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
教材分析
《遲到》是第九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小時候上學經常遲到,在一個雨天被父親痛打一頓后心存怨恨。后來,在老師的幫助和父親的關懷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從此成了第一個到校的學生。
上學遲到是一個很難完全避免的問題,每一位同學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著名作家林海音在敘述這件事情時,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切身感受和父親的做法、態度細致刻畫出來,將一個一年級小學生雨天遲到的故事,依照事情的發展,娓娓道來,告訴人們只有勇于面對自己的錯誤并改正,才能使自己很快地成長起來。
本文語言平實,條理明晰,有鋪墊,有高潮,有發展,有尾聲,故事跌宕起伏,完整而不呆板,以小事見真情,讓讀者領悟到了父親對孩子嚴厲而又深切的愛。
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個性化行為,它是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實踐活動。閱讀教學的緊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必須重感悟、重積累、重運用。在閱讀實踐中,應堅持以“讀”為主線,以學生的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根據本單元教材特點,針對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積累,我設計了“在速讀中整體感知,在品讀中感悟感動”的課堂教學,體現學生主體自讀、精思、感悟、鑒賞、共鳴的學習過程,突出“自主閱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動發展”的設計特色,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作者因為體會到了父親“嚴”和“疼”中含著的愛,改掉遲到這一習慣的過程,感受父親那份既嚴厲又深沉的愛,及作者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2.運用已經掌握的“品詞析句”的閱讀方法,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初步領悟本文前后照應、先總結后分述的寫作方法。
3.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認識改正錯誤、從小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堅持自檢與反思,正確對待錯誤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概括父親關心我的具體事例,從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抓住描寫人物動作、神態、語言的詞句來感受父親既嚴厲又深沉的愛,及我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讀文音樂,制作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查閱作者資料。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上學有沒有遲到過?遲到的時候,父母和老師是怎么對待你的?你怎么看待遲到這一現象?學生交流。
2.師: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時候就是一個經常遲到的孩子,她寫的《遲到》一文,讓我們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們讀后一定能受到啟發。板書課題。
3.小組交流課下搜集的有關作者的資料
二、速讀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讀文,邊讀邊想:作者林海音的父親是不是一位好父親?
2.同位互相檢查初讀課文的情況,清除字障、詞障,掃清閱讀障礙,重點檢查是否把字音讀正確、讀流利,教師對易讀錯的字進行檢查。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師:讀了課文,你讀懂了什么?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全文內容。
引導學生從“主要內容——所寫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讀懂的內容。如,我讀懂了,這是一位對我要求很嚴格的父親,這是一位很疼愛我的父親。教師評價,總結所讀懂的內容是否正確,學生表達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