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小心輕放孩子的心)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9
竇桂梅
這是一年級的漢語拼音課。
邁進學校還不到一個月,小孩子的臉上寫滿天真與快樂?吹轿覀冏诤竺妫粋個仰起笑臉向我們問好。
教學內容是“b、p、m、f”四個聲母。剛開始,明顯感覺張老師總是叫前面的幾個同學——因為那高高舉起的小手,總在老師眼前晃動。
可想,如果整堂40分鐘就這樣一直叫起的是前面的學生,后面的大部分學生有可能一次發言的機會都沒有。
我開始擔心,一節課這樣,一天這樣,一星期這樣,長此下去——那些被忽視的學生,自然也就失去了表達的機會。長此以往,麻木的不是他們的表情,而會是學習興趣的那根弦兒。于是聯想自己的課堂教學——我不也是看哪個同學在我眼前舉手歡就叫哪個同學嗎?
正這時,忽然看到老師從講臺上拿出一朵大紅花給了一個男孩——我不也是經常這樣做嗎?
當年,為了讓學生中午吃飯吃得快,吃得飽,就規定吃飯快而且吃得干凈的同學,獲得前十名的就給紅花。孩子們為了那朵小紅花,狼吞虎咽起來——幸虧我發現了,具體提出吃飯要求。但,學生吃飯是“正!绷,可小紅花卻一直發著……
真所謂旁觀者清,當事者迷啊。今天,我才發現了“小紅花”背后藏著的危機。
這堂課上,老師對那些積極發言的同學,或者是發言精彩的同學獎勵小紅花。可以說,整堂課,小紅花的發放成了激勵學生學習的主旋律。只見,學生為了小紅花爭先恐后地“爭奪”著。
得主的眼睛流露出自豪得意的神色。手里拿著大紅花左看又看愛不釋手,接下去的學習早已拋到九霄云外。
那些沒有得到小紅花的孩子呢?他們的表情告訴我——他們還有希望,那就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堂課。如果,如果下節課還是沒有得到小紅花,下下節課仍然沒有得到小紅花——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中小紅花沒有得到,可得到的會是什么呢?
那些總是得到小紅花的學生,在一次次得到小紅花的結果中,最終沉淀在他們心中的是一種健康的自信嗎?他們的學習是否成為了潛意識的就是為了得到小紅花,得到老師的表揚?想想,有些課堂,老師動不動就在孩子的臉上帖上一個小星星,動不動就“你真聰明!”“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掌聲響起!”——這種“原始”激勵的后果是什么呢?
這樣廉價的贊揚,在我的課堂上,不也是屢見不鮮、屢聞不鮮嗎?自己以及別人的課堂這樣隨隨便便的塞給學生,這些泛化的,拔高的“評價”,最終飄起來的,鼓起來的,是學生自我膨脹的“嬌傲”的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