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別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別 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詩兼美的“文包詩”形式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系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但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向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這是一篇培養學生聯系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本。
一、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先從整體入手,抓住人物理清故事,然后系統感知課文,每一段采用了讀讀、說說、讀讀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
1、讀中感悟,發展語言。“讀”是語文學習的主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以讀為本,讀中感悟主要體現在:讓學生與書中的人物、景物交流,把人物的思想感情通過讀來體現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如:讓學生自讀自悟每一段,說說寫了什么?學生在說的基礎上,理解感悟課文,與文本對話,分角色朗讀李白和孟浩然的對話,引發學生想象春天的美景和送別的場景。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表達能力。尊重了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了不同的內心情感變化,推動了學生的情感發展,有效地落實了語文教學中“讀”的目標。
2、抓住“空白”,引導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兩位大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五年級的孩子還是很難體會到的。我就讓學生從自己談起,自己是如何送別親人的?再利用課文中的幾個空白點:話別時他們還會說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么呢?還有什么也隨著這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邊?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生共鳴,可以更好地體會詩歌意境。
3、拓展資料,升華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于是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通過補充部分送別詩,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努力使課堂教學有趣、有序、有效。
二、當然,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
1、對“文包詩”這類課文的教學把握還不夠,它既不同于單純的古詩教學,又不同于普通的課文教學,它要求在教學中做到詩和文不割裂,從文理解詩。可我在教學中比較重文,對文詩結合處理得還不夠細膩。盡管我認為,只要理解了“文”,對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詩”結合環節還是需進一步落實的。
2、教師的語言過多,總是把學生往預設中牽引,對生成的問題處理策略不得當,致使學生的情感思維不能流暢的步步深入
3、時間分布不均勻,前松后緊,后面的積累和練習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
《黃鶴樓送別》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別》是一首文包詩形式的課文,課文巧妙地將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包含在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篇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于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而且文包詩是蘇教版小語教材的一個創設,一個特色,文因詩而生,詩為文之魂,文為詩設境。“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融景抒情,借景抒情,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