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案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 小學 2,學科:語文 2,課時:2 3,學生課前準備: 一、掃清文字障礙 二、朗讀課文 二、 教學課題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二泉映月》琴聲變化中蘊含的豐富內涵。 2、感受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學習他敢于與命運抗爭、美好理想和生活的精神。 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在音樂的變化中感受阿炳對音樂的無限熱愛,對美好生活和理想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教學難點:通過感情朗讀去體會和表現阿炳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的精神品質。 三、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蘇教版教材第十冊的一篇課文。 它生動地記敘了阿炳創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文章真摯感人,曲子所表達的意境和內涵豐富,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酷愛音樂、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課文內容真摯感人,語言生動優美,意境高雅深遠。《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但篇幅較長,難點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樂上的專業術語,而且阿炳生活的那個年代離現在的孩子也比較遙遠,對于缺乏生活經驗的小學生來說,領悟文章的中心以及樂曲所表達的情感,有一定難度。要讓學生了解這首名曲所表達的內涵,必須讓學生了解華彥君悲慘苦難的人生,感受阿炳剛直頑強的精神,然后學生聽這首曲子,展開想象,引導學生體會其中蘊藏的內涵和意境,并通過朗讀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使學生產生共鳴,披文入情入境。 四、 教學方法 由于本文的寫作背景與學生的生活背景、時間、空間差距較大,因此教者充分發揮多媒體和語言文字的優勢,課前通過百度搜索,查找阿炳的資料,先創設一個音樂情境,讓學生在初感音樂時就對音樂中的變化有所了解,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拉近阿炳和學生的距離,在品讀體悟中產生感情共鳴,從而理解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和他的敢于和命運斗爭、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第一節課我們了解了阿炳的悲慘身世,十多年過去了,阿炳的師父早已離開人世。阿炳也因為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整天帶著墨鏡,操著胡琴,賣藝度日。但是生活的貧窮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向往,又是一個中秋夜,阿炳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再一次的來到二泉。 百度搜索阿炳資料: 2、這一次的到來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他想起了什么?下面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第四自然段。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