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學設計談
《二泉映月》生動地記敘了盲人阿炳創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表現了他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文章真摯感人,曲子所表達的意境和內涵豐富,但是,對于缺乏生活經驗的小學生來說,領悟文章的中心以及樂曲所表達的情感,有一定難度。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置身于濃濃烈烈的情感體驗之中,把蘊含于語言文字中的情感讀懂悟透,以獲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應成為本課的設計理念。我們不妨這樣設計: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觸動學生情感之弦。
1、音樂渲染激qing。課始,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讓優美的琴聲把學生的神思凝聚起來,帶入一個優美的意境中,初步感受一下《二泉映月》的旋律與意境,然后提問:這段旋律熟悉嗎?叫什么名字?引出課題并板書。接著讓學生讀題質疑,提出心中最想了解的問題或困惑,如《二泉映月》是誰創作的?創作的原因是什么?樂曲表達了什么情感?音樂導入,自主質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此來建立閱讀期待,形成積極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自主地閱讀文本,自覺與文本進行對話。
2、背景資料育情。課文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講述了阿炳的身世。可抓住“師父”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叫“師父”而不叫“師傅”?補充材料:一百多年前,無錫雷尊殿的觀主會彈琵琶,人稱“鐵手琵琶”。道觀里有個幫工的女子,常癡癡地聽觀主彈琴,后來就和觀主好上了,還懷了身孕,生下一個孩子,小名阿炳。同族覺得她跟道士私通很丟臉,等阿炳四歲時送回道觀后,族里就逼她自盡了。阿炳回雷尊殿后,鐵手琵琶仔細教養這孩子,把所有的琵琶技藝,和他懂得的民間音律都傳給了阿炳。讓學生在這段文字中感受小阿炳的苦難身世,結合文本,生發對阿炳的同情之心,
3、適度想象悟情。引導學生結合“他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賣藝度日。”展開想象:他是怎樣賣藝的?賣藝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他心中會想些什么?進一步通過合理想象感受阿炳的窮困的生活和對生活的向往,對音樂的熱愛的內心世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憑借材料,精讀體會,感悟樂曲內在之情。
1、尋求支點突破。“……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這是課文含義深刻的句子,可以此為突破,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誰在嘆息?為什么嘆息?誰在哭泣?為什么哭泣?誰在傾訴?為什么傾訴?誰在吶喊?為什么吶喊?領悟阿炳積淀已久的豐富的情懷,明白阿炳創作的動機和靈感。
2、深情并茂導引。順水推舟,設計過渡:阿炳聽著淙淙的流水聲,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心不由得顫抖起來。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動著,流水月光都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從琴弦上流瀉出來。
3、音樂欣賞入境。學生對課文語言所反映阿炳的身世和內心有了一定的感悟后,即時播放音樂,再次把學生置身于音樂優美的意境中,引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體驗,以求形成獨特的感受和理解。設計:從音樂中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讓學生把對音樂個性化的理解自由表述出來。
4、精讀段落感悟。披文入情,讀文思考,圈圈劃劃哪些是描寫琴聲變化的語句,哪些是描寫琴聲所表達的豐富內涵的語句。旋律與文字對應,讀中動情,悟中融情,使文本所隱含的情感與學生產生心靈共振。進一步領會阿炳流露在樂曲中的悲與苦,恨與怒,以及對音樂、對生活、對家鄉熱愛的復雜情懷。
5、配樂朗讀升華。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去反復朗讀,反復涵詠,揣摩意蘊,配上音樂,把學生自己的理解與情感體驗化入瑯瑯的書聲中,走入阿炳內心,深入感悟語言的文字美和樂曲的意境美,達到如歷其事,如臨其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