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教學反思
《紅樹林》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第一節課,我在中關村一小五(1)班上了《紅樹林》這一課。在上課之前,聽了李琳老師兩節課,了解了學生習慣很好,包括預習、聽講狀態、回答問題、批注等等,所以沒有上第一課時,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直接學習課文內容。
本篇課文是北師大版五年級第9冊教材第2單元的一篇說明文,整個單元主題是“奇觀”,都是描寫景色奇麗的。我想從詞語引入,通過學生自學、交流后,全班交流,找一找作者喜歡紅樹林的原因,進而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滲透學法及提綱的知識。
上完課之后,我做一下具體環節分析:
環節一:聽寫詞語,導入新課。
先讀詞語:柵欄 倘若 抵御 婀娜 縱橫交錯 盤根錯節 貧瘠不毛
分兩行讀,只判斷學生讀的正確性。
這個小環節目的在于檢查學生對生字是否能讀準字音,但用時一分鐘多,屬于無效環節,去掉。可以把檢查融入到讀課文的時候,讀正確時教師可點評:這是個生字,你能讀正確,真好。讀錯時教師可強調字音,再齊讀幾遍,抓住字詞基礎。若是理解文章內容的關鍵詞,如:婀娜、縱橫交錯、貧瘠不毛、盤根錯節,可以結合詞語本身意思、在語境中的意思去加深理解。
聽寫詞語:海上奇觀 世外桃源
引入:著名作家巴金把海上日出譽為海上奇觀,陶淵明把“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稱為世外桃源。本文作者把海南島瓊山的紅樹林既譽為海上奇觀,又稱為世外桃源,紅樹林竟有這么大的魅力。現在,讓我們一同走進紅樹林,領略紅樹林的風采。
此環節的目的是引出課題紅樹林。安排意圖:海上奇觀和世外桃源分別是兩個著名的作家眼里最美、最奇麗的景觀,聽寫這兩個詞語,讓學生注意作者對紅樹林高度的評價,引起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聽寫環節只需兩個同學寫到黑板上,其余生干看著,而且為了板書美觀,學生需一個一個寫,浪費時間。不如在第一課時欣賞《海上日出》、《桃花源記》的片段,第二課時由教師直接板書兩個詞語,讓學生讀,讀出其中的味道。引入環節不變。
環節二:梳理學習課文方法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學這篇課文?
猜測回答:
讀:三分文章七分讀,讀是學習語文最好的方法。
寫:還會學以致用,能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真好。
有感情朗讀:不僅有方法,還有標準,對自己嚴格要求,你真會學習。
看來你們的學習方法還很多。這是我們四年級學習過的讀書方法,溫故而知新,誰來讀一遍?在他讀的時候,其他同學要想一想,我是否掌握了這些方法。
今天孩子說先自學后小組學,教師應評價:你有未卜先知的本領,我們今天就采用這種學習方法。再考慮學生說批注等的時候該怎樣評。
環節三:
為了檢驗同學們是否能靈活運用這些方法,現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把自己喜歡的句子用“——”畫下來,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邊。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同學之間交流自己的感受,互相補充。
讓學生默讀、批畫是好事情,李琳老師提醒說:“要帶著問題讀課文,邊讀邊想,通過自讀自悟,回答這個問題。”此要求中沒有合適的問題,應加上提問“紅樹林被稱為世外桃源、海上奇觀,“奇”在哪里?” 要求修改成“默讀課文,用“——”畫出描寫紅樹林“奇”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邊。”