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清平樂 村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淡的環境的描寫,以及對翁媼、三個兒子的刻畫,抒發了作者喜愛農村的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我首先讓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談談自己讀懂了哪些詩句。然后試說詞中描繪的景象,整體感知全詞。在朗讀指導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感受詞的韻律美、節奏美。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3、借助朗讀、想象、表演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通過朗讀、聯想,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圖片導入, 揭示課文。
1、同學們,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同學們看看這幅圖畫,如果請你給它起個名字,你打算起什么?(課件出示書上插圖)
2、這幅畫是根據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畫的。辛棄疾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一生主張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對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隱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饒地區),在這期間他寫了許多恬靜安逸的詩詞,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詞就是那段時間完成的。
3、“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這首詞的真正題目,通過剛才的看圖,你知道題目中“村居”可能是什么意思嗎?
二、初讀詩詞,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練讀課文,特別注意讀準字音,通順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個小記號。
2、學生練讀。
3、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
4、師:剛才同學們在讀詞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不理解的字眼?先在小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組派一名代表說說小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
5、組內交流
6、師:出現了這么多疑難之處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也可以直接向老師請教。)
7、請同學們連起來說說整首詞大概意思?
三、品讀文字,感悟詞情。
1、結合圖片,逐“片”討論:
a、“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茅檐:茅屋。吳音:吳地的方言。醉里:酒后微醉。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熱。翁媼:老年夫妻。
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誰能有條理地說說?
此時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老兩口此時可能在說什么呢?
過渡:一對白發夫妻操著吳音正在親密地聊天,他們的生活是清貧的,可為什么感到這樣幸福呢?請同學們細細閱讀下片。
b、“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無賴:頑皮
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趴著剝蓮蓬取蓮子吃。
師小結: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寫了三個兒子的行動,刻劃了他們的形象。小兒剝蓮蓬吃的那種活潑天真的神情狀態,最有趣了!
2、配樂朗讀。
3、練習背誦。
四、展開想象,拓展詞境。
師過渡: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戶人家彼此親昵,翁媼之間——“醉里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發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創作了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