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
l 可是山中云霧濃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隱者容易嗎?此時他會怎么想?
2、 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不遇、可遇、難遇這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于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而詩人將這一系列的問答和心情的變化,濃縮成短短20個字,其間必定經歷了許多的思考。這反復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誦讀詩文,化詩為畫:
1、朗讀詩文。
2、背誦詩文,腦中想象畫面。
3、拓展:隱者是個什么樣的人,你能根據詩句做出一些推測嗎?
4、課堂練習:將詩文改寫成現代文。
△附板書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問
言師采藥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處。 難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分析、品讀詩句,理解詩句含義,感受牧童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在《尋隱者不遇》中,詩人尋訪隱者,有沒有見到?
2、我們這節課要來學習的這首詩中,詩人很幸運,他不僅見到了,而且將見到的情景寫下來,就是我們這節課要來學習的——《所見》。
二、檢查預習:
1、 檢查生字
振 蟬
騎
“振、蟬”在讀音上要注意什么?“騎”看到這個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什么有關嗎??
2、 交流你所搜集到的有關資料。(袁枚一生,歷任溧水、沭陽、江浦、江寧知縣,除了贏得賢明政聲之外,留下的文學著作也很多,有《小倉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和筆記小說《子不語》等。)
三、初讀詩文,了解大意
1、 出示詩句,學生自由朗讀。
2、 指名朗讀,相機正音。
3、 默讀思考:在《所見》一詩當中,你見到了什么?
4、 交流各自收獲。
5、 老師見到了兩幅圖,你知道是哪兩幅嗎?(一、歌唱圖 二、捕蟬圖)
四、品讀詩文,體會意境
1、品析“牧童歌唱圖”
牧童騎黃牛, 歌唱圖
歌聲振林樾。
l 讀一讀前兩行詩句,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l 牧童如何騎著黃牛?這是怎樣的歌聲?(理解“振林樾”)他會唱什么歌?
l 在這句詩中,你看到的牧童是怎樣的牧童?
l 指導朗讀。
3、 品析“牧童捕蟬圖”
意欲捕鳴蟬, 捕蟬圖
忽然閉口立。
l 讀一讀后兩行詩句,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l 和前面那幅圖中相比,這里的牧童有什么變化?
l 他會怎樣去捉這只蟬?(理解“忽然閉口立”)
l 在這里,你又看到一個怎樣的牧童?
l 指導朗讀。
3、熟讀全詩,背誦詩文。
五、課堂練習
1、組詞
振( ) 蟬( ) 忽( ) 閉( ) 騎( )
晨( ) 彈( ) 物( ) 閑( ) 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