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四絕-黃山奇松
黃山奇松遍布黃山,峰壑百齡以上的古松數以萬計,著名的有迎客松、送客松、臥龍松等31棵。許多奇松下無寸土,只得扎根于山體花崗巖的裂隙之中;因峭壁陡滑,雨水難留,為尋找水源,根部要不斷潛入巖體深處有水的斷層,所以根的長度往往超過樹身數倍。
黃山延綿數百里,千峰萬壑,比比皆松。黃山松,它分布於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為母,頑強地扎根於巨巖裂隙。黃山松針葉粗短,蒼翠濃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態。或倚岸挺拔,或獨立峰巔,或倒懸絕壁,或冠平如蓋,或尖削似劍。有的循崖度壑,繞石而過;有的穿罅穴縫,破石而出。忽懸、忽橫、忽臥、忽起,“無樹非松,無石不松,無松不奇”。
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干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它有一
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如今,這
棵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征了。迎客 松 奇松傲立玉屏前,閱盡滄桑色更鮮。雙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壽千年。”挺立于玉屏峰東側,文殊洞上,破石而生,壽逾八百年,樹高10米左右,胸徑64厘米,地徑75厘米,枝下高2.5米。樹干中部伸出長達7.6米的兩大側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開雙臂,熱情歡迎海內外賓客來黃山旅游。它是黃山松的代表。姿態蒼勁,翠葉如蓋,剛毅挺拔,彬彬有理,形象可愛。
送客松姿態獨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別。
陪客松 位于黃山玉屏峰前文殊臺上,海拔1670米處。四棵古松,猶如仙女,亭亭玉立,姿態秀麗,常年累月在此陪伴游人觀景,故名。樹齡均已500年,均高5米。東側兩棵,干圍1.15米;西面兩棵,干圍1米。冠幅直徑均為5米。 陪客松正對玉屏樓,如同一個綠色的巨人站在那兒,正陪同游人觀賞美麗的黃山風光。
奇松是“黃山四絕”之首,黃山“無處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松,以石為母,以云為乳,七十二峰,處處都有青松點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畫筆,把五百里黃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且不說那展翅欲飛的鳳凰松,玉麒騰躍的麒麟松;也不說那輕歌低吟的豎琴松,纏綿親妮的連理松。單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無名松,就足以把黃山裝點得妙不可言。
正因有了遍布峰林溝壑的黃山松,于是,黃山的景美了,山活了,風動了,云涌了,雨多了,泉響了……連山石也有了靈氣。難怪古人說:“黃山之美始于松。”
英姿颯爽的迎客松
黃山松針葉短硬,樹冠扁平,頸干粗韌,葉色濃綠,盤根于石,傲然挺拔,生態適應性極強,1961年,著名林學家鄭萬均等通過考察和鑒定發現黃山松與中國臺灣松其實是同一樹種。
黃山松,是植物學上一個獨立的品種,是以黃山命名的兩針葉松樹,廣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中國臺灣諸省及河南南部、湖北東部,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峰山頂、陡坡、山脊、裸巖等地段。黃山松針葉短硬,樹冠扁平,頸干粗韌,葉色濃綠,盤根于石,傲然挺拔,生態適應性極強,在懸崖陡壁上形成樹冠平展的旗形樹,在平緩的山坡或山脊上形成不同年齡級的黃山松林,姿態各異,構成景區獨特的景色。黃山松的外形與華北、西北的油松極為相似,故過去很長時間里人們一直把黃山松當作油松。1936年,中國植物學家來黃山進行實地考察,經鑒定認為黃山松針葉短,微細,樹脂的數量、位置與油松截然不同,是一種新樹種,因為這一科學現象是在黃山首次發現,所以就以黃山來命名這一樹種。1961年,著名林學家鄭萬均等通過考察和鑒定又發現黃山松與中國臺灣松其實是同一樹種,于是將黃山松與中國臺灣樹合并為一種,改學名為pinus Chinese Taiwanensis,仍保留“黃山松”這一中文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