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賞讀”:《海倫·凱勒》教學實錄
一、導入課題,引導讀書。
師:昨天,我們也在這里上了第一課時,對哪些內容印象深刻?
生答略
師:在繼續學習課文之前我們來聽寫一句話。人走多遠,不是問雙腳而要問志向;人能攀多高,不是問雙手而要問毅力。
師:這句話中有個標點要注意,什么標點?
生:“志向”后面應當是分號。這句話是由兩個分句組成的。
師:不錯。能理解老師聽寫這句話的用意嗎?
學生不知所以。
師:聯系今天我們所學的內容,老師為什么要聽寫這句話呢?
生:我明白了。這句話是對海倫一生的贊美。
生:海倫是一個生活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但她卻通過自己的努力學會了閱讀寫作說話,寫了14部著作。
師:她走得遠嗎?(生:遠。)
師:她攀得高嗎?(生:高。)
師:她靠的是什么?
生:是志向,是毅力。
師:這種毅力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講就是——
生:不屈不撓。
師:讓我們一起舉手寫下這個感動人心的詞語(板書:不屈不撓)。
師:讓我們一起呼喚這個頂天立地的名字———
生:(齊讀課題)海倫·凱勒。
師: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看課后第四題的學習要求。(指名生讀)課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海倫·凱勒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畫下來,再讀一讀。
(學生自由閱讀)
二、走進文本,深入對話。
師:找到了嗎?
生:(讀)她不分晝夜,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她拼命摸讀盲文,不停地書寫單詞和句子。她是這樣地如饑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頭都摸出了血。
生:(讀)“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親密的伙伴——能聽懂我的話,我夜以繼日地努力,反復高聲朗讀某些詞語或句子,有時甚至要讀幾個小時,直到自己覺得讀對了為止。我每天堅持著練習,練習,練習……”
師:(出示第1段話)這段文字僅僅讀一遍是不夠的。大家再讀讀,你發現有哪些詞語值得我們品味。
生:“不分晝夜”說明海倫學習時間之長,白天學了還不夠,夜晚還接著進行。
生:海倫學習不僅時間長,還十分投入。是拼命地摸讀,不停地書寫。
師:是的,海倫十分地渴望知識,學習非常投入,用課文里的詞講就是——
生:如饑似渴。
師:“如饑”……如同饑餓的人看到了食品,“似渴”……如同干渴的人看到了水源,怎么樣?
生:撲上去。
師:撲上去干什么?
生:吮吸,吮吸知識的甘霖。
師:同學們注意了嗎?這里用的是“甘霖”,為什么不說“甘露”呢?——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露”。
(生面面相覷)
師:“露”是什么?
生:露水。
師:太陽一出就——
生:消失了。
師:“霖”呢?呵,有同學習慣性地找字典了,字典沒帶。怪老師疏忽了沒有通知。老師告訴你們吧:“霖”是連續下幾天的雨。
生:(急急舉手)雖然它們都是甘甜的知識,但“露”就在草皮上一點點,太陽一出來也就沒了,“霖”是下了幾天的雨,量很大,也就是說,不管有多少知識,海倫也能像干燥的海綿一樣把它吮吸干凈,對于學習她始終沒有滿足的時候,沒有懈怠的時候。(聽課老師嘖嘖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