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nèi)容
《紅樹林》是北師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所選的課文,都從不同角度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驚嘆,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熱愛之情。
二、教材分析:
來自北國的同學們或許對海底森林——紅樹林很感興趣,那里是另一番絢麗多姿的景象,海風吹來,綠浪翻滾,真是美妙的人間仙境。課文就帶領學生暢游這神話般的大花園,感受祖國的偉大!都t樹林》這片課文選編的意圖在于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鞏固精讀的方法。文章從四個方面介紹了紅樹林:遠觀紅樹林,近賞紅樹林,紅樹林的繁殖,紅樹林的精神。
教學目標:
1、認識并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紅樹林的神奇美麗偉大,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
3、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三、設計思路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在積極開發(fā)課外資源的同時,也充分挖掘、利用“書本知識”及“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shù)”,溝通課堂內(nèi)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紅樹林》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所設計出來的一次由“書本知識”走向“綜合性學習”的典型課例,力求體現(xiàn)綜合性學習的四大特點: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和探究性。
四、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jù)以上分析,我設計了“設疑導入——初讀感知——精讀感悟——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
(一)設疑導入 ,借助課件激發(fā)興趣,設疑導入新課。
一開課,我就提出:“同學們,你們見過森林嗎?喜歡嗎?那你們見過海底森林嗎?”同時出示課題,開門見山。然后讓學生說一說:“你對紅樹林有哪些了解?”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計算機課件出示:壯觀的紅樹林的畫面,并出示介紹紅樹林的字幕,再提出“那么,課文是怎樣向我們介紹紅樹林的呢?” 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整堂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初讀感知 ,借助課件鞏固字詞,感知全文。
在充分調(diào)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然后,在預習的基礎上,小組內(nèi)互相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然后借助課件出示讀一讀、寫一寫等形式檢查學生對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從而鞏固了新知。接著讓學生思考“課文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紅樹林的?”
設計意圖:自己寫出課文的提綱,組內(nèi)交流匯報。在師生的共同梳理下,歸納為三個探究主題。
(三) 精讀感悟 ,借助課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探究主題一:遠觀紅樹林的美
當學生探究這一主題時,首先讓他們從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對文字的獨特體驗,從遠看紅樹林感受到它的宏偉、壯麗引導學生抓住芳馨、婀娜、絢麗多姿理解紅樹林的美。同時課件出示:紅樹林的美麗畫面,喚起學生贊美的情感,使學生自然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再通過品味朗讀體會文章優(yōu)美的句子。然后課件出示金鑰匙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明確學習目的。
探究主題二:近賞紅樹林的幽靜、神秘。
運用課件回顧剛才學過的方法自學剩下的部分。先通過小組學習,再全班交流,教學時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過程,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小組學習,最后自學,滲透了精讀課文的方法,突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