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文中有關詩句。
2、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體會小外甥對月亮的喜愛,進而體會出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富于幻想。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獨自一人在江輪甲板上賞月,看到了一幅“月夜江上美景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文字。
二、講讀課文第二段。
過渡:正當“我”盡情地欣賞著“月夜江上美景”的時候,小外甥也來賞月了。仔細閱讀課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與小外甥在賞月的過程中談了些什么呢?(板書:交談)
1、交流,小結,板書:誦月、想月。
2、講讀3—12自然段。
過渡:“我”和小外甥是怎么“我一句你一句”地對背誦頌月古詩的?
(1)分一分,他們對背了幾次?同桌分角色朗讀。
(2)想一想,從“我”和小外甥對背古詩的情景中,你們體會到小外甥有什么特點?(小外甥自信、聰明、機靈;對背詩不是隨隨便便的,要靠平時的積累。)
(3)多媒體出示情景,學生背誦。
(4)那你想不想和聰明好學的小外甥一樣呢。(請同學扮演小外甥和老師對詩)出示對詩的部分。
(5)引導:是啊,每一句詩詞里都鑲嵌著一輪明月,這就是(師板書):詩中月
(6)只有這些詩詞里鑲嵌著明月嗎?(生:還有很多很多的詩)你從哪里知道的?(雙省略)
你還知道哪些?(請同學交流自己積累的詩)
過渡:詩,和月光一起,沐浴著我們,使我們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中。讓我們再次有感情地吟誦這些多情的詩、多情的月!(出示對詩的部分,配樂朗誦)
3、講讀13—21自然段。
(1)(出示月的變化圖)引導:你看得懂這幅畫嗎?指名學生說。
過渡:月亮給了詩人以靈感,也給了小外甥以靈感,令他產生了奇妙的幻想,那小外甥幻想中的月又是怎么樣的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3——21小節。
過渡:就是這樣的一幅月亮每個月變化的圖,在小外甥眼里成了——(生:天的眼睛)
(2)指名一個學生讀一讀,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
小外甥不假思索地說。理解“不假思索”。那這句話應該怎么讀?(生再讀)
追問:你說說,這是什么樣的眼睛?
“這是明亮的眼睛……”
他是怎樣說這段話的呢?(生:想了一會兒,繪聲繪色。)
追問:這里的“繪聲繪色”還能換成什么詞語?(生:有聲有色、聲情并茂、娓娓動聽……)那請你繪聲繪色地讀一讀。(生練讀、指名讀、齊讀)
師:小外甥的這個比喻為什么使“我”感到驚訝?由此你又看出什么?
師生扮演甥舅讀這些對話。師:你看,這小外甥眼里的月與“我”眼中的月,詩人眼中的月可就大不一樣了,小外甥眼里的月讓我們感覺到什么?
生:特別的有趣。 生:也像一個調皮的孩子。
師:是呀,就像一個現成的童話故事,不過你好好再讀讀,發現了沒有,它也像一首詩,一首童話般的兒童詩!(出示)
學生在配樂聲中有感情的吟誦這首兒童詩。
師:我們也和小外甥一樣的年齡,一樣的調皮可愛,一樣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讓我們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一起去看看心中的月亮(欣賞圖片)
可以靜靜的想一想,也可以試著寫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