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是第三單元中的第一課,是一首敘事性詩歌,以深圳特區這樣一個 “小村莊”作為中國大社會的縮影,用“我”的口吻,通過村莊昨天與今天的對比,謳歌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抒發了詩人對家鄉變化的驚喜,對中國改革開放以后變化的贊嘆之情。
本課一共有7個小節,寫了三方面的內容。
第1、2小節由概括到具體敘述了“昨天”一座小村莊貧窮與落后的狀況以及帶給人們的困擾。
第3—6小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改革開放以來這座村莊的可喜變化,抒發了詩人驚喜、贊嘆的情感。
第7小節總結全詩,謳歌改革開放、黨的富民政策給村莊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而人民的生活將來會更加美好。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能正確、規范書寫。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優美的語言。
3、了解深圳特區的發展變化,受到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目標1、2、3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過程:
一、激qing導入:
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唱首歌怎么樣?(師唱《春天的故事》)
歌曲中提到的老人知道是誰嗎?(鄧小平)
生或師簡介:如果沒有鄧小平同志,沒有改革開放,也許深圳甚至其他城市,還停留在貧窮落后階段呢。展示生搜集到的反映深圳的現代化的圖片或資料。
師:可是大家知道嗎?深圳原來只是一座小村莊啊!(板題)
二、檢測預習:
1、檢測課文預習情況,強調重難點字詞。
如:渺茫 邊陲 面龐 昔日
2、讓生男女生串讀課文,并思考: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可以分為幾部分?(讓學生試著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3、學生提出預習時不明白的問題,全班交流,有價值的問題可以寫到黑板上。
三、品讀理解
1、這座村莊原來是什么樣?指名讀1、2小節。
2、挑生把詩歌變成自己的語言來介紹深圳的過去,理解“姑娘從溪邊挑回一擔擔搖晃的夕陽……”這句話?感受詩歌語言的美,體會修辭手法的作用。
3、讓生結合句子補充省略號里的內容。
詩人開篇為什么用“昨天”而不說“過去”?(體會.深圳、祖國“變化”的時間之快,變化之大,以及社會日新月異的前進步伐。)
4、原來的村莊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書:昨天貧窮落后]
5、現在的村莊是什么樣子?讓生默讀詩歌3----6小節,體會詩人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寫的?從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關詞句。(引導學生體會第三小節。)
通過“呵、超出、只不過、奇跡般”等詞語,體會詩人對村莊變化的驚喜、贊嘆之情。這一節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詩人為什么會如此驚嘆?到底村莊發生了什么變化?小組合作學習4---6小節。
7、全班交流。4---6小節從哪些方面寫了村莊的變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將你的感受讀出來?(讓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者 的內容和情感。)
8、師:是呀,農民的生活由物質到精神都“煥然一新”。“這就是昔日……”學生跟讀。
這一小節中有一個比喻句,你能找出來嗎?為什么把今天的農民喻作“春燕”?為什么說他們在“描繪著美好春光”?其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