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3)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預設:①讓學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順序向我們介紹三味書屋的;②引導探究:學生們為什么沖著古樹底下的梅花鹿行禮?從這段文字中你還能感受到什么?)
(4)對照屏幕練說三味書屋的陳設。
(5)指名說說三味書屋的陳設。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語言實踐的情境,學生將書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
3、設境賞“梅花”
(生讀書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書屋的后園去看看那冰清玉潔的梅花嗎?誰能把這段文字讀好,老師就和誰去看梅花。
(3)生練讀后,指讀。
[設計意圖:“誰讀得好,老師就和誰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調動了學生的朗讀興趣。]
(4)課件展示梅花圖片,配以優美的音樂,最后圖片淡化,出示課文關于梅花的描寫。
(5)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話,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設計意圖:這段情境創設既體現了教材特點,突破了教材難點,從而促進兒童知識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盡可能大的發展。]
4、品析悟“來歷”。
品析“那年魯迅的父親生了病……天天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
(1)你讀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的含義。
(3)激情:十一、二歲的魯迅一面讀書,一面還要挑起家庭的重擔,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練讀,體會少年魯迅生活的艱辛。
品析:“魯迅聽了沒有說什么,……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
(1)自讀感悟。
(2)師范讀,說說你聽出了什么?
(3)指名朗讀,聽了你的朗讀,我仿佛想起了——
(預設:想起魯迅珍惜時間的名言以及魯迅珍惜時間的故事。)
(4)屏示魯迅珍惜時間的名言,豐富學生的積累。
[設計意圖: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提出要“重感悟”、“重積累”,這一環節,強化了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讀出文章的意境,并聯系魯迅的生平,加深學生體驗,將課外積累和課內閱讀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總結升華,延伸主題
1、齊讀最后一節,談感受。
2、探究板書,整體把握。
(1)屏示梅花圖片,配以音樂。
師:這梅花雖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絢麗芬芳,但它卻是人們最喜愛的花,不僅僅因為它開得最早,預示著春天的到來,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氣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氣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就愈挺拔,愈神氣。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涌現出許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們在惡勢力面前從不低頭折節,魯迅就是其中的一個。
(2)同學們,看了梅花圖,聽了老師的介紹,再看看板書,你發現了什么?
[設計意圖:課文最后一節和教師板書惟妙惟肖地將文章各部分內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學生不難發現“早”、“三味書屋”、“蠟梅花”三者之間的聯系以及作者寫梅花的用意,同時還能感受到這篇游記的獨到之處和教師板書的匠心獨運。]
3、激情拓展,布置作業。
(1)師激情:魯迅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也是戰斗的一生,魯迅用筆和黑暗勢力作出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寫下許多壯麗的詩篇。
(2)屏示并齊讀。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