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黃鶴樓送別》(說課稿)
設計意圖:運用配樂朗讀渲染情感;運用電腦動畫再現情境;運用想象說話體味深情。三個教學環節層次清晰,目的鮮明。同時又滲透了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指導。 7、引讀第5小節:此時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吟詩抒情] 8、你能吟一吟這首詩嗎?(出示古詩)[媒體7] 指名讀,齊讀。 9、文中說,這首送別詩是一首名詩,而且是一首怎樣的名詩?什么叫“膾炙人口”呢?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它應該也像一位兄長和老師,飽含深情地為你描繪一幅幅動人的美麗畫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誠摯的人間真情。你能聯系前面的所學所悟,說說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嗎?先說給你的同桌聽聽,再指名說。 (1)“煙花三月”寫出了春天的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詩人佇立江邊,凝視遠方,看著白帆漸漸遠去,一江春水流向天邊的畫面; (3)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4)文中第4小節說隨著江風漸漸遠去的是“白帆”,詩里卻說是“孤帆”,這是為什么呢?當時的長江是一條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為什么說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別好,表面寫“船孤”,實質寫“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詩的眼睛,使我們看到了詩人的內心世界。這種孤獨并不是狹隘消沉的,君不見“滾滾長江天際流”,這是何等的奔放大氣啊!) 10、品出了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再來讀它,肯定會更有味道。配樂,指名讀,齊讀。 11、讓我們把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背下來記住吧!自己背,齊背。 設計意圖:借助“膾炙人口”一詞,引導學生回味鑒賞,從而使詩、文不再割裂,達到了“詩文交融”的境界。并抓住“孤”字這個詩眼,把整首詩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內涵,品出了檔次!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1、(指板書)今天,我們通過對《黃鶴樓送別》一課的學習,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從開始的“賞景藏情—對話敘情—吟詩抒情”這樣一個“送別”的過程,從中層層深入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非同尋常的感情,這就是“依依惜別”之情。不僅如此,我們還從中了解了李白創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名詩的由來。 2、布置作業:古往今來,很多大詩人創作了著名的送別詩。課后,同學們可以去收集幾首,然后挑選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詩人創作這首詩的由來,下節習作課,我們嘗試把它改寫成像《黃鶴樓送別》這樣的文包詩,特別注意學習文中用人物對話表達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寫作方法,好嗎?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使學生對課文內容達到融會貫通的整體把握;課后作業既引導學生指向課后的閱讀積累,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本課的教學資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讀促寫、讀寫遷移”。 [板書] [副板書] 賞景藏情 25、黃鶴樓送別 對話敘情 依依惜別 煙花三月 吟詩抒情 孤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