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為本 動態生成——《高爾基和他的兒子》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凸顯人文性是語文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人文性”不僅僅是在確立教學目標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整合地考慮,更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時時處處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存在狀態,并以此為資源進行動態的生成性教學,使課堂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一個時空。
設計特色:
本課時的設計以讀為本,還學生“讀書”的時間和空間,同時以交流的方式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合作,使學生在讀書交流中明晰課文的語言內涵,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5自然段。
2、憑借語言材料,深刻領會“給”的豐富內涵,體會“愉快”,感悟“美好”。
3、在讀中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談話導入,質疑明題,激發興趣。
1、談話:“同學們,什么時候,你很快樂,心里感到特愉快?”
2、讀句質疑,提煉研讀主題:“課文中有個人對什么事最快樂是這樣說的:(出示句子)‘給’,永遠比‘拿’愉快。”讓學生朗讀這句話,之后質疑:“讀了這句話,你想問些什么嗎?”然后從學生的提問中提供出本節課的2個研讀主題:①誰給了誰什么?②怎么“給”?
3、激發興趣,導入研讀:“同學們真行,就這句話,就一個‘給’字(板書“給”)提出了兩個很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接下來,我們該怎么做了呢?”學生提出應該讀書研究,解決這兩個問題。
[課文講述的是有一年,高爾基在意大利的一個小島上休養,兒子前往探望時在島上栽種了許多花草,給高爾基帶來了無比快樂。后來,高爾基寫信給兒子,告訴他:“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個故事對學生精神生命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價值意義。為此,教學這一課時確立了這樣一個目標:讓學生通過讀文感悟,明“給”永遠比“拿”愉快的理,從而在思想認識上有所覺悟,提升自己的精神生命。對“給”的深刻領會,對“愉快”的意義把握,是達成這個目標的關鍵所在,所以本課時確定了“誰給了誰什么,怎么‘給’”這個研讀話題。要使課堂有所生成,光有研究的話題還不行,還要有主動研究的動機和積極的研究情境。所以教學中,以談“快樂”導入,讓學生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切身感受暢談“快樂”之后,提出一種與之截然相反的觀點,使他們處于憤悱狀態,心中升騰起讀書研究的強烈愿望,從而創設出一個積極探究的情境。]
二、揭示課題,初讀感知,淺層研究。
1、揭題:“現在,我們就來讀讀課文《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板書課題),研究、解決這兩個問題。”
2、初讀感知,淺層研究:“先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邊讀邊想:①這句話是誰說的?②課文中,誰給了誰什么?”學生自由讀文思考,然后交流,朗讀第一自然段,知道課文中講兒子給了高爾基鮮花或愉快。相機完成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