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都維也納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用優美的筆觸描寫了維也納獨特的城市風貌,講述了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淵源,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贊美與向往!
課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為第一段,交代了“音樂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為第二段,從世界著名音樂家在這里的創作生涯、城市的建筑與裝飾以及維也納人對音樂的酷愛這三方面敘述了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原因;第五、六、七自然段為第三段,介紹了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被稱為“金色大廳”的音樂之友協會大廈的宏偉壯觀以及在世界上的影響。其中第二、三段為教學重點。
就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在寫作方法上是同組課文學習的進一步鞏固!
層次清晰,以總分結構一以貫之,第二部分的每一自然段也是如此,緊扣“音樂之都”,選取個性化素材,從不同方面介紹這座城市。2、全文語言簡潔、明快、優美。開篇的“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波光粼粼”把我們一下子帶入了美的情境。“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悠揚的樂聲摻和著花草的芬芳,在晚風中飄溢、回蕩”文中的很多語句,讓學生入情入境,感受維也納特殊的文化氣息。
讓學生弄清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敘述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讓學生感受維也納的音樂氛圍,培養學生的音樂情趣是教學難點!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新詞,結合上下文理解“搖籃”、“摻和”、“裝飾”等主要詞語。
3、感受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體會維也納人民對音樂的酷愛。
4、抓住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總分式的構段方式,引導學生發現作者在寫法上的特點。學習本課從幾個方面介紹一個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方法及媒體運用:
因為老師和學生誰都沒有去過維也納,所以也沒有對這個城市的直觀印象,因此教學前教師可帶領學生去圖書室、上網查找有關維也納的資料,在頭腦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識積累;或在單元導讀課上集中給學生呈現一番。課堂上著重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品析,想象各種畫面和情形,反復朗讀等方式感悟音樂之都的魅力!
四、教學建議:
1、用聲畫并茂的配樂配圖誦讀,讓學生進入情境!
2、圍繞課后思考題,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3、補充資料,加入元素,助學生感受文字,感受音樂氛圍!
4、回顧音樂之都的魅力,習得寫作方法,嘗試運用。
五、教學構想:
一、巧妙地創設情境,走近音樂之都!
維也納是一個具有濃厚音樂氛圍的大都市,文章的筆觸也很優美。再加上文中的長句子很多,也出于整體感知、欣賞風光(自然風光、城市風光)的需要,課的開始,老師可安排一個聲畫并茂的配樂配圖誦讀,讓學生進入情境。在此基礎上,再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為什么課題稱維也納為‘音樂之都’?”自讀課文。讀完課文后,全班討論,說一說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具體敘述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通過討論,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層次,隨后,引導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抓住“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波光粼粼、穿城而過”這四個詞語,想象當地如畫的風景,并及時呈現出圖片、樂曲、讓學生置身在美妙的氛圍中,這對于學生體會“維也納是古典音樂的搖籃”,“是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起到了鋪墊輔助的作用。也從多個感官入手,抓住了本課的目標,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總的印象,學生初步走近音樂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