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預案
這堂課的教學,我將目標定位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了解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原因,讓學生感受維也納悠久的音樂文化和獨特的音樂氛圍。這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
2、理解多義詞“搖籃”、“裝飾”、“摻和”。這是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3、學會“總起分述”的寫作方法。(這一點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的。)
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1、緊扣課文中的“搖籃”、“裝飾”、“離不開”等關鍵詞,引導學生理解2—4自然段;抓住“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和“金色大廳”的特點,幫助學生了解這兩個世界著名建筑的風格和地位。
2、用“音樂是維也納的靈魂,沒有音樂也就沒有維也納。”這一句對維也納的評價貫穿這堂課。學生隨著學習內容的遞增,對這句話的理解會不斷地提升,從而真正地體會到維也納為什么會被稱為“音樂之都”。
3、本文是一篇以說明介紹為主的文章,內容比較枯燥。為了使這堂課有一些情調,我將音樂家們在維也納創作的名曲充盈著整個課堂;為了使這堂課有一些情趣,我將維也納城市的裝飾、國家歌劇院和“金色大廳”的圖片引進課堂。目的是給學生視覺和聽覺的沖擊,讓學生感受其悠久的音樂文化和獨特的音樂氛圍,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對維也納的向往之情。
教學過程:
一、簡單復習
上堂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說說你知道了什么?(“音樂之都”座落在優美的環境之中,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有人說“音樂是維也納的靈魂,沒有音樂也就沒有維也納。”[課件出示]生讀,并談談自己的理解。
是啊,我們這篇課文把維也納叫作“音樂之都”!這是為什么呢?(板書:?)這一堂課,我們一起圍繞這個問題進行探究。
二、自學課文2—4自然段。
1、邊讀邊想,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3、鼓勵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相機板書。
重點抓住以下的問題:
(1)為什么說“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
(2)為什么說“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
(3)為什么說“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
三、討論疑難。
a、緊扣“搖籃”。
1、理解“搖籃”的本義和引申義。
2、仿寫句子,并說明理由。(教師適當引導)
是 的搖籃。
3、為什么說“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
4、說說你對這些音樂家的了解。(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課件補充]維也納給那些作曲家以豐富的靈感,創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海頓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維也納完成的,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是在維也納完成的,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是在維也納完成的,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是在維也納完成的,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維也納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