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雨港基隆》分段練習談針對學情調整教學策略與閱讀思維訓練
本期接手一個57人的五年級大班,閱讀習慣與能力都不如人意,在進行《雨港基隆》的分段練習時居然用了一節半課,比常規至少多用了一節課。原題是這樣的:給文章分段,寫一寫段意(你怎么理解就怎么劃分,只要言之有理,不必跟其他人一樣)。本文段落層次清楚,只要稍有閱讀能力加之有點探討氣氛,基本可以有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只需根據本單元學法提示(想想第三、五自然段在課文中起什么作用)要求學生從過渡句入手,即可順利完成任務。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費了好大周折才完成目標,盡管如此,還是值得欣慰。因為從這個練習中教者探到了本班閱讀能力與習慣的底線,通過調整教學策略達到了教者一貫主張的思維訓練的目的。下面是本次練習的主要教學流程:
教學活動預設或反饋流程依據或反思一、安排任務,要求自主完成預設:思維活躍的幾個學生能基本劃分正確,一半分的不細,但劃分的有道理,剩下的偶有正確之處,還有僥幸之嫌。反饋:沒一個完全有道理,優生劃分的粗糙,還有錯誤,其余五花八門,根本不具備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得毫無道理。反思:從半期的教學情況看,他們比較缺乏積極的思維意識,更不具備閱讀思考方法,布置任務時也想到了就這樣叫學生做肯定不如人意。按理應該有個輔導做鋪墊,但我想看看他們在這類閱讀題上的能力底線,為未來兩年的語文教學找到一個規劃的參考值。二、教師提示:本文是以雨景為線索展開描寫的,請大家在閱讀中仔細想想作者寫了幾個角度的雨景,在兩個雨景的描寫之間有沒有提示性的句子或段落。要求:反復閱讀,不準討論,教師巡視,穿插點評,鼓舞信心。反饋:分正確的學生有剛開始的一兩個逐步多起來,巡視中發現有典型的分法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教師參與到他的思維中,把他的思維過程轉述給全班學生,尤其是錯誤的,要求其他學生幫助分析錯誤的原因,找到切入口。直到大多數學生劃分正確。在點評過程中板書: 思維惰性1、 不會思考2、 不知從何思考3、 淺嘗輒止 反思:通過了解,以前這類練習題出現這種情況后,教師指名優生說說自己的做法,再由教師把正確的答案寫在黑板上學生抄寫下來就完事。因此,要改變學生思維惰性,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親歷思維過程,感受獲得閱讀成功的快樂,逐步建立閱讀信心。通過提示語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其獨立思考,并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閱讀不是件難事,只要掌握了方法,就找到了成功的鑰匙。特別注意思維惰性中有代表性學生的進步,讓其發揮頭羊作用,爭取在六年級時形成良好的班級閱讀場,使20%的學生不唯書不唯師,具有批判性的閱讀能力,能平等自信地與教師交流甚至爭論。 三、學生發言,分別找出提示性的語句,教師綜合意見,講解過渡句作用。教師要求反復仔細閱讀,知道你認為找完為此。板書:過渡句------承上啟下反饋:學生通過再閱讀陸續分正確段落,并劃出一些過渡句。 流程依據;1、 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引領學生感受閱讀思維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經驗,逐步內化,在完成量的積累,構建自己的閱讀模式。2高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教師則應講解釋疑,凸顯教師傳統的授業功能,如果一味由學生自發閱讀,則他們無法高屋建甌地形成批判性閱讀能力。四、要求學生再分段,寫出段意,教師恰當地幫助組織口頭語言,最后檢查差生作業情況,指導其完成任務。此時學生基本能完成任務,差生必須在教師指導下才能寫出段意,而且只能是單一的內容理解。1、 在中等生完成任務后,差生是不如人意的,只有教師介入才能勉強完成,只是目標必須面向全體的問題。2、 寫段意必須由學生自己組織語言,感受遣詞造句的思維過程,才能提高表達能力。好多教師容易在學生語言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時候,往往代替,直接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抄,認為這樣節約時間。其實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說寫能力必須要讓學生語言的組織過程,才能真正形成表達力。讀與寫是逆向思維,課堂教學中應該綜合訓練,在閱讀教學中貫穿小練筆也是體現語文素養逐步構建,看成兩張皮就走入了語文教學的誤區。須知,語言能力就是來自平時零散的訓練感受,每一次的感受都是能力內化的過程,就算學生的表達略顯粗糙,教師也不能越俎代庖,只能在他們的基礎上示范、雕琢。3、 同一個意思,應允許學生有兩種以上的表達方式,并且還要讓其知道,最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自理解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