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魯迅:充滿溫暖的發現之旅
從兒童的世界走向魯迅的世界,這是一條充滿溫暖的發現之旅
記者:魯迅作品多帶有批判性精神和人文關懷意識,強調小學魯迅教學“回歸兒童”,是不是要回避這些深刻而沉重的東西?
劉發建:面對魯迅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我們是無法回避的,關鍵是如何處理。譬如在《伯父》一文中,魯迅那一聲“深深的嘆息”,過去都解讀為“對舊社會的控訴和對勞動人們的同情”。其實,魯迅這里批判的是國人相互間的冷漠,以及他素來痛惡的看客心理。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體會“路上匆匆行人”的冷漠,但是我沒有對孩子提出“看客”的概念,播下魯迅批判精神的種子就夠了。
同樣,在講到《少年閏土》中“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時,我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生活更像魯迅,還是更像閏土。孩子們都深刻地體會到了魯迅和他們一樣渴望自由。
博大精深的魯迅精神和魯迅文化是完全能與兒童語文融為一體的,因為在本性上,魯迅始終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他不僅有一個顆童心,而且感受事物的方式和某些表達方式,也和兒童相似、相通,特別是回憶童年和故鄉風物的作品,更是用兒童的眼睛和心理去發現世界、描述世界。他的文字不僅僅是童心的自然流露,而且是一種自覺貼近童真的寫作追求。
強調小學魯迅教學“回歸兒童”,一是強調從兒童的視角閱讀魯迅,二是要求我們選擇適合兒童閱讀的魯迅作品。魯迅作品回歸兒童,不是要回避深刻,也不要是淺化深沉,而是要回到一種最樸素的本質。
記者:你把小學魯迅教學定位為“發現閱讀”,那么你希望孩子們從魯迅作品中發現什么?教師在這個“發現”過程中應該如何把握自己的角色?
劉發建:就文本閱讀而言,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完全不同。教師閱讀一般是從某個已知概念出發,是一種“求證閱讀”,而學生閱讀很大程度上是從“未知”出發,是一種“發現閱讀”。
一個新的文本,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個全新的未知世界。閱讀魯迅,相對于老師,學生處于一個相對“無知”的狀態。但是他們對魯迅充滿好奇和新鮮感,有強烈的探尋、發現“未知魯迅”的欲望。從兒童的世界走向魯迅的世界,這是一條充滿溫暖的發現之旅。我希望孩子們在閱讀中,能發現魯迅和自己是一樣的人——一樣貪玩、天真,有時膽小,有時愛哭愛笑;也希望孩子們能夠發現魯迅那些高貴的品質,產生景仰和向往。
教師的作用是引導,把孩子“放牧”在魯迅的世界。教師要盡可能地拋棄已知的概念,從心靈出發,不要從觀念出發,對魯迅作品才會有自己的獨特體會與發現。同時,要尊重、保護、誘發孩子對魯迅的好奇心,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以此為出發點,和孩子們一起,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慢慢地親近魯迅,最終在魯迅的文字中,發現魯迅,又發現自我;認識魯迅,又認識自我。
語文的溫暖感,就要讓孩子有一種躺在母親懷里的撫慰感。魯迅教學向兒童回歸,對推動整個小學語文教育向兒童教育回歸,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記者:你認為,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有“溫暖感”。這種“溫暖感”具體指什么?語文教師應該怎樣為孩子們營造“溫暖感”?
劉發建:語文的溫暖感,就要讓孩子有一種躺在母親懷里的撫慰感。譬如,識字學詞,玩味漢字,我們會有一種尋根的感覺,讓孩子們知道自己的來處;譬如,學習唐詩宋詞,我們會有一種親近先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