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明了什么》教學反思
《他發明了什么》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說明性文章,要指導學生通過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文中惠特尼發明的標準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標準化對于現在化大工業生產的重要意義。教學中,可以將惠特尼的標準化做法和鐵匠師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裝的做法的不同結果進行比較,從而深刻感受到標準化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啟發學生理解:發明創造不只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上。
本課的設計層次清楚。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后的資料和自己在刻下查找的資料,自己探索問題,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這節課能以學生為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自學、交流,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課文的內容不難,學生容易理解,重點是讓學生體會毛瑟槍制作的艱難,為后面理解課文打好基礎,使學習水到渠成。
《他發明了什么》教學反思
上完這一節課后,肖主任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的情緒不夠飽滿,導致課堂不夠活躍!其實我自己也有同感,越往后越覺得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課堂上顯得有些冷清了,雖然自己及時做了調整,但教學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德國的教育家第多斯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而能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不是別人,恰恰就是你——教師,課堂上你的神態、你的動作、你的語言,甚至你語調的高低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雖然教師高漲的情緒、飽滿的狀態不一定能使課堂教學變得順利,但能給學生一種積極學習的暗示,思維才能主動跟上學習進程。
《他發明了什么》是北師大版第九冊教材第八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國獨立不久,為了捍衛主權與外國作戰,急需定制4萬多支步槍,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發明了“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在當時有限的制造工藝下,與總統簽定了生產合同。簡單介紹了標準化在現代大工業生產的意義。揭示了“發明創造不只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主要安排了四個環節:一、實物導課;這是三節課中唯一不是直接利用課件出示圖片進行導課的。雖然課件出示圖片的方法比較簡單,但直觀性遠不如實物,再說“電燈泡、電話、飛機(模型)”等物品都是司空見慣的,容易找到,這對體會有形的物品較有幫助。也許是賽課的第一節課,我有些緊張,忘記了此處的板書,雖然無傷大雅,但若加上,板書整體的對比性更明顯。二、生字教學;最近的教學中,我一直嘗試把生字教學和課文內容聯系起來,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就曾指出:語言是一個系統,它的任何部分都可以而且應該從它們共同的連帶關系加以考慮。結合語境辨析詞語體現著一種考察事物的整體性、轉換性以及自調性。這種辨析能很好地幫助我們根據上下文取舍,并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是語文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所以這個環節,我個人比較滿意,今后將繼續嘗試,并不斷改進。三、對比教學,感悟文章;我曾寫過一篇論文《巧用對比 突破教學重難點》,在這篇文章里,我就認為運用對比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運用對比,能把好同壞,善同惡,美同丑這樣的對立揭示出來,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對比教學,不僅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而且更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掌握;對比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更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比教學,不僅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還能提高課堂效率。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的處理還顯得粗糙,特別是一些問題的設計用詞遣句還不夠精準,導致學生跳出段落,跑向后部分內容。其次,對于對“分號”的認識的滲透,教學中處理得比較簡單,學生認識可能不深入。四、創設情境,感悟中心。本環節的設置,一方面希望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想讓學生對惠特尼產生敬佩之情,并由此激發出不斷探索和勇于創新的精神。總結時,卻沒有預想的周全,略顯倉促。總體上來說,這節課完成了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并做好了下一課時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