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松》教案
學 校 濰坊市育才學校 設計者 張明慧 年 級 五年級 學 科 語文 教材版本 蘇教版 學 時 2 教學環境 硬件環境 電腦 投影儀 軟件資源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黃山奇松》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描寫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課文集景色美、語言美、情感美于一體,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文章語句生動,令讀者賞心悅目、心馳神往、浮想聯翩。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鐘。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松的動人姿態。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麗。第二自然段對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優美姿態進行詳細描寫和對黃山松“千姿百態”的概括描述表現了黃山奇松的“奇” 。教學時,我首先抓住“迎客松 ‘奇’在哪里?”這個大問題來引領全文、貫穿全文,,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贊美之情。 學習者分析 五年級學生具有一定閱讀能力,能理解課文內容,本課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質疑問題、自讀解疑和讀議領悟的過程中,給予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空間,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2、通過朗讀感悟文中新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難點以及 突破措施 重難點:1、指導朗讀,在讀中體會黃山松的美和奇。 2、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奇松的。 突破措施:首先,通過錄像初步感知黃山風光。使學生對黃山有大致的感性認識,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點。接著,以“黃山奇松‘奇’在哪兒?”這個問題,讓學生研讀全文,探究體會。并根據學生的討論相機出示圖片或錄像,在問題的討論中從整體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點。然后,精讀這段,落實訓練點。最后,引導學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態,把訓練拓展向課外。 媒體設計 闡 述 利用信息技術讓教學多元化、立體化,并使教學內容圖、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體現,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各種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調動他們參與意識。課堂上,用生動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把學生帶進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對照圖像閱讀課文,感受課文,理解課文,使閱讀與感受、體驗結合在一起,將閱讀的觸角伸向更廣袤的空間。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媒體、教學資源、教學工具的使用及分析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境激趣,再現生活,觸發情感。 1多媒體演示:黃山“四絕”錄像請學生用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句話概括黃山給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