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審驢教案
一、教材分析
這是智謀單元的第二篇主體課文,本文講述了包拯的智勝故事,說明了智慧的重要性,給人深刻的啟示。學習本課,不僅要使學生了解包公這位歷史人物,還要從他們處理事情的方法、態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教育學生從小養成在學習、生活中認真觀察、勤于動腦的習慣,豐富自己的知識,自覺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發揮聰明才智。
二、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激qing澎湃,越是沉悶的課堂越會讓他們反映遲鈍,無生氣。
三、設計意圖:
(一)開篇利用包公的臉譜吸引住學生的眼球,喚起他們的積極性
(二)通過聽故事,培養學生的聽力、感知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
(三)通過自讀,力圖讓學生理清課文思路,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通過分析1-2自然段,讓學生了解盜賊換驢的原因
(五)通過分析3-9自然段,理解包公審驢的過程,感受包公斷案與眾不同,出神入化
(六)10-11訓練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的生字及新詞
2、從包公處理事情的方法、態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
3、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發揮聰明才智
(二)過程與方法
1、自讀感悟
2、教師引導
3、小組合作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教育學生從小養成在學習,生活中認真觀察,勤于動腦的習慣,豐富自己的知識
五、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一(包公的臉譜)
教師: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同學們認真地看看他是誰呢?
學生:包公
教師:你知道包公是誰嗎?誰來介紹一下?
學生:包公是一個政治家,他斷案如神……
教師:出示圖二,小結
過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包公審驢的故事,教師板書:包公審驢
(二)抽生讀課題
質疑:包公審的是驢
(三)聽老師講故事
出示:圖三(聽的要求)
1、學生聽故事
2、交流感受
(四)初讀課文
1、出示:自讀提示(圖五)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學習
3、交流:
按起因、經過、結果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9自然段)、第三段(10-11自然段)
(五)理解課文
1、學習第一段
男生讀第一自然段,女生讀第二自然段,思考:這個段講了誰?發生了什么事?
交流:
學生a:我知道了王五的驢被人偷換成了
教師:王五原來的驢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毛色發亮 漂亮轡頭
教師:現在呢?
學生:毛色難看 漂亮轡頭
教師:這頭驢不見了,王五的反映?
學生:先是大吃一驚然后驚慌失措、東奔西走、到處尋找最后又氣又恨,懊惱
教師:驚慌失措 懊惱是什么意思?
學生:略
教師:王五最后怎么做的?
學生:決定去告這頭驢。
2、學習第二段
出示:自學提示:(圖六)
學生按要求自學,教師巡視
交流:
教師:包公一共說了幾句話?
學生:三句
教師:包公是怎樣審驢的?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套驢嘴、關驢---打驢----放驢
引導理解:
套驢嘴、關驢:
教師:哪里知道的?
學生: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王朝,馬漢!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別給它吃,別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地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
指導朗讀
教師: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其他人怎樣看?抽生讀第4自然段思考
交流:衙役們—沒笑出聲來
其他人---不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