征”的影片。
(教師借助影片可以使課文相關內(nèi)容具體化、形象化,運用得當,能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配以音樂,可以激蕩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了情境,創(chuàng)造出氛圍。)
師語言傾情:同學們,你們的臉上寫著敬佩,能把這種敬佩之情讀出來嗎?指名讀。
a 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左大人,此時,率領著抬棺隊伍前行的你正想些什么呢?
b 同學們,假如你就是西行隊伍中的一員,你正在想什么呢?
c 將士們,在西行的途中,你剛剛收到了家書,你的母親重病在床,,可是面對凜然前行的左老將軍的背影,面對這口黑漆漆的棺材,你在想些什么?
d 是左老將軍的精神感染了你,帶著敬佩的感情讀——
是左老將軍的悲壯行為打動了你,帶著必勝的信心讀——
(3)你覺得左宗棠是個怎樣的人?(具有滿腔愛國熱忱)
(4)“就是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介紹左宗棠收復失地,再次激發(fā)學生情感。
(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非常有限,他們與許多課文內(nèi)容存在明顯的心理差距,對課文涉及的背景環(huán)境也缺乏了解,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角色換位,使學生全方位地探究文章內(nèi)涵,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4、品讀“植樹造林”。
(1)指名讀。
(2)這段內(nèi)容哪里讓你感動了,小組合作交流。
(3)匯報“在征戰(zhàn)中,他深感茫茫戈壁、”
(4)師總結(jié):補充資料:他的朋友楊昌浚到西北為他籌備軍務時本以為會看到王之渙《涼州詞》中描繪的景象“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出課件,學生齊讀),沒想到看到的卻是片片樹林,寫出了:“新栽柳樹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的詩句。(出課件,學生齊讀)除了種樹,左宗棠在新疆期間,為保證軍糧供給,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曾大力興辦屯墾業(yè),其功績遺澤至今。
5、小結(jié):學到這,我們從左宗棠力排眾議,主動請纓;抬棺出征,收復新疆;植樹造林,建設新疆的壯舉中,從幾萬將士與侵略者的戰(zhàn)斗中,強烈地感受到什么?(愛國情、赤子心)
(三)揭示寫法,升華情感:
1、課件出示圖片“左公柳”
師:看到這鋼筋般的枝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那挺拔的身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讀第十四自然段:聽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們再次凝望它。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樹?它分明就是——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教學環(huán)節(jié)力求在學生充分研讀的基礎上,自主感悟,自覺內(nèi)化,理解和感受文本所承載的價值內(nèi)涵,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
2、再來看課題,這篇文章僅僅是在寫柳嗎?(寫人)引導學生認識到:既指生長在千里戈壁灘上的大柳樹,更指為保衛(wèi)新疆和建設新疆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