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花》教材分析
一、內容上分析: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我”在槐花飄香的時節漫步槐樹林中,遇到養蜂人,并與之交談的事情。以對話的形式介紹了養蜂人趕花的艱辛而又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贊美了為了釀造生活而不辭辛勞的人們。
全文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記敘:
第1~2小節描寫了陜北延安洋槐花盛開的美麗景象,為下文我與養蜂人相逢在槐樹林進行對話提供契機。
第3~6小節通過我與養蜂人之間的對話介紹了蜜蜂趕花時的拼命精神
第7~17小節通過我與養蜂人之間的對話了解養蜂人趕花的艱辛而又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生活,從而贊美那些為釀造甜美生活而不辭辛勞的人們。
而教學的重點應以趕花的線路為線索從而讓學生體會養蜂人的艱辛:
春節(臘月):巴山蜀水四川盆地(油菜花)——八百里秦川關中平原(油菜花)
初夏: 延安(槐花)——榆林綏米一帶(紫苜蓿花)——呂梁山(荊條花)
七、八月:——三邊一帶(蕎麥花)
涼秋: 呂梁山(休息,準備出遠門)
二、從語言上分析:
1、訪談的形式是文章的一個基本的語言表述形式,通過我與養蜂人的對話,介紹了蜜蜂趕花以及養蜂人趕花的艱辛。其中我一共提出了3個問題,但第2、3個問題都是有關于養蜂人趕花的經過的,也是文章的重點教學內容。
2、相關詞語的表述:
1)在述說養蜂人趕花的經過中,描述到不同地點趕花時動詞是不一樣的:
到巴山蜀水四川盆地(油菜花)——趕到
八百里秦川 關中平原(油菜花)——
延安(槐花)——折回
榆林綏米一帶(紫苜蓿花)——朝北走
呂梁山(荊條花)——轉回
三邊一帶(蕎麥花)——又跑到
呂梁山(休息,準備出遠門)
以上的這寫詞語分別可以體現出養蜂人的趕花路程遠,地點分布之廣;工作是那樣的繁忙。
2)文章中另有三個詞語“千里迢迢”、“天南海北”、“馬不停蹄”分別也能說明趕花路程遠,地點分布之廣;工作是那樣的繁忙。
3)句式上來說:
文章的中心句“原來養蜂人的生活竟是這樣的艱辛,而又這樣的充滿詩情畫意。”中“竟是……而又”是一組關聯詞語,表達的是一種轉折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