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民歌民謠的特點,感受民間文學的魅力。
3.通過對課文具體語言文字的朗讀、感受、體驗、品悟、表達,感悟作者在月光下從母親那里得到的啟蒙教育,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在真情的噴涌中獲得文化的洗禮與親情的陶冶。
課堂實施
第一板塊 品味歌謠魅力
1.當你再讀課題時,你的眼前會浮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2.母親在月光下吟唱歌謠的情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親唱了許多歌謠,課文中寫了五首,找出來讀一讀,可以把你最喜歡的那首多讀幾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誰來把你喜歡的一首歌謠讀給大家聽聽?并說說喜歡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學生交流;多形式、個性化朗讀。)
4.你對民歌童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5.你們的發現和孫友田的感受是一樣的,民歌民謠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充滿鄉土的氣息,濃郁的詩情,能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遐想。
(點評:語文課要引領學生學習語言、感悟語言。作為民族文化源頭和根基的民間文化之一——民歌民謠,是神奇的,有著巫術般的魔力,能為孩子打開一扇隱秘的語言之門。通過自主品讀、個性化朗讀、展開想象、交流感受等多種方式,讓學生了解民歌民謠的特點,感受民間文學的魅力,同時為體會母親的教育智慧、理解“啟蒙”做好鋪墊。)
第二板塊 感悟月光、母親、啟蒙
1.母親吟唱歌謠時又會給我們帶來一種怎樣的感受呢?(出示農家月夜場景)配樂引讀第一自然段。
2.你們聽!母親的歌聲從籬笆小院里傳了出來……(播放:清唱的歌謠)
(點評:優美的畫面、抒情的音樂、動情的引讀構成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磁場,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帶入情感的世界、詩意的世界。)
3.聽著母親的歌聲,你有什么感覺呢?
4.孫友田的感受和你們是一樣的,他在文中寫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1)指名讀。
(2)你們能想象,當時的“我”是怎樣聽母親唱歌謠的呢?
(3)那時的我,快樂著、幸福著、陶醉著……把這些美好的感受也讀出來。(指導朗讀)
(4)讀到這兒,你知道作者為什么要說“芳香的音韻”了吧?從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
(5)這“芳香”讓我們品出了母親聲音的甜美、輕柔;品出了母親的歌聲使孩子如癡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謠散發出的美好的感受……這就是孫友田體會到的“芳香的音韻”。
(點評: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體驗是緊密相連的。引導學生依托文本,抓住文本的“美點”——“芳香的音韻”,通過想象課文情境,聯系上下文,多種形式的品讀引燃學生的情感點,成為學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內化情感、內化語言的情感紐帶,力求體現“語文教學語文味”。同時,進一步感悟語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母親聰穎美麗的形象伴隨著文本扎根到學生的心靈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